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0—1982年在青海省海北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地区,用标志重捕法(CMR)对自然栖息地中的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进行了野外调查。本文主要分析了根田鼠种群数量变动特点和繁殖、存活及年龄结构与种群动态的关系,并试图探讨根田鼠种群的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种群动态及种群生产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根田鼠对天然食物选择、食物的摄入、消化率和同化水平、每日能量收支、年能量收支、并在种群生产量(P=Pg+Pr)和呼吸量(R)的基础上,按照A=P+R的途径,估计了通过根田鼠种群的能流。  相似文献   

3.
于2003年5月~2004年11月,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栖息在生态保留带的普通田鼠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两年中种群密度夏季最大分别达到410个体/hm2和641个体/hm2,春季最少分别达到166个体/hm2和153个体/hm2,种群数量从7月份开始增长,8月份种群密度减少并于11月份开始重新增长。种群中雌性个体数量比较多,雌性在种群中的居留时间较长,同时存活率比雄性高,这导致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种群周转率比较高,在两个捕鼠期间种群中的80%个体被更新,这表明普通田鼠在生态保留带中的活动非常频繁,不断与周围的其他种群进行交流,提高了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种群中雌雄个体的巢区之间没有年间变化,活动巢区比较小,巢区长度2003年平均为11 m,最长为37.5 m,2004年平均为13 m,最长为52 m。Pearson相关指数表明种群数量和生态保留带年龄、覆盖率和高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鼠类种群动态:食物资源影响力的实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美国伊利诺斯州中东部测定了中等食物质量(莓系属的牧草)和低食物质量(高杆草牧场)栖息地内橙腹田鼠(Microtusochrogaster)和草原田鼠(M.pennsylvanicus)种群对附加食物的响应。在中等食物质量栖息地内投放附加食物,橙腹田鼠种群的波动幅度高于对照样地,但同类型食物质量栖息地内,种群平均密度和波动模式无显著的差异。仅在低等食物质量的高杆草栖息地内,投放附加食物可导致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高于对照样地。附加食物不直接影响两种栖息地内橙腹田鼠的成活率或成熟率,在中等食物质量栖息地中投放附加食物,繁殖活跃的成熟雌性个体比例及雄性成体的体重高于对照。附加食物不影响莓系属牧草内草原田鼠,也不能影响该动物在高杆草环境中的存活率。然而,投放附加食物,可缩短低等食物质量栖息地内草原田鼠的成熟期,提高繁殖活跃雌性的比例和迁入个体比例,增加并引起雄性个体体重增加。据此,本研究证明食物资源在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种群动态中只起极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 1 98 9至 1 995年在川西平原农田进行的啮齿动物标志重捕实验为基础 ,由种群密度、生物量以及出现频率的比较认为 ,大足鼠 (Rattusnitidus)为此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种 ,褐家鼠 (Rattusnorvegicus)与社鼠 (Rattusniviventer)为常见种 ,黄胸鼠 (Rattusflavipectus)为稀有种。通过比较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季节指数、变异系数发现 ,优势种密度变动的季节性最强 ,数量稳定性最大 ,无明显的年间变化 ;稀有种则相反 ,在种群动态上表现出最大的随机性和变动性 ,常见种的动态特征介于优势种与稀有种之间。优势种全年均有繁殖 ,稀有种的繁殖月份集中且有效性较低 ,常见种有较大的繁殖潜力。 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表明了优势种、常见种及稀有种的分化及多样性 ,以在同一生境的资源利用上达成共存。  相似文献   

6.
边疆晖  吴雁  周抗抗 《兽类学报》2008,28(2):135-143
为探讨引起种群密度制约的近因,本研究通过在野外建立的4个面积为50 m×30 m的封闭围栏,研究了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密度对其种群统计参数及个体皮质酮水平的作用.在围栏设置高密度和低密度种群,测定了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补充率、存活率、变化率及个体皮质酮水平的作用.高密度种群的补充率和变化率较低密度种群显著降低,但其种群建群者存活率和子代存活率较低密度无显著变化.种群补充率和变化率分别与种群建群者数量呈显著回归关系.高密度处理建群者的血浆皮质酮含量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上述结果说明,繁殖期根田鼠种群对其补充率和变化率存在密度制约作用,围栏种群建群者的数量是产生密度制约的唯一制约因子.密度制约与社群应激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社群应激可能是种群产生密度制约的近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调查统计和实验,对青冈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种子库动态、种子萌发、无性繁殖以及密度调节等。研究表明,青冈种子量较大,但只有少数能发育成幼苗;有性繁殖和无性的克隆生长相互配合达到种群较高的繁殖效率;种群内个体的自疏定律说明,较成熟(40年左右)的青冈种群的增长速度已减慢。  相似文献   

8.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一种数量变化幅度大的小型鼠类。研究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及年度变化的特征,对于探索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进而实行有效的预报是很必要的。国内外有关布氏田鼠生态学的研究报道,如内蒙锡盟卫生防疫站(1975)、呼伦贝尔草原鼠害调查组(1975)、罗泽珣等(1975)、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草原灭鼠办公室(1976)、Reichstein(1962)、(1949,1952A,1952B)、(1948)、(1954)等,涉及上述工作的甚少。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室一组(1978,1979)研究了布氏田鼠的种群年龄、性周期、活动领域以及种群密度和肾上腺、生殖腺重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研究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积累了一些资料。本文着重讨论种群繁殖特征,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的种群周期及其主要支配因素。  相似文献   

9.
杨跃敏  曾宗永 《兽类学报》1999,19(4):267-275
以1989至1995年在川西平原农田进行的啮齿动物标志重捕实验为基础,由种群密度、生物量以及出现频率的比较认为,大足鼠(Rattus nitidus)为此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种,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与社鼠(Rattus niviventer)为常见种,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为稀有种.通过比较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季节指数、变异系数发现,优势种密度变动的季节性最强,数量稳定性最大,无明显的年间变化;稀有种则相反,在种群动态上表现出最大的随机性和变动性,常见种的动态特征介于优势种与稀有种之间.优势种全年均有繁殖,稀有种的繁殖月份集中且有效性较低,常见种有较大的繁殖潜力.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表明了优势种、常见种及稀有种的分化及多样性,以在同一生境的资源利用上达成共存.  相似文献   

10.
大足鼠种群动态的非线性模型及逐步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跃敏  曾宗永 《兽类学报》1994,14(2):130-137
本文提出了一种从原始数据中获取关于种群动态机制的基本信息的,以非线性模型为基础的逐步回归逐步预测的种群动态分析法。并以作者1989-1991年间于四川邛崃定点进行示志重捕以及夹捕解剖所得的关于农田大足鼠种群生态学特征的数据为例,对大足鼠和种群密度与年龄组成,各年龄组性比、繁殖特征以及气象等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定量地确定了当前的各生态因子对未来的大足鼠种群密度的作用,并对数量了初步的分析的讨  相似文献   

11.
局部环境增温对根田鼠冬季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建立开顶式增温小室模拟全球变暖的实验, 对海北高寒草甸地区实验增温样地及其对照样地内根田鼠的冬季种群进行调查, 旨在研究局部增温对根田鼠冬季种群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在冬季, 实验增温草甸样地和灌丛样地内根田鼠的种群密度均显著高于其对照( P < 0.05) ; 实验增温灌丛样地与对照间性比的差异不显著( P > 0.05) ; 增温样地和对照之间、不同植被类型的增温样地之间、对照样地之间, 根田鼠留存率、平均体重及年龄结构的差异均不显著( P > 0.05) ; 有从对照样地向增温样地单方向迁移的记录。总之, 局部环境增温导致实验样地内根田鼠的冬季种群密度明显上升, 而其性比、存活率、种群平均体重以及年龄结构无明显变化; 在冬季, 根田鼠有从对照样地向增温样地扩散或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繁殖季节(6月份)和非繁殖季节(10月份),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善宝力格地区的布氏田鼠样本,比较其种群参数与生理指标,探讨了布氏田鼠社群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季节性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年龄组成和性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小,种群性比接近1,主要由当年新生鼠和越冬鼠组成;非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大,种群性比偏雄,主要由当年新生鼠组成。繁殖器官在繁殖季节显著大于非繁殖季节,保持了更高活性。非繁殖季节个体的胴重比更高,且雄鼠高于雌鼠,表明非繁殖季节个体和雄鼠具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同时,非繁殖季节个体具有更小的肾上腺和更大的脾脏,说明非繁殖季节中的布氏田鼠表现出更低的应激状态和更强的免疫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种群参数和生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这与不同季节中布氏田鼠采取的生存策略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杭州石荠苎(Mosla hangchowensis)种群密度制约实验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我国特有、分布区极狭窄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杭州石荠苎(Mosla hangchowensis)种群的密度制约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种群的死亡率与密度密切相关。种群的最适密度为200~1000株/m2左右。不同密度种群的平均株高、开花数等性状随时间的动态关系均符合“logistic”模型。高密度种群中60%左右的个体能完成生活史;低密度种群中80%以上的个体能完成生活史。种群密度较高制约杭州石荠苎的植株形态和繁殖投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阿拉善荒漠飞播建植的不同密度人工白沙蒿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种群的生长、繁殖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主要结果是 :(1)不同密度白沙蒿人工种群的生长与繁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它反映在白沙蒿单株地上生物量、根量、生殖枝数和种子产量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2 )不同密度白沙蒿种群的存活率明显不同 ,当种群密度超过 3.1株 /m2时 ,个体植物生长发育不良 ,并出现密度制约死亡 (自疏 )现象 ,植株死亡率急剧上升。(3)不同密度白沙蒿草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存在明显差异 ,特别是 0~ 2 0和 2 0~ 4 0 cm两个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 ,与水资源容量相适应的白沙蒿种群密度约为 2 .1株 /m2 ,在该密度下土壤水分含量基本上能够满足白沙蒿的生理生态需水。 (4 )回归分析显示 ,白沙蒿单株地上生物量与0~ 2 0和 2 0~ 4 0 cm的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 4 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 ,表明白沙蒿种群的生长主要受 0~ 4 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我国特有、分布区极狭窄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杭州石荠苎(Mosla hangchowensis)种群的密度制约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种群的死亡率与密度密切相关。种群的最适密度为200~1000株/m2左右。不同密度种群的平均株高、开花数等性状随时间的动态关系均符合“logistic”模型。高密度种群中60%左右的个体能完成生活史;低密度种群中80%以上的个体能完成生活史。种群密度较高制约杭州石荠苎的植株形态和繁殖投资。  相似文献   

16.
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体重增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种群密度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以分别取自稳定的同性别饲养群的成年布氏田鼠为对象,测定了雌性和雄性个体在低(1只/笼)、中(4只/笼)、高(8只/笼)3个饲养密度梯度下的生长及免疫指标,包括体重、睾丸重、脾脏重、血清抗体及皮质醇含量等。结果发现:(1)随着密度的升高,布氏田鼠的体重和雄性睾丸的重量有所降低;(2)中密度和高密度饲养条件下雌性的免疫水平高于低密度个体,但密度对雄性个体的免疫状况影响不大;(3)不同密度饲养条件下布氏田鼠血清中的皮质醇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和睦稳定的种内关系未必对布氏田鼠造成社群压力,但密度能够影响布氏田鼠的生长、繁殖和免疫状况,而且这些影响存在着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根田鼠攻击行为模式及其进化稳定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聂海燕  刘季科 《生态学报》2004,24(7):1406-1412
在捕食和附加食物交互作用条件下 ,测定根田鼠种群攻击水平与种群参数之间的关系 ,应用对策论分析攻击行为的模式。通过观测 1 6 5对实验个体的攻击行为 ,发现体重和繁殖特征决定根田鼠个体的攻击水平。体重较大个体及繁殖个体的攻击频次最高。攻击水平的性别差异显著。Kruskal- Wallis单侧秩方差检验结果表明 ,雄体攻击水平显著高于雌体。攻击水平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但不显著。与留居个体比较 ,扩散个体的攻击性弱。高质量的附加食物可降低根田鼠的攻击水平 ,捕食者的存在不直接影响攻击水平。根田鼠的攻击行为属仪式化非伤害行为。ESS的鹰 -鸽对策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不同处理种群 ESS集的鹰型对策者比例有显著差异 ,环境条件愈差 ,取胜的价值愈大 ,种群中鹰型对策者比例愈高。有捕食者、无附加食物( P,- F)种群的环境条件最差 ,鹰型对策者比例最高 ,为 0 .4 0 ;次为无捕食者、无附加食物 (- P,- F)种群 ,为 0 .33;有捕食者、有附加食物 ( P, F)种群 ,为 0 .1 8;无捕食者、有附加食物 (- P, F)种群的环境条件最优越 ,鹰型对策者比例最低 ,为0 .1 7。验证了捕食和食物交互效应能改变田鼠类动物攻击行为格局及对策模式的假设  相似文献   

18.
王大伟  丛林  王宇  刘晓辉 《生态学报》2010,30(13):3562-3568
在繁殖季节(6月份)和非繁殖季节(10月份),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善宝力格地区的布氏田鼠样本,比较其种群参数与生理指标,探讨了布氏田鼠社群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季节性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年龄组成和性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小,种群性比接近1,主要由当年新生鼠和越冬鼠组成;非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大,种群性比偏雄,主要由当年新生鼠组成。繁殖器官在繁殖季节显著大于非繁殖季节,保持了更高活性。非繁殖季节个体的胴重比更高,且雄鼠高于雌鼠,表明非繁殖季节个体和雄鼠具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同时,非繁殖季节个体具有更小的肾上腺和更大的脾脏,说明非繁殖季节中的布氏田鼠表现出更低的应激状态和更强的免疫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种群参数和生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这与不同季节中布氏田鼠采取的生存策略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9.
田鼠种群波动的原因和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橙腹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和草原田鼠(M.permsylvanicus)25年的种群统计学研究结果和结论。探讨了田鼠种群波动周期性、诱发种群波动以及导致波动期间峰值变异的因素。并对种群存活值和繁殖活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根据两种田鼠种群波动周期性、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以及特定年份峰值的高度等特征,证明两物种波动均具有不稳定性。两种田鼠存活值的变化是由特定年份是否发生波动以及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决定。增加初始阶段的种群密度及时间长度是造成两种动物种群波动峰值不同的主要原因。橙腹田鼠种群停止增长的原因是存活值降低,而草原田鼠则是繁殖活动减少。据推测,与种群波动初始密度相关的种群死亡率的差异是由捕食者的净效应(Net effect)决定的,调控两种群密度的因素均为非密度的其它生态学因子。由于特定年份田鼠种群捕食压力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种群波动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动态及其危害预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沼泽为最适栖息地.秋末洞庭湖水位回落,湖滩出露,东方田鼠从农田迁回到湖滩生活、繁殖,种群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春末夏初,洞庭湖水位上涨,湖滩被淹,东方田鼠被迫越过大堤迁入垸内农田.其种群动态由“水位影响东方田鼠的栖息地变换”主导.每年迁入农田的数量首先取决于东方田鼠在湖滩生活繁殖时期的长短,亦即枯水期的天数;其次3月降雨量对东方田鼠在湖滩上的繁殖有较大的影响.东方田鼠迁入垸内后,种群数量呈逐月下降趋势.在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垸内农田的迁入量预警模型.经过几年的实际预测,吻合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