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了世界蜉蝣目化石研究简史,列出已发表的化石种类名录、分布及年代,共40科、124属、218种,其中包括中国的8属13种;描述了不同地质时期主要蜉蝣化石的分类单元和分布地区.简要介绍了蜉蝣分类系统及系统发育、稚虫食性、与其它昆虫的关系和古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本文的第2部分,初步分析了目前该类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蜉蝣目昆虫染色体制备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蜉蝣目昆虫染色体制备方法进行了探讨。以蜉蝣稚虫为材料,经秋水仙素水溶液体外培养,采用显微操作技术,结合空气干燥法,可以获得形态良好、分散适中、着色清晰的生殖细胞染色体,为蜉蝣目昆虫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昆虫染色体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简要叙述了中国昆虫染色体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涉及的昆虫类群、核型分析结果、研究方法和手段、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变异、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等。我国学者对昆虫染色体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迄今已对蜉蝣目、蜚蠊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蚤目和膜翅目等10目481种昆虫的核型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蝗虫、蝽类、蚜虫、蚕类、果蝇、摇蚊及实蝇等。在染色体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蚕类和果蝇等有丝分裂;蜚蠊类、蝗类、蝽类和蚕类的减数分裂及性别决定机制;部分昆虫的联会复合体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果蝇和蚊类昆虫的唾腺染色体;果蝇的B染色体;蚕类和蚊类昆虫染色体的缺失、易位和倒位等变异;蚕蛾类的数量变异。研究结果多应用于昆虫系统分类和进化的探讨,揭示昆虫遗传与变异规律。通过与国外研究成果对比,提出昆虫染色体研究的必要性,并对我国未来昆虫染色体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王江 《生命世界》2016,(4):64-77
<正>《诗经·曹风·蜉蝣》中,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描摹了蜉蝣的形象:"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覆,给小虫的一生铺陈了华丽的光芒。的确,蜉蝣是一种非常柔弱且害羞的昆虫,它的身世,可追溯到一亿  相似文献   

5.
毛诗曹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这是我国现存文献中关于蜉蝣的最早纪载,亦即后世解释这一虫名的最后根据。日本学者以此名作为Ephemeroptera(蜉蝣目)一目昆虫的名称,我国现今昆虫学上一贯沿用,这是对的。但是唐人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引用了郭璞,陆玑及樊光的说法(郭,陆,樊三人时代有先后,此处依孔颖达所引的次序)。以为蜉蝣是一种甲虫,这就在后来文献中发生了很多混乱,以致最近朱弘复高金声二位同志所著本草綱目昆虫名称注根据本草網目中资料也认为它们可能是属于金龟子科中的一种昆虫。这是必须加以辩正的。为了便于与古代文献作比较起见,兹将蜉蝣目昆虫的生活习性作一个概略的叙述。按  相似文献   

6.
昆虫在自然界,其种类之多或数量之大都是其它动物无法相比的。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千变万化的环境条件,致使昆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复杂多样。单就产卵方式而言,也是多种多样。潜水产卵的蜉蝣蜉蝣是一种纤细软弱、有翅的低等昆虫。成虫寿命极短,素有朝生暮死之说。它喜在清洁的小溪和池畔的水面上缓缓徘徊飞行,但并不是流恋水面,也不是在寻找食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蒙古水生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积累基本数据,为将其应用于水质监测奠定理论基础,并为加强保护淡水昆虫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综合定性采样法进行采集,水质评价采用科级生物指数(FBI)、EPT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在52个采集点获取水生昆虫共计7目59科187种。研究发现1新种,1中国新纪录属,2中国新纪录种,2内蒙古新纪录科,3新纪录属,25新纪录种,另有待鉴种56个。7目昆虫的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毛翅目和蜉蝣目的物种多样性较高,而襀翅目物种多样性明显较低;毛翅目和蜉蝣目的科数和个体数占总类群的42.37%和84.29%,这2个目均属优势类群。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通过科级生物指数、EPT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水质评价比较结果显示,前两者的评估结果相近,且明显不同于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结论】内蒙古地区毛翅目和蜉蝣目昆虫耐污值较低的种类比较丰富,因此,这两类昆虫更适合指示该地区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8.
九华河水生昆虫群落结构和水质生物评价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6月、8月、10月对安徽九华河水系3、4、5级支流5个基点采用扫网、刷石等综合定性取样法,共采得水生昆虫9目、49科、86属、124种,计6445头。其中:毛翅目12科、41种;蜉蝣目10科、26种;鞘翅目5科、16种;双翅目7科、14种;襀翅目4科、9种;蜻蜓目5科、8种;半翅目4科、5种;广翅目1科、3种;鳞翅目1科、2种。3、4级支流Shannon多样性指数大于4,种丰富度大于60,水质极清洁;5级支流Shannon多样性指数大于3,种丰富度29,水质较清洁。3级支流以毛翅目,蜉蝣目为主,科级水平生物指数最高(2.58—2.59);4级支流以毛翅目、蜉蝣目和双翅目为主,多样性指数最高(5.54);5级支流以蜉蝣目、双翅目为主。本文还根据“河流连续概念”对各支流水生昆虫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毛翅目取食功能类群与支流级别的关系等作了初步分析,并提供了必要的物理、化学参数。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三尾类蜉蝣Ephemeropsis trisetalis稚虫的脉相和翅关节区特征为化石昆虫保存史上罕见材料,脉相中显出颇大的径脉区和前缘区十分相似于某些原始的古生代蜉蝣,或许可以提示发达的径脉区和前缘脉区是蜉蝣翅进化史中的初期特征.再者,现代蜉蝣的翅关节区退化,一般由一组不发达,分化很弱的骨板和肩板组成;这个化石种的翅关节区具发达的骨板和肩板似指示现化蜉蝣翅关节区退化是后生获得的性状.  相似文献   

10.
"古翅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昆虫纲,有翅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古翅类的系统发育问题是六足总纲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现存古翅类(孵蝣目 蜻蜒目)与新翅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有3种主要观点:古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蜻蜒目 (蜉蝣目 新翅类)。第1种观点得到化石、形态和部分基因证据支持,第2种观点得到较多形态特征支持,支持第3种观点的证据较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更多昆虫种类、化石以及分子证据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现存蜉蝣目昆虫的原始特征和独特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长发  郑乐怡 《昆虫知识》2003,40(4):294-298
现存蜉蝣具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特征 ,它们为重建原始昆虫模式、探讨翅的起源、脉相的演化、附肢的演变等起到重要作用。该文系统总结了现生蜉蝣具有的原始特征和独特性状 (如原变态、稚虫水生、交尾行为、脉相、翅面皱褶、翅位、较多的附肢和蜕皮次数以及口器、生殖系统等等 ) ,并讨论比较了有关这些特征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光泽黄颡鱼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在洞庭湖逐月采集到的胃含物样品,对光泽黄颡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泽黄颡鱼全年摄食,在繁殖期摄食强度下降。共鉴定17类饵料生物,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水生昆虫幼虫和甲壳类为其主要食物,二者在食物中所占重量百分比为90.6%。摄食的水生昆虫主要为蜉蝣目稚虫(数量百分比:24.2%;重量百分比:41.1%)、双翅目幼虫(数量百分比:58.4%;重量百分比:7.5%)和蜻蜓目稚虫(数量百分比:3.2%;重量百分比:22.8%)。光泽黄颡鱼的食物组成在季节上存在明显差异。从数量百分比看,春季和冬季均以双翅目(秋季64.6%;85.0%)为主,夏季以双翅目(28.2%)和蜻蜓目(22.3%)为主,秋季以蜉蝣目(45.7%)为主;从重量百分比看,春季以双翅目(53.0%)为主,夏季以蜻蜓目(55.7%)为主,秋季和冬季以蜉蝣目(秋季53.7%;冬季76.6%)为主。分析表明,光泽黄颡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差异与食物资源的季节动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晚石炭纪——古翅类和新翅类昆虫的大发展生活在晚石炭纪的昆虫,已知有11个目,其中7个目已经绝灭,有4个目(缨尾目、蜉蝣目、直翅目和(虫非)蠊目)一直延续到今天。那时的有翅昆虫已分化为古翅类和新翅类两大类群。古翅类包括原蜻蜓  相似文献   

14.
EPT昆虫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EPT昆虫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在2006年6-7月和9-10月分季在丹江口水库两条主水源河流上分设5个采样点,对EPT昆虫和水质采样检测。结果共检测到EPT昆虫780头,为12科16种(或种团),水质理化指标7项。简单相关分析与复相关分析都表明,氮浓度、磷浓度、生化需氧量与EPT昆虫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EPT昆虫的种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典型相关分析表明,EPT昆虫组与环境因子组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01),EPT昆虫组主要目为蜉蝣目和襀翅目,环境因子组主要因子为氮浓度、磷浓度、生化需氧量。由此得出:即使在低污染、低营养程度的水环境下,EPT昆虫与环境因子也表现出群体的显著相关性,环境因子对EPT昆虫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过程中通常用到指示类群,然而对于这些指示类群有效性的测度仍然十分欠缺.为探讨不同类群水生昆虫群落的一致性及空间因子、环境变量的相对影响,作者于2010年4月对东苕溪流域源头溪流21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水生昆虫7目44科92属130种.我们将水生昆虫群落划分成鞘翅目(C)、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EPT)和双翅目+广翅目+蜻蜒目(DMO)3个类群.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类群的群落一致性(r)较高,分别为C对EPTr=0.65 (P<0.001)、C对DMO r=0.67 (P<0.001)、EPT对DMO r=0.82 (P<0.001).方差分解表明环境变量是影响不同类群水生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空间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环境因子中影响不同类群水生昆虫群落的关键变量大体相似,其中海拔、pH、平均流速和化学需氧量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我们的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不同类群的水生昆虫群落一致性很高,且对环境变量的响应也相似;因此,在水生昆虫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可考虑利用其中的某一类群,如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EPT)类群,作为有效的指示类群.  相似文献   

16.
由国际蜉蝣学会和国际襀翅学学会(ISP)主办,阿根廷图库曼大学承办的第九届国际蜉蝣目大会(I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phemeroptera)和第十三届国际襀翅目昆虫学术讨论会(XⅢ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lecoptera)于1998年8月17日至8月23日在阿根廷图库曼的TafideValle联合举行。这次大会有来自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瑞士、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挪威、巴西、斯洛文尼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  相似文献   

17.
蜉蝣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对汉江流域二级河流--黑竹冲河蜉蝣优势种类的生产力及其营养基础进行了为期一周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优势种小裳蜉(Leptophlebia sp.)和蜉蝣(Ephemera sp.)的生活史均为一年两代,两世代之间界限比较明显;小裳蜉的羽化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而蜉蝣的羽化主要发生在夏季和冬季.小裳蜉和蜉蝣种群的生物量和多度均出现两次峰值.采用体长频率法测算的周年生产量分别为:小裳蜉,38.0362g/m2·a,P/B为11.4;蜉蝣,76.0318g/m2·a,P/B为11.8.两种蜉蝣的主要食物为无形态碎屑和硅藻,其中:无形态碎屑分别占小裳蜉和蜉蝣食物组成的81.7% 和 94.6%,对其生产量的贡献率为 59.2% 和84.9%;硅藻占小裳蜉和蜉蝣食物组成的16.8%和1.5%,对其生产量的贡献率为36.4%和4.1%.  相似文献   

18.
侏罗纪中蜉属和珠蜉属蜉蝣昆虫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峰 《古生物学报》2006,45(2):268-276
长期以来,我国昆虫化石研究者所确认,并为众多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所引用,作为地层对比和确定地质时代的两种侏罗系蜉蝣幼虫化石:西伯利亚中蜉(Mesobaetissibiric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和古珠蜉(Mesonetaantiqu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在我国境内并不存在。迄今为止,这两个种仅局限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下侏罗统。此前,被我国昆虫化石研究者分别归入中蜉属(Mesobaetis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和珠蜉属(Mesonet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的所有种类,其科级和属级分类位置有误。它们包括:西伯利亚中蜉,三间房中蜉(MesobaetissanjianfangensisHong,LiangetHu,1995),黑斑中蜉(MesobaetismaculataHong,LiangetHu,1995),古珠蜉和北票珠蜉(MesonetabeipiaoensisWang,1980)。道虎沟组、海房沟组、九龙山组和三间房组的水生蜉蝣组合完全不同,彼此不能对比。我国侏罗系—下白垩统蜉蝣幼虫全部是湖相,为原地埋藏,而非河流相,异地埋藏类型。  相似文献   

19.
昆虫数学形态学研究及其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佐锐  于新文 《昆虫学报》1998,41(-1):140-148
数学形态学是用数学方法描述或分析一个物体图象的形状的理论和方法,是图象处理和图象识别技术的发展,但在生物学当中的应用还很有限。本文介绍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昆虫数学形态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昆虫数学形态学技术研究,涉及昆虫图象数字化技术和昆虫图象处理与识别技术;②昆虫数学形态学理论研究,主要以昆虫图象的解释和理解研究及昆虫数学形态学与分类学等学科的关系研究为主;③昆虫和昆虫数学形态学应用基础研究,涉及昆虫数学形态学数据库及其分析软件开发,昆虫图象的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内容。昆虫数学形态学理论和方法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相结合,在害虫虫情监测、昆虫多媒体专家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简讯     
<正> 第四届国际蜉蝣学会议即将召开 今年9月4日至10日将在捷克斯洛伐克贝奇尼(Bechyne)举行第四届国际蜉蝣学会议。会议将分七个学科进行专题讨论,即分类学、系统学和高级分类学;地区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解剖学、亚显微结构学;区系学、生态学、寄生虫学、种群力学;发育、生长、生理学;稚虫和成虫的习性、行为学;环境污染和毒理学、指示生物学等。 我国蜉蝣学者首次应邀并将准备参加这一国际学术会议。(归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