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貉(Nyctereutes procyanoides)的染色体组型已有报道(M(?)kinen,1974;王宗仁等,1984),但还未见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本文报告了貉染色体的G带、C带及银染核仁组织者区(Ae—NOR)的数目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植物染色体SSG分带方法与带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顺 《遗传》1985,7(2):7-8
植物染色体Giemsa C一带技术,目前广泛 使用BSG法(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 但是,此法用Ba(OH),进行变性处理,容易发 生制片污染t5],因此我们改用NaHC03代替 Ba(OH):进行变性处理,首先在蚕豆上分带成 功,并取名为SSG法(Sodium b carbonate-Saline- Giemsa )。此后又应用本方法对大葱、韭葱进行 了分带试验,效果也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东北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是一种药用和观赏动物。其鹿茸是名贵的药材,长期以来被列为“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 为了提高鹿茸产量,人们除在现有的种群内进行选育提高外,还利用东北梅花鹿和东北马鹿(Cervuse canadensis xanthopygus)进行种间杂交,力求从根本上改良现有的种群。 一般认为哺乳动物种间杂交的F_1不育或异型配子不育(吴常信1975)。但目前已知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杂交,包括正反交的F_1两性都能育。为弄清其遗传实质,我们开展了对东北梅花鹿、东北马鹿及其F_1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的分析。现将已完成的东北梅花鹿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绒鼠的分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s)等技术,对大绒鼠(Eothe nomys miletus miletus)的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2n=56,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皆为单臂染色体。X染色体的长度接近于No.1染色体,Y染色体的长度相当于14号染色体。G分带可鉴别每对染色体的特征,C-带核型中全部着丝点C带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阳性。Y染色体整条呈阳性。Ag-NORs有5对,分别分布于1、2、6、14和27号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通过核型分析,对大绒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用胰酶分带,获得了我国正常人体细胞染色体的G带图型,与第四届国际人类遗传学会所提供的Q带和G带图型基本相似,从而作出正常人体细胞每对染色体的G带图样。讨论了胰酶分带技术中必需注意的二个主要条件:染色体的长度和胰酶消化时间。根据现有资料简单讨论了胰酶分带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植物染色体F-BSG分带方法与带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染色休显示C一带,最习用的分带技术 是BSG法(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o 在巳查见的国外150多篇报道和近3年国内的 18篇报道内巳有”几种植物染色体分带成功, 但对我国的许多重要农作物,特别是染色体较 小.数目较多,分带较难的植物,未见分带报道。 我们参考Kura。等1978年创用的酶解火焰千 操制片方法,再进行BSG法处理,1979年在水 稻上分带成功,并取名F-B% 法(flame drying- RSG)。此后又应用此技术流程,陆续对粮食、 油料、纤维、果树、蔬菜、绿肥、茶、药材等50属 67种作物和林木进行分带实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曹丽萍  何麟 《遗传》1990,12(6):32-33
本文首次介绍了蚤类染色体的空气干燥制片方法和分带技术。以蚤成熟三龄幼虫和成蚤生殖腺为材料,采用体外短期培养、空气干燥、Giemsa染色技术制片,具取材容易、操作简便、中期分裂相多且染色佳、标本不需封片即可长期保存等优点,克服了以往醋酸地衣红压片法染色体分散不佳、杂质多、染色易褪色及标本需封片才能保存等缺点。在印鼠客蚤等四种蚤的染色体研究中均获得满意效果,成功率高,重复性好,尤以生殖腺染色体制片成功率为100%。在此基础上还摸索建立了蚤类染色体的C一分带、G一分带和银染技术。  相似文献   

8.
植物染色体F-BSG分带方法与带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染色体显示C-带,最习用的分带技术是BSG法(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在已查见的国外150多篇报道和近3年国内的18篇报道内已有50几种植物染色体分带成功,但对我国的许多重要农作物,特别是染色体较小,数目较多,分带较难的植物,未见分带报道。我们参考Kurata等1978年创用的酶解火焰干  相似文献   

9.
1970年发现染色体分带技术后,1971年召开的国际性巴黎会议上,为 G、Q、C 和 R 带四种分带技术建立了命名法。分带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染色体研究的进展。本文所介绍的常用三种带型——G、R 和C 带的显带技术,是我们实验室所采用的效果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国章  何麟 《遗传》1989,11(2):12-15
本文应用胰酶法对孟氏裂头绦虫染色体作G分带研究,获得比较清晰的G带带纹。并运用显微分 光光度计对G带带纹进行了扫描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植物染色体C-分带显带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染色体C-分带技术自问世以来,关于其显带的机制研究,人们已提出了许多看法,如早期研究的DNA变性-复性机制、DNA消化机制以及后来的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机制,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在介绍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所做试验,对C-分带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显带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利用C-分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显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植物染色体Giemsa C-带技术,目前广泛使用BSG法(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但是,此法用Ba(OH)_2进行变性处理,容易发生制片污染,因此我们改用NaHCO_3代替Ba(OH)_2进行变性处理,首先在蚕豆上分带成功,并取名为SSG法(sodium b carbonate-Saiine-  相似文献   

13.
有关鼬科动物的核型和分带研究,Hsu等(1967—1974)以及等(1976,1977)已有过一些报道,但是黄鼬(Mustelasibirica)染色体的研究报道尚少,仅等(1976)作了核型和G带分析。本工作进一步研究了黄鼬的核型,用C分带技术观察了异染色质的分布,并描述了核仁组织者(Ag-NORs)的数目和位置。  相似文献   

14.
采用HKG (HCI-KOH-Giemsa)法对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了C-分带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每条染色体至少都有一条C-分带,染色体组共有62务C-分带,以中间带和着丝点带为主,中间带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短臂上;C-分带强弱差异明显,其中46条强带,16条弱带.Giemsa C-分带带型公式为:2n =2x =34 =8I++3T++5I+I+T++4C +2CI+4CI+ +3CI+ +I+T++CT++2CT+.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显著的带纹特征,因此,利用Giemsa C-分带方法可以将向日葵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细胞学家和遗传学家对染色体的鉴别是根据染色体的长度、长短臂的比率、着丝点的位置、随体的有无等特征;但对那些染色体的数目多,形态相似不易区分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分析存在不少困难。自从染色体分带技术获得成功以来,不仅克服了上述困难,而且为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的研究展开了新的前景。 国外自从1972年以来,吉姆沙分带技术被应用到研究植物染色体,几年来在核型分析、亲缘关系、染色体结构变异、远缘杂种鉴定等方面都作了不少工作。我们以黑麦为材料进行了吉姆沙分带的研究,现将我们所用的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家猪(Sus Scrofa Dorrzestica)体细胞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文元  王子淑 《遗传》1979,1(5):6-10
家猪体细胞染色体(2n=38)已有报 道〔1-91]。近年来应用染色体分带技术对家猪染色 体作了进一步鉴定〔10-18]。但由于方法不同和缺 乏统一标准,其结果不完全一致。对于我国家 猪品种染色体的研究,目前尚少报道。我们以 四川的内江猪、荣昌猪、柳加猪和成华猪为对 象,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用 Giemsa常规染色,G一分带和C一分带染色,对这 些家猪的染色体组型,G一分带和C一分带作了 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达乌尔黄鼠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是分布于我国北方、蒙古和苏联等区域的一种中型啮齿动物。其染色体组型在国内文献中尚未见有报道,在国外文献中亦未见有详细报道。为此我们采用骨髓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方法,并参考达乌尔黄鼠染色体的C分带和G分带(将另文报道,对其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染色体分带技术是用某些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显色方法,在染色体臂、着丝点上显示出着色深浅相间的带谱的技术。一、染色体分带技术简述 Caspersson等(1968)首先发现动植物细胞的中期染色体用喹吖咽氮芥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染色体呈现明、暗相间的荧光带谱,简称Q-带。此后Arrighi和徐道觉(1971)报道了一种对着丝点异染色质区有特殊  相似文献   

19.
德昌水牛染色体G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德昌水牛染色体作了G, R及C带分析。对所作G带模式进行了分区、分带。R带与G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C带有其特征性。  相似文献   

20.
黄I染色体的C一带及银染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融科动物的核型和分带研究,Hsu等 (1967-1974)以及I'pa中oAaMCKAA等(1976, 1977) 已有过一些报道,但是黄融(Mustela sibirica)染色体的研究报道尚少,仅1'pa中。z1aMCKHI3 等(1976)作了核型和G带分析。本工作 进一步研究了黄触的核型,用C分带技术观察 了异染色质的分布,并描述了核仁组织者(Ag- NORs)的数目和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