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蝗虫微孢子虫对东亚飞蝗的实验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丽英  严毓骅 《昆虫学报》1990,33(1):121-123
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 Canning)系Canning(1953,1962)从非洲飞蝗(Locustamigratoria migratorioides)体内分离并命名。Henry(1971、1973)用双带蚱蜢(Melanoplus bivittatus)做替代寄主增殖孢子,用来防治草原蝗虫取得显著成效,后来发展成为第一个商品化的微孢子杀虫剂。 1985年我们从美国John.S.Evans博士处得到蝗虫微孢子虫浓缩液,并成功地在东亚飞蝗体内增殖,从而获得大量孢子。本文报道经东亚飞蝗体内增殖后的孢子超微形态结构、发育过程及孢子产生等方面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2.
3.
关于骡不育以及个别母骡偶然生育的现象。历来存有争议,认为因亲本染色体歧异导致杂种不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理论,否认骡生育的事实,而为母骡生育提出解释的理论则认为一定是母骡产生了只含单一亲本染色体组的卵子,回交后代已回归为马或驴,但是一些新的研究却证明,事实与上述理论都存在明显矛盾,为了进一步探讨种间杂种生殖隔离现象的遗传机理,本研究采用性成熟公骡的睾丸为材料,制备组织切片和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标本进行观察。发现个别性腺发育较好的个体虽然减数分裂存在大量异常,但确有少数精母细胞完成了减数分裂并产生精子,在骡的精母细胞内,发现有与马的联会复合体相似的线段状物,电镜下可辨其某完成了减数分裂并产生精子,在骡的精缚产细胞内,发现有与马的联会复合体相似的线段状物,电镜下可辨其某些片段呈双线性结构。据此结构对杂种不育的传统理论进行了讨论,认为应综合考虑杂种的异源染色体和异源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作用的双重影响,来认识和理解杂种不育多样性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教学中,减数分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这方面的实验却一直没有开展起来.将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COL处理后蝗虫减数分裂的动态变化和温湿度的环境变化与细胞分裂的关系。方法:①分别在蝗虫腹腔注入不同浓度(1.2mg/kg,2.4mg/kg,3.6mg/kg,4.8mg/kg)的COL,5h后制片观察减数分裂各时相的细胞动态变化。②记录研究一年中5-11月份温湿度变化与体重、细胞分裂的相关关系。结果:①经COL处理的各剂量组中,蚯虫减数分裂粗线期后各时相细胞数目比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1),其中以4.8mg/kg剂量的处理组效果较理想。②蝗虫体重低于0.5g时,细胞分裂数较少。当体重在0.5g以上时,减数分裂各时期和有丝分裂期细胞数均有明显的增加。③温度增高,蝗虫细胞分裂数增加,且以7月和11月份细胞分裂指数为最多。结论:蝗虫经COL处理后减数分裂各分裂时期细胞数有明显增加;当蝗虫体重增加,环境温度升高,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数目也增多。  相似文献   

6.
三种蝗虫消化道贲门瓣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扫描仪和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对太原地区中华稻蝗、短额负蝗和东亚飞蝗的贲门瓣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陈建新  沈杰  宋敦伦  张龙  严毓骅 《昆虫学报》2000,43(-1):109-113
用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作为活体寄主,将4龄蝗蝻接种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后,对虫体总脂含量和血淋巴中的甘油脂含量、脂肪酶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的寄生可导致东亚飞蝗虫体总脂含量和血淋巴甘油酯含量大幅度下降及血淋巴脂肪酶活力大幅度上升。根据病虫生理指标提出了一种新的病级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蝗虫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旺鹏  张龙  闫跃英  严毓骅 《生态学报》2003,23(9):1924-1928
采用行为生测法和触角电位法研究了感染蝗虫微孢子虫病的东亚飞蝗对其聚集信息素粗提物的行为反应。在第3龄时部分蝗虫每头接种10^6个蝗虫微孢子虫,与健虫同一条件下饲养。用二氯甲烷从健康蝗虫的粪便、体表或卵囊中抽提聚集信息素,粗提物经纯化和浓缩后保存于冰柜中待用。结果表明,感病飞蝗对其信息素的感受能力下降,聚集行为反应减弱。行为生物测定发现,微孢子虫病对第4龄雌性蝗虫和第5龄蝗虫的聚集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第4龄雄蝗的影响较小;总的看来,信息素粗提物对感病雄蝗和高龄蝗虫的作用分别高于对感病雌蝗和低龄蝗虫的作用。触角电位(EAG)测定表明,感染了微孢子虫病的东亚飞蝗蝗蝻和成虫,对其信息素粗提物的敏感性降低,且对不同来源的聚集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不同,其中对从雄性成熟蝗虫、第4龄蝗蝻及第5龄病虫的粪便中抽提制备的信息素粗提物、第4龄蝗蝻粪便挥发物、第4龄蝗蝻活虫体表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显著下降;但对第5龄雌蝗和第5龄散居型蝗虫的粪便抽提物的电生理活性,病健虫无明显差异。此研究结果证明,施用微孢子虫治蝗时,微孢子虫对蝗虫的聚集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为微孢子虫的控害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10.
病原褪色沙雷氏菌的有效分离与鉴定对控制由褪色沙雷氏菌引起的养殖东亚飞蝗感染病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应用价值,同时将为对蝗灾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借鉴。对从发病死亡的养殖东亚飞蝗中分离的10株细菌,进行了表观分类学指征、16S r RNA基因序列与系统发育、人工感染的致病作用等方面的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为沙雷氏菌属的褪色沙雷氏菌,对供试养殖东亚飞蝗显示强致病性。褪色沙雷氏菌对东亚飞蝗有强致病性,是蝗虫养殖的重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