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尤庆敏  刘妍  王全喜 《植物研究》2011,31(2):129-133
报道采自新疆及内蒙古地区的菱板藻属(硅藻门)中国新纪录植物7种,分别为丰富菱板藻(Hantzschia abundans Lange-Bertalot)、喜碱菱板藻(H.alkaliphila Lange-Bertalot)、巴克豪森菱板藻(H.barckhausenii Lange-Bertalot &; Metzeltin)、较长菱板藻(H.longa Lange-Bertalot)、仿密集菱板藻(H.paracompacta Lange-Bertalot)、美丽菱板藻(H.spectabilis(Ehrenberg) Hustedt)和近活跃菱板藻(H.subvivacior Lange-Bertalot)。对其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给出了光镜或扫描电镜照片以及生境特征等,为该属种类的世界地理分布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2.
该文报道了采自中国青海省的硅藻中国新记录5种,分别为:亨迪美壁藻(Caloneis hendeyi Lange Bertalot & Genkal)、端聚舟形藻(Navicula digitoconvergens Lange Bertalot)、非洲辐节藻(Stauromis africana Cleve)、埃尔卡布格形藻[Craticula elkab (Müller) Lange Bertalot, Kusber & Cocquyt]和混合海双眉藻[Halamphora hybrida (Grunow) Levkov],对各个种类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描述,并附有光镜和扫描电镜图版,给出了各种类的生境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产于新疆的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L) Guedenst)2个新变种及昆仑山驼绒藜(K.compacta(Losinsk.)Grub.)1个新变种: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yechengensis A L Fu.f.nov.)。每一新分类群均有插图。荒漠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roides var. deserticola(Losinsk.)G.Yang comb.nova)主要生于平原荒漠或低山区,常在下部分枝,形成垫状灌丛,叶片狭窄,披针形、狭椭圆形、狭长圆形,两面均被细绒毛。因而两面同色;草原驼绒藜(K.ceratoides var. pratensis(Losinsk.)Z Li comb.nova)主要生在山地草原,分枝也多在上部,叶上面无毛,下面疏毛,因而两面不同色;叶城驼绒藜(K.compacta var. yechengensis A L Fu var.nov.)的叶片跟博乐驼绒藜(变型)很近似,但雌花苞片为淡绿色,分离部分远长于连合部分,而甚易区别,也仅见于叶城昆仑山。  相似文献   

4.
在大兴安岭沼泽硅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过程中,对采自大兴安岭的600余号标本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共观察到舟形藻科中国新记录植物10个分类单位,隶属于4个属,其中类缝藻属1种:粗脉肋缝藻;长篦藻属3种:大长篦藻、细尖长篦藻、双型长篦藻;舟形藻属1种:乌普萨拉舟形藻;辐节藻属5种:两头辐节藻、河生辐节藻、细长辐节藻、豆形辐节藻、地中海辐节藻。本文对这些种类的分类学特征及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记述采自广西东部地区蚱属(Tetrix Latreille) 1新种:象州蚱(Tetrix xiangzhouensis sp. nov.),并首次报道罗城波蚱(Bolivaritettix luochengensis Deng, Zheng et Wei)的雄性个体。新种象州蚱(Tetrix xiangzhouensis sp. nov.)近似于富川蚱(Tetri fuchuanensis Zheng,1998), 主要区别为: (1) 头顶与一眼等宽或略狭于一眼宽;(2) 头顶前缘不突出于复眼之前;(3) 触角中段一节长为宽的7–8倍;(4) 沟前区侧隆线略向后收缩;(5)后突到达后足胫节的2/3处;(6)前、中足股节下缘具细毛。  相似文献   

6.
吴玉环  高谦 《植物研究》2008,28(5):520-522
报道产于云南的中国苔类植物地萼苔科大陆新记录种: 锡金裂萼苔(Chiloscyphus sikkimensis(Steph.) J.J. Engel &; R.M. Schust.)。本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有:茎叶倾斜或近横向着生,近轴端凸起,近似圆形,叶边全缘,卵形,先端圆钝或微凹;腹叶心形或肾形,先端圆钝或微凹,一侧或两侧基部与茎叶腹边联生。报道于台湾的Heteroscyphus acutangulus(Schiffn.) Schiffn. 实为Chiloscyphus sikkimensis,应被移出中国苔藓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7.
发表了产于贵州的玉山竹属2新种,即窄叶玉山竹和细弱玉山竹。赤竹(Sasa longiligula McClure)、单枝竹(Bonia saxatilis(Chia, H. L. Fung et Y. L. Yang) N. H. Xia)为贵州新分布竹种,并对其中赤竹的花做了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8.
研究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狍昼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和芦苇丛、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90%—99%、距水源距离<4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 ℃、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夜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为<90%、距水源距离<7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 ℃、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昼间与夜间卧息地在是否刨走积雪等松软物质、距农田距离、雪深、人为干扰距离和卧息地宽度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接近农田、雪覆盖深和卧息地宽度较小等特征。狍对昼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 it(P)=-13.999-0.446×植被类型-0.003×距水源距离-0.003×距农田距离+0.915×保温性+0.487×雪深+0.001×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 logit(P)/1+e log it(P) ,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0.9%;狍对夜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0.009-1.863×植被类型-0.004×距水源距离+0.946×保温性+0.002×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 logit(P) ,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1.8%。  相似文献   

9.
植物和土壤中的15N自然丰度值(δ15N)是评价生态系统N循环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 对草原生态系统的N循环过程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测定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放牧和围封条件下草原群落主要优势植物和土壤的δ15N值, 探讨放牧对草原N循环的影响。研究中所测定的8种植物叶片δ15N变化很大(–4.04‰–4.34‰), 但与植物功能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放牧显著降低了大针茅(Stipa grandis)、杂类草和小半灌木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的δ15N值。具有潜在共生固氮能力的豆科植物δ15N偏低负值(–4.04‰ – –1.90‰), 但在放牧和围封条件下无显著差异; 而被认为具有联合固氮能力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 放牧后δ15N显著增加, 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豆科植物和羊草生物固氮能力的存在。所有植物中, 除无菌根侵染的木地肤外, 其他有丛枝菌根真菌侵染记录的物种δ15N值较低, 通常接近0或为负值, 说明在N限制的内蒙古草原, 菌根转运N可能也是一种重要的N源途径。放牧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壤δ15N值, 这也与过去的研究结果不同。δ15N的测定为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整合时空N循环过程的综合指标, 反映出放牧改变了草原生态系统的N循环。  相似文献   

10.
凤丫蕨属(Coniogramme Fée)种间界限模糊,存在过渡类型,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比较困难的类群之一。黑轴凤丫蕨(C.robusta(H.Christ) H.Christ)是凤丫蕨属植物中比较特殊的种类之一。本文在标本考证、野外考察和微形态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种的分类进行了订正。将假黑轴凤丫蕨(C.pseudorobusta Ching et Shing)和新黑轴凤丫蕨(C.neorobusta Ching et Shing)归并到黑轴凤丫蕨。同时对该种下的两个变种黄轴凤丫蕨(C.robusta var. splendens Ching et Shing)和棕轴凤丫蕨(C.robusta var. rependula Ching et Shing)重新定义模式标本。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新疆委陵菜属(Potentilla L.)锥状花柱组(Sect.Conostylae(Wolf)Yü et Li)15种委陵菜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对其叶表皮毛的类型、表皮细胞的形状及大小、气孔器的分布、气孔器类型、气孔形状、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外拱盖形态及其纹饰等指标进行分析:有几种植物叶的上表皮无气孔,而下表皮均有气孔器的分布,形状为长椭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和近圆形;气孔器的类型多为短平列四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无规则型、围绕型和辐射型;表皮毛的类型为针状毛、带状柔毛和腺毛;表皮细胞分为不规则形和多边形;表皮毛特征、叶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器的形状类型、气孔密度指数及蜡质纹饰等存在差异,可作为亚属间及种间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柳叶蕨属为分布于石灰岩区域的一类较特别的植物。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表明,广东有柳叶蕨属植物共4种,其中3种为广东省分布新记录,即峨眉柳叶蕨、镰羽柳叶蕨和柳叶蕨,建议将这几种植物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共有5种水韭,全部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均属极度濒危级(CR)野生植物。就营养器官而言,因水韭根、茎的简化,叶片特征成为最重要的分类学依据。本文针对形态特征相近的中华水韭、云贵水韭、台湾水韭和东方水韭,用显微镜观察了叶片发育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水韭叶片在旋转角度、气孔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而气孔器的种间一致性较高;同种水韭叶片在不同发育时期,其近远轴面的气孔指数、气孔分布及叶凸指数均有稳定的分类价值。本文检索讨论了我国4种水韭的分类学关系,并发现了叶表皮都存在异形条状细胞。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疆石竹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在位于新疆昌吉州境内的南山马鹿(Cervus elaphus)保护区发现的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石竹属(Dianthus)植物一新种—南山石竹(Dianthus nanshanicus C.Y.Yang &; L.X.Dong),并描绘了形态图。该新种与瞿麦(Dianthus superbus L.)相近,区别在于: 本新种花冠白色,喉部无丝毛状鳞片,茎单生,瓣片深裂为细条状。雄蕊伸出至花瓣的1/2。花粉圆球形, 外壁具穴状和刺状纹饰。种皮细胞较小近光滑。报道了该种的采集过程、生境以及该种在新疆南天山居群的大小和保护状况,并简单介绍了Dianthus在世界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地区锦鸡儿属三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内蒙古地区自然生境中生长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中间锦鸡儿(C. davazamcii Sancz.)和柠条锦鸡儿(C. korshinskii Kom)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相应的数量指标。结果表明:所有材料的上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主要为平直或拱形,稀有浅波状;多数材料具鳞片状和层状蜡被;角质层多为条纹状;均有气孔器分布,类型多样,以不等细胞型和无规则型为主;气孔外拱盖多覆盖蜡被,内缘多光滑或浅波状;乳突只出现在小叶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而柠条锦鸡儿没有出现。该研究表明,3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受遗传因子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多数特征在属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少数性状可以用作种分类的辅助指标;表皮微形态特征显示三者在生态适应对策上具有相似性,而在种间关系上可能中间锦鸡儿与小叶锦鸡儿的亲缘关系更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独行菜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独行菜属9种植物种子的种皮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独行菜属种皮微形态可划分为4种类型;结果支持将独行菜属划分为3个组的观点;北美独行菜在种皮纹饰上与其它类群差别较大,并结合子叶缘倚胚根的特征将其另立一新组——子叶缘倚组Sect. Accumbentum F. Z. Li, J. Q. Zheng & Z. Y. Sun , sect. nov.  相似文献   

17.
采用系统发育的祖先性状重构软件RASP(Reconstruct Ancestral State in Phylogenies),首次使用扩散隔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Statistical Dispersal-Vicariance Analysis,S-DIVA)和Binary Bayesian MCMC(BBM)方法,选择粗糙西风芹(Seseli squarrulosum)和竹叶西风芹(S.mairei)为外类群,对来自中国的26个柴胡属植物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叶绿体rps16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分析。结果表明,ITS和rps16序列集所构建的重要节点中,祖先分布区概率占绝对优势的是中国南方地区,推测中国南方是中国柴胡属的起源中心,且时间—事件(Time Event,TE)曲线结果表明距今20和2.5百万年(20和2.5 Ma Bp)出现扩散峰值,在15 Ma Bp出现谷值,推测其20 Ma Bp(庐山亚冰期),南方和北方种类交流隔离,中国北方分布类型为主体的类群,以散点式的分布,南方分布类型为主体的类群,形成次生分化中心,并按照一定的路径向外扩散,形成对外扩散的高峰期;15 Ma Bp时,以南方为冰期的避难所,出现扩散的低谷期;2.5 Ma Bp(大理亚冰期)左右,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柴胡属种类再一次发生物种多样化和形成向外扩散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8.
鸢尾属(Iris)植物叶片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玉凤  张柯  王文和  李楠 《植物研究》2008,28(5):547-551
对12种鸢尾叶片的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野鸢尾、单花鸢尾、北陵鸢尾3种鸢尾各自的上下表皮细胞的形状及气孔密度等有明显区别,而其余9种鸢尾叶片各自上下表皮形态均无明显差异。12种鸢尾的气孔类型均属于横列型,且气孔均是随机分布,气孔保卫细胞的长轴与叶脉平行,叶脉处无气孔分布。不同种鸢尾之间叶片表皮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可为鸢尾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海链藻(Thalassiosira)与圆筛藻(Coscinodiscus)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扬 《植物研究》2009,29(3):282-288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繁多,是硅藻门中的大属和代表属。两者的形态学特征具有较多相似之处,易混淆鉴定。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比较研究了海链藻和圆筛藻种类的形态学特征。海链藻种类除了具有1~2个唇形突之外,还具有数量较多的支持突,少数种类具有闭合突;筛膜位于壳面内侧;中孔在壳面外侧。而圆筛藻种类只具有数量众多的唇形突,且其中两个较大;筛膜位于壳面外侧;中孔在壳面内侧。由于两属形态学特征的区别只有在电镜下才能清晰观察到,因此尚有较多的分类修订工作需要进行。  相似文献   

20.
林祁  段林东  袁琼 《植物研究》2008,28(6):648-652
报道了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 Dandy)花的形态发生过程。发现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雌花条状披针形的“内轮花被片”,实际为退化雄蕊,它形态发生的时间与位置均与雄花的雄蕊相同,在成熟结构中仍可见药室残迹,说明单性木兰的雌性花是由两性花退化而来。通过与K. duperreana(Pierre) Dandy和Magnolia thailandica Noot. &; Chalermglin雌花的比较,发现它们雌花的形态相同,从而得知人们长期以来对此3种植物雌花的认识有误,原一直认为的“内轮花被片”实为退化雄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