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草原啮齿动物数量的洞口统计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啮齿动物数量的调查统计是草原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动物调查和鼠害防治等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草原啮齿动物种类甚多,其生态习性各异,因此其数量统计方法也有所不同。现将我们近年来在草原地区所使用的洞口统计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1.洞口的辨认 辨认不同鼠类的洞口是进行洞口统计的必要条件,辨认的方法可采用对不同形态的洞口进行捕鼠,然后观察各种鼠洞的形态特征,要注意有  相似文献   

2.
在大熊猫的野外调查中,统计大熊猫的数量,了解现存量,分布情况和变化情况,对保护、研究和科学管理大熊猫资源尤为重要。有关大型兽类的数量统计,多习惯于采用路线统计法和样地哄赶法。路线统计法是根据路线统计中记录的粪便、食痕、卧穴数加换算系数来推算数量,比较难于掌握,误差也较大。样地哄赶法要化大量人力、物力、对动物正常生活干扰较大,不利于保护。为了能精确地统计大熊猫的数量,我们采用实地全面调查的方法,即根据调查区域的地形,按沟系、山谷、山梁进行全面调查。在统计各种活动痕迹的同时,以度量及分析各种痕迹结合此区域竹、灌…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1960年,1962—1964年,利用铗线法和搬动谷物堆等方法,对吉林省中部平原地区的啮齿动物进行了数量统计。在此基础上,又参考了1977—1978年所获野外资料和其它有关报道,对这个地区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种地下啮齿动物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啮齿动物挖掘形成的土丘数量变化以及分布是其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方法是计数法和填图法,存在工作量较大和误差较高等缺点。实时动态控制系统技术(RTK)是一种高精度的GPS测量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本文以甘肃省天祝县抓喜秀龙乡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分布区为调查区域,利用RTK技术实现了高原鼢鼠土丘数量和分布情况调查,并结合Arc GIS软件实现了土丘数量及其相对种群密度变化的统计分析。RTK技术在研究其土丘空间分布特征、相对种群密度(以土丘数量代表)以及草地危害评估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此方法不仅可用于地下啮齿动物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还可用于地上啮齿动物洞口数量和分布的调查。  相似文献   

5.
袁帅  付和平  武晓东  兴安  甘红军  岳秀贤 《生态学报》2017,37(14):4795-4806
放牧被认为是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放牧影响了啮齿动物的个体条件、繁殖、种群动态、群落组成及群落多样性等多个方面。由于受传统统计学方法的限制,这些研究只是单独的对放牧作用进行假设检验,而没有将多个假设放在同一个框架内进行验证。2006—2011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不同放牧生境中啮齿动物优势种的数量进行研究并使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将可能影响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的环境因子(气候条件、土壤硬度、植物隐蔽、植物生物量等19个指标)与啮齿动物优势种种群动态结合后进行多假设检验,旨在找出不同放牧干扰下制约优势啮齿动物环境因子的发生途径。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对五趾跳鼠和三趾跳鼠有直接不利影响,隐蔽对于两足活动的五趾跳鼠有负效应,而对四足活动的子午沙鼠有正效应。植物生物量对五趾跳鼠有正效应,但对子午沙鼠有负效应。土壤硬度的增加间接的有利于五趾跳鼠,对子午沙鼠有直接的正效应。因此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种群动态是多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条件是驱动啮齿动物种群动态的根本原因,而放牧会因为改变植物隐蔽而影响啮齿动物在群落中的组成。  相似文献   

6.
应用BP神经网络对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落的格局与动态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种群数量预测是研究群落动态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尝试采用2006~2014年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数量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啮齿动物群落全部组成物种的总个体数量进行模拟与预测。BP神经网络通过模拟学习,建立模型,能够实现对啮齿动物群落数量动态规律进行模拟与预测。本研究以阿拉善荒漠为试验区,以啮齿动物个体数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重捕法,监测2006~2014年每年4~10月的数量,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2006~2013年的数据建立训练网络,以2014年的数据进行验证与测试,比较单层隐含层、双层隐含层和三层隐含层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单隐含层模型的隐含层节点数为6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16.13%,决定系数0.998 0(P=0.006 0)。双隐含层模型的两层隐含层节点数均为6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8.58%,决定系数0.999 5(P=0.002 3)。三层隐含层模型的三层隐含层节点数分别为1、10和7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5.87%,决定系数0.999 2(P0.000 1)。不同隐含层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均取得了满意效果,通过比较最大误差百分比、平均误差百分比、决定系数及拟合优度,三层隐含层优于单隐含层及双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本文认为三层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更适合于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全部组成物种的总个体数量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7.
开垦对功能相对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干扰,这种干扰往往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并对动植物群落产生强烈影响。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啮齿动物群落受到开垦干扰后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中种群的生态对策,是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维持稳定的重要基础。2006~2011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未开垦和开垦草地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及其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进行了专门研究。目的(1)明确开垦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时间尺度变化;(2)验证假设:人为干扰区(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中r?对策者占据优势,未干扰区(未开垦区)以K?对策者为主;(3)依据啮齿动物群落中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来判断群落所受干扰的程度。结果表明,开垦干扰降低了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改变了群落中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种群以r?对策者为优势;未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中以K?对策种群为主。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受到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小头钩白蚁Ancistrotermes dimorphus Tsai et Chen的蚁巢结构、各品级在腔室中的分布和巢群个体数量,为有效防控该种白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蚁巢定位和巢体结构解剖法研究蚁巢结构;采用统计法确定各品级在腔室中的分布和巢群个体数量。【结果】小头钩白蚁巢由腔室、菌圃、蚁路、王室、候飞室和分飞孔六部分组成;巢群个体数量为12 255~24 230头(含卵粒);卵、幼蚁、若蚁、工蚁、兵蚁和有翅成虫分散分布在蚁巢腔室中,并不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结论】小头钩白蚁巢属于极端分散类型,巢群个体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小头钩白蚁Ancistrotermes dimorphus Tsai et Chen的蚁巢结构、各品级在腔室中的分布和巢群个体数量,为有效防控该种白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蚁巢定位和巢体结构解剖法研究蚁巢结构;采用统计法确定各品级在腔室中的分布和巢群个体数量。【结果】小头钩白蚁巢由腔室、菌圃、蚁路、王室、候飞室和分飞孔六部分组成;巢群个体数量为12 255~24 230头(含卵粒);卵、幼蚁、若蚁、工蚁、兵蚁和有翅成虫分散分布在蚁巢腔室中,并不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结论】小头钩白蚁巢属于极端分散类型,巢群个体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将平衡法、统计法、差减统计法、比值统计法、间隔天数统计法、移动统计法6个独立模型综合应用的墒情综合模型法的原理和方法,并应用7个省23个县87个监测点2012—2014年的数据建模,应用2015年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综合模型诊断和预测合格率高,为97%以上。综合模型的优点:6个独立模型的参数在不同气候、下垫面和管理措施下的取值不同,因此,6个独立模型即使按点统计也不通用;而在同一次预测时,6个模型预测结果中总有一个预测精度较高的结果,这个结果与时段降水量和初始土壤含水量之和高度相关;通过对6个模型的适应性优选后,从概率上选择水分来源数量对应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1.
啮齿动物的分散贮食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物贮藏是许多动物重要的适应性行为,分散贮藏的食物以植物种子为主。每个贮藏点贮藏数量不等的食物项目。啮齿动物分散贮藏食物之后,可降低食物被其他个体获取的机率,提高对食物资源的控制能力,最终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成功。植物种子被贮藏之后,可减少非贮食鼠类对种子的取食。同时,合适的微生境和埋藏有利于种子萌发、幼苗建成和植物的更新;使植物的分布区得以扩展。探讨啮齿动物的分散贮食行为,能够更好地理解食物贮藏在啮齿动物生活史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鼠类和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啮齿动物在群落形成中的潜在作用。本综述了啮齿动物分散贮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前提,更是评价自然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遗传多样性在种类繁多的啮齿动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啮齿动物遗传多样性在鼠害防控、啮齿动物起源和分化及进化历史、啮齿动物的适应潜力、种群数量动态和调节机制、保护生物学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今后应系统论证种群数量动态与遗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并对啮齿动物遗传多样性进行长期监控.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啮齿动物的分布及局部的群落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啮齿动物不仅破坏农林生产,而且传播多种疾病,对人畜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对啮齿动物的区系、分布及数量动态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浙江省的啮齿动物种类在历史上有过一些报导,Sowerby(1933)、G.Allen(1940)、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主要啮齿动物生态位测度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3种不同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测度方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11种主要啮齿动物的生态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子午沙鼠的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3种方法计算结果分别为0.842、0.723、0.516。该种在7种生境中均有分布,且以人工草地和农田的数量最高,天然草地的数量最低,对7种资源等级的利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五趾跳鼠的次之,分别为0.751、0.722、0.513。该种在7种生境中均有分布且数量差异不大,对7种资源等级的利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较3种生态位宽度指数测度方法,以Shannon.WienerIndex对荒漠区啮齿动物较为适宜。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的啮齿动物因计算方法的不同有1-9个种对,生态位重叠指数最低的有10~11个种对。分析比较3种生态位重叠指数测度方法,以Pianka Index更适合于荒漠区啮齿动物的生态位重叠测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季节性指标,讨论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由4科10属17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群落的物种数、单位面积个体数与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与Simpson指数和均匀性等6个变量的季节变动、季节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1)每个季节都有变量达到最大值,但除个体数和均匀性外,其余4个变量均在冬季达到最小值;(2)物种数与生物量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以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互之间有类似的季节变动规律;(3)除个体数外,群落数量动态的其他变量与8个物种种群的密度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物种数有最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指标SI=0.628;(5)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在92个月的研究期中未显示出任何周期性。最后总结了该啮齿动物群落动态的时间模式,提出组成物种种群的扩散和休眠行为是形成这些模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有关大、中型兽类的数量统计相当困难。自1958年开始,我们即在云南西南部地区采用线路统计法、痕迹统计法、样方统计法、航空遥测等方法进行野外大、中型兽类数量分布调查。 由于多年来森林不断受到破坏,人为经济活动干扰,加上林区部分群众乱捕滥杀,大、中型兽类如野象、野牛、长臂猿、猕猴等的分布地区逐渐缩小,数量日益减少。这样,继续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大、中型兽类数量分布调查,不仅浪费很多人力、物力、时间,而且往往得不到可靠数据,根据作者多年野外考察的实践,认为采用有效的访问当地群众和野外栖息地的核对方法,所得数据较为可靠。具体方法如下:1.访问群众云南西南部主要为亚热带林区,林中有村落,村民长年累月地在山上放牧、打猎、砍柴、采摘等活动,对山林的自然情况十分熟悉,许多护林员,对所辖的林区和兽类的活动情况亦十分了解,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猎手,对大、中型兽类的活动情况掌握得很清楚,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因此首先向这些人员进行调查,结合以往动物学工作者积累的资料,可以作为判断调查大、中型兽类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7.
穴居啮齿动物一般生活在黑暗、复杂的地下洞道环境中。营地下生活的特殊栖息环境使其进化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震动通讯,用来实现个体或社群间的信息联系。震动通讯是动物界中一种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穴居啮齿动物的震动通讯已成为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了解震动信号发生和接收的部位、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对于完善和发展穴居啮齿动物基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对于穴居啮齿动物来说,其独特的地下栖息生活方式增加了解读震动信号的难度。这些挑战导致穴居啮齿动物震动通讯方面研究进展缓慢、科研文章较少。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穴居啮齿动物震动通讯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具有震动通讯特征的穴居啮齿动物种类、分布,震动信号发生和接收部位,震动信号的作用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震动信号在鼠害防控、医疗等领域应用的可能性。本文旨在为今后研究穴居啮齿动物震动通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红外相机(或称相机陷阱)技术可以提供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行为等信息,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监测与管理。对于可以个体识别的物种,红外相机结合标志重捕法可准确估计其种群密度。但对于不可个体识别的动物,目前尚无成熟方法来估计其种群密度。建立了一个新方法,通过模拟个体运动并匹配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来估计动物的种群密度。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以每公顷一台的密度布设红外相机,调查小型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在2011年和2012年冬季分别监测41d和40d。然后,设计模型模拟不同密度下啮齿类物种的运动过程,同时记录它们在25hm2的区域内被25台相机拍摄的次数。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回归模型来匹配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估计啮齿类物种在样地内的密度及其置信区间。这是一种全新的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估计种群密度的方法,可以填补对不可个体识别物种密度估计方法的空缺。  相似文献   

19.
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多次贮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啮齿动物对种子的多次搬运和贮藏是极为复杂的行为过程,既是对自己贮藏物进行管理、防御竞争者盗食的一种策略,也是盗食其它个体贮藏物的一种食物利用方式。此外,啮齿动物多次贮藏种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植物种子的多阶段扩散过程,因而对植物更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多次贮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多次贮藏种子的原因,并从啮齿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上探讨其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背景】罗非鱼是华南地区自然水域的常见种,是我国主要的外来鱼类之一,但对其在自然水域的分布和数量缺乏详细的描述。【方法】对广东省的主要河流珠江(西江、北江、东江)、韩江、鉴江和潭江等的多个样点进行了调查,主要对各样点渔获物中罗非鱼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并对各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性腺发育和食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广东省各主要水系均有罗非鱼野生个体的存在,其中,鉴江袂花江段数量最多,约占渔获物总质量的60%,西江、北江数量相对较少,不到渔获物总质量的1%;在各种群中均发现了2龄以上个体和性成熟个体,并在调查中采集到大量仔、幼鱼。【结论与意义】以上结果表明罗非鱼在广东各主要河流已能完成越冬和繁殖,并建立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