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一萍  蒋清  王世滚 《遗传》1982,4(4):15-16
染色体组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是连续存在 的。但在光镜下观察,绝大多数真核细胞的间 期核仅能见到网状的结构— 染色质,只有当 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才出现凝聚和盘绕成棒状 的染色体。然而,运用体细胞融合技术使有丝 分裂的细胞和间期细胞相融合,将会导致间期 核的染色质凝聚为染色体样的结构。1970年 Johnson和Ra。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熟前染色体 凝聚(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简称 PCC[5]。这种类似染色体的结构被称为成熟前 凝聚的染色体(prematurely condensed chromosome) 亦简称为PCC, PCC技术可使我们用光镜直 接观察间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提前凝集(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简称PCC,是近十几年来在细胞融合和染色体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PCC的概念是Johnson和Rao于1970年根据其实验结果提出来的。他们认为,PCC就是分裂期细胞与间期细胞融合后,使间期核染色质提前在间期内凝集成染色体的现象。这种提前凝集的染色体称为PC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染色体组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是连续存在的。但在光镜下观察,绝大多数真核细胞的间期核仅能见到网状的结构——染色质,只有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才出现凝聚和盘绕成棒状的染色体。然而,运用体细胞融合技术使有丝分裂的细胞和问期细胞相融合,将会导致间期核的染色质凝聚为染色体样的结构。1970年  相似文献   

4.
杭绮  毛树坚 《动物学研究》1993,14(4):367-373
以草鱼ZC7901细胞株为材料,观察鱼类细胞从间期染色质到中期染色体的包装过程。主要通过(1)分裂期与间期细胞融合,诱导染色体早熟凝集;(2)染色体“伸长”处理;(3)培养细胞的低渗处理;(4)染色质辅展等方法,制作染色体标本,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观察表明,鱼类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哺乳类细胞相同,也是直径约10nm的核丝。染色体的色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多级螺旋化形成直径约300nm的染色单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星叶草属的核形态。其间期核和前期染色体分别为简单染色中心型和中间型;中期染色体较小,长度介于3.00μm到1.20μm之间;核型公式为2n=30=22m+8sm。其明显很高的染色体基数以及其它退化和特化的形态学性状,表明该属是一个孑遗的古多倍体类群。该属与独叶草属在间期核形态、前期染色体形态以及中期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方面极为相似。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本文认为星叶草属和独叶草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将它们一起置于星叶草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以增强UV-B(10.08 kJ.m-2.d-1)辐射后的小麦根尖细胞为材料,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分析小麦根尖分裂期细胞Ran蛋白在分裂周期的分布及形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细胞中,Ran蛋白在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定位于核膜周边,在后期定位于赤道板上和纺锤体上,末期又回到子细胞核膜周边;增强UV-B辐射处理后,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前期有点状荧光分布在核膜的周围;中期和后期点状荧光分布在细胞质中;在末期部分点状荧光又回到核膜的周围,部分仍分散在核内,且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不均等分裂等染色体畸变类型和异常分裂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某种细胞促融剂介导下,同种或异种细胞能相互融合形成单个的新细胞。观察分析这种融合细胞的结构和机能的变化,在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和细胞免疫学等研究中,已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我们在开展同种和异种细胞融合选择杂种的同时,参考有关文献,进行了细胞融合诱导熟前染色体凝聚(premature  相似文献   

8.
草鱼细胞融合及早熟凝集染色体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乙二醇(PEG)诱导草鱼ZC-7901细胞株融合,测定了不同浓度的PEG诱导草鱼组胞的融合率,从而得出了PEG诱导草鱼细胞融合的适宜浓度为45%(W/W)。用45%PEG诱导间期细胞(I期细胞)与分裂期细胞(M期细胞)融合,早熟凝集染色体(PCC)的诱导率是18.85%。观察PCC形态,G1-PCC呈单股染色体纤维形;G2-PCC呈双股染色纤维形,较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细长;S-PCC呈“粉末状”染色体片段。  相似文献   

9.
朱俊真 《遗传学报》1992,19(2):101-106
应用人X染色体α卫星DNA探针进行X染色体正常或异常个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间期核的原位杂交,在R显带的中期分裂相上,绝大部分杂交颂粒位于X染色体着丝粒区(p11→q11);在间期核内则显现与X染色体数相一致的银颗粒簇,其中相当部分位于核边缘区。实验结果表明,用原位杂交来检测X染色体数目,比记数Barr小体的方法可靠。本文还就α卫星DNA探针在间期细胞遗传学方面广泛的应用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秤锤树的核型研究及其减数分裂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观察研究了秤锤树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学特征。秤锤树核型为2n=2x=24=4m 7sm(2SAT) 1st,属于较为原始的2A型。有丝分裂间期核为复杂染色中心型,前期出现B染色体,中期染色体中等大小。减数分裂中期具12对正常的二价体,但后期I和后期Ⅱ均有染色体异常现象发生。统计断片、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出现的比例与花粉粒败育性比例比较一致,表明秤锤树的小孢子在发生和发育过程中较高频率的败育现象可能存存一常的细胞学原因.  相似文献   

11.
鼠兔核质杂交胚胎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细胞核移植技术已被证明是研究发育中核质相互关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电融合技术也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细胞融合技术也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细胞融合技术,本实验运用这两项技术,进行了鼠、兔目间核质杂交实验,小鼠8-细胞核在激活的兔去核卵母细胞中,发五了染色体超前凝聚及核膨胀,融合卵移植到小鼠输卵管4.5天后,冲洗出,有5.4%的重构卵发育到囊胚期,通过染色体检查,囊胚细胞中均为小鼠染色体,其中一个囊  相似文献   

12.
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以南方型和北方型两个生态型黄瓜为材料,用改良的染色和制片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黄瓜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①黄瓜减数分裂属于同时型胞质分裂,双线期染色体具有明显的交叉节并呈现出较易识别的棒状或环状形态,在末期Ⅰ和末期Ⅱ有多核仁和核仁融合现象;②在四分体时期的小孢子成十字交叉形(decussate type),而非四边形(isobilateral type);③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观察到两核居中期的特殊现象,在核居中期小孢子只有一层壁,而在核靠边期小孢子出现了两层壁;④黄瓜的成熟花粉粒属于两核花粉粒。  相似文献   

13.
用C-带和涂染技术检测棕色田鼠Y染色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染色体C 带技术和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 ,结果如下 :棕色田鼠雄性个体C 带中期分裂相中 ,X性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着丝粒处存在着强烈的C阳性带 ,而且在短臂的中间也有一条C阳性带 ,但是没有发现深染的Y染色体。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涂染棕色田鼠的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 ,以小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作为对照。涂染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涂染信号检出率分别为 0 - 2 %和 3% - 5 % ,两者均呈阴性反应 ,而对照都呈阳性反应。根据实验结果 ,作者认为在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上及整个基因组DNA中不存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DNA的同源序列 ,其Y染色体上可能没有决定雄性性别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4.
FISH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染色体显带技术的补充和发展,以人类精子,早期胚胎等间期核及中期染色体为材料,用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和微小的结构异常。结果快速准确,显示它较之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技术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临床应用中有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细胞核移植技术已被证明是研究发育中核质相互关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电融合技术也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细胞融合技术。本实验运用这两项技术,进行了鼠、兔目间核质杂交实验,小鼠8-细胞核在激活的兔去核卵母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超前凝聚及核膨胀,融合卵移植到小鼠输卵管4.5天后,冲洗出,有5.4%的重构卵发育到囊胚期,通过染色体检查,囊胚细胞中均为小鼠染色体,其中一个囊胚为正常小鼠核型(2 n=40,XX)。通过本实验,我们认为:鼠兔远缘核质杂交胚胎的早期发育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早熟凝集染色体和诱导凝集的染色体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岛  刘凌云 《遗传学报》1996,23(6):425-430
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和扫描电镜研究了BK(牛肾)细胞早熟凝集染色体(PCC)和诱导PCC的CHO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所用电镜标本制备方法,尽可能使之减少人工效应,故首次观察到PCC超微结构,特别是早、中、晚S-PCC超微结构的自然状态,从早、中、晚S-PCC的染色体片段所显示的PCC的多级亚结构,进一步了解了BK细胞染色体的超微结构。诱导PCC的CHO中期染色体表面显示出整齐的小毛样由螺旋纤维形成的环状突起。  相似文献   

17.
细胞融合是指一个花粉母细胞中染色质穿壁转移到相邻的花粉母细胞中,它是一种自发的和正常的过程。这种现象又在黑麦两个品种中观察到。由于这一现象的出现,其结果可使花粉母细胞中期Ⅰ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变异的幅度在5—9之间,n=7。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增加与减少,可能就是细胞融合的结果。最后,还讨论了细胞融合在细胞学上的后果和进化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翅皱膝蝗减数分裂染色体轴的形成与联会复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  何孟元 《遗传学报》1992,19(1):34-38
本文通过延长低渗处理、压片和硝酸银染色技术,对红翅皱膝蝗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轴的形成过程及其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SC)与染色体轴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我们的结果表明,中期Ⅰ染色体轴是在晚双线期到终变期的过程中逐渐在染色体中形成的。染色体轴形成的动态行为,一方面暗示了这种结构在染色体集缩和维持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方面起某种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说明了轴是染色体中存在的一种真实结构。同时,本文的结果还指出,SC在早双线期到中双线期就解体了,而中期Ⅰ染色体轴是在晚双线期才开始形成。这两种轴结构之间很明显不是连续的。染色体轴的形成与SC的侧轴无直接的相关性。它们是减数分裂染色体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的轴结构。  相似文献   

19.
王晓光  曾宪录 《菌物系统》2002,21(4):585-591
电镜原位观察结合图象分析研究了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 Schw间期细胞核和中期染色体中银染蛋白的形状,大小和分布。结果看到,银染蛋白扩要呈颗粒状存在于间期细胞核和中期染色体中。银粒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间期细胞核中存在侈多直径在5-15nm的银粒,其中10nm以上的较大银粒主要分布于核仁,集缩染色质和核基质部分10nm以上银粒不多,中期细胞核内10nm以上的较大银粒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中。染色体中除含有一些较大银粒外,多数银粒的直径为5-10nm。本文结果提示,构成染色体骨架的嗜银蛋白可能来自间期细胞核的染色质,核基质和核仁。  相似文献   

20.
王晓光  曾宪录 《菌物学报》2002,21(4):585-591
电镜原位观察结合图象分析研究了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 Schw间期细胞核和中期染色体中银染蛋白的形状、大小和分布。结果看到,银染蛋白主要呈颗粒状存在于间期细胞核和中期染色体中。银粒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间期细胞核中存在众多直径在5~15nm的银粒,其中10nm以上的较大银粒主要分布于核仁,集缩染色质和核基质部分10nm以上银粒不多。中期细胞核内10nm以上的较大银粒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中。染色体中除含有一些较大银粒外,多数银粒的直径为5~10nm。本文结果提示,构成染色体骨架的嗜银蛋白可能来自间期细胞核的染色质、核基质和核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