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6块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在2 500 m2的样地上,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群落共有植物物种99~181种。其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为54~113,Shannon-Wiener指数(H′)为1.648 7~4.049 1,Simpson指数(λ)为0.503 5~0.969 5,Pielou 均匀度指数(Jsw)为0.413 3~0.854 9。灌木层的S为35~89,H′为2.413 2~3.716 2,λ为0.762 7~0.958 2,Jsw为0.678 8~0.859 3。草本层的各指数值:S为31~65,H′ 为2.792 1~3.499 2,λ为0.902 0~0.938 2,Jsw为0.729 3~0.838 2。低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Ⅰ号、Ⅱ号样地)的各指数值(H′、λ、Jsw)在群落不同层次中均表现为草本层 > 灌木层 > 乔木层,而物种丰富度在不同层次中无一定变化规律;高海拔带上山地雨林(Ⅲ号、Ⅳ号、Ⅴ号、Ⅵ号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H′、λ)表现为乔木层 > 灌木层 > 草本层,而均匀度指数(Jsw)在不同层次中则无一定变化趋势。高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明显高于低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这是由于前者所处生境较为优越。沿着海拔梯度,群落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在中等海拔高度地带(约1 200~1 220 m)达到最高值,这是由于中等海拔高度的山地雨林位于生境条件最为优越的沟谷地带,而且与低地季节雨林毗邻,热带雨林植物成分丰富。 相似文献
2.
该文针对“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原文所依据的6个调查样地, 从其分布海拔、生境、群落的生态外貌特征、植物区系组成及单位面积植物种数的统计上反映出它们并非都属于同样的植被类型,即原文所称的热带山地雨林,而可能分别属于《云南植被》中所应用的热带季节雨林的次生林群落(样地I和II)、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样地V和VI)及类似于苔藓常绿阔叶林(样地III和IV)的群落类型。由于这些样地代表了不同的植被类型, 导致在对这些样地的植物多样性特征的比较上出现较大差异。对原文在资料分析和与其它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比较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作了讨论。原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了西双版纳不同海拔高度上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但并不能全部运用于该地区的热带山地雨林这一特定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鸟类群落结构变化、鸟类摄食生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认识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变迁的进程。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由于森林破坏和滥捕乱猎严重,大型鸟类种和数量明显下降,啄木鸟科鸟类减少,森林砍伐造成一些蛀干害虫增生,自然平衡失调。目前,该区未出现明显的食叶害虫危害森林成灾情况,这与小型食虫鸟类受人为猎杀影响较小,仍能发挥其生态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维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4块不同年龄林分的生物量,并详细分析了热带次生林在演替初期阶段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5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41.932t·hm-2,10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52.116t·hm-2,14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88.284t·hm-2,22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13.743t·hm-2。林分生物量的层次分配比例以乔木层所占的比例最大,占4/5以上,随林龄而增加;灌木层增长到14年生林分后又下降,草本层随林龄而递减,层间植物则上升。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占1/2以上,随林龄而递增;而枝、根和叶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则随林龄而下降。并建立了4个林分主要优势种及乔木层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5.
热带次生林刀耕火种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通过模拟刀耕火种过程,对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运动群薄结构及多样性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火烧1周后,土壤节肢运行类群数和个体数从次生林地的14类,564头降为7类,164头,并且在群落组成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膜翅目的烧后1天成为突出优势类群,蜱蟥目在烧后1周成为唯一的优势类群,而在多样性方面,土壤节肢运动群落类群数(丰度),个体数(多度)和DG多样性指数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均降低,土壤节肢运动的垂直分布因刀耕火种干扰发生了很大变化,尚存土壤节肢运动随干扰强度的加剧,出现逐步由土壤表层向深层迁移的现象,一些土壤节肢运动在土层间做垂直迁移活动,说明土壤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刀耕火种对它们的破坏作用,维持了某些类群数量及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植物物候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前期的植物引种研究呵为迁地保护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通过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不同来源的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4个物候期(萌叶期、落叶期、开花期和果熟期)分布格局及其气候影响因子进行对比,阐明引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结果表明,引种植物比本地植物萌叶生长盛期更长,但对低温和干旱更加敏感的引种植物,在旱季其落叶比例明显高于本地植物,而3、4月由于气温的回升,使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在雨季之前就进入了萌叶盛期。而在繁殖物候方面,由于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小,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开花期和果熟期格局季节性表现都不明显。且规律性不强。总体上,各来源地的引种植物能根据环境的改变形成相应的生长与繁殖适应对策,可较好地适应西双版纳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现代生物多样性的迅速丧失主要是由于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所致,因此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基础。西双版纳是我国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植物多样性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为探讨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文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的方法计算西双版纳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指数(I=l/E,E=log10(V3·s·e,r))进行计算,发现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依次为:单一的橡胶种植园、橡胶+茶叶、橡胶+菠萝、家庭庭园、寺庙庭园、天然林下砂仁的种植、丢荒(8年)的轮歇地、集体林、龙山林和保护区。因此,要有效保护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一是要保护好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传统信仰林,二是在土地开发利用时要推广既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的混农林技术。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植物物候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前期的植物引种研究可为迁地保护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通过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不同来源的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4个物候期(萌叶期、落叶期、开花期和果熟期)分布格局及其气候影响因子进行对比, 阐明引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结果表明, 引种植物比本地植物萌叶生长盛期更长, 但对低温和干旱更加敏感的引种植物, 在旱季其落叶比例明显高于本地植物, 而3、4月由于气温的回升, 使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在雨季之前就进入了萌叶盛期。而在繁殖物候方面, 由于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小, 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开花期和果熟期格局季节性表现都不明显, 且规律性不强。总体上, 各来源地的引种植物能根据环境的改变形成相应的生长与繁殖适应对策, 可较好地适应西双版纳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群落乔木树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块样地资料对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树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 500m2的样地上,随着起测胸径递增,各样地乔木个体数和树种丰富度均表现为依次递减;低海拔带上(850~1000 m)的山地雨林(1、2号样地)的各指数值无一定变化规律,较高海拔带上(1200~2000 m)的山地雨林(3~6号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依次递减,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依次递增的趋势.较高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在较小乔木起测胸径(≥2 cm、≥5 cm、≥10 cm)的树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要明显大于低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而两者在较大乔木起测胸径(≥20 cm、≥30 cm、≥50 cm)的各指数值无明显差异.随着取样面积的递增,各样地树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取样面积递增到2 000m2处均已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选择了西双版纳地区6个傣族“龙山”片断热带雨林和一个同样植被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原始林为研究样地,在各样地中均设置一个2500m2面积的样方,采用植物群落学与植物种类编目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各“龙山”片断雨林的群落结构(层次和覆盖度),植物丰富度(单位面积上的植物个体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随着隔离(孤立)时间的增加和人为干扰的加剧,“龙山”片断热带雨林的群落结构和植物丰富度将越趋偏离原始热带雨林,亦即群落结构变得不完整,植物丰富度降低,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片断热带雨林中的雨林成分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先锋成分等其它植被类型成分替换。本文也对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双版纳干热季 ( 3~ 4月 )次生林林窗光照观测资料 ,探讨了林窗光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由于天气现象 (雾 )、太阳高度和林窗树木的共同影响 ,使得林窗区域光照强度在时空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上午光照强度的时间变化不明显 ,光强高值区在林窗西南侧边缘 ;中午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各测点光强均迅速上升 ,尤以林窗偏东侧林缘最为突出 ,实际林窗边缘的光强远远大于扩展林窗边缘 ;平均光强最大区域由林窗西南侧向东北侧林缘移动 ,而林窗偏西侧受树木遮蔽影响 ,光强虽有增加 ,但由于实际林窗边缘的高光强维持时间较短 ,平均光强较小 ,特别是偏西侧的扩展林窗边缘 ,遮蔽影响较大 ,各时刻的光强均不大 ,形成平均光强的低值区 ;使得中午林窗区域光照强度不对称性更加显著 ,光强水平梯度增大 ;下午由于太阳西进 ,林窗区域均受到树木遮蔽影响 ,光强降低 ,水平梯度变化趋于和缓。在西双版纳干热季作为林窗主要热力作用面之一的林窗地表面 ,在不同时段其最大光强的数值和出现区域以及高光强维持时期均存在较大差异 ;使得林窗区域的光强分布存在时间差异和空间不对称性 ,如此的光强分布势必造成林窗不同区域热力作用的不同 ,进而导致林窗区域热量传输和热量储存的不同 ,产生不同的热力效应。本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热带次生林火烧前后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分布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双版纳山区 ,刀耕火种轮歇农业是一种以火和休闲为特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短期种植 ( 1~3年 ) ,长期休闲 ( 6~ 8年到 2 0年以上 )的点播种植农业 ,是人类最直接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成为人类对热带山区生态环境适应的一种生存方式 ,具有悠久的历史[1 ] 。随人口压力的增长 ,对粮食和其他农林产品需求的增加 ,迫使土地轮歇周期的缩短和在坡度较大的地方进行耕作 ,造成土壤侵蚀、养分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加上刀耕火种的粗放性、普遍性 ,使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1 1 ] 。有关西双版纳地区刀耕火种对植被演替[9,1 4 ] 、…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植物种类多样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一、方法1.样地的选择样地分别选取热带干性季节雨林的典型代表——以箭毒木(Antiaris toxicaria)、龙果(Pouteria grandifolia)为标志的群落,以千果榄仁(Terminalia myriocarpa)、番龙眼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测了西双版纳山地气候,建立了山地雨林生物量回归方程,调查了海拔1 100~1 820 m范围5块样地(面积0.16~0.25 hm2)的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结果表明,海拔1 105和1 610 m的年平均温度分别为20.1和16.6℃,年降雨量分别为1 659和2 011 mm,旱季(11~4月)降雨量分别为295和283mm,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1%和84%;5块样地生物量变化为256.4~368.6 t.hm-2,平均为312.6t.hm-2,其中乔木占97.1%、木质藤本占1.2%、幼树和灌木占1.3%、草本和幼苗占0.4%;采用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回归方程估计山地雨林生物量,会使得总生物量以及树干和树根生物量高估38.3%~61.5%,树枝生物量低估7.6%~30.8%。可见,西双版纳山地海拔增加导致雨季降雨量增加,山地雨林生物量较热带季节雨林降低32.6%,季节雨林生物量方程不适用于山地雨林。 相似文献
16.
Timothy J. S. Whitfeld Jesse R. Lasky Kipiro Damas Gibson Sosanika Kenneth Molem Rebecca A. Montgomery 《Biotropica》2014,46(5):538-548
Much of the world's tropical forests have been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These forests are important biodiversity reservoirs whose divers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must be characterized across the successional sequence. We examined changes in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along a successional gradient in the lowlands of New Guinea. To do this, we measured and identified all stems ≥5 cm diameter in 19 0.25 ha plots ranging in age from 3 to >50 yr since disturbance. We also measured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related to establishment,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In addition, we examined change in forest structure, composition, species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through succession. By using rarefaction to estimate functional diversity, we compared changes in functional diversity while controlling for associated differences in stem and species density. Basal area and species density increased with stand age while stem density was highest in intermediate secondary forests. Species composition differed strongly between mature and secondary forests. As forests increased in basal area, community‐weighted mean wood density and foliar carbon increased, whereas specific leaf area and proportion of stems with exudate decreased. Foliar nitrogen peaked in medium‐aged forests. Functional diversity was highest in mature forests, even after accounting for differences in stem and species diversity. Our study represents one of the first attempts to document successional changes in New Guinea's lowland forest. We found robust evidence that as succession proceeds, communities occupy a greater range of functional trait space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stem and species density. High functional diversity is important for ecological resiliency in the face of global change.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典型抽样法和生态群落学调查法对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椴(Tilia amurensis)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红松林及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次生林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椴红松林有维管束植物31种,隶属21科,25属;蒙古栎红松林有维管束植物32种,隶属25科,28属;白桦次生林有维管束植物31种,隶属20科,28属。白桦次生林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指数显著高于2种阔叶红松林,而其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指数最低;3种林型乔木层的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紫椴红松林的灌木层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型,3种林型草本层之间的Simpson指数差异显著;紫椴红松林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其他2种林型,白桦次生林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低于2种阔叶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此外,蒙古栎红松林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型,而3种林型灌木层的Pielou指数无显著差异,紫椴红松林草本层的Pielou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8.
Xuezhao Wang Yunyun He Brian E. Sedio Lu Jin Xuejun Ge Suphanee Glomglieng Min Cao Jianhong Yang Nathan G. Swenson Jie Yang 《Ecology letters》2023,26(11):1898-1910
Metabolomics 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window into diverse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at represent a potentially critical niche dimension in tropical forests underlying species coexistence. Here, we used untargeted metabolomics to evaluat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358 tree spec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hylogeny and variation in light environment, soil nutrients, and insect herbivore leaf damage in a tropical rainforest plot. We report no phylogenetic signal in most compound classes, indicating rapid diversification in tree metabolomes. We found that locally co-occurring species were more chemically dissimilar than random and that local chemical dispersion and metabolite diversity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herbivory, especially that of specialist insect herbivores.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role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mediating plant–herbivore interactions and their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niche differentiation in a manner that contributes to species coexistence. Furthermor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specialist herbivore pressure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promoting phytochemical diversity in tropical fores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