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用挑取的方法观察真菌形态构造和制作真菌封片,一般很难获得满意的结果。载片或盖片培养法和玻璃纸法的出现和应用,使情况得到了改善。但除少数方法外,大多操作比较麻烦,有的容易发生污染,有的效果稍差。现介绍一种十分简便的方法——“多盖片扦片祛”,它技术简单,不易污染,效果很好。在研究大量真菌标本或制作载片标本时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对一株绿僵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对不同生长发育天数的菌落特征即颜色、大小、孢子堆的形成等特点进行了描述。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菌丝的形态,成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的形状、颜色及连接状况。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分生孢子和孢子梗的超微形态。经培养特征和形态学鉴定,确定该昆虫病原真菌是金龟子绿僵菌。  相似文献   

3.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士旺 《生物学通报》1998,33(10):54-54
真菌作为一种实验材料,在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正确的培养观察方法,能够如实地反映其本质特征。下面介绍实验室中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1载片培养法载片培养方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基本方法。此法的基本步骤是: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融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短帚霉的形态学特征,产孢方式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为临床快速、准确鉴定这类真菌奠定一定基础。方法受试菌株常温复苏24h后,转种于沙堡弱培养基上,27℃和37℃温箱培养4周,每天光镜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在培养10d时,挑取菌落常规制片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并且对其rDNA进行序列分析。结果27℃培养3—4d后,菌落开始生长,初为白色膜样菌落,生长迅速,1周时形成直径达2cm的白色毡样菌落,以后菌落逐渐成灰褐色粉末状,边缘淡黄色,背面黄褐色。37℃培养2—3d后菌落开始生长呈灰褐色粉末状。光镜下可见丰富的分枝、分隔菌丝,透明、细长,分生孢子由环孢子梗产生一串,球形或柠檬形,壁厚、表面光滑或粗糙有刺,常成链状排列,自动卷曲或成团,有帚状枝。扫描电镜可见环痕梗外壁破裂,梗与孢子间产生横隔,遗留一圈环痕。向基性的连续产孢,孢子球形,菌丝或孢子表面有饰纹。rDNA序列分析证实此菌为短帚霉。结论根据培养形态,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表现以及DNA序列分析可以对短帚霉进行准确的鉴定。  相似文献   

5.
张传飞  戚佩坤 《真菌学报》1996,15(3):170-172
报道国内一新记录属--小帚梗柱孢属的一新种:纤细小帚梗柱孢。新种特征为不产生不育附属线和顶端泡囊,分生孢子窄而短,培养基上厚坦孢子密集,形成微菌核,新种的模式标本存放在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块状耳霉的分离、鉴定、培养和寄主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自感染真菌的扁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虫尸上分离到一株虫毒菌,经鉴定是耳霉属的块状耳霉(couidiobolus thromboides Drechsler)。该菌易于分离和培养,在培养基上可形成大量休眠孢子,休眠孢子容易萌发,六天中萌发率达53%。经试验该种虫霉可以感染多种蚜虫,是一种有希望制成杀蚜菌剂的真菌。  相似文献   

7.
首报宛氏拟青霉引起肺部感染的真菌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报一例由宛氏拟青霉引起肺部感染的真菌学鉴定。从患者痰和肺泡洗液中分离得到的这株宛氏拟青霉(GN8710)主要特征有:①本菌于察氏、沙堡氏培养基中26℃生长良好。②培养物镜检可见分生孢子梗上生出单个瓶梗或多个瓶梗形成帚状枝,瓶梗细长着生卵圆形孢子,形成长链。③培养早期菌丝可产生球形巨孢子。本菌可引起条件性致病。  相似文献   

8.
捕食器官是捕食线虫真菌分类鉴定和生防应用的重要依据,常规鉴定捕食线虫真菌的方法是在原始分离培养中直接观察和测量捕食器官和孢子,如果没在捕食器官或缺少其他特征不能鉴定时,只有挑取孢子到营养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后再进一步鉴定,如何诱导纯培养物捕食器官的产生是很关键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玻片和平板菌落培养方法,对6株不同来源的食根结线虫真菌——厚垣普奇尼亚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形态和培养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各菌株在CM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不同,QNMP0214和NRRL13094生长最快,气生菌丝发达;QNZFF0601-3菌落背面乳白色;QNAV97-5分生孢子梗细长。6个菌株均能够产生菌丝膨大和厚垣孢子,其中QNAV97-6和QNMP0214厚垣孢子着生方式除间生外还有侧生,NRRL13094厚垣孢子大量间生成串,QNZFF0601-3和QNMP0214厚垣孢子稀少。QNAV97-2、MP0214、NRRL13094和QNAV97-5能产生晶体。  相似文献   

10.
黄元桐  崔杰  高颖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1):46-48
本文报告了一个可以培养厚膜孢子的吐甘牛乳培养基,及其临床应用效果。吐甘牛乳培养基以脱脂牛乳为基础加入1%吐温-80和2%甘油而组成。以薄层液体培养方法,经28℃培养48小时,可以培养出典型而丰富的厚膜孢子:从临床患者分离的20个血清芽管发生试验阳性的白色念珠菌菌株,经用本吐甘牛乳培养基进行40次厚膜孢子检查试验,结果全部阳性。说明用吐甘牛乳培养基培养厚膜孢子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方法与固体玉米琼脂培养法比较,有操作方便、结果明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古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古银杏健康组织中分离得到55株内生真菌, 其中28个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不产孢子, 占总分离菌株的50.9%, 其它菌株根据其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10株被鉴定为青霉、6株为曲霉、4株为交链孢霉、3株为简梗孢霉, 另外酵母、毛霉、小单头孢霉、镰孢霉各1株。考察内生真菌培养上清对7种受试指示菌的抑制作用, 共筛选得到23株至少对一种指示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的菌株, 其中11株为不产孢真菌, 占活性菌株的47.83%。对活性最强的一株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将其确定为Xyla  相似文献   

12.
在放线菌分类研究工作中,经常要观察气丝、基丝、孢子及孢囊等的形态。现介绍一种简易观察方法。1.气丝和基丝的区分:用埋片法(见阮继生:放线菌分类基础,科学出版社,1977年),将菌种培养适当时间,取出载片(或盖片),不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Aspergillus lentulus(A.lentulus或A.L)感染动物模型,借动物模型初步探究A.lentulus的毒力。方法将125只蜡螟随机分成5组,以Aspergillus lentulus临床株、Aspergillus lentulus标准株作为实验组,烟曲霉、白念珠菌为对照组,PBS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菌株分别制成10~6 CFU/mL孢子悬液,感染各组蜡螟。记录72 h内蜡螟的生存情况并制作生存曲线,24 h后提取蜡螟肠道组织,HE染色组织切片观察肠道组织损伤情况,用组织匀浆法,测定蜡螟肠道内真菌载量及真菌逆培养阳性率,用真菌荧光染色法观察肠道培养真菌镜下形态。结果 A.lentulus临床株和A.lentulus标准株的蜡螟存活数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A.lentulus临床株和A.lentulus标准株肠壁结构大致正常,局部可见水肿少量菌丝、孢子及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肠道结构破坏严重,可见菌丝、孢子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不同菌种感染蜡螟幼虫各组肠道载菌量及真菌逆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荧光显微镜观察,A.lentulus临床株和标准株菌丝多、孢子少,白念珠菌和烟曲霉组孢子多。结论与烟曲霉和白念珠菌相比,A.lentulus菌株对蜡螟毒力和肠道损伤能力较弱且致死率低。  相似文献   

14.
真菌的自发荧光现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三株不同真菌的菌丝、分子孢子以及子实体的自发荧光现象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处于相同培养条件的三株真菌的荧光分布特点不一,并且同一真菌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所表现的荧光现象亦有差异,说明真菌的自发荧光具有种属特异性并受到培养基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培养时间对荧光强度及类别的影响不显著。化学试剂的处理试验表明,弱碱性物质对真菌的荧光具有减弱效应,而强碱性物质对真菌的荧光则表现为增强,提示不同真菌细胞内的自发荧光物质结构上和组分上的差异,其变化可导致荧光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弯颈霉新种及产环孢菌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产的冬虫夏草 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进行分离获一纯种,经培养鉴定确为弯颈霉属 Tolypocladium w.Gams 一新种,命名为中国弯颈霉 To-lypocladium sinense c.L.Li sp.nov.。它在几种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瓶梗及瓶梗孢于,瓶梗基部呈球形或椭圆形膨大,瓶颈细长而弯曲,瓶梗孢子球形至卵形。其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与弯颈霉属其它种类显然不同,故定为一新种。它在蛋白胨葡萄糖培养液中,温度26℃,pH5.2,摇瓶振荡培养12天。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减压蒸馏,从每升发酵液中获50—80mg 环孢菌素粗品。对几种半知真菌显示了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光学显微镜技术和电镜技术对铁线莲上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发育进行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观察表明,铁线莲上隐匿柄锈菌性孢子器呈瓶状,内生有大量单核的性孢子梗和侧丝。性孢子梗顶端产生大量的性孢子,每形成一个性孢子后,都在性孢子梗上留下一环痕。性孢子长椭圆形,表面无特殊纹饰。铁线莲上隐匿柄锈菌锈孢子器呈杯状,其内生长大量平行排列的长形双核锈孢子梗,每个锈孢子梗由上向下连续产生多个锈孢子。锈孢子梗通过产生隔膜先形成锈孢子原体,再分隔形成锈孢子和间生细胞。随着锈孢子的进一步发育,间生细胞解体,锈孢子彼此分开。成熟的锈孢子表面产生有密集的瘤状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不同海水浓度和培养时间对海洋真菌抗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研究不同海水浓度和培养时间对海洋真菌抗菌活性的影响,旨在为大规模培养海洋真菌和提高获得抗菌物质的几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用不同海水浓度培养基发酵海洋真菌,在供试的10株海洋真菌中,5株海洋真菌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有明显差异;培养时间不同,6株海洋真菌的抗菌活性差别较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海水浓度和培养时间对海洋真菌抗菌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昆虫病原真菌的大量培养是这些真菌大规模地应用于田间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但是,关于昆虫病原真菌的生物技术的信息很少是真正合用的,对它们的工业生产至今还比较原始。事实上,一个试验性工厂的水平常常就是以用固体培养基生产真菌的实验室工艺的按比例的扩大。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这样的一套方法在经济上是很难与化学杀虫剂竞争的;昆虫病原真菌的工业生产,以在液体培养基中发酵培养的工艺为最好,虽然某些种,如Metharhizium anisophiae只有用固体培养基才能令人满意地生产。本文的目的是介绍昆虫病原真菌的生长与孢子形成的一般概念,并提出用发酵培养方式大量生产这些真菌的某些方法。下面讨论中将重点提到这四个不同类型的繁殖体,即:Verticillium lecanii的芽生孢子,Hirsutella thomp-  相似文献   

19.
报道国内一新记录属——小帚梗柱孢属(Cylindrocladiella)的一新种:纤细小帚梗柱孢(Cylindrocladiella tenuis C.F.Zhang et P.K.Chi sp.nov.》。新种特征为不产生不育附属丝和顶端泡囊,分生孢子窄(小于3μm)而短,培养基(PDA,CLA)上厚垣孢子密集,形成微菌核。新种的模式标本存放在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霉菌的菌丝虽然在低倍镜下就可以看见,但制片时菌丝很易缠结成团,使孢子梗和孢子着生状况不能确切辨认,一些特殊构造(如根霉的假根、曲霉的足细胞等)不易看清。我们经过多次试验发现,用透明胶带粘取样品观察霉菌、放线菌等丝状微生物,操作简单,并且菌体的各个部位都能观察得很清晰。方法剪取约2厘米透明胶带,用镊子夹住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