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种简便的测压法是利用植物材料,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由于呼吸作用消耗容器内的氧气,同时放出的二氧化碳又被容器内的氢氧化钡吸收,致使容器内气体压力减小的原理来侧定植物呼吸作用的。取一广口瓶,并配有合适的橡皮塞。塞上打眼,插人两根粗细相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不仅可以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会释放热量、释放CO_2和消耗O_2,还能够探究植物在O_2不足或者没有O_2的情况下,进行了无氧呼吸释放热量,产生CO_2和酒精。  相似文献   

3.
小麦穗发芽鉴定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穗发芽是小麦生产中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生不仅会影响产量,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因此培育抗穗发芽的小麦品种至关重要。该研究通过对65份小麦材料进行穗发芽试验,比较分析了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常用方法,即籽粒发芽法、整穗发芽法和大田穗发芽法。结果表明:三种方法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在1%水平上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发芽指数与籽粒发芽率的相关性最高,能够更好地评价小麦材料的休眠特性,但不能得出材料的总体抗性;籽粒发芽法和整穗发芽法的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试验条件更易控制,可作为小麦穗发芽抗性评价的简易方法;多数参试材料的平均籽粒发芽率平均整穗发芽率平均大田穗发芽率,且三者差异程度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说明麦穗的外部结构及外部环境对小麦穗发芽的影响显著。因此,籽粒发芽法可以从休眠性方面,对小麦种子资源进行初步筛选;整穗发芽法可用于穗发芽抗性的进一步鉴定和验证,评价小麦材料穗发芽的综合抗性;大田穗发芽法较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变异程度较大,其结果可以作为室内发芽试验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转反义硫氧还蛋白基因小麦萌发种子中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硫氧还蛋白h(thioredoxin h,Trx h)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多功能活性蛋白,分子量约为12kD,它通过还原靶蛋白中的二硫键参与酶活性调节、抗胁迫、信号传导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硫氧还蛋白h能促进谷物类种子萌发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1)在籽粒萌发期间,硫氧还蛋白可通过还原储存蛋白的分子内二硫键使其更易于被降解;(2)硫氧还蛋白也可以直接地通过将酶还原或者间接地通过使酶抑制蛋白失活而激活酶。源于Phalaris coerulescens的trxs基因(thioredoxin s,trxs)与小麦硫氧还蛋白h基因(thioredoxin h,trx h)同属于硫氧还蛋白基因家族,它们的cDNA有94%的同源性,表达产物也有相似的生物功能。我们采用基因枪法将反义trxs基因导入小麦,获得了可稳定遗传的小麦,并检测出转基因种子中硫氧还蛋白h表达量、水溶蛋白和醇溶蛋白的还原状态以及α-淀粉酶活性均低于对照小麦;另外,通过模拟降雨抗穗发芽试验证实转基因株系具有很强的抗穗发芽能力。以转反义trxs基因抗穗发芽小麦为材料,检测反义trxs基因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探讨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的抗穗发芽机理。研究表明反义trxs基因能够减缓KCl可溶性蛋白中Chloroform-methanol(CM)蛋白向代谢类蛋白的转化进程,在萌发初期降低籽粒代谢类蛋白的含量,使籽粒代谢速度下降,而CM蛋白主要包含一些分子量小于20kD的蛋白质。在籽粒成熟过程中,硫氧还蛋白能够阻止麦谷蛋白亚基形成谷蛋白聚合体的过程,在转基因小麦中麦谷蛋白更易于形成大分子量的谷蛋白大聚合体,使得转基因小麦中的谷蛋白在萌发初期更难于被水解,因此转基因小麦籽粒会因谷蛋白难于降解而萌发较慢。另外,反义trxs基因减慢了麦胚中10kD蛋白的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5.
高效率的遗传转化已经在一个玉米遗传材Zea mays Linnaeuo诱导成功,该转化是通过供体DNA和受体的白花授粉结合而进行的。每一穗的胚乳最高转化率为9.29%。DNA是在花粉与DNA的糊状混合物中提供给花丝的。被转移入胚乳中的外源DNA在胚乳形成过程中表达。目前还不知道胚乳中的外源DNA片段是否已经结合到细胞核中,或是以片段或其它状态存在于核中。已经阐明全部四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外源DNA被转移入(ⅰ)同一籽粒的胚和胚乳中,(ⅱ)仅仅转入胚中,(ⅲ)仅仅转入胚乳中,(ⅳ)既不在胚中也不在胚乳中。另外还阐明,进入胚中的外源DNA在胚的形成、发芽、营养生长和分化,以及生殖生长整个过程中都一直保持着,最后在以后世代的胚和(或)胚乳中显露出来,并在胚乳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然而,在新一代中被转化胚乳的频率相当低,这可能是转移到胚中的外源DNA不稳定所致。  相似文献   

6.
前文已报道稻胚在分化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增殖迅速,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含量亦相应增长(唐锡华等1980;朱治平等1980;覃章铮和唐锡华1982),而且淀粉在胚乳及胚中积累时还可能通过β淀粉酶而降解被发育中的胚所利用(高锦华和唐锡华1982)。为了研究这个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本文作者结合稻胚分化器官原基及积累贮藏物质各发育期的进展,研究了胚的呼吸强度与细胞色素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规律;因为呼吸强度标志着胚体总的生理活性变化,而细胞色素氧化酶是呼吸链中末端氧化的一个重要酶,它直接关系到高能键ATP的形成。过去已有作者(1960;夏叔芳等1966)证明;水稻幼苗或籽粒中有末端氧化酶系统存在;而且较幼嫩籽粒中糖的末端氧化主要是通过金属末端氧化酶类,乳熟后磷酸戊糖支路(HMP)及非金属氧化酶类逐渐加强。夏叔芳(1964)还指出水稻种子成熟时,稻胚的呼吸强度并不下降。因此有必要在了解稻胚分化发育过程中胚呼吸作用的变化的同时,研究稻胚中金属末端氧化酶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活力变化规律,以便了解稻胚分化发育过程中胚细胞分化发育与物质代谢的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As(Ⅲ)胁迫对小麦发芽过程中籽粒、幼根、幼叶3个部位在培养180h内木聚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以小麦稳定表达的肌动蛋白基因作为对照,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小麦木聚糖酶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发芽过程中3个部位木聚糖酶活性平均值大小顺序为籽粒〉幼芽〉幼根。随着As(Ⅲ)浓度升高,籽粒中木聚糖酶活性呈现低促高抑的趋势,幼根和幼叶中木聚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4个浓度As(Ⅲ)处理后木聚糖酶基因表达强度依次为25mg/L〉5mg/L〉0mg/L〉0.1mg/L。  相似文献   

8.
种子发芽的抑制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植物的种子都有休眠现象,引起休眠的原因不一。在排除了胚未成熟,种皮机械障碍等因素后,如果给以适当的温、光、气、水条件仍不萌发,则应考虑是否有发芽抑制物的存在。发芽抑制物的种类抑制种子发芽的物质很多,既有简单的无机物,也有许多有机物及植物激素。氢氰酸(HCN)是常见的发芽抑制物,主要以耷的形式分布于植物界中。如苦费科中的梅、杏等,其种子中的苦杏仁耷含量可达百分之几。银杏、甘薯、高粱、亚麻等种子中均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各种氨氰酸的着类。如果在播有小麦种子的培养血中放两个苦杏仁,小麦种子发芽就受到抑…  相似文献   

9.
麦类作物遗传转化(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类作物包括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硬粒小麦 (Triticumturgidumconv .durumDest.e.m)、大麦 (HordeumvulgareL .)、黑麦 (SecalecerealL .)、燕麦 (AvenasativaL .)及小大麦 (×TritordeumAschersonetGraebuer.)。自从基因枪被发明以来 ,科学家们已经利用来自麦类作物的幼胚、盾片、成熟种子胚、花粉粒、花药、幼穗、叶基组织、发芽种子幼苗的顶端分生组织及其愈伤组织或培养物作为外植体 ,通过基因枪、农杆菌介导、PEG法、电激法、微注射法、硅化纤维素介导、幼穗注射法等技术先后将一些选择标记基因、报告基因和有用的目的基因如抗真菌、抗虫、籽粒品质、抗干旱基因等转化到麦类作物中。转基因植物表现为抗性增强或籽粒的加工品质提高和营养成份增加。被转化的基因通常以单位点多拷贝的形式随机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 ,并以孟德尔规律遗传。整合位点一般分布在染色体的近端粒区域 ,整合的拷贝数大多为 5~ 10个拷贝 ,最高可达到 5 0个拷贝。在转化过程中 ,被转化的质粒上的片段包括选择标记基因、目标基因、甚至质粒的抗生素基因和其他无关序列 ,随机地连接并形成多个分子量大小不等 ,组成成分不同的分子簇 ,或首先由其中一个分子簇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这会导致在整合位点附近产生“热点  相似文献   

10.
小麦抗穗发芽生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介绍近年来小麦抗穗发芽生理研究的进展,包括温度、水分、穗部及籽粒性状,酶、激素和发芽抑制物等因素对穗发芽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植物的温度及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的温度及测定蒋高明植物的温度植物是变温的有机体,即其自身的温度趋向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温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植物温度就一定等于环境温度。如植物地上部分的温度明显偏离于气温,这是由于呼吸作用释放热量及蒸腾与会成作用吸收热量而使它们的温度偏离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穗发芽抗性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9年在人工模拟降雨室对123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成熟期穗发芽抗性鉴定。重点研究了13个品种的穗发芽率、籽粒发芽率、籽粒含水量,籽粒吸水速率和α-淀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通过6个抗性不同品种的双列杂交,初步探讨了穗发芽抗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红粒品种普遍抗穗发芽,但白粒品种中也存在不少抗源;开花后35—40天是鉴定穗发芽抗性的适宜时期;这个对期的仔粒吸水速率阳α-淀汾酶活性是抗性鉴定的可靠指标;穗发芽抗性是遗传性状,存在母、子体抗性因子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来自不同生态区的137个小麦品种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计算相对发芽指数,并分析这些品种穗部籽粒性状、品质指标、吸胀萌发后0~72 h α-淀粉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与穗发芽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平均发芽指数最低,抗穗发芽品种最多,其次是长江上游麦区,黄淮麦区抗穗发芽品种相对较少。红粒品种小麦的相对发芽指数低于白粒品种,相对发芽指数与籽粒长度、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穗型、穗色、穗长、小穗密度、穗粒数、千粒重无显著相关性。相对发芽指数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面团形成时间和出粉率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沉降值、拉伸面积、延展性、最大阻力无显著相关性。不同品种的α-淀粉酶活性随吸胀萌发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萌发24~72 h的相对发芽指数与α-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穗发芽中抗以上品种萌发48 h后α-淀粉酶活性聚类分析结果与穗发芽鉴定结果一致。萌发后各时段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与相对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远缘杂交不需幼胚培养的节节麦基因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由四倍体小麦(T.turgidum L.)与二倍体节节麦(Aegilops tanschii Coss.)天然杂交然后通过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多倍体。这一起源过程是自然条件下天然发生的,它的发生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的天然杂交种子在自然条件(没有幼胚培养等)下能够正常发芽出苗。我们从22份节节麦中发现来自中东的节节麦AS60在不采用幼胚培养等人工辅助条件下,仍然很容易与四体小麦和普通小麦产生有生活力的杂种植株。AS60与四倍体小麦的杂交种子有50.0%(反交)及57.1%(正交)的种子,而AS60与六倍体普通小麦的杂交种子则有45.5%不需幼胚培养等措施能够正常发芽,生长。AS60的这一特征正是普通小麦起源过程需要的条件。最后探讨了这一发现对小麦遗传改良和对普通小麦起源演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由四倍体小麦(T.turgidum L.)与二倍体节节麦(Aegilops tanschii Coss.)天然杂交然后通过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多倍体.这一起源过程是自然条件下天然发生的,它的发生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的天然杂交种子在自然条件(没有幼胚培养等)下能够正常发芽出苗.我们从22份节节麦中发现来自中东的节节麦AS60在不采用幼胚培养等人工辅助条件下,仍然很容易与四倍体小麦和普通小麦产生有生活力的杂种植株.AS60与四倍体小麦的杂交种子有50.0%(反交)及57.1%(正交)的种子,而AS60与六倍体普通小麦的杂交种子则有45.5%不需幼胚培养等措施能够正常发芽、生长.AS60的这一特征正是普通小麦起源过程需要的条件.最后探讨了这一发现对小麦遗传改良和对普通小麦起源演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午强光胁迫下高蛋白小麦旗叶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大田种植条件下4 个不同籽粒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系旗叶的净光合作用、光呼吸作用和荧光参数的日变化以及旗叶功能期内PSⅡ光化学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低蛋白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但中午强光胁迫下高蛋白小麦PSⅡ光化学效率(Fv/Fm) 较高,PSⅡFv/Fm 下降得较少,而净光合速率午间下降的幅度较大,原因可能是高蛋白小麦品系旗叶内氮素代谢活动旺盛( 其代谢限速酶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低蛋白品种) ,光呼吸作用较强,从而消耗了较多的过剩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Fv/Fm 的下降,而较强的光呼吸作用同时降低了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7.
在生物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不少时候需要使用油浸镜头来观察标本,特别是在细胞学,组织学和微生物学等方面,这种技术操作几乎是不能缺少的。普通一般放在油浸接物镜和切片之间的折光率与玻璃相近似的是香柏油(当然也有用其他油的)。这种香柏油比较昂贵,比较容易挥发,时间过久即不便使用,因而盛放香柏油的容器需要用双层瓶。同时,油浸  相似文献   

18.
中午强光胁迫下高蛋白小麦旗叶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测定了大田种植条件下4个不同籽粒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系旗叶的净光合作用、光呼吸作用和荧光参数的日变化以及旗叶功能期内PSⅡ光化学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低蛋白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但中午强光胁迫下高蛋白小麦PSⅡ光化学效率较高,PSⅡFv/Fm下降得较少,而光合速率午间下降的幅度较大,原因可能是高蛋白小麦品系旗叶内氮素代谢活动旺盛(其代谢限速酶硝酸这原酶活性显著高于低蛋白品种),光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19.
热稳定蛋白是衡量麦芽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明青稞籽粒和麦芽热稳定蛋白的含量、蛋白质Z的组成特征以及影响条件。本研究以3份青稞和1份对照大麦品种Gairdner为试验材料,对青稞籽粒及其麦芽的热稳定蛋白进行分析与鉴定,研究了不同生态环境下青稞热稳定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Z的组成特征,同时筛选出了优异啤用品质青稞品种(品系)。结果表明,青稞发芽温度为20℃,发芽时间为72 h,培养溶液PH为5时,发芽及焙焦条件下最有利于青稞热稳定蛋白总含量及蛋白质Z的累积。利用该发芽条件筛选种植于西宁、湟源和海晏的青稞资源,发现种植于西宁的青稞种子和发芽后热稳定蛋白质总含量最低,但是焙焦后热稳定蛋白质和蛋白质Z含量最高;同时从150份青稞资源中筛选出热稳定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Z条带清晰、含量高的优异资源15份。本研究结果为酿造青稞品种选育、啤用青稞和麦芽质量评价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用Ca~2 -EDTA滴定法、加热法和室温静置法都能使人红细胞发芽并释放出囊泡,但发芽进程各不相同,囊泡大小也有差异。用微分干涉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发芽有时经芽胚红细胞这一中间阶段,但它决不是大多??数有关文献所提的棘细胞。又发现刚释放出来的囊泡具有“果蒂”样母体膜残留物。还发现发芽过程中常伴有细胞融合现象。据此认为芽胚红细胞极不稳定,它或者通过释放囊泡,或者通过细胞融合来达到稳定态。分析再次证明,发芽释放的囊泡缺失骨骼网络的主要成分,即收缩蛋白和肌动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