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年和1988年已经有学者报道了黎族体质人类学研究资料,近年来又报道了黎族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成果。目前未见关于黎族身体组成成分的研究,也没有当前黎族的体质人类学数据。2014年11月,在海南省五指山市5个黎族村寨进行607例(男为308例,女为299例)黎族成人的人体测量。研究发现,黎族人偏瘦,肌肉较发达。随年龄增长,黎族男性体脂率的增加,主要是躯干脂肪率增大造成的,与四肢脂肪率关系不大。男性由于骨量、躯干和四肢肌肉量的下降造成瘦体质量的逐渐减小。随年龄增长,黎族女性的体脂率呈线性增大,总肌肉量呈线性减小。体脂率的逐渐增大是由于躯干和四肢的脂肪率逐渐增加造成的,总肌肉量的逐渐减小是左下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逐渐下降造成的。黎族男女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阔面型、中鼻型、中躯干型、中胸型、宽肩型、中骨盆型、中腿型。与30年前黎族头面部资料相比,本文测量的黎族头宽、面宽值较大,头更圆些、更阔些,面更阔些,红唇较薄,形态面高值较小,男性鼻宽值较小。  相似文献   

2.
谢业琪 《人类学学报》1982,1(2):137-148
本文描述了海南岛黎族和临高人的指、掌纹特征;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临高人与汉族、壮族的指、掌纹特征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1)黎族的个别掌纹特征表明存在着黎族与某些黑色人种混血的可能性;(2)黎族的四个支系中,(亻考)黎的指、掌纹特征最具有代表性;(3)临高人的指、掌纹特征与汉族类似而与壮族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黎族体质特征之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8,他引:16  
黎族的体征明显属黄种人。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在体征上与壮族、布依族、彝族和高山族较相似;与汉族相比,则与广西、广东、福建和湖南的汉族相似。因此,作者认为黎族的体征属华南类型。黎族四个组群间,在容貌上较难区分,但测量的尺寸略有不同,其中(亻考)黎与岐黎较接近,本地黎与美孚黎较接近。  相似文献   

4.
2014年11月在海南省五指山市5个黎族村寨测量了607例(男为308例,女为299例)黎族人体质量、身高等6项体成分指标值,计算了黎族人的体脂率(P_(bf))、瘦体质量(m_l)、脂肪质量(m_f)、瘦体质量指数(I_(lm))、脂肪质量指数(I_(fm))。研究发现,女性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都明显大于男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均明显小于男性。随年龄增长,黎族人身高、瘦体质量逐渐减小,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逐渐增大。受试者特征曲线显示身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都可以适宜评价黎族人的体脂率,而且脂肪质量指数对体脂率的估算准确性比身体质量指数更高。这也提示脂肪质量指数是比身体质量指数评价肥胖更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采集自海南省白沙地区的黎族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进行研究,旨在揭示黎族人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饮食的相关性。【方法】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征集的22名志愿者晨便为研究对象,应用基于16S r RNA基因V3–V4可变区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其肠道菌群组成,并与其他民族肠道菌群进行比较分析,详细记录黎族22名志愿者的营养物质摄入情况,探索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饮食的相关性。【结果】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8.96%)和硬壁菌门(Firmicutes,37.77%)在黎族志愿者肠道内含量最高;在属的水平上,普氏菌属(Prevotella,49.38%)在黎族健康志愿者肠道内含量最高。基于微生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黎族人肠道菌群与中国其他民族人群肠道菌群呈现出显著差异且α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民族,特征性差异菌属为: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普氏菌属(Prevotella)、巨型球菌属(Megasphaera)、巨单胞菌属(Megamona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基于肠道核心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相关性的研究显示,普氏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与膳食纤维、Cu、Mg和Mn的摄入量呈现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和VB2的摄入量呈现显著负相关,而罗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ogosae)与膳食纤维、Zn和Fe的摄入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烟酸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通过膳食来优化菌群结构、调控宿主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大学人类学系联合组成的海南岛少数民族的人类学考察团于1985年12月至1986年1月,第二次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对有关地区的黎族、苗族和回族等民族的体质特征和语言进行具体的人类学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血液取样、活体人体测量和语言录音。调查的地点主要在琼中县的长征区、保亭县的加茂区和毛岸区、通什镇和三亚市的羊栏区等地的有关乡村。调查人数中,黎族300  相似文献   

7.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分析黎族与植物资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探讨黎族人在适应环境、生产方式、传统民居、生活用具、民间工艺、民族医药、布料制作、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等方面与当地植物资源的关系,分析了黎族人民对植物资源的认识、利用和保护方式。分析认为,黎族人一直居住在热带森林地区,植物资源在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利用植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黎族人的许多传统知识和经验对当今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用玻片快速检验法对分布于桂西滇黔桂接壤地区的待识别民族俫人ABO血型的调查结果。俫人ABO血型的基因频率是:p=0.1189,q=0.3201,r=0.5610。俫人的血型分布特点是B>O>A,在我国南方诸民族中,俫人与海南省黎族的ABO血型分布特点相同。与周围民族的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俫人与黎族具有最近的遗传距离,因而在系统树中聚类为一组。俫人与黎族可能共同起源于古越族的支族俚人。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海南黎族新生儿G6PD基因突变的流行情况以及为本地区该民族G6PD缺乏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本研究对滤纸干血斑进行了G6PD基因突变检测,即用多色探针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对中国人群常见的16种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海南黎族667例新生儿样本中检出G6PD基因突变样本346例,总突变率51.9%(346/667),以保亭县黎族的突变率(61.5%)最高,其次是白沙县57.0%、琼中县54.5%。本研究共检出11种G6PD基因突变和3种复合突变,以c.1376 GT、c.1388 GA和c.95 AG这3种基因突变型为主,分别占61.85%、23.41%和4.34%,同时发现1例c.86 CT突变。这说明海南黎族存在G6PD缺乏症的高发人群。海南黎族人群中最常见的G6PD基因突变型是G6PD基因c.1376 GT、c.1388 GA和c.95 AG突变。G6PD基因突变的研究有利于G6PD缺乏症高发地区对新生儿溶血、黄疸、蚕豆病的确诊与防治,并能为此类病情的治疗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陈良忠  袁义达 《遗传》1983,5(2):29-30
我们在1980年与1981年对我国4个少数 民族的ABO与MN血型进行了调查,他们是: 达斡尔族(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 族自治旗阿尔拉公社、尼尔基镇和鄂温克族自 治旗南屯镇),黎族(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通什地区),苗族(广东保亭县南圣公社什洪、牙 南等大队和毛岸公社陡水河、什赤、毛真等大队 和通什地区)和回族(广东崖县羊栏公社回辉大 队)。受检者父母均为该少数民族,随机取样, 未加选择,结果见表1与表2.  相似文献   

11.
海南黎族聚居区山栏稻的起源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4份海南黎族聚居区的山栏稻为研究材料、以原产于中国的69份亚洲栽培稻和110份普通野生稻为对照组,分别对核中SSⅡ基因、ITS基因和Ehd1基因、叶绿体中ndhC-trnV基因以及线粒体中cox3基因等5段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序列多样性和单倍型,并揭示海南黎族聚居区山栏稻的起源地和驯化过程。结果表明,黎族聚居区山栏稻的基因多样性低于亚洲栽培稻,而亚洲栽培稻的基因多样性低于普通野生稻;85%左右的山栏稻为偏粳型;山栏稻与广东和湖南的普通野生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较远,推测黎族的山栏稻可能起源于广东和湖南的普通野生稻。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的水鹿(Cervus unicolor)主要分布于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地丘陵地区。为了合理利用水鹿这一重要资源,林业部门在有关科研单位配合下,于1963年在屯昌县创办鹿场,开展对水鹿的捕捉与驯养试验,至1977年,先后捕捉和收购水鹿250余头,自行繁殖了水鹿260余头,支援外地种鹿60余头,存栏量达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对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的俫人成年居民111人 (男性60人,女性51人) 进行的活体调查结果。结果表明,俫人体质特征属中华民族的华南类型,与广西壮族及海南岛黎族有比较接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振标 《人类学学报》1984,3(2):132-140
从“t”值测验表明,黎汉通婚后裔在形态特征上有些变化。与黎族相比,蒙古褶出现率显著增多,上眼睑皱褶发育明显减弱;与汉族相比,波形鼻梁明显增加,上翘型鼻尖和鼻基底显著增多,水平型明显减少。从测量性特征的比较表明,通婚后裔在体征上较多地显示汉族的性状,比黎族更接近于汉族。  相似文献   

15.
广州莲花山水上居民体质特征调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莲花山164名21至70岁的水上居民男(106)、女(58)进行了活体测量、观察和摄影,并和广西壮族、广东黎族及湖南瑶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37,自引:13,他引:24  
根据头面部各项测量数字观察及其与国内各地汉族对比,广西壮族与广西的汉族最接近。但两者之间的容貌仍有区别。例如壮族人的眼裂较宽,双眼皮比例较多,红唇较厚,面高、鼻高、头高均比汉族低矮,两眼外宽远比汉族大。与其他少数民族体质特征相比,壮族与黎族、布依族、彝族最接近。作者认为壮族在其体质特征上也属华南人类型。壮族与黎族、布依族、彝族关系密切,可能均为古越族的后裔。  相似文献   

17.
鉴定海南黎族人群中发现的一种α-地中海贫血融合基因,并对其家系进行分析,探讨融合基因形成机制及遗传规律。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全血,进行血细胞分析、血红蛋白电泳和地贫常见基因型检测,并采用Gap-PCR法结合特异引物和基因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先证者基因型为Fusion gene/-α4.2,且该融合基因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的α2段与Ψα1段序列发生融合所致。家系遗传分析显示,其祖父基因型为Fusion gene/αα,伯父和父亲的基因型均为Fusion gene/-α4.2,母亲基因型为-α4.2/αwsαws,弟弟基因型为-α4.2/αwsαws。海南省黎族人群中存在有α-地贫融合基因,该发现丰富了黎族地贫基因突变数据库,对遗传咨询及地贫基因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贵州仡佬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41,自引:20,他引:21  
对贵州道真仡佬族385人(男198人、女187人)的17个观察项目和58个测量项目进行了人类学体质特征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仡佬族体质特征与广西的壮族和海南省的黎族比较接近,与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和新疆的锡伯族较疏远。  相似文献   

19.
海南润方言黎族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关键人物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海南润方言黎族进行了药用民族植物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润方言黎族草医常用的药用植物有282种,隶属于89科222属,以茜草科(13属16种)、大戟科(12属14种)、菊科(11属10种),蝶形花科(9属8种)属数和种数最多;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病、淤血肿痛和外伤出血等常见病、易发病的种类较多,分别为78种(27.7%)、45种(16.0%)、44种(15.6%)、38种(13.5%);治疗方法有内服、外敷(分冷敷和热敷)、蒸熏、酒疗法和食物疗法等,其中内服、冷敷和热敷疗法用得最多,各占125种(44.3%)、108种(38.3%)和95种(33.7%).叶的使用频次最高,为202次(48.7%),其次是根(18.1%)、全草(15.2%)、皮(11.8%)、茎(4.1%)和果(2.2%).与中医用药比较,131种(46.5%)相似,109种(38.7%)不同,42种(14.9%)为黎医特有.药用民族植物学知识在交通便利、汉化程度深的村寨流失严重,需要加强整理与挖掘.  相似文献   

20.
建立海南黎族永生细胞库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冬娜  区彩莹  陈路 《遗传》1999,21(6):21-22
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加环胞霉素A 法,建立了含54 株海南黎族永生细胞库(男性56% ,女性44% ),有亲缘关系者占13% 。供血者身体健康,三代无与其他民族或支系通婚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