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以石羊河下游不同年代盐渍化弃耕地自然群落为对象,利用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理论研究植被演替的特征.结果显示,石羊河下游盐渍化弃耕地植被演替一般经历一年生田间杂草、多年生荒漠草本和荒漠灌木三个阶段.群落演替规律:藜(Chenopodium album)+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群落(1~2年)→骆驼蒿(Peganum nigellastrum)+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群落(3~10年)→苏枸杞(Lycium ruthenicum)+黄毛头(Kalidium cuspidatum var.sinicum)群落(10~40年)→黄毛头群落(顶级群落).研究表明,随着群落演替时间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而物种多样性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略有下降并趋于稳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相似文献   

3.
子午岭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76,自引:13,他引:7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裕元  邵明安 《生态学报》2004,24(2):252-260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强烈的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的状态,探讨该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以时空互代的方法初步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弃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近150a的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高等植物128种,分属于47科113属,累计出现的科、属、种数(y)随着演替时间(t)的延长呈对数函数变化y=aLn(t)+b,而且在植被恢复的前期增加速度较快,有60%的科属种在前30a出现.杠柳(Periploca sepium)与茶条槭(Acer ginnala)是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出现最早而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木本植物,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建议作为该地区人工造林树种考虑.在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Gleason指数与Margalef指数)、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均表现为抛物线函数变化规律y=at2+bt+c.在不同的群落层次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是不同步的,草本层、灌木层与乔木层植物多样性达到最大的时间依次为70~80a、90~100a与100a以上.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顺序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下游盐渍化弃耕地植被演替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羊河下游不同年代盐渍化弃耕地自然群落为对象,利用优势种群的消长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退耕地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类型一般经历3个阶段:田间杂草→荒漠草本→荒漠灌木,但群落演替可分为4个阶段:藜+田旋花群落(1~2年)→骆驼蒿群落(3~10年)→苏枸杞+黄毛头群落(10~40年)→黄毛头群落(顶极群落);2)土壤养分在整个植被演替过程中一般经历消耗-积累-消耗3个阶段,但速效钾不存在初期消耗阶段,演替后期土壤养分处于消耗状态,并逐渐接近本区域自然植被土壤养分;3)由于前期土壤养分处于消耗阶段,骆驼蒿种群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不明显,其中与速效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苏枸杞种群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其中与有机质、全氮、30~60cm速效钾相关性显著;而黄毛头种群与土壤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黄毛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作为盐渍化弃耕地上的适宜引种物种,以调控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大田坡鹿保护区植被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保护区基本情况海南坡鹿为稀世之宝,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与科研价值,也是名贵药材。过去,由于法制不严,致使这一珍贵动物濒于灭绝。鉴于以上情况,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76年正式批准在我区东方县大田成立我团第一个坡鹿保护区,名为东方大田珍贵动物保护站。据记载,五十年前坡鹿广布于东方、昌江、白沙、乐东、崖县、琼中、屯昌等7县;而在解放初期调查,仅存于东方、昌江、白沙、乐东等4县,其总头数约2000左右。到1978年止,东方大田和白沙封溪仅幸存46头左右。由于采取了保护措施,在大田保护区内,仅短短7年时间,坡鹿就得到较大发展,据1983年上半年统计已增至76头(下半年产仔20头不计在  相似文献   

6.
任海 《广西植物》2023,43(8):1516-1523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要高质量保护和恢复各 30%的土地,最大化地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缓解气候变化的目标,而演替理论和植被恢复可以为实现 30%的保护和恢复目标服务.演替理论是植被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演替是指在一个地点上由一群不同物种组成的生命体的结构或组成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植被恢复是以植物种植、配置为主,恢复或重建植物群落或天然更新恢复植物群落的过程,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演替是植被恢复的基础,植被恢复被视为对演替过程的操纵,以达到恢复受损植被生态系统的目标.演替理论可以指导植被恢复,而植被恢复对演替理论的发展有益.演替按裸地性质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有研究建议将恢复过程视为第三演替,这将有助于理解通过人为干预促进植被恢复成功的管理选择,特别是通过强调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生物遗存的管理选择.此外,该文还提出了植被恢复理论和演替理论未来可能重点关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威  李亚鸽  亓琳  李琳  王馨 《生态学报》2018,38(19):7016-7025
在豫西丘陵坡地弃耕农田中,设置一个时间梯度为1,3,8,15,25 a的弃耕演替系列,调查其群落数量特征、物种组成、植被与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群落的自然次生演替过程,并探讨土壤碳库与氮库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弃耕农田群落演替缓慢,阶段性不明显,大致可划分为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两个阶段。定植物种的多样性变化与附近的原生植被有关。在25 a的演替进程中,草本植物始终占据优势,旱生植物数量约是中生植物的4倍,C3植物数量逐渐增多;群落α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综合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分别为1.53、0.95、2.18,表明弃耕农田的自然演替促使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并趋向稳定。群落植物的碳、氮储量随着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5 a时分别达到313.14 g/m~2和11.69 g/m~2。土壤碳储量与氮储量的变化相反,在演替后期(25 a)土壤碳储量增加到960.98 g/m~2,而氮储量则降低至27.08 g/m~2,表明豫西弃耕农田土壤具有\"固碳放氮\"的生态现象。RDA分析表明,群落盖度、密度和生物量是影响土壤碳、氮储量的主要因子。从群落的生态功能变化分析,按照弃耕演替时间推进,土壤碳储量逐渐增大,有利于生态系统碳固定;而土壤氮库的缩减则不利于群落的稳定,建议增加群落中豆科植物的丰富度,从而促进土壤氮素固定,缓解氮素流失。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的类群及其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伯荪  张炜银 《广西植物》2002,22(2):107-115
对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回顾。讨论了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分类单位与等级 ,提出了海南岛热带森林的植被分类系统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可分为 2个植被型组 ,7个植被型 ,4个植被亚型 ,35个群系 ,2 1个亚群系 ,1 0 9个群丛组或群丛 ;并对代表类群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采用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以荒漠草原区不同年限(1、4、9、12和20年)弃耕地为对象,研究弃耕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随弃耕年限的增加,弃耕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0~6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4年和20年弃耕地的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达到峰值.弃耕演替过程中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对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大于土壤容重和土壤全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不同阶段的群落取样,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过程.在演替时间分别为1年、3年、5年、12年、20年和30年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11、17、14、28和30种,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58 8、2.610 0、3.108 4、1.696 8、3.738 6、3.639 6.在生活型结构上,一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占绝对优势,但随着演替进展,多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增加且单种植物的优势度超过了一年生植物,表明多年生植物在群落功能维持中占据重要地位.随演替进展,来自不同科属的植物增加.藜科植物在演替过程中种类数量较为稳定,特别是在演替早期藜科植物占有很高的优势度.禾本科种类随演替进展不断增加,且在群落中的优势度逐渐上升.总体上,随演替进展群落种类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生态优势度下降,而均匀度增加,群落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11.
12.
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群落演替系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种间相遇机率、McIntosh指数和基于Simpson的均匀度指数测度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除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外,其它均表现出非常一致的动态趋势,即群落在演替初始阶段变化趋势均是由少增多,在中期阶段达到高峰后趋于下降,但在演替的后期阶段又有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尖峰岭次生热带山地雨林树种间的联结动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应用方差检验法和基于2*2联列表的分析手段,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采伐后25-35年次生群落2400m^2固定样中胸径≥7.0cm林木的种间联结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群落内的树种总体呈正联结,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联结指数V界于1.00-1.21之间,接近无联结假设条件下的V值(V=1),证实了作者关于“种的分布相对独立”的假说;2)种间联结的比例和强度随演替进程而下降,群落朝种间无联结中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2008年2月对海南岛稻田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共采得两栖动物标本15种,隶属于5科11属,结合文献资料,海南岛有两栖动物38种,隶属7科20属.其区系组成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占总物种的93.33%,特有种占13.3%.  相似文献   

15.
海南部分地区两栖动物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军  赵蕙 《四川动物》2005,24(3):309-311
于2005年2月至3月调查r海南岛的部分地区两栖动物,主要集中在戈枕、湾岭和吊罗山,共计采集到13种标本,分隶4科7属。  相似文献   

16.
For the heavily degraded ecosystem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it would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ould be accelerated anthropogenically. However, one major concern is that if the late successional species were planted or sown in degraded habitats, would they still be competitive in terms of some critical plant trait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habitats?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is a major plant trait shaping the pattern of species turnover in vegetation secondary succes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We hypothesized that if late successional stage plants could still hold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erms of WUE, the prospects for an acceleration of succession by sowing these species in newly abandoned fields would be good.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by comparing the leaf C isotope ratio (δ13C) value (a surrogate of WUE) of dominant species from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at given soil C and N level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eaf δ13C of the two dominant species that co-dominated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stag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positive than that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from the first stage regardless of changing soil C and N. Yet the dominant species from the climax stage is a C4 grass assumed to have the highest WUE. In addition, increasing soil nutrition had no effects on leaf δ13C of two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late successional stage, indicating that dominant species from the late successional stages could still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erms of WUE in soil C- and N-poor habitats.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t WUE, there are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ecosystem restoration by sowing both dominant species and other species that co-occur in late successional stages in newly abandoned fields, for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species diversity and optimising species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7.
王馨  雷蕾  丁利  陈泽柠  戴蓉 《动物学杂志》2023,58(3):366-380
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稻田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上海市崇明岛常规、有机和生态(稻-渔共作)三种种植方式的稻田为研究样地,采用干漏斗法对其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449头,分属2门5纲8目,优势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物种,占总捕获量的82.18%。三种种植方式稻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其中,有机种植模式稻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种植模式。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呈现表聚性特征,类群数和密度均表现为向下减小的趋势。生态种植稻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高,有机种植稻田的中小型动物优势度指数最高。三种不同种植方式稻田的中小型动物呈中等程度相似。与常规和有机种植水稻方式相比,生态种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水平,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对稻田种植的可持续性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指示作用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单家林 《植物研究》1999,19(2):124-126
本文报道了海南岛新记录植物2属,6种和3个变种,也报道了一个新变种,所有标本保存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标本室 。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特有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海南岛的特有植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涤南岛的中国特有属有19属,其中海南特有属8属;中国特有种1110种,其中海南特有种505种,隶属于79科,267属,论述了海南特有种的科属组成和地理分布,并对石灰岩地区的特有植物作了简要分析,从海南岛与我国其地区共有的中国特有种的统计可以看出,海南岛与广东的关系最为密切,次为广西,再次为云南,与华中的关系较为疏远。海南狄约暗荷戏搴0谓系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