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实验证明,同时加入小于抑菌浓度的氯丙嗪,可提高青霉素对一定菌量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力;但对敏感菌株则作用不明显。这种合并用药的效果可以由菌的生长曲线表达出来。氯丙嗪20微克/毫升加入小于抑菌浓度的青霉素,在7小时后菌数已经减低,菌液中的青霉素量并未减少;不加氯丙嗪者则在7小时后菌数逐渐增高,此时菌液中的青霉素已全部破坏。可能是氯丙嗪影响了青霉素酶的活性或生成。这个结果可能在解决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上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以获得大量青霉素酶并将其用于分解牛奶中残留青霉素为目的, 通过PCR方法从蜡样芽孢杆菌ATCC10987基因组中获得了青霉素酶基因, 将该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中, 并转化到E. coli BL21中; 在IPTG诱导下对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和酶活分析, 结果显示最大酶活力可达到480.0 U/mL; 利用Ni2+亲合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 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纯度超过90%; 采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制备固定化的青霉素酶, 并利用该固定化酶将牛奶(含0.5 U青霉素G/mL)中的青霉素分解到浓度小于4 ppb程度。  相似文献   

3.
以获得大量青霉素酶并将其用于分解牛奶中残留青霉素为目的,通过PCR方法从蜡样芽孢杆菌ATCC10987基因组中获得了青霉素酶基因,将该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 )中,并转化到E. coli BL21中;在IPTG诱导下对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和酶活分析,结果显示最大酶活力可达到480.0 U/mL;利用Ni2 亲合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纯度超过90%;采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制备固定化的青霉素酶,并利用该固定化酶将牛奶(含0.5 u青霉素G/mL)中的青霉素分解到浓度小于4 ppb程度.  相似文献   

4.
第3代头孢菌素的应用与细菌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迟明  李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2):160-160,F0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药需求不断增长,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滥用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不仅造成细菌耐药性逐年增长,而且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对多种内酰胺酶稳定,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强.近年来,伴随着头孢菌素(特别是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迅速增长.现对第3代头孢菌素用药的现状,临床分离致病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防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青霉素酶在青霉素菌渣无害化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降解青霉素菌渣中青霉素残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检测湿菌渣,得到其平均青霉素效价残留为2179 U/g,即相对质量分数为1.3mg/g;将青霉素酶以相对于残留青霉素效价比为3:1的比例量混入菌渣中,37℃,1h后可以将残留青霉素完全降解,实现了菌渣的无害化处理,为青霉素菌渣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梅毒疫情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缺乏疫苗预防,控制梅毒主要依赖对感染人群的诊断与抗生素治疗。虽然青霉素治疗梅毒仍然有效,但临床上对一线青霉素的替代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梅毒螺旋体(Tp)菌株已在许多国家普遍流行。了解Tp耐药性的遗传基础对于加强Tp耐药分子监测十分必要。就T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遗传基础和对其他可能严重阻碍梅毒治疗和控制的抗生素潜在的耐药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将sos型H-ISFET与戊二醚交联的牛血清蛋白-青霉素酶膜组合成单管输出式青霉素酶-H+-ISFET传感器的探头(以下简称青霉素-酶FET),并用于测定溶液中的青霉素含量。青霉素-酶FET在0.005mol/L、O.Olmol/L、0.02mol/L磷酸缓冲液中的响应灵敏度分别为11—12mV/m mol/L、7.5—8.0mV/m mol/L以及3.7—4.OmV/m m01/L;响应时间为30s,在0.02mol/L磷酸缓冲液中的标定曲线线性范围为O.5—25mmo】/L’相关系数为O.9976。该青霉素·酶FET在青霉索浓度为10mmol/L的0.01mo1/L磷酸缓冲液中重复测定8次的标准偏差sD为1.67mv,变异系数cv为2.1%;贮存寿命大于4个月,使用寿命在1个月以上(每天测试一次)。  相似文献   

8.
15年前后细菌L型临床耐药性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15年前后细菌L型临床耐药性的变迁,分析影响因素,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新乡市中心医院15年来临床检出的常见细菌L型菌株逐个进行药敏监测,逐年进行耐药性变化分析研究。结果1990年至1999年细菌L型常见菌株耐药性逐年上升,特别是青霉素类大部耐药;2000年至2005年,耐药性趋势变缓,青霉素类耐药率有所下降。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不滥用抗生素是细菌L型耐药性变迁的重要原因,药物敏感试验是良好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月桂  黄晨娟  凌寿坚  邓辉  何亚利  梁顺容 《生物磁学》2013,(30):5965-5967,6000
目的:研究由阴性杆菌致尿路感染患者对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钠耐体外药敏情况。方法:选取并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尿路感染患者尿液培养出的195株致病菌的分布及对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钠的耐药情况。结果: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有128例(65.64%),革兰阳性菌共有59例(30.25%),致病菌对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钠均有明显的耐药性(P〈0.05)。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且对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淋病奈瑟球菌的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淋病奈瑟球菌对临床常见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3种抗菌药物对35株淋病奈瑟球菌的MICs;Nitrocefin(头孢硝噻酚)纸片检测β-内酰胺酶,并采用PCR测定其基因型。结果淋病奈瑟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与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65.7%、60.0%、88.6%与14.3%,对第3、4代头孢菌素、大观霉素非常敏感,耐药率均为0%;42.9%的菌株产生TEM型β-内酰胺酶。结论淋病奈瑟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高,治疗宜选用第3、4代头孢菌素和大观霉素等,同时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1.
(一)新青霉素124l在一定条件下,不被耐药性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内酰胺酶裂解。利用青霉素内酰胺酶裂解青霉素的专属性,以破环新青霉素124l样品中可能含有的青霉素。当无青霉素核存在时,可用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青霉素内酰胺酶裂解新青霉素124l,用碘滴定法测定新青霉素1241效价;有青霉素核存在时,应用微生物法测定新青霉 素1241效价。 (二)利用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内酰胺酶可以鉴刖新青霉素中是否含有青霉素G(或V)。 (三)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内酰胺酶裂解青霉素G及V的作用速度比率,在作用1小时为l:1.26。进一步研究酶对其他新青霉索与青霉素G裂解速度的此率,可以考虑作为定性鉴别青霉素类型之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开封市鼓楼区从业人员开展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调查。方法对2300名健康从业人员分离到2010株大肠埃希菌用14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75.0%以上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氯林克霉素和红霉素耐药,80%以上对先锋V、头孢三嗪、头孢哌酮敏感。71.0%菌株呈多重耐药性,耐药谱以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为主。结论导致大肠埃希菌高耐药性的原因是:(1)本地区抗生素使用造成的选择性压力;(2)抗生素的滥用;(3)不良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3.
自从抗生素被发现以来,许多传染病都得到了控制。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不合理的滥用,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也越趋严重,耐青霉素的细菌已达90%。对广泛使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的主要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bp2b和pbp1 a基因的突变与青霉素耐药的关系,为明了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变异机制,防治其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标本中分离肺炎链球菌163株,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测定其对青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扩增pbp2b和pbp1 a基因,扩增产物直接DNA测序,所测序列与青霉素敏感株(SPN R6)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并分析其氨基酸结构的改变。结果 163株肺炎链球菌中检出青霉素敏感菌75株,中度敏感17株,青霉素耐药菌71株(44%)。耐药菌中58株存在pbp2b突变(81.7%),其中,56株为点突变,2株为CCT插入突变;在27株有pbp2b基因突变的B型和C型耐药菌中,21株出现了不同程度的pbp1 a基因突变。PBP2B氨基酸结构改变以苏氨酸变为丙氨酸、精氨酸变为赖氨酸为主,PBP1A以丙氨酸变为苏氨酸、谷氨酸变为天门冬氨酸为主。结论肺炎链球菌的pbp2b和pbp1 a基因突变与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密切相关,PBP2b突变导致低水平耐药;PBP2b和PBP1A突变导致高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糖尿病足感染(DF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使用抗生素之前,在感染部位提取样本进行细菌检测,确定DFI感染病原菌特点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 2016年收治的35例DFI患者病原菌检出率为71.43%。2017年收治的38例DFI患者病原菌检出率为71.05%。2018年收治的43例DFI患者病原菌检出率为72.09%。3年内DFI患者革兰阴性菌总阳性率呈下降趋势,革兰阳性菌总阳性率呈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及氨曲南耐药性最高,对丁胺卡霉素及亚胺培南耐药性最低,耐药性为0.00%。奇异变形菌对氨曲南耐药性最高,为46.15%,而对他唑巴坦、美罗培南、替卡西林、丁胺卡霉素及亚胺培南耐药性最低,均为0.00%。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及青霉素G呈高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及莫西沙星耐药性最低,均为0.00%。肠球菌对红霉素、丁胺卡霉素、头孢曲松耐药性均达100.00%,而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性为0.00%。结论 DFI患者病原菌分布会随时间变迁而改变,及时、反复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是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前提,其在控制患者糖尿病足感染程度,改善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十年中,细菌对抗微生物药剂的耐药性有了显著增强。微生物已具有改变受体抗微生物药剂的能力,阻止药剂进到细菌细胞内的受体,具有破坏抗生素的酶以及阻抗代谢作用的途径。在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金色葡萄球菌、奈瑟氏球菌、梭菌和铜绿色假单胞菌中发现了减少青霉素与青霉素键合蛋白。在肠细菌和铜绿色假单胞菌中发现了减少青霉素、头孢  相似文献   

17.
1998~2002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 1998~ 2 0 0 2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对 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变迁及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和高水平耐四环素淋球菌 (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 (MIC)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60 3株淋球菌检出 PPNG 64株 (10 .6% )、TRNG 83株 (13 .7% ) ,1998~ 2 0 0 2年 ,PPNG、TRNG流行率及环丙沙星耐药率 ,经μ检验 ,P<0 .0 1,差异有显著性。头孢曲松、壮观霉素未发现耐药菌株 ,壮观霉素抗菌活性最强。结论 :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青霉素结合蛋白及其介导细菌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膜表面的膜蛋白,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位。在细菌合成细胞壁肽聚糖的过程中,PBPs主要发挥糖基转移酶、肽基转移酶和D-丙氨酰-D-丙氨酸羧肽酶(D,D-羧肽酶)活性,是细菌生长繁殖中不可或缺的酶。不同种类细菌所含PBPs各不相同,其结构的改变、数量的增多、与抗生素亲和力的下降以及产生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是直接导致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随着各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其耐药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近年来全球围绕PBPs开展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多。本文对PBPs的分类、结构和功能、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及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耐药性10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耐药性变化,确定当前临床用药。方法 对儿科感染性疾病L型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监测耐药性10年变化。结果 金黄我葡萄球菌L型1690型,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及其他抗生素耐药性均升高,丁胺卡那霉素,白霉素,磷霉素,利福平,万古霉素上升幅度较小。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耐一呈上升趋势,丁胺卡那霉素、白霉素、磷霉素、万古霉素为有效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MDR-SP)的耐药情况及外排机制在部分药物中作用,为我院耐药性监测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的分离及鉴定;运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细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M-H琼脂稀释法测定含或不含利血平的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加替沙星对MDR-SP的MIC值。结果MDR-SP耐药性较为严重,临床共分离出的178株肺炎链球菌中,MDR-SP为61株;除开青霉素外,外排作用参与了四环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加替沙星的耐药。结论我院MDR-SP产生率较高(34.3%),耐药性较为严重;外排作用在耐药中的作用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