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豚鼠耳蜗离体外毛细胞的膜电位和离子电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膜片钳技术对分离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分离的正常OHC呈术状,胞膜光滑,胞核位于底部,静纤毛由顶端表皮板伸出,4小时内形态无明显变化。(2)全细胞电压钳记录结合通道阻断剂实验表明,OHC膜电流主要由电压依赖性钾离子流组成。(3)利用全细胞记录方式得到的OHC静息电位值为-26±9mV.  相似文献   

2.
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外向钾电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哺乳动物耳蜗具有超常的敏感性和频率分析能力 ,这依赖于感觉细胞基底膜的微机械反应。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底侧膜存在电压依赖性K 通道、Ca2 激活K 通道和内向钙通道等。文献报道牛蛙壶腹嵴毛细胞有瞬息K 电流 (IA) ,然而豚鼠耳蜗外毛细胞是否存在IA,迄今未见报道。来自脑干的内侧橄榄耳蜗束传出神经纤维大量分布于外毛细胞 ,调控着外毛细胞的功能 ,一般认为乙酰胆碱是耳蜗传出神经递质 ,此外三磷酸腺苷 (ATP)对外毛细胞具有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双重作用 ,那么是否还有其他的递质发挥作用呢 ?我们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了豚鼠…  相似文献   

3.
Gong SS  Chang Q  Ding J 《生理学报》2004,56(4):531-538
为探讨KCNQ家族钾通道在耳蜗外毛细胞和Deiters细胞的功能性表达,我们观察并记录了KCNQ家族钾通道阻滞剂利诺吡啶对豚鼠耳蜗单离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s,OHCs)和Deiters细胞总钾电流的影响。采用酶孵育加机械分离法分离豚鼠耳蜗单个OHCs和Deiters细胞:运用膜片钳技术,在全细胞模式下记录正常细胞外液中8个外毛细胞和5个Deiters细胞的总钾电流,并观察100μmol/L和200μmol/L利诺吡啶对外毛细胞和Deiters细胞总钾电流的影响。结果观察到,在正常细胞外液中的单离外毛细胞,可记录到四乙基二乙胺敏感的外向性钾电流和静息膜电位附近激活的内向性钾电流(the K^ current activated at negative potential,IKa)两种钾电流,而在单离Deiters细胞中只记录到外向整流性钾电流。在细胞外液中,加入100μmol/L利诺吡啶后,OHCs中的四乙基二乙胺敏感的钾电流峰电流成分被抑制,稳态电流幅值减小,且电流的失活时问常数明显延长;在细胞外液中加入100μmol/L和200μmol/L利诺吡啶后,OHCs的内向性钾电流IKa被完全抑制;而细胞外液中利诺吡啶终浓度为200μmol/L时,Deiters细胞的外向整流性钾电流幅值无明显变化。由此我们推测,KCNQ家族钾通道存在于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其介导的钾电流是四乙基二乙胺敏感的钾电流的组成部分,并构成全部的IKn,其功能是介导细胞内K^ 外流和防止细胞过度去极化;KCNQ家族钾通道不存在于豚鼠耳蜗Dciters细胞。  相似文献   

4.
氧自由基致豚鼠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的离子电流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旨在提示氧自由基参与缺血/再灌注性心委失常发生的离子电流基础。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式记录技术,观察H2O2(1mmol/L)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和相关离子电流的影响。结果:H2O2使豚鼠心肌单细胞的静息电位(RP)降低,动作电位时程(ASD)显著缩短,对动作电位幅度(APA)和超射(OS)及钠电流的峰值(INa)均无明显影响;明显抑制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尤其在超极化时;增强延迟外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豚鼠耳蜗离体外毛细胞的细胞活性及底侧膜处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离体外毛细胞悬液保存在4℃时,可延长存活时间达7h以上。(2)外毛细胞的静息电位:应用电流钳方法,在刚形成全细胞方式时其细胞内静息电位为-73.7±6.9mV,2min后为-94.8±4.1mV(x±s,n=10)。(3)全细胞方式记录到的电压依赖性外向K+电流是由快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两部分组成,快钾电流的激活电位为-60~-50mV,延迟整流钾电流的激活电位为-40~-30mV,电流-电压关系曲线呈“S形上升”趋势。外向K+电流被TEA(20mmol/L)阻断后,可观察到一种电压依赖性内向电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前庭毛细胞的细胞活性及膜上钾通道的类型。方法:用酶深化后机械法分离豚鼠球囊毛细胞,并用全细胞膜片钳观察豚鼠球囊Ⅱ型毛细胞侧膜上的钾通道电流。结果:①胶原酶Ⅳ浓度为0.35mg/ml时,分离的毛细胞数量最多,存活时间最长;②当钳制电位为-100mV,以10mV的步距,从-70mV至+20mV阶跃,随着膜 电位的去极化,可记录到一系列快速、瞬时的以A型钾通道为主的外向电流,4-Ap对其有特异  相似文献   

7.
传出神经递质ACh及耳蜗活性物质ATP对耳蜗外毛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耳蜗传出神经对耳蜗外毛细胞的调控作用。从解决和组织化学等形态学角度分析了传出神经纤维在耳蜗的分布特点,并从形态和生理两方面进一步证实了ACH是耳蜗传出神经递质之一。近年来,应用离体耳蜗毛细胞的膜片钳和荧光测钙技术,人们对于ACH,ATP对外毛细胞的调控作用,Ca^2+在其中的介导作用及其ACHR和P2R的药理分型有了更多的认识,但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郗昕  姜泗长 《生理学报》1995,47(2):105-110
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一般公认的耳蜗传出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和三磷酸腺苷(ATP)对豚鼠耳蜗外毛细胞(OHCs)胞内游离Ca^2+浓度(Ca^2+)的作用,OHCs用Ca^2+敏感荧光染料Fluo-3着色,胞内Ca^2+的分布以细胞底部稍强。ACh在OHC底部引起Ca^2+的缓慢上长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ATP在整个OHC引起一个急剧的Ca^2+升高,升高幅度在OHC顶部最大。随着AT  相似文献   

9.
豚鼠耳蜗内毛细胞、外毛细胞及外指细胞钙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fluo-3/fura-red荧光比值作细胞内游离钙指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豚鼠耳蜗分离的内、外毛细胞及外指细胞的游离钙,并利用钙成像技术进行细胞形态计量。单个外毛细胞呈试管状。内毛细胞呈烧瓶状,有明显的颈部。外指细胞分为体部及指状突部。毛细胞的胞内游离钙浓度明显高于外指细胞。毛细胞的胞质、胞核及表皮板的游离钙浓度不同。外指细胞的细胞体与指状突的游离钙浓度也不同。本研究认为,有无颈部为区别分离的内、外毛细胞的重要标准,外指细胞可凭借其特异的指状突结构以资识别。内耳毛细胞及外指细胞胞内游离钙分布的不均一性可能与各部位生理功能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几种耳蜗外毛细胞的分离方法及其形态学观察.方法: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分离耳蜗外毛细胞,并进行了光镜下及耳蜗铺片硝酸银染色下的形态学观察.结果:三种分离方法均可分离出活性良好的耳蜗外毛细胞(OHC); 耳蜗铺片硝酸银染色观察到耳蜗外毛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状况.结论:成功地分离出单离的活性良好的耳蜗外毛细胞,这对于深入研究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及某些病理状态下的功能及形态变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取豚鼠右心室肌,在改良 Krebs 溶液灌注下,用微电极记录动作电位(AP)12只豚鼠72次心肌单细胞 AP 有关参数的平均值为:静息电位(RP)-76±9mV;动作电位振幅(APA)107±7mV;动作电位时程(APD)_(_30mv)为254±123ms;APD_(100)为312±133ms。当灌注液中镁离子浓度减低到0.6mol/L 时,72次 AP 的 APD_(_30mv)和APD_(100)分別为对照值的80.7%和83%;在无镁溶液中,改变更为显著,分别为对照值的70.9%和76.7%;RP 和 APA 则变化均不大。实验提示:低镁可使 APD 缩短,从而可能影响体表心电图 T 波的第3位相;此外,APD 的缩短意味着不应期相对缩短,这或许是低镁症时出现室性早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离体培养的大鼠颈动脉体主细胞(glomus cell)的细胞群体和单细胞的标本,观察了不同程度的低氧对细胞膜电位(MP)和输入阻抗(Ri)的影响。在常氧(20%O_2,5%CO_2,75%N_2)条件下培养的细胞(常氧细胞)暴露在常氧中测得的MP和Ri值为对照值。当常氧细胞暴露在低氧(10%O_2,5%CO_2,85%N_2)时,MP幅度有的增加(超极化),有的减少(去极化),MP值增加和减少的细胞数各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大体相同,当暴露在100%N_2中时,MP增加的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MP减少的细胞百分数。在低氧条件下培养的细胞(低氧细胞),暴露在常氧中测得的MP和Ri值与对照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别,但是,当低氧细胞暴露在低氧中时MP和Ri的值均明显增加(MP:P<0.01,Ri:P<0.05)。结果提示:颈动脉体的glomus细胞可能在感受pO_2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微电极记录了蟾蜍卵母细胞的膜电位。当用含hCG的溶液培灌时,蟾蜍卵母细胞膜电位呈去极化变化;当用含酪氨酸溶液培灌时膜电位呈超极化变化,并能抑制hCG的去极化作用。超微结构的变化与膜电位变化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酪氨酸可能在蟾蜍卵母细胞有对抗hCG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脂肪来源细胞体外增殖规律及定向诱导分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脂肪组织由整形外科吸脂术获得(19例,31.5±5.8岁)。酶消化法分离抽吸物中细胞,体外扩增至第10代.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累计倍增数目,明确其体外生长规律和增殖能力;通过对表面抗原CD29、CD105、CD106、CD166、CD49d、CD34、CD31、3G5等的检测分析脂肪来源细胞的群体组成:分别向软骨、骨、脂肪定向诱导,进一步明确该细胞群体定向分化能力。实验表明,每300ml脂肪抽吸物平均可获得5×10~7个有核细胞,体外扩增10代,平均每代倍增数目为1.59±0.224.累计倍增数目为15.53。流式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干细胞相关抗原CD29、CD105、CD106、CD166等表达率均>60%,但与造血系相关的CD34、CD31表达率也分别达到7.3%、29.2%。ADC向软骨诱导可检测到Ⅱ型胶原表达;向成骨诱导可见矿化结节形成,并可检测到AKP、Osteonectin基因表达;向脂肪诱导可检测到PPARr2、GLU-4、Leptin基因表达,细胞内有脂滴形成。脂肪来源的细胞获得量大,体外增殖能力强,并含有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细胞,有可能作为组织构建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5.
利用Fluo-3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自由Ca^2 浓度([Ca^2 ]i),研究了大黄素升高豚鼠结肠带细胞[Ca^2 ]i是量-效关系和动态变化特征,及GDP和胞外Ca^2 浓度对其的影响。较低浓度大黄素随药物浓度增加使[Ca^2 ]i显著升高,更高浓度大黄素有超最大抑制效应,GDP对大黄不升高细胞[Ca^2 ]i的抑制作用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强,GDP和胞外Ca^2 浓度影响大黄素诱发的[Ca^2 ]i动态变化的结果表明:GDP使[Ca^2 ]i峰消失,胞外无Ca^2 导致[Ca^2 ]i随时间显著下降,大黄素升高[Ca^2 ]i作用趋向消失。  相似文献   

16.
利用Fluo -3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自由Ca2 浓度([Ca2 ]i),研究了大黄素升高豚鼠结肠带细胞[Ca2 ]i 的量—效关系和动态变化特征,及GDP和胞外Ca2 浓度对其的影响。较低浓度大黄素随药物浓度增加使[Ca2 ]i 显著升高 ,更高浓度大黄素有超最大抑制效应。GDP对大黄素升高细胞[Ca2 ]i 的抑制作用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强。GDP和胞外Ca2 浓度影响大黄素诱发的[Ca2 ]i 动态变化的结果表明 :GDP使[Ca2 ]i 峰消失 ,胞外无Ca2 导致[Ca2 ]i 随时间显著下降 ,大黄素升高[Ca2 ]i 作用趋向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