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榕属植物是我国华南地区普遍种植的园林植物,本研究旨在明确榕属植物上发生危害的粉蚧种类。【方法】测定榕属植物上发生为害的9种粉蚧的COⅠ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同源性、遗传结构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测出38条粉蚧的COⅠ基因序列相似度达到99.25%~100.00%,9种粉蚧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70~0.173,其中堆蜡粉蚧与菠萝灰粉蚧遗传距离最大,而康氏粉蚧与橘小粉蚧遗传距离最小,说明康氏粉蚧与橘小粉蚧亲缘关系较近。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每种粉蚧与GenB ank数据库下载的已知序列聚在一支,系统发育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能够快速准确鉴定榕属植物上的粉蚧,也揭示了榕属植物上粉蚧的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关系,为农林业监测和精准防治粉蚧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垫囊绿绵蜡蚧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济才  胡加武 《昆虫知识》1991,28(4):224-227
<正> 垫囊绿绵蜡蚧Chloropulvinaria psidii(Maskell)属同翅目蜡蚧科,是为害茶树和多种果树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湖南省石门、洞口、衡山等县茶园发生严重,如国营东山峰农场  相似文献   

3.
陕西秦巴山区茶园栽培群落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秦岭、巴山地区新老茶园面积约有2.67×10~4ha,主要分布于秦岭南坡和巴山北坡的低山丘陵地带,它在我国“江北茶区”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区植茶历史悠久,早在隋末唐初这里就开始栽种茶树,从事茶叶生产。为了总结和交流这一地区农民过去在茶树栽培技术上所取得的成果,近两年来我们侧重于以茶树为主与经济林木和豆类作物的间作进行了调查,并按照植物群落生态学的观点,将区内较常见的、且形成有一定面积的茶园复合栽培群落,划分为:栗-茶、桑-茶、椿-茶、桐-茶、桐-茶-豆等若干主要类型,叙述了每个类型的茶树生长  相似文献   

4.
赖传碧 《昆虫知识》1993,30(6):337-338
角蜡蚧近年来在桂北茶区茶园发生为害严重。年发生1代,以未形成完整蜡壳的一龄幼蚧在茶树枝干上越冬。8月中旬产卵,9月上旬至10月20日前后为卵的孵化期。秋茶停采修剪后,结合冬防用奎硫磷或辛硫磷或甲胺磷等农药进行一次性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5.
将在同一地区发生的桔粉蚧Planococcus citri(Risso)与无花果粉蚧Planococcus ficus(Signoret)进行相互杂交,得出的杂种第一代在形态上与两种亲代进行比较,并在它们之间进行比较。作形态比较时,利用的特征是腹部各种结构的有无与分布,如与背部三角蜡孔相一致的管状导管、胸部及两个腹节上的多室孔等。两个亲本种类在头及胸部管状导管及多室孔的有无及数目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桔粉蚧在腹部管状导管的数目上与其杂种第一代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与那些以无花果粉蚧为母本的杂种第一代的差异更显著)。无花果粉蚧,如果是桔粉蚧母本产生的杂交后代,则与杂交第一代的差异大,而如果是无花果粉蚧母本产生的杂交后代,则不表现什么差异。杂种第一代的雌蚧相互之间差异显著,特别是头部及前中胸部管状导管的数目。研究报告强调了雌蚧在传递所选特征上的重要作用。当区别这两种粉蚧遇到困难时,应当考虑到在这两个种的混合种群中于自然状况下有可能产生杂种。  相似文献   

6.
枣麦间作枣园主要蚧虫复合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地控制枣树蚧害,2002年在太谷地区对枣麦间作枣园的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 Kuwane)、日本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和梨园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的复合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枣树发育早期,3种蚧虫分布范围主要在下、中部的东、南方位,康氏粉蚧的时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较大,是该时期的优势种.到中期3种蚧虫复合种群的分布聚集在树冠上部的西、北方位,时 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以日本蜡蚧较大,种间相似程度和竞争不明显.后期3种蚧虫的复合种群结构在各部位的各个方位的分布无明显差异,但梨园蚧的虫口密度较大,日本蜡蚧在生态位上占据较大的空间.与枣树发育的中期相比,3种蚧虫复合种群结构的相似性与种间竞争系数的平均值要小.蚧害预防应早期控制康氏粉蚧,中期调治3种蚧虫的危害,后期应采取措施压低越冬虫源.  相似文献   

7.
我们不止一次地遇到有关于“中华龟蜡蛤”(Cero-plastes sinensis Guer.)在我国记载方面的问题。接触过这个问题的人不免会问:何以对于这种蚧虫在我国分布的知识如此模糊,到现在竟没有肯定过一个分布地区?按常例说,把Ceroplastes sinensis Guer.这个学名照字面称为“中华龟蜡蚧”似乎无可非议;既然它的种名是sinensis,那末这个种类和我国地区就必然有联系。但在事实上却完全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是一种多食性入侵害虫,其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已入侵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寄主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研究,找出相对适宜与不适宜寄主植物,以便指导作物种植,并为培育抗扶桑绵粉蚧作物提供一定参考。本文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文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综述和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生殖、抗逆等方面研究进展及其差异。发现马铃薯、豚草是极有利于扶桑绵粉蚧繁衍的植物,其次是扶桑与棉花。对10个品种棉花的分析发现,中棉所59对扶桑绵粉蚧具有较强的抗性,而抗虫棉RCH-134不具有抗性。对扶桑绵粉蚧生物学尤其是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等研究已经比较多,今后与该虫相关的抗虫育种、生物防治、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可望成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警惕检疫性害虫南洋臀纹粉蚧在中国大陆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洋臀纹粉蚧,又称咖啡粉蚧、可可粉蚧、紫粉蚧,主要危害饮料作物、果树、蔬菜和园林树木,是新近入侵中国大陆的一种危险性检疫性害虫,2012年以来在中国大陆的云南、海南等地陆续被发现。本文介绍了南洋臀纹粉蚧的识别特征、危害特性、寄主植物种类、生物生态学特点、地理分布范围、传播扩散途径和防治措施等,为预防该虫在我国的进一步蔓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为茶树重要害虫之一,常在茶园间歇性暴发。茶园调查显示,多种虫生真菌的共同作用是造成该虫茶园种群在夏末秋初崩溃的主要因子,其中侧链孢属(Pleurodesmospora Samson,Gams et Evens)的蚧侧链孢系国内首次记录的属和种。蚧侧链孢图1Pleurodesmospora coccorum Samson,Gams & Evens,Persoonia 11(1):65.1980.Fig.1Ganatorrhodiella coccorum Petch,Trans.Br.Mycol.Soc.10:181.192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蜡蚧菌Lecanicillium是自然界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为了获取更多的蜡蚧菌作为控虫真菌资源,对从森林中的根际土壤分离得到的一株蜡蚧菌进行鉴定以及与其他几种病原真菌进行烟草粉斑螟Ephestia elutella的致病性对比。【方法】采用形态特征比较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构建分子系统树对从贵州贵定松林下土壤中分离的菌株进行综合鉴定,采用浸虫法对烟草粉斑螟3龄幼虫进行致病性筛选。【结果】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该真菌为丝枝蜡蚧菌Lecanicillium aphanocladii。在测试菌株中,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inannulata、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丝枝蜡蚧菌对烟草粉斑螟3龄幼虫7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9.22%,64.92%和77.92%,表现出较好的致死效果。【结论】丝枝蜡蚧菌对烟草粉斑螟幼虫的致死效果较好,可用作仓储内烟草粉斑螟的生物防治资源。  相似文献   

12.
茶园中杂草的危害是普遍的现象。而在茶苗苗圃及幼龄茶园中杂草对茶树的危害,比一般采摘茶园更为严重。在一些老茶区,多为平地种稻,半山栽茶,农忙季节既要翻地插秧,又要采茶炒茶,都要求不误农时,劳动力很紧张,茶园除草常被延误;而手工削除又不能有效地防除深根性和蔓生性杂草。为了有效地防除杂草,必须明确杂草的种类及危害的程度,以便于选择有效而又安全的药剂。我们在浙江地区的茶园  相似文献   

13.
王戌勃  武三安 《昆虫知识》2014,(4):1098-1103
原产于南美的马缨丹绵粉蚧Phenacoccus parvus Morrison是一种广布热带的多食性害虫,在我国以前仅记录于香港和台湾。2008年4月发现该虫在云南景洪危害小米辣(Capsicum frutescens),2013年又在云南蒙自马缨丹(Lantana camara)上采到该虫,这是该虫在我国大陆的首次报道。文章介绍了马缨丹绵粉蚧的鉴别特征、寄主、分布、生物学和经济重要性等。  相似文献   

14.
不同茶园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系统调查,测定了不同茶园昆虫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福州茶区节肢动物有85种,其中害虫48种,天敌28种,其它9种.茶园昆虫群落特征参数随时间、茶园类型、茶树空间(部位)等不同而变化.每年以5-6月和9-10月昆虫群落丰富度(S)、样本数(N)、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D)最高.生物农药示范茶园S、H明显高于常规化学防治茶园的,同时,天敌种类及数量分别是化学防治茶园的1.28和2.50倍.  相似文献   

15.
利用种特异性COI引物(SS-COI)鉴别扶桑绵粉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针对扶桑绵粉蚧与其他粉蚧类昆虫难以准确快速识别且适生区广泛的问题, 以扶桑绵粉蚧为靶标, 以我国常见的其他7种粉蚧为参照, 采用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mtDNA COI) 基因序列的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 COI, SS-COI) PCR方法, 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技术。通过已知粉蚧的COI基因序列设计通用型引物1对, 获得扶桑绵粉蚧及其他7种粉蚧包括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 南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lilacius Cockerell、 木槿曼粉蚧Maconellicoccus hirsutus (Green)、 甘蔗红粉蚧Saccharicoccus sacchari (Cockerell)、 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 Beardsley、 番石榴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和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 Ferris的COI基因序列, 根据测序结果及数据库中已知粉蚧的COI基因序列设计SS COI引物1对(PSZTF1/PSZTR1), 其扩增片段大小为546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 该引物只对扶桑绵粉蚧的COI基因具有扩增能力, 对其他7种粉蚧不具有扩增效果; 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能力, 对不同虫态的扶桑绵粉蚧以及来自我国不同省市的14个地理种群和口岸截获的来自巴基斯坦的扶桑绵粉蚧亦具有同样的扩增效能。这些结果表明, 该技术体系完全可用于扶桑绵粉蚧的准确识别及其检测监测, 对有效阻截其进一步扩张蔓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无花果蜡蚧(半翅目:蚧科:蜡蚧属)是一种原产非洲的世界性害虫,2012年被发现入侵我国,此后再无系统性的调查报道。本研究基于多年的野外调查,明确无花果蜡蚧在云南省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以期为其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10月—2021年10月,对云南省15州(市)的67个县(区市)113个乡镇进行了调查,系统梳理了无花果蜡蚧的分布、寄主及一些生物学习性。【结果】截至2021年10月,无花果蜡蚧已在云南省10州(市)14县(区市)17个乡镇有分布。其寄主植物共8科13属18种,11种为国内首次报道,包括无花果、杧果、油橄榄、椰子、油棕5种重要经济作物。棕榈科和桑科榕属植物受害种类较多,散尾葵为高发植物。无花果蜡蚧多在叶片正面和枝条上取食。随着龄期增加,有从叶片向枝条转移的习性。【结论】无花果蜡蚧在云南省呈零星分布,在滇南地区发生较为普遍。目前未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但对无花果危害较重。其继续扩散的风险较高,应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17.
蓑蛾科为害茶树的种类甚多,其中分布较普遍,为害较重的有如下四种: 1.茶蓑蛾Mahasena minuscula Butler 2.褐蓑蛾Mahasena colona Sonan 3.茶小蓑蛾Acanthopsyche sp. 4.大蓑蛾Claina pryeri Leech 茶蓑蛾是杂食性害虫,除为害茶外,桃、李、柑桔、枇杷、梅以及侧柏、紫荆等也会被害,在我国茶区中是一种较重要的局部为害的害虫,被害茶园茶树几乎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丰富南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lilacinus和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的生防菌资源。【方法】本研究从感病南洋臀纹粉蚧上分离生防菌,采用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在室内优化其培养条件,评估其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致病性。【结果】分离得到1株编号为LL-01的虫生真菌,经r DNA-ITS、18S r DNA和Nad1序列分析确定为蜡蚧轮枝菌;该菌的生长和产孢最适的温度为26℃,光周期为6L︰18D,碳源为果糖,氮源为干酪素,此条件下培养10 d的蜡蚧轮枝菌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可达4.66 cm和3.16×108孢子/cm8孢子/cm2;其侵染不同虫龄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_(50)分别为9.80×102;其侵染不同虫龄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_(50)分别为9.80×104-9.17×104-9.17×105孢子/m L和5.00×105孢子/m L和5.00×104-5.30×104-5.30×105孢子/m L。浓度为1.00×105孢子/m L。浓度为1.00×108孢子/m L的蜡蚧轮枝菌侵染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后第10天,其累计致死率分别为84.09%-97.62%和89.89%-98.85%,LT_(50)分别为3.70-5.84 d和3.48-5.14 d;在侵染第5天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分别达峰值19.44 U/m L和15.01 U/m L,脂肪酶活性在侵染第6天时达到峰值7.68 U/m L。【结论】蜡蚧轮枝菌LL-01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spp.的致病性、致病机理、与其他农药的相容性及菌株基因工程改良等内容。蜡蚧轮枝菌的寄主范围极其广泛,寄主至少包括43种昆虫、3种螨类、2种线虫和5种植物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一般通过穿透寄主体壁侵入寄主,但长孢蜡蚧菌L. longisporum通过体表寄生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柑橘粉蚧Planococcus citri而致其死亡;蜡蚧轮枝菌分泌的降解酶和毒素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田间先后施用蜡蚧轮枝菌制剂和农药以及充分利用蜡蚧轮枝菌对植物的内寄生作用可能为蜡蚧轮枝菌与农药的协调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原生质体融合、诱变以及转基因是菌株基因工程改良的主要手段;最后,指出了蜡蚧轮枝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张汉鹄 《昆虫知识》2006,43(2):183-183
由安徽农业大学张汉鹄教授与湖南农业大学谭济才教授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精装,53万字。共10章,分别阐述了我国茶树昆虫区系分布,茶树害虫来源、发生与种群演替,茶园生物群落,茶园天敌资源及其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茶园害虫生态控制与无公害茶叶生产,国内常见100余种茶树害虫的发生规律与无公害防治技术,还特约有各生产茶区专家的相关论述。书附有一批彩图.中国荣树有害昆虫名录,中国茶树害虫天敌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