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加入虫草多糖、树舌多糖、灵芝多糖、榆耳多糖、银耳多糖、小刺猴头菌多糖、黑木耳多糖和云芝多糖8种真菌多糖,观察真菌多糖对PNA与血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刺猴头菌多糖具有较强的与PNA的结合能力,这可能是由于小刺猴头菌多糖的空间结构或其上的半乳糖的连接方式、空间位置更适合与PNA结合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所升环流反应器培养小刺猴头菌过程中的菌体生物量、胞内外真菌多糖的积累规律,与同一菌株复元的子实体多糖的含量、组成分别进行分析对比,得到液体深层培养菌丝体多糖的含量为0.0918g/g,而子实体仅为0.0378g/g,发酵液为多糖含量达0.285g/l,它们的单糖构成比例均相同,即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20.2:5.2:1,但液体深层培养的菌丝体多糖与人工栽培的子实体多糖的电荷性能不同。  相似文献   

3.
小刺猴头菌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多糖积累及其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气升环流反应器培养小刺猴头菌过程中菌体生物量、胞内外真菌多糖的积累规律,与同一菌株复元的子实体多糖的含量、组成分别进行分析对比,得到液体深层培养菌丝体多糖的含量为0.0918g/g(干),而子实体仅为外0.378g/g(干),发酵液中多糖含量达0.285g/l,它们的单糖构成比例均相同,即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20.2:5.2:1,但液体深层培养的菌丝体多糖与人工栽培的子实体多糖的电荷性能不同。  相似文献   

4.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多糖是猴头菌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猴头菌生长过程中多糖的合成代谢及其结构的变化目前还鲜有研究报道。该试验研究了猴头菌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糖的产生及其结构和活性的变化。对猴头菌0605菌株生长发育6个时期的子实体进行了多糖和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并对提取的粗多糖进行了体外免疫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猴头菌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子实体多糖的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成熟期含量最高,达1.54%,分裂期含量最低仅0.89%;β-葡聚糖含量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中菌刺期含量最高33.58%,成熟期最高,达到50.67%;体外免疫活性试验表明,现蕾期、分裂期、中菌刺期和成熟期的多糖均能很好地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活性均优于无菌刺期和小菌刺期的多糖。分别采用体积分数为30%、50%和70%的乙醇对子实体发育后3个时期的热水浸提物进行分级醇沉,对分级分离多糖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小菌刺期30%醇沉的粗多糖得率高于中菌刺期和成熟期,其大分子量多糖的比例也较高;3个时期50%和70%醇沉多糖分子量相差不大;分级分离多糖的单糖种类基本相同,都含有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但摩尔比有差异;3个时期分级分离多糖均能刺激巨噬细胞分泌NO,30%醇沉多糖比50%和70%醇沉多糖的活性好;成熟期多糖的活性优于其他生长阶段。对小菌刺期、中菌刺期和成熟期50%醇沉多糖(H5FP4B、H5FP5B、H5FP6B)进行Sephacryl S300凝胶层析纯化,共得到9个组分:H5FP4B-1、H5FP5B-1、H5FP6B-1、H5FP4B-2、H5FP5B-2、H5FP6B-2、H5FP4B-3、H5FP5B-3、H5FP6B-3。对这9个组分的分子量分布进行研究,发现每个时期的主峰(H5FP4B-3、H5FP5B-3和H5FP6B-3)分子量基本相同,分子量分布差异较大的是3个时期的第1组分,在体外免疫活性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主峰H5FP4B-3的分子量为1.59万,由岩藻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5.2∶23.9∶1。经红外光谱、甲基化和核磁共振综合分析,解析出H5FP4B-3均一多糖的结构单元是以α-D-1,6连接的半乳糖和α-D-1,2,6连接的半乳糖构成主链,侧链为α构型的端基岩藻糖。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不同发育阶段产生的多糖结构和活性有一定的差异,生长初期,大分子量的多糖较多,后期分子量分布差异变小并趋稳定。多糖主成分变化不大,较稳定;到成熟期,多糖的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吴宗翰  杨扬  杜金  胡静  宋慧 《菌物研究》2013,11(2):82-84
通过体外和小鼠体内试验,验证荧光标记的小刺猴头菌多糖的稳定性和生物体内代谢途径。结果表明:标记后的小刺猴头菌多糖体外稳定性在24 h内良好,小鼠体内代谢途径主要通过消化系统代谢,并在8 h内基本代谢完毕,这一结果为荧光标记真菌多糖的药理活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小刺猴头发酵浸膏多糖和黑木耳发酵浸膏多糖进行荧光标记,得到2种真菌多糖的荧光标记产物,即小刺猴头菌多糖-FITC和黑木耳多糖-FITC。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标记后的真菌多糖进行扫描,并进行运算,得到该2种真菌多糖的荧光物质的取代度,分别为0.79%和0.71%。同时对标记后多糖的体外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刺猴头发酵浸膏多糖标记物和黑木耳发酵浸膏多糖标记物在PBS溶液、血浆及尿液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以脱色前、后的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粗多糖为研究对象,对其多糖含量、多糖中的单糖组成、分子量分布、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质和体外免疫活性、胃粘膜损伤的修复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多糖脱色后,多糖含量提高、蛋白含量下降、小分子物质大量减少、单糖种类基本不变,岩藻糖所占比例略有下降、半乳糖及葡萄糖比例略有上升,红外光谱显示,脱色后多糖中的C=O基团减少;多糖脱色后体外免疫活性显著提高(P<0.05),低浓度的未脱色多糖与模型组相比,对胃粘膜的损伤修复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低浓度的脱色多糖对胃粘膜的损伤修复作用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8.
杜金  胡静  隋玉龙  杨杨  吴宗翰  宋慧 《菌物研究》2013,11(2):116-119
通过建立S180荷瘤小鼠试验动物模型,研究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寡糖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灌胃的方法将不同组别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寡糖喂服到荷瘤小鼠体内,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对其进行免疫功能的测定。结果表明: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寡糖可增加荷瘤小鼠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质量,提高荷瘤小鼠血清的IL-2和TNF-α含量,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猴头菌不同发育阶段产生的多糖结构特征及免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收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 7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子实体,经热水浸提后分别采用20%、50%、70%的乙醇终浓度进行分级沉淀,获得21个多糖组分,对它们的结构特征及体外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猴头菌发育过程中,多糖总得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5阶段达到最大值0.92%。20%醇沉的多糖含量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5阶段达到最大值42.87%,其大分子量多糖(1 000-5 000kDa)所占比例最高。50%、70%醇沉多糖均为小分子量多糖,约为10-40kDa。获得的猴头菌多糖组分中,单糖组成多以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为主(相对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第1阶段20%、70%醇沉多糖还含有少量的核糖,第7阶段20%醇沉多糖含有一定量的鼠李糖;7个时期50%醇沉多糖均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醛酸。所得多糖样品均具有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其中20%醇沉多糖的活性优于50% 和70% 醇沉多糖,在50μg/mL时就表现出显著的体外免疫活性。此外,在第5阶段即中菌刺期产生的多糖活性最优,说明在此阶段采摘可以获得最佳的猴头菌多糖原材料。本研究为猴头菌生长发育过程中活性多糖的动态形成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背景】猴头菌多糖是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抗突变、抗衰老等多种功效。目前对于猴头菌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分析上,有关不同基质栽培对于猴头菌子实体多糖理化性质的影响鲜见报道。【目的】研究不同基质栽培的猴头菌子实体多糖的理化性质和体外免疫活性,筛选出高产优质猴头菌的栽培配方。【方法】采用7种不同配方的基质经工厂化栽培获得不同的猴头菌子实体,对其子实体产量和粗多糖含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测定,并对7种不同基质栽培获得的猴头菌子实体多糖的分子量分布及单糖组成等理化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其对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株释放NO的差异。【结果】综合各项指标表明,配方2 (木屑30%,玉米芯40%,棉籽壳15%,玉米粉2%,麸皮6%,米糠5%,石膏1%,石灰1%)和配方7 (玉米芯39%,棉籽壳10%,麸皮10%,米糠30%,大豆皮5%,甜菜渣4%,碳酸钙2%)栽培获得的猴头菌子实体具有较高的多糖含量和活性。【结论】所选配方适合作为栽培猴头菌深加工原料的培养基质。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评价香菇野生菌株发酵产多糖性能,筛选高产香菇多糖菌株.以采自长白山野生香菇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的6株菌株和2株人工栽培菌株为出发菌株,对不同发酵培养时间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胞外多糖含量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8株菌株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丝体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胞内多糖含量和胞外多糖得率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2.
猴头菌丝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猴头菌丝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方法:以液体发酵生产的猴头菌丝体为原料,经热水浸提、浓缩、酒精沉淀获得菌丝粗多糖;以常规降糖药物格列本脲为阳性治疗对照,通过四氧嘧啶诱发小鼠糖尿病的预防试验,比较猴头菌丝多糖各剂量与格列本脲的降血糖效果。结果:猴头菌丝多糖得率为7.14%,粗多糖再经Sevage法去除蛋白质,获得猴头菌丝精多糖(HMP),得率为10.92%;猴头多糖高、中、低三个剂量均能有效的对抗四氧嘧啶诱发的高血糖;其中,高剂量的降血糖作用与格列本脲相比,差异极显著。结论:猴头菌丝多糖对四氧嘧啶型高血糖模型小鼠有降血糖作用,作用效果优于格列本脲,对糖尿病小鼠的胰腺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分离自云南滇东南地区土壤中的 77株丝状真菌中筛选得到 1株产胞外多糖菌株 ,编号为 31794。经对其形态学观察 ,最佳发酵条件的研究 ,以及所产胞外多糖组分的TLC和红外光谱分析 ,结果表明 ,该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科曲霉族青霉属 (Penicilliumsp .)。经摇瓶发酵 ,该菌每升发酵液产胞外多糖得率为 12 .333g/L(干重 ) ,其胞外多糖组成分别为甘露糖 (Mannose)、葡萄糖 (Glucose)和半乳糖 (Galactose)。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某些因素对灵芝液体发酵的影响。4天菌龄的液体菌种发酵效果最好;300毫升三角瓶以装入60毫升培养液发酵较合适;蔗糖、花生饼粉分别为灵芝液体发酵的理想碳、氮源;液体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为:蔗糖4%、花生饼粉3%、硫酸铵0.15%、磷酸二氢钾0.15%,可得灵芝菌丝体百分干重为0.83,每100毫升发酵液得粗多糖0.3克。  相似文献   

15.
邵倩  杨焱  李婷婷  冯杰  刘艳芳  颜梦秋  谭琦 《菌物学报》2014,33(5):1103-1111
利用液体发酵、木屑固体发酵和米饭固体发酵3种方式培养鲍姆纤孔菌(桑黄)菌丝体,对菌丝体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抗肿瘤和抗衰老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屑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和米饭固体发酵的菌丝体醇提物清除H2O2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78.28±0.32、27.73±0.57和7.84±0.37;米饭培养的桑黄菌丝体醇提物在低浓度500μg/mL下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到达80%,在相同的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木屑以及米饭培养方法得到的菌丝体对PC12神经细胞损伤修复均有较好的效果,液体培养的桑黄菌丝体表现的修复作用较低;液体发酵培养的菌丝体醇提物浓度在100μg/mL时,对肿瘤细胞HepG2的抑制率达70%,高于其他两种培养方法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3个樟芝野生菌株和5个物理诱变菌株进行液体发酵,通过测定发酵液黏度变化情况,观测培养性状、菌球及粗提物产量和多糖、蛋白质及三萜含量,从中筛选出适宜液体发酵的多糖、三萜及蛋白质高产优良菌株。试验结果显示:供试的8个樟芝菌株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其中,菌株327和Gg生长速度较快,培养的第9–10天开始出现菌丝自溶现象;经过筛选,327菌株为多糖和蛋白质高产菌株,多糖和蛋白质的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238.20%和10.33%;Gg为三萜高产菌株,三萜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57.86%。野生樟芝菌株经物理诱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Pure D(-) and L(+) enantiomers of lactic acid were prepared by fermentation reactions with specific bacteria. In addition, naturally deuterated ethanol was prepared and converted into diastereoisomers using mandelic acid. Various sugars and nutrients were fermented into lactic acid in water having different deuterium contents and ethanol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yeast fermentation of sugars from different botanical origins. The methine and methylene groups in lactic acid and ethanol respectively show similar deuterium content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at found in the fermentation water. However, the methyl groups of both molecul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atever the botanical origin of the carbon source in the fermentation medium.  相似文献   

18.
10种针阔叶树上常见的木材腐朽菌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玉杰 《菌物学报》2002,21(1):116-119
描述了10种针阔叶树上常见的多孔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环纹革盖菌、蔷红拟层孔菌、盘拟层孔菌、斑褐孔菌、全缘孔菌、小刺猴头、黄白卧孔菌、烟色刺耳、变红栓菌和红斑干酪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