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AB(pH1.0)KOH/PAS粘液组织化学和ABC法凝集素标记,对190例胃粘膜病变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结肠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多见于肠型癌(ITC)及其癌旁组织。两型肠化在弥漫型癌(DTC)中无显著差异。5种凝集素受体的含量和分布的差异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有关。WGA、RCA和PNA主要标记在DTC中,与ITC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其染色水平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ConA和DBA主要标记在ITC和伴有肠化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凝集素肠化分型与粘液肠化分型基本相符。我们认为结肠不完全肠化与ITC的发生关系密切,而小肠型和结肠完全型肠化可能与DTC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应用粘液组化技术对185例胃良恶性疾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胃良恶性疾病伴肠化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含有硫酸粘液的结肠型肠化在胃癌癌旁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转移及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含有酸性粘液的肠型、混合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较仅含中性粘液的胃型胃癌高。提示:结肠型肠化与胃癌有一定关系;癌细胞产生大量酸性粘液可能有利癌细胞的扩散与转移,对胃癌病人的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胸腺内交错突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胎儿期,儿童以及成人胸腺内交错突细胞的分布和HLADR抗原的表达.结果表明:S-100抗体能够清楚显示胸腺内交错突细胞,这些细胞主要分布在皮,髓质交界处和髓质内,在皮质内的交错突细胞大都单个存在,偶而看到交错突细胞成团存在.交错突细胞的周围,常见有淋巴细胞形成玫瑰花结.出生后随年龄的增长,交错突细胞逐渐减少。HLA-DR抗体能与胸腺内多种细胞反应,如皮,髓质内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但它们染色强度不等.交错突细胞HLA-DR抗体的阳性反应位于质膜和突起部,染色强阳性,巨噬细胞反应不尽一致一般多为阳性,胞质内未见有吞噬淋巴细胞碎片.上皮细胞染色一般由弱阳性到阳性,核阴性,仅有质膜呈阳性反应,有关HLA-DR抗原表达的可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5.
垂体腺瘤分类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我国垂体腺瘤的功能分类及其与临床病理的联系。方法:采用Dako-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45例手术切除垂体腺瘤中6种激素(GH,PRL,ACTH,TSH,LH,FSH)的表达情况,据此进行垂体腺瘤的分类及临床病理研究。结果:在45例垂体腺瘤中,生长激素细胞腺瘤为15例(33.3%),催乳素细胞腺瘤6例(13.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9例(20%),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3例(6.7%),多种激素细胞腺瘤4例(8.9%),无功能细胞腺瘤8例(17.8%)。结论:垂体腺瘤中不同类型腺瘤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生长激素腺瘤在外科切除的腺瘤中最常见。 相似文献
6.
人脊髓创伤后神经元病变的神经丝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子慧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5,(2)
本文用神经丝(NF)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15例人体尸检材料中研究了脊髓创伤后生存2h~9W的脊髓神经元胞体和轴突的病理学改变。结果表明:脊髓创伤后2h,神经丝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即可显示NF阳性反应产物在轴突内聚集。创伤后第4天,病变的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内神经丝反应异常地增强。以上结果表明:神经丝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常规显示轴突的染色方法能更早更清晰地显示脊髓内轴突的病变,并进一步证实了创伤后细胞骨架紊乱在神经元的病理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CEA、MC_5(PAP法)和组织化学AB(PH2.5)/PAS、HID/AB(PH2.5)染色方法,对43例结肠腺瘤、52例结肠腺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3例结肠腺瘤伴癌变,15例结肠腺癌和10例正常结肠组织进行了相关抗原及大肠粘蛋白的研究探讨。结果发现五类组织之间其着色含量都呈现一定的差异,尤其是随着腺瘤的异型程度增大,这种差异更为明显。本实验结果提示,上述染色法对结肠腺瘤癌变的逐渐演变过程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合素(SP)显色法研究不同胎龄人胎儿脾中交错突细胞(IDC)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变化。结果表明:12周时IDC呈散在分布,28周以后IDC逐渐聚集到动脉周围淋巴鞘及与脾小结的交界处和边缘区。IDC在胎脾中有两种类型,一种呈圆形,可能是不成熟的IDC,另一种有细长的突起,是成熟的IDC。IDC的数量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12~28周数量迅速增加,28周后增长减慢。本文对IDC在胎脾中的发育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了六种单克隆抗体在14例21~38周胎儿胸腺基质细胞中的反应。结果表明,三种MHC-Ⅱ类抗原的表达有差异。HLA-DR+和HLA-DQ+细胞多,主要分布于髓质,皮质中较少。HLA-DP+细胞少,几乎只见于髓质。抗表皮角蛋白抗体阳性的上皮细胞见于部分髓质与少数皮质上皮细胞,被膜及小叶间隔下上皮细胞和胸腺小体。S-100+的交错突细胞主要分布于髓质,皮质中较少。MO+2的巨噬细胞见于整个胸腺实质,皮质深层最多。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G、D细胞及胃泌素mRNA与肠化生的关系。标本来自胃镜活检的胃粘膜。结果显示,在与大肠化生区相邻的胃粘膜,G细胞突变消失,假幽门腺化生也缺乏G细胞,而淖肠化生仍保留少数G细胞;D细胞不仅见于小肠化生,而且也出现在假幽门腺化生以及某些大肠化生区。胃泌素mRNA仅限于G细胞分布区,未出现在大肠化生区和假幽门腺化生区,G细胞及胃泌素mRNA在大肠化生区的消失,可能由于局部杯状细胞分泌的硫酸粘蛋白改变了局部的微环境,从而影响了G细胞的分化与发育,至于假幽门腺化生区G细胞及胃泌素mRNA消失的原因还不清楚,应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胃癌癌旁肠化上皮酶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卫东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5,(1)
本文应用酶组化方法对60例胃癌癌旁粘膜中47例肠化上皮(78.3%)的破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胞嘧啶单核苷酸酶(CMP)、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焦磷酸硫胺素酶(TPPase)、5-核苷酸酶(SNase)、三磷酸腺苷酶(Mg2+-ATPase,Ca2+-ATPase)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CO)等九种细胞器标志酶进行了定位观察。结果发现肠化上皮吸收细胞上述酶活性均较强,且分布具有极性,杯状细胞酶反应较弱,主要位于细胞基底部。癌旁粘膜肠化阳性率为78.3%,其中ALP阳性的酶完全型肠化和ALP阴性的酶不完全型肠化分别占53.2%,46.8%,两者出现率相近。酶完全型肠化ALP阳性率在胃分化型癌及未分化型癌瘤旁分别占69.2%和33.3%。ALP阳性率在胃分化型及未分化型癌组织内分别为35.5%和0%。提示肠化上皮具有与肠上皮相似的代谢特征,酶完全型肠化和酶不完全型肠化可能是肠化的二种不同的形式,在致癌环境下,二者都有可能转变成癌,其中酶完全型肠化与分化型癌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一株自制的c-erbB-2单克隆抗体A18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特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蛋白质印迹分析法和荧光激活的流式细胞分选检测技术检测A18在635例乳腺癌组织、100例癌旁乳腺组织、不表达c-erbB-2的NIH/3T3(鼠成纤维细胞)和NE91(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NR6鼠成纤维面积)细胞株及高表达c-erbB-2的T6-17(转c-erbB-2-基因的NIH/3T3细胞)和SKBR3(人乳腺癌细胞)细胞株中的表达状况,并与市售进口c-erbB-2抗体(MaximBiotech产品)进行了平行对照研究。A18系采用细胞表面区域表位包埋法免疫小鼠制备而成,,结果:A18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膜,部分伴微弱的细胞浆着色,无明显非特异性染色,A18和进口抗体对NIH/3T3、NE91细胞均呈阴性,T6-17、SKBR3细胞均呈阳性,在乳腺癌组织中,A18的阳性率为60.3%,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的5.0%,A18与进口同类单抗的阴性、阳性及总符合率分别为84.0%、82.8%及83.2%,与进口同类多抗的阴性,阳性及总符合率分别为88.0%、90.2%和89.5%。A1和进口同类单抗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一致。经反复冻融7次或4℃保存10个月A18效价仍保持在3μg/ml。结论:A18特异性强,定位准确,效价高而稳定、可用于临床乳腺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张树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2,11(2):166-170
目的 为反映肿瘤组织的生长活性和宿主的免疫防御反应,提出一种新的胃癌病理-生物学分型,方法 用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计量方法对具有5-8年随访资料的147例进展期胃癌作了研究,并用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对与预后有关的变量(包括存活时间,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深度,分化程度,免疫活性细胞反应,嗜酸粒细胞反应,肥大细胞反应,瘤细胞核大小,CEA标记,核分裂指数,瘤细胞密度指数,肿瘤大小,年龄和性别)做了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肿瘤间质的反应方式和肿瘤组织生长活性,可把胃癌分为两型,即限制型和促进型;每型又以核的大小分作大核亚型和小核亚型,多个临床病理参数(存活时间,淋巴结转移,侵袭深度,免疫活性细胞反应,嗜酸粒细胞反应,肥大细胞反应,瘤细胞核大小,CEA标记,核分裂指数,瘤细胞密度指数)在两型之间差异存在显性和极限性。结论 新的胃癌病理-生物学分型揭示了肿瘤组织的生长活性和宿主的免疫防御反应在肿瘤生长和肿瘤侵袭方面的作用,在反映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单克隆抗体对乙型脑炎病毒不同毒株抗原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发现,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多克隆抗体,PcAb)进行抗原分析时,我国分离到的乙型脑炎病毒SA14、P3、A2和高株的抗原性无明显差别,与从日本分离到的中山株有些差别,但仍被PcAb所中和;而用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分析,情况就明显不同:SA14和P3株抗原性相似,高株和中山株不能被51-8McAb所中和,A2株则介于两者之间。A2和高顺生株的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表明,高株比A2株多两个斑点,但大多数斑点是一样的,证实了上述结果。实验还发现不同毒株的保护效果不同,A2株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高株。 相似文献
17.
大鼠实验性脾虚证胃粘膜内分泌细胞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正常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3只,体重100~150g,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性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和四君子汤治疗组。取胃,固定于Bouin液。制成石蜡切片,进行(1)HE染色;(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Sternberger PAP法显示胃泌素细胞(G细胞)、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和5-HT细胞。根据细胞的免疫反应程度,将细胞分为强阳性、中等阳性和弱阳性三级,每例动物计数三种细胞各1,000个,并计算各级细胞占的百分比;(3)从正常对照组,脾虚组随机选择各5例动物,对D细胞和G细胞进行显微分光光度计的定量测定;(4)由四组动物随机选择各5例,进行G细胞和D细胞密度及G/D细胞比值的测定。本文的观察表明:(1)脾虚组胃粘膜未见明显的组织学变化;(2)内分泌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脾虚组G细胞和5-HT细胞中,弱阳性细胞增多,表明分泌活动增强;D细胞弱阳性和中等阳性细胞减少,强阳性细胞增多,表明分泌释放减弱,合成增强。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治疗组G细胞和D细胞的分泌活动接近于对照组;5-HT细胞无明显的恢复;(3)显微分光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与光镜观察一致,脾虚组G细胞胃泌素反应物的含量低于对照组,D细胞内生长抑素反应物的含量高于对照组;(4)脾虚组G细胞密度低于对照组(P<0.01),D细胞密度略高于对照组,G/D细胞比值也低于对照组(P<0.01)。本文结果提示,脾虚证这些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出现异常,可能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经四君子汤治疗后,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接近于对照组,说明此药对脾虚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一系列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在冰冻切片上对不同胎龄(9~38周)的脾,比较观察了淋巴组织形成过程中,B细胞膜抗原的变化。结果发现胎儿脾内T、B淋巴细胞集聚是沿血管分布的,开始为集落样,随着淋巴细胞不断增加,则分别发育为脾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B细胞由集落发展为脾小结时,膜抗原出现一系列变化,如Leu14和BA-1由弱阳性到阳性,OKB-2和Tac由阴性转变为阳性。其他的各种SIg,HLA-DR也有相应改变,这些膜抗原表达的变化,提示B细胞向成熟方面发育,但未发育为浆细胞,脾小结内也未见有生长中心。T细胞数量由少到多,但染色强度没有改变,这是因为T细胞不在脾内发育,而且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功能上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