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种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建文  蒋国芳 《四川动物》2003,22(3):162-165
2001年8月调查表明,目前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已知有蝴蝶122种,隶属于11科,23亚科,85属;有4种珍稀保护种类,发现了中国新纪录种——何华灰蝶。该保护区的蝴蝶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从下往上划分为3个垂直分布带:人工林与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中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  相似文献   

2.
初步查清浙江雁荡山境内蝴蝶种类有118种,隶属于9科77属,其中凤蝶科Papilionidae 21种,粉蝶科Pieridae 10种,环蝶科Amathusiidae 1种,眼蝶科Satyridae 15种,蛱蝶科Nymphalidae 34种,珍蝶科Acraeidae 1种,蚬蝶科Riodinidae 3种,灰蝶科Lycaenidae 17种,弄蝶科Hesperiidae 16种;浙江省新记录种7种,新记录属1属.这些蝴蝶分布在雁荡山15037 hm2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蝗虫种类研究及其垂直分布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晋滇  杨建国  胡彬 《昆虫知识》2006,43(2):254-257
经过2003~2004年对北京市平原区和山区的调查研究,初步发现北京市蝗虫有49种,隶属8科33属。由于植被、生态因素与环境条件和海拔高度的不同,蝗虫种类的垂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对农林业为害较重的主要优势种有10种。  相似文献   

4.
峨眉山拥有丰富的昆虫资源,研究昆虫的分布及区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峨眉山的物种多样性和昆虫进化。本文首次报道了峨眉山直翅目昆虫的区系成分和垂直分布规律,发现峨眉山蝗总科昆虫共有6科27种,垂直分布特点明显:海拔1600 m以上几乎没有蝗虫分布,1000~1600 m以中小型短翅蝗虫为主,550~1000 m以中大型长翅蝗虫为主。在区系上,以东洋界的种类为主,占63%;特有种次之,占18%;广布种再次之,占15%;古北界的种类最少,占4%。  相似文献   

5.
宁波地区蝴蝶种类调查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宁波地区蝶类164种,尿属于11科106属,其中,东洋种81个,占总数的49.39%,古北种15个,占总数的9.14%,东洋古北共有种65个,占39.63%,广布种3个,占1.82%,区系分析表明,本地区蝶类资源属于东洋区系范畴,并具有东洋区向古北区过渡的特性,蝶类分布型有24个,仅限于华中,华南,西南3区分布的种类有49个,占总数的近1/3,调查发现浙江省新纪录3种。  相似文献   

6.
梁惠凌  黎天山  韦毅刚 《昆虫知识》2011,48(6):1806-1815
调查发现广西桂林雁山地区的蝴蝶种类有10科122属254种,以蛱蝶科、弄蝶科、眼蝶科、灰蝶科的种类较多,分别占总数的20.8%、16.9%、16.1%和15.7%。不同季节的蝴蝶种类和数量分布不均匀,春、夏、秋、冬的蝴蝶种类分别为83、198、175和148种;捕获的种数分别占捕获总数的13.7%、32.8%、29%和24.5%。区系成分以东洋种为主,占69.4%;东洋古北兼有种占25.4%,古北种占2.4%;广布种占2.7%。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阴那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其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植被具明显的垂直带结构,各带植物群落特征明显,优势科包括壳斗科、樟科、山茶科、茜草科、杜英科、鼠刺科、金缕梅科、安息香科、杜鹃花科等;优势种亦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特征,该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15个群系和19个群丛.代表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8.
甘肃蝴蝶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森  笪欣慰  骆爽 《四川动物》2015,(2):229-238
基于近几年的野外工作,结合前人对甘肃省蝶类的研究,对甘肃省蝴蝶名录进行了整理,并对各分类阶元进行了统计。截至2013年,甘肃省共记录蝶类12科210属614种,科、属、种的数量分别占中国总数量的100%、57.22%和28.52%。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古北种285种,东洋种233种,广布种95种。甘肃省境内分布有各类珍稀濒危蝶类37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凤蝶科的三尾凤蝶和绢蝶科的阿波罗绢蝶),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1属3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4种,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有5种。  相似文献   

9.
任建强  李世广 《四川动物》1997,16(4):191-192
我们于雏1991-1995年对关帝山地区的兽类垂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现将所获资料报告如下。1自然概况关帝山地处吕梁山中部,位于东经111°18'-111°38'、北纬37°25'-37°55',总面积78.04万亩。主峰关帝山海拔2830m。该地区的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由低到高可划分为:(1  相似文献   

10.
南岳蝶类区系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巽 《昆虫知识》2004,41(1):64-69
通过调查发现 ,南岳共有 1 1 7种蝶类昆虫。区系分析结果表明 ,南岳蝶类以东洋成分为主 ;南岳蝶类的垂直分布从山麓到山顶 ,随着海拔的升高 ,东洋种类递减 ,古北成分逐渐增多 ,尤以海拔 85 0m以上更加明显 ;在海拔 1 2 5 0m以上 ,东洋界种被古北及古北跨区种所替代。  相似文献   

11.
阿尔泰山小东沟林区乔木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井学辉  曹磊  臧润国 《生态学报》2013,33(9):2886-2895
对一定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合理保护往往需要在景观水平上了解生物多样性分布的总体规律.借助于典型抽样调查和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来预测物种丰富度是定量研究生物多样性宏观分布规律的重要途径.以阿尔泰山小东沟林区为对象,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主要气象因子、地形因子和植被指数(NDVI)作为预测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分别提取主要环境信息和构建物种丰富度预测模型,借助ArcGIS9.1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了阿尔泰山小东沟林区乔木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预测图,并利用残差图评价其精度.将小东沟乔木物种丰富度预测图分别与坡度、坡向和海拔图叠加,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乔木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占总研究区面积70.28%的区域,其乔木物种丰富度在3到4种之间.坡度0-5°的地形条件下乔木物种丰富度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是3,其余坡度条件下,乔木物种丰富度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是4;乔木物种丰富度在西坡和西北坡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是3,其余坡向乔木物种丰富度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均是4;海拔梯度上,乔木物种丰富度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残差类型面积统计表明,较强预测水平面积和中等预测水平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4.62%,表明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在新疆阿尔泰山中段的红山嘴地区选取一条沿海拔745-2 413 m的不同植被带群落样方进行调查, 对应采集37个表土样品进行孢粉统计和排序分析, 初步探究了红山嘴地区的植被与表土孢粉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将之与新疆阿尔泰西部的喀纳斯西坡孢粉垂直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红山嘴地区表土孢粉谱依照海拔高度自上而下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类型, 分别对应亚高山草甸、山地森林、灌丛草原和荒漠草原。乔木植物中云杉属(Picea)和松属(Pinus)花粉, 灌木植物中麻黄属(Ephedra)及草本植物中的苋科和蒿属(Artemisia)因受到自然风力、水流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表现出明显的超代表性; 乔木植物中的落叶松属(Larix)花粉, 草本植物中的禾本科及莎草科花粉, 却在其自身为优势种的群落中呈现低代表性; 蒿属与苋科花粉百分含量的比值(Ar/Am)能较好地反映该区气候垂直带的干湿状况, 灌丛草原带的Ar/Am低,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草原灌丛化的影响。与新疆阿尔泰西部的喀纳斯西坡孢粉垂直带相比, 红山嘴垂直带的孢粉类型偏少, 同时相似的孢粉带在该区的分布高度比喀纳斯西坡高。此外, 排序分析(RDA)结果表明, 年降水量是影响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粉红椋鸟的繁殖生态学及雏鸟的食性.粉红椋鸟每窝产卵数2~6枚不等,育雏高峰在每日的9:30~13:30,孵化率为96.45%±18.95%,雏鸟成活率为89.38%±14.99%,觅食范围在4 km半径范围内,雏鸟多以直翅目(蝗虫)为食(占94.07%),也有少量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阿勒泰地区粉红椋鸟的产卵日期晚于其他地区,孵化率及雏鸟成活率高于其他地区.建议在草原上设置砖堆招引粉红椋鸟,其效果高于石堆巢.  相似文献   

14.
王佳佳  贺涛  张沂  徐海量  李丙文 《生态学报》2022,42(23):9761-9768
以阿尔泰山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间伐强度(19%、33%、55%、62%)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为该区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样地调查法,对间伐30 a后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林下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对测定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1)草本层物种丰富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62%间伐强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55%间伐强度最大(P>0.05);不同间伐强度处理之间,林下植被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优势种各间伐强度之间大致相同;(2)适当增加间伐强度可以明显提高灌木层和草本层密度,以55%间伐强度为优(P<0.05),林下植被的盖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先增后减,间伐显著影响灌木植物盖度,而对草本层盖度则影响不显著(P>0.05)。以上研究表明从恢复林地多样性的角度考虑,间伐强度选取55%更合理。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东部天山蝶类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鑫  胡红英  吕昭智 《生态学报》2013,33(17):5329-5338
2006-2008年研究了新疆东部天山蝶类多样性和垂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共记录蝴蝶7科43属63种,占新疆已记录蝶类种数的24.80%,区系组成主要是古北种,占73%;其次是广布种,占27%,没有发现东洋种.其中蛱蝶科的物种数最多,为11属19种,蚬蝶科的物种数最少,只有1属1种.按海拔将生境分为5个垂直自然带,包括低山灌木草原带、山地森林草原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垫状植被带.蝶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排序为亚高山草甸带>山地森林草原带>低山灌木草原带>高山草甸带>垫状植被带.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G-F指数对蝶类物种和科、属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亚高山草甸带的蝶类多样性最为丰富,其次是山地森林草原带和低山灌木草原带,而高山草甸带和垫状植被带的蝶类多样性相对较低,物种和科、属多样性分析结果均一致.蝶类垂直分布明显,物种数和个体数随海拔变化的趋势类似,均为先增加后下降.蝶类区系成分随着海拔升高发生改变,广布种的比例逐渐降低,高山草甸带和垫状植被带只有古北种分布.研究结果显示,生境改变对蝴蝶群落影响明显,保护生境是保护蝴蝶生存的最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定点法、样线法和随机调查法,2005-2008年间对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垂直分布及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捕获蝶类3681只,隶属于10科69属111种,其中蛱蝶科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科;该地区蝶类呈现由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且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种类逐渐递减,古北界种类逐渐增多.在3个垂直带中(海拔低于800 m、800~1200 m、高于1200 m),海拔800~1200 m垂直带的蝶类种类最丰富.研究区6种主要生境类型(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和次生林、农田、居民点)中,灌木和次生林中蝶类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生境类型,农田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最低;生境之间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主要与生境构成要素中的植被类型有关,植被类型相差越大,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就越小,研究区针阔混交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蝶类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0.61),而常绿针叶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0.20).  相似文献   

17.
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新疆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纳斯河谷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 共布设36个相机位点, 累计12,006个拍摄日, 收集独立有效照片2,038张, 共鉴定野生动物51种, 其中兽类4目8科15种, 鸟类9目15科36种。记录到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 即紫貂(Martes zibellina)、貂熊(Gulo gulo)和黑鹳(Ciconia nigra); 国家II级保护动物11种。9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受威胁物种, 其中极危(CR) 1种, 即驼鹿(Alces alces); 濒危(EN) 3种, 即貂熊、马鹿(Cervus canadensis)和松鸡(Tetrao urogallus); 易危(VU) 5种。白背啄木鸟(Dendrocopos leucotos)等14种鸟类为保护区新记录, 我们首次在野外拍摄到驼鹿指名亚种(A. a. alces)。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分析结果显示, 马鹿为喀纳斯河谷兽类优势种(RAI = 9.878), 鸟类中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相对多度最高(0.258)。我们建议保护区进一步对雪豹(Panthera uncia)、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等物种开展专项调查和评估。本论文为阿尔泰山喀纳斯河谷鸟兽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有助于后续物种保护和管理计划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Diurnal and diel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imnetic zooplankton species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dissolved oxygen profiles was examined at a central station in Lake Naivasha. During calm days thermal stratification developed gradually from late morning to reach maximum formation at mid-day.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showed similar vertical profiles to temperature. These stratifications were, however, short lived and were broken up in late afternoons by the wind induced poly-holomictic nature of the lake. During the day most zooplankters aggregate at the top 3–4 metre zone of the water column coincident with maximum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The pattern of diel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zooplankton in Lake Naivasha is undefinedly even. The absence of significant diel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imnetic zooplankton may be related to the absence of permanent physico-chemical boundaries and lack of predation pressure in the open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