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鳖广泛栖息于江、河、湖泊、池塘和水库中。水温27—33℃时,活动于水域中,水温低于15℃时,潜伏冬眠。在本市从11月至翌年3月为越冬期,4月份开始摄食。食性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多为鱼虾和动物尸体等。鳖肉鲜美,鳖血、鳖甲可作药用,还可供出口。因  相似文献   

2.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30-939
以三峡库区忠县甘井河水域牧场示范区为例, 在水域牧场内、外设置采样点, 调查水质、浮游生物及土著鱼类组成现状, 同时监测水域牧场内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起捕规格及生长情况, 旨在评估三峡水库典型库湾生态渔业的综合效益。忠县甘井河水域牧场水域面积为0.08 km2,按零投喂的放养模式经营, 放养的鲢、鳙起捕规格分别为(2436486)和(2769496) g, 年龄均为34 龄。生态效益方面, 水域牧场内、外调查到的土著鱼类数量均为10 种, 优势种均为贝氏 Hemiculter bleekeri 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在6 月、9 月和12 月, 水域牧场内总氮(TN)、总磷(TP)比水域牧场外低或相近, 水域牧场内溶氧(DO)比水域牧场外高或相近;在3 月、9 月和12 月, 水域牧场内、外水质总体无差异;而在鱼类生长旺季的6 月份, 水域牧场内的水质优于水域牧场外, 说明生态渔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质。经济效益方面, 甘井河水域牧场年均效益202.6 万元;社会效益方面, 共转产渔民111 人, 提供就业岗位45 个, 人均年收入36610 元。    相似文献   

3.
鸟雕冬季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1982—1984年1—3月和ll—12月,在太原市郊对乌鵰冬季生态的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栖息生境、数量统计及乌鵰在越冬期间的数量变动,并对其冬季食性、活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1982—1984年1—3月和11—12月,在太原市郊对乌鵰冬季生态的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栖息生境、数量统计及乌鵰在越冬期间的数量变动,并对其冬季食性、活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根据依兰县地貌类型多样的特点,对牡丹江、倭肯河和巴兰河3个样条附属水域中水生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β-多样性在牡丹江为高,倭肯河最低;以不同阶元比较,种级β-多样性高于科极与属级,在3个样条中均以河流-平原间的样地水中生植物多样性为高。高海拔处多样性值较低,中低活动处为高。不同生活型植物的α-多样性比较倭肯河略高,β-多样性以巴兰河和牡丹江略高。在河流上游植物多样性较低,中下游与河段两则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采自河北省平山县的鸟类寄生饰带类线虫一新种,河乌针形线虫,新种Acuariacincli sp.nov.寄生于褐河乌Cincls pallasii(Temminck)的砂囊角质层中。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7.
选择茅坪水域和香溪河水域作为坝前干支流的代表性水域, 采样分析了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 并据此了解食物网结构。结果显示, 坝前干流水域鱼类δ13C范围是-33.5‰--19.4‰, 支流水域鱼类δ13C为-28.3‰--13.9‰, 两水域同种鱼类δ13C值差异在1‰-8.9‰之间,说明两地同种鱼类食源存在一定差异; 干流鱼类δ15N范围是6.72‰-15.29‰, 支流水域鱼类δ15N范围是4.8‰-14.4‰, 干流鱼类δ15N的平均值(11.1‰)大于支流(10.1‰), 且干流每种鱼类δ15N均大于支流的同种鱼类。对颗粒有机物(POM)的δ15N分析发现, 其范围在3.61‰-5.76‰, 将其作为初级生产者进行相对营养级分析, 干流鱼类的平均相对营养位置为3.00, 食物链长度为4.35; 支流鱼类的平均相对营养位置为2.64, 食物链长度为3.9。在计算得到的反映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得的碳氮同位素指标中, 香溪河水域食物网的总面积(TA)、平均最邻近距离(NND)和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均大于坝前干流水域, 说明坝前干流水域的鱼类营养结构更为冗余。研究表明坝前干流水域食物链长度比香溪河支流水域食物链长度更长; 坝前干流水域食物网结构较香溪河更稳定, 坝前干流不同鱼类的种间竞争较支流水域更激烈, 坝前干支流均存在中间生态位较拥挤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选取三峡水库支流朱衣河、草堂河及其毗邻干流为研究区域,于2015年3月开展了春季水华易发期水-气界面温室气体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动态观测。结果表明:该时段内,三峡水库干流总体表现为释放CO_2的"源",其通量为85.01 mmol·m~(-2)·d~(-1);在受干流泄水影响较小的朱衣河回水区,表现为强烈吸收CO_2的"汇",其通量变化范围为-73.26~-30.38 mmol·m~(-2)·d~(-1);而因"狭管效应"受干流强烈影响的草堂河支流回水区,则表现为相对较弱的CO_2释放"源",其通量变化范围为81.43~136.72 mmol·m~(-2)·d~(-1)。相关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干支流不同水域CO_2释放通量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呈显著相关关系。由于受到工程调度影响,干流、支流回水区不同水域水文情势的差别,导致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碳转换利用强度的空间差异,可能是形成三峡水库水气界面CO_2"源、汇"特征分布高度异质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溞类的生态 溞类中多数是广溫性种类,只有少数种类的分布局限于冷水或暖水水域中。一般以18—24℃之間的水溫最适于溞类的生长和繁殖。至于水中的酸碱度(pH值),如在6.5—8.5范围之間,一般的种类皆能适应,但多数溞类喜欢偏碱性的水貭,例如大型溞通常生活在pH值为8—10的水域內。在水貭肥沃的浅水坑塘內,溞类的数量通常較多。其中的有机物耗氧量最低在20毫克O_2/升左右,而最高的可达55毫克O_2/升;水深一般不超过半米(1.5  相似文献   

10.
1975—1982年曾先后调查浙江省各江、河水域鱼类寄生粘孢子虫,获得科学上新种多种,本文报道其中四极虫科 chloromyxidae四极虫属 Chlormyxum 一新种,两极虫科Myxidiidae两极虫属 Myxidium二新种。量度以微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杭州大学生物系动物教研室。  相似文献   

11.
张青霞 《四川动物》1996,15(4):170-172
历山自然保护区乌雕冬季生态观察张青霞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沁水ot8211乌雕却激咖观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新疆天山、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盟博克图等地区为留鸟。(’)1991—lop年的l-3月和11—12月,我们在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对乌雕的...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浮游细菌的生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夏季对三峡库区3条典型支流朱衣河、梅溪河、草堂河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细菌丰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细菌丰度在调查的水体中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变化范围为0.53×105~10.55×105个·m L-1,平均值为2.71×105个·m L-1;平均细菌丰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梅溪河、朱衣河、长江干流和草堂河;3条支流浮游细菌丰度垂向分布特征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相关性分析表明,溶解氧、p H、叶绿素a与浮游细菌丰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为该水域浮游细菌丰度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浮游细菌丰度,各调查水域均处于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3.
虫草蝠蛾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虫草蝠蛾(Thitarodes armoricanus Oberthur)的卵于室温11.4℃时,历期32—47天,在潮湿滤纸表面孵化率高达93.2%.幼虫在土壤中生活三年多才化蛹.蛹期35—50天.成虫寿命3—12天.卵在发育中有变色现象,即由白→黄→灰→黑.变色过程一般需6—13小时.幼虫栖息地表以下10—25cm土层中,适宜在地温5—10℃、土壤含水量70%左右条件下生活.蛹腹节有棘突,助蛹活动.成虫白天不吃不动,黄昏时活动,无趋光性,也无趋化性.雌雄交配自傍晚至深夜,经4—10小时.一雌产卵400—800粒.  相似文献   

14.
奇蛙集萃     
奇蛙集萃孙智敏生活在海边的蛙东南亚、海南岛等地距海岸50—100米红树林里生活着一种海蛙,白天隐匿在红树根系之间,傍晚出来活动,常在退潮后的海滩上捕捉蟹类。一般蛙在含盐分1%的水域就无法生存,海蛙何以能立足海边呢?原来,其肾脏对血液中尿素滤过性较低,...  相似文献   

15.
<正> 华南大黑鳃金龟Holottichia sauteri Moser是福建沿海农区为害果林和旱地作物的常见主要害虫。国内以往对此虫的研究报道少见,现将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记述于下。 一、年生活史 据1980—1983年在晋江县古福村以甘薯为幼虫的饲料饲养观察结果,看出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于第二年春才出土活动。完成一代的生活历期需142—202天,卵期为15—31天,幼虫期为106—156天,蛹期为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水域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袁俏君  苗素英  李恒翔  于秀娟  唐玲  严岩 《生态学报》2012,32(19):5962-5971
于2010年8月在珠江口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水域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83±174)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345±334)μg干重/10 cm2,平均生产量为(3104±3008)μg干重/10 cm2。共鉴定出小型底栖生物16个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双壳类幼体为优势类群,其丰度分别占调查水域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62.61%和22.62%。按生物量,优势类群由双壳类幼体(50.57%)、线虫(13.33%)和多毛类(12.47%)等组成。81.15%的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0—5 cm的沉积物中。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线虫丰度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调查水域线虫与桡足类数量的比值(N/C)呈现出由河口上游向下游递增,且西岸明显高于东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东南诸河流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浚茂  臧传富 《生态学报》2019,39(24):9339-935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最直接的反映,其驱动力分析能够很好地揭示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机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整个东南诸河流域片区的尺度上,研究了包含中国台湾地区在内的199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主要驱动机制。研究结果为:(1)全流域各土地类型面积占比为:林地耕地草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林地与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均为"北聚南散,北多南少",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台湾海峡两岸沿海地区以及流域大陆北部靠近长江三角洲的地区。(2)全流域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量为:城乡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土地。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68%,整体用地类型转化程度先降低再增加,并以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要变化类型。流域南部各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北部剧烈,台湾地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3)大陆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数量及结构、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台湾地区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工农产业结构调整因素。大陆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数量及结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工农产业结构,社会工农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水平是台湾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为东南诸河流域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自然流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提供可靠实例。  相似文献   

18.
赤水河是目前长江上游为数不多的仍然保持着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 同时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2007—2016年连续十年的渔获物监测数据, 对赤水河不同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期间, 赤水镇、赤水市和合江县3个调查江段共采集到鱼类7目20科84属133种, 其中包括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36种仅分布于长江上游地区的特有鱼类。鱼类物种数量呈现出随河流梯度向下游延伸而逐渐增加的趋势, 其中赤水镇江段采集鱼类47种, 赤水市江段采集鱼类90种, 合江县江段采集鱼类120种。聚类分析和排序分析显示, 赤水河不同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部分大中型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持续降低, 其中赤水镇江段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的相对丰度由2007—2011的12.19%和14.26%降低至2012—2016年的0.66%和3.25%; 赤水市江段中华倒刺鲃的相对丰度由2007—2008年的8.21%下降至2009—2013年的4.31%和2014—2016年的3.47%。此外, 部分特有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合江县江段张氏?Hemiculter tchangi的相对丰度由2007年的8.41%下降至2008-2012年的7.98%和2013—2016年的1.51%;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相对丰度由2007年的2.08%下降至2008—2012年的0.10%, 2013—2016年则完全从渔获物中消失。造成赤水河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仅包括流域内高强度的商业捕捞和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 而且还与整个长江上游的水域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为切实保护好赤水河鱼类资源, 建议加强渔政管理, 实施生态修复, 同时加强科研监测。  相似文献   

19.
大树蛙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树蛙的繁殖期在长沙岳麓山地区是4月15—30日前后的十多天时间内,一般是午夜后开始产卵、黎明前产完。产卵场要求静水水域,其上有依附植物,湿度较大。其他条件依各地而异。 在某个期间,产卵场内雄体占绝对优势,但在整个繁殖期内参加繁殖的雌雄个体数量和差不很大。 交配产卵:雌体伏于静水水域上空枝叶上,雄体伏于雌体背侧,并以前肢紧抱雌蛙腋窝,泄殖孔互相靠近。雌体排卵及输卵管分泌物是一阵一阵排出的,排出时以后肢搅拌分泌物起泡,与此同时雄体排精,并以后肢刮净泄殖孔,大腿周围的卵及输卵管分泌物,左右后肢把这些分泌物搓擦起泡。大树蛙在年繁殖期内是一次性产卵。 大树蛙产出的卵及输卵管分泌物形成特殊的卵泡,卵泡为泡沫状粘液构成,刚产出时呈乳白色,表面干燥后污黄色。卵的动物极略呈淡黄绿色,植物极白色,卵经为2—2.2毫水左右,比重大于1。一般每雌产卵一千多到二千多粒。大树蛙的卵泡常成群分布。 在常温下大树蛙的受精卵在第4天孵化,小蝌蚪落入水中发育,大约50天左右出现后肢,61天左右出现前肢,再过1—2天就登陆,但大树蛙蝌蚪发育不整齐,最迟可到3个月之后才登陆。  相似文献   

20.
周伟  张庆  李明会  李伟  王进 《动物学研究》2006,27(5):489-494
通过观察昭觉林蛙(Ranachaochiaoensis)蝌蚪在栖息地的分布状况,统计和分析不同发育期蝌蚪在不同植被盖度、水深和水温下的分布频次。其结果表明,Ⅰ、Ⅱ期蝌蚪更倾向于选择植被盖度为41%—70%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植被盖度的选择不明显。Ⅱ期蝌蚪倾向于选择水深为0·11—0·30m的水域;Ⅰ、Ⅲ期蝌蚪对水深的选择不明显,且Ⅲ期蝌蚪在水深大于0·31m的水域无分布。随着蝌蚪生长发育,Ⅰ期至Ⅲ期对水深的选择不断变浅。Ⅰ、Ⅱ期蝌蚪均倾向于选择水温为19—25℃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水温的选择不明显,但在水温为8—13℃的水域无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