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鬣羚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鬣羚又名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是我国重要野生珍贵动物之一,它的生态,以往记载不多,且有些记载与事实不太符合。多年来,各地动物园曾多次捕获进行驯养,但迄今驯养成功之例不多。为此,对其生态进行调查很  相似文献   

2.
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通名野鸡,在我国分布很广是有名的野味。其雄雉的彩色尾羽和皮张,可作装饰品,活鸟可作观展,出口价值也很高,是我国主要的狩猎禽之一。 利用驯养的雉鸡作媒鸟进行诱捕,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猎雉方法。诱捕雉鸡其关键是媒鸟的驯养。而驯养一只优良的媒鸟少则2—3年,多则3—4年并要求很高的驯养技术。过去猎人驯养媒鸟方法是密而不宣的。乡间往往养有不少雉鸡,但并非都是媒鸟。现就有关雉鸡媒鸟驯养的主要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建平  宗于安 《蛇志》1999,11(3):55-56
蛇是有多种经济用途的野生动物,近年来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捕捉野生蛇类受到资源的限制,驯养蛇类已成为快速致富的重要途径。蛇类驯养成功的关键在于蛇园的拟态程度。目前我国多采用蛇房与蛇园分离的结构,这种结构虽然便于蛇类捕捉,但增加了投资,且与野生蛇类的生境结构有较大差别,不利于蛇的驯养。我们设计蛇房假山一体化结构的蛇园,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现介绍如下。1 蛇房假山一体化结构  蛇房假山一体化是将蛇房与假山建在一起。蛇房建在园内蛇的活动区,内部建造成蛇窝供蛇避暑、冬眠、休息及藏身。蛇房的外围堆垫土层,…  相似文献   

4.
《动物学研究》2012,(4):401+427
昆明动物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建于1959年,是我国第一个灵长类动物人工驯养繁殖中心,最早开展灵长类动物的驯养繁殖和研究,为我国原子弹的辐射生物学研究做出过贡献。灵长类动物人工驯养繁殖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长期以来,开展了猕猴、树鼩、叶猴、长臂猿和滇金丝猴等的营养、  相似文献   

5.
灰喜鹊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pallescens)在森林内是消灭害虫的能手,而且是松树林内主要害虫的天敌。一对灰喜鹊可以控制100亩松林有虫不成灾,因而我国山东、安徽、江西等省都在驯养灰喜鹊防治森林害虫,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东北黑龙江省高寒地区驯养灰喜鹊还未见到成功报道。我国1984年以来对驯养灰喜鹊的人工饲料进行了研究,提高了雏鸟的成活率,加速了驯养灰喜鹊的效果,现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6.
白逢彦 《微生物学报》2023,63(5):1748-1770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被广泛应用于酒类酿造和食品发酵等行业,其被人类利用的历史已有近万年。酿酒酵母也是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近年来研究者对其自然和驯养种群进行了全球范围的生态学、群体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更新了对其生态分布、遗传多样性、自然进化和驯养史以及进化动力等方面的认知。发现酿酒酵母在原始森林等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并可能偏好阔叶树树干、腐木和周围土壤等生境。中国酿酒酵母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该物种最古老的谱系也仅发现于中国,说明中国可能是该物种的起源地。生态适应是塑造该物种群体结构的主要力量,导致其野生和驯养群体之间的明显分化。驯养群体又分化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大类群,每个类群内又形成不同的驯养谱系。该物种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远高于其驯养群体,而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主要由中性突变引起。中国野生和驯养群体在麦芽糖利用能力、基因组杂合性、子囊孢子形成率和孢子活力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表明这2个群体采取不同的生活策略来适应其不同的生活环境。驯养群体通过群体或谱系特异性基因拷贝数...  相似文献   

7.
作为濒危麝类动物(Moschus spp.)迁地保育及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的麝类驯养开始于1958年,林麝(M.berezovskii)是最主要的驯养麝种,陕西是我国林麝驯养的重点省份。对陕西2001—2012年的麝类驯养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林麝驯养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其麝场多分布在野生林麝的核心分布区,即秦巴山区的安康、汉中和宝鸡地区,存栏林麝种群达4725头,其种群增长近似指数式增长,种群增长率高达25.06%。此外,全省的麝场数近10年增加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27.92%,但麝场驯养规模却呈下降趋势,2005、2010年全省的麝场平均存栏种群分别为20.53和19.45头。驯养林麝的易发疾病有10类53种,消化道疾病、寄生虫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易发疾病。陕西林麝驯养中存在偏雄性死亡,在疾病致死病例中的雄麝(54.28%)显著高于雌麝(45.72%)(P0.05)。此外,因病死亡比例在各年龄组的分布不均匀,成体比例(35.99%)显著高于亚成体(31.86%)(P0.01)和幼体(32.15%)(P0.05),而后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为实现陕西林麝的迁地保育和麝香的可持续供给,需大力提高驯养林麝种群的增长率,并加强其疾病防控。  相似文献   

8.
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是我国的珍贵保护兽类,也是一种药用动物。 野生的黑叶猴人工驯养较为困难。据广西南宁西郊公园统计,近几年来该园从野外引进的黑叶猴,在人工驯养下最初一个月内死亡率高达90%。因此,人工驯养黑叶猴的困难是从野生过渡到家养的最初阶段。只要突破了这一阶段,就能解决黑叶猴的驯化。  相似文献   

9.
眼镜蛇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群英  郭天国  龚新国  龚雪嘉  郭德志  郭天昆  尹建生 《蛇志》2009,21(3):183-186,F0003
目的研究眼镜蛇的驯养繁殖技术。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我国宝贵的眼镜蛇类资源。方法在室外模拟野生眼镜蛇的生境.在室内以散养、箱养相结合.配备科研人员及各种先进设施;在驯养过程中观察眼镜蛇的生物学特性。总结驯养管理技术、经验及疾病防治。结果解决了眼镜蛇人工驯养繁殖的技术难题.如眼镜蛇自动采食、无冬眠、蛇病的防治、异地杂交提高眼镜蛇的质量及产量等。结论本研究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大规模展开人工驯养繁殖眼镜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們現有的优良猪种都是由野猪馴化而来的,考古学家的发掘指出:继在旧石器时代馴化了狗之后,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显然已經驯养和馴化了猪,因此被驯养的猪大約在八千到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前期就已經出現了。在中国以及瑞士最古的水上村落內,猪是仅次于狗的最早被驯养的动物。要馴养动物,定居生活——哪怕是相对的定居生活——是一个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原产于长白山麓及小兴安岭山区。解放后各地积极捕捉驯化繁殖,兴建鹿场大批饲养。吉林省驯养梅花鹿有悠久的历史,尤其近年来养鹿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国营农牧场和人民公社广泛驯养的药用动物。经过驯养的梅花  相似文献   

12.
王永奇  盛岩  刘文华  李斐然  唐婕  孟秀祥 《生态学报》2015,35(15):4986-4992
林麝是濒危资源动物,林麝驯养是保育濒危林麝资源及可持续利用麝香的有效方式。基于对2001至2012年间的陕西凤县林麝驯养的监测和调查,分析了其种群动态、性比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陕西凤县的林麝驯养在近10余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县共有150余个麝场,麝场数呈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33%,但其平均驯养规模无明显增长,平均存栏种群仅为16.38头。凤县的驯养麝种群总体增长近似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22%,目前存栏种群已达3712头。区分性别和年龄,各亚群的增长均呈指数式增长,幼年麝的增长率(30.30%)高于成年麝(27.16%),雄麝的增长率(28.30%)高于雌麝(27.78%)。在2001至2012年间,幼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2.64±3.15)%,n=12)和成年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0.85±2.585)%,n=10)均显著偏雌(P0.01),但幼麝、成年麝种群间的性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2005年及2010—2012年间,幼麝(0.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31.91%,亚成体麝(1.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21.11%,成麝(2.5—12.5岁龄)比例为42.72%,老年麝(13.5岁龄及以上)仅占种群的4.26%。合并年龄分析,育龄前个体(幼麝和亚成体麝)的平均比例为53.02%,表明凤县驯养林麝属快速增长种群,其增长潜力较大。在林麝驯养实践中,管理部门可制定准入制度或适当重组现有麝场,促进较大的驯养种群构建,并建立通畅的麝香交易渠道,控制林麝种源的过热交易,以利于林麝驯养种群的性比平衡及可持续的繁育、增长。  相似文献   

13.
同号文 《化石》2004,(2):30-33
人类驯化和家养动植物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一万多年前。2002年Diamond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章认为,对动植物的驯养是人类在过去13000年的历史中所取得的最重要进步。从某种意义来讲,人类社会的真正兴起与动植物的驯养是密切相关的。动植物的家养,首先是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食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自然     
生命世界的深奥和复杂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如果上帝是不可知的,那么生物圈的大部分也是如此。生物学家不停地强调,我们对于周边生命世界的了解是如此之少,人类驯化的植物和驯养的动物仅是生命多样性中微不足道的一些变异。我们开展的对生命程序的复杂模拟大部分仍缺乏真实的东西,我们甚至仍然不能造出最低等的人造有机体。  相似文献   

15.
广西驯养蛇类腐皮病病因调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膜清广西驯养蛇类腐皮病的发生原因。方法 连续二年对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养蛇场蛇类腐皮病发生、流行病学及其病原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 5种驯养蛇腐皮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7.82%和9.65%,主要发生于夏季;主要病原为变形杆菌属、普鲁威登斯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的细菌以及绦虫;生物环境的改变等应激因素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导因素。结论 蛇类腐皮病是驯养 类夏季的一个主要问题,它不是单一病因引起的一种疾病, 是多个病因导致的一个临床病征。  相似文献   

16.
麦香 《植物杂志》2010,(2):8-11
一斗酒平添了荆珂刺秦王之胆、岳飞慷慨吟唱《满江红》之魂。曹孟德煮酒论英雄,李太白斗酒诗百篇。从古至今,无论文人墨客还是英雄豪杰,无论官宦绅士还是草根平民,酒都是他们杯中的宠儿。酒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细细品来。  相似文献   

17.
6种中国特有闭壳龟的人工驯养繁育种群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婷 《四川动物》2007,26(2):448-451
2003年1月~2006年6月期间,调查了6种中国特有闭壳龟的人工驯养繁育种群状况。结果显示,三线闭壳龟(含越南三线闭壳龟和中国三线闭壳龟)的人工驯养繁育种群数量最多,种龟8000~10000,其中30%~40%是中国三线闭壳龟;金头闭壳龟134只,潘氏闭壳龟49只;百色闭壳龟39~44只,周氏闭壳龟29只;云南闭壳龟最少,仅2只。6种中国特有闭壳龟中,除中国三线闭壳龟外,其他种类人工驯养繁育种群数量均不超过50~150只;没有形成稳定的人工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8.
汪玉如  汪志如  涂翔宇  吕霞 《蛇志》2011,23(3):248-250
为贯彻“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我省蛇类资源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产业化经营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发布了《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关于加快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地方性政策和法规,进一步加强了对野生蛇类的管理力度,极大地促进了我省蛇类驯养繁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简阳一带,有驯养猛禽猎捕野兔的习惯。每年到9月(农历)前后,去成都、灌县等地购买猛禽,或是前往灌县等山区边缘地带网捕猛禽,进行驯养。大约经过10多天或近一月左右的时间,即能驯养成听人使唤、捕兔敏捷的猎鹰了。捕猛禽之前,须准备一套简单的驯养工具。计有长约20厘米(双折回套在猎鹰脚上仅有10厘米左右)、直径3毫米的丝质套绳两根,套猛禽腿用(跗踮部上)和拴牵用;一根长约1丈左右、直径5毫米的一端分义  相似文献   

20.
白鹇机体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鹇是我国南方山区广为分布的野生鸡类,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目前我们已成功地进行了驯养繁育,并正进一步扩大至商品化生产。本文通过实验室分析证实白鹇机体营养成分好,氨基酸种类齐全,19种氨基酸总量达到干重的83%以上,显示出良好的养殖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