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级三体是非整倍休的变异类型之一,它是指植物细胞核内多了1条额外的同源染色体,即2n+1。对大麦来说,2n+1=15,意味着某一个同源组的染色体有3条。自1915年 Blakeslee3)第一次在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发现三体以来,在自然界陆续发现了约10种植物的三体。同时通过射线或快速中子处理,或从人工三倍体中分离得到三体。在大麦方面, Smith"和Kattermann[5]最初报道了自然发生的三体,Kerberidl和Tsuchiya[10]报道了人工获得的初级三体。  相似文献   

2.
初级三体是非整倍体的变异类型之一,它是指植物细胞核内多了1条额外的同源染色体,即2n+1。对大麦来说,2n+1=15,意味着某一个同源组的染色体有3条。自1915年Blakeslee第一次在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发现三体以来,在自然界陆续发现了约10种植  相似文献   

3.
利用初级三体定位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 1 973年 Ramanunjam首次获得三体 ( 2 n=2 x 1 =2 5)植株以来 ,已报道的粳型初级三体有日本晴 NT和籼型初级三体 IR36、Sona、广陆矮 4号 [1 ]及籼型初级三体 30 37[2 ]等。获得细胞学证据并用于定位研究的仅有日本晴三体和 IR36三体 [3,4]。目前 ,利用形态标记和分子标记定位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的报道较多 ,且涉及到第 5、7和第 1 2三条染色体 [5,6] 。我们拟以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为父本 ,台中 65初级三体为母本配组 ,定位光敏核不育基因 ,对粳型光敏核不育基因定位结果进行验证 ,以期为光敏核不育的利用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  相似文献   

4.
吴郁文  张翠兰  张炎 《遗传》1983,5(4):13-15
在小黑麦的醋酶同工酶研究中,一些报道 指出,六倍体小黑麦的胚乳产生5条快速移动 带,带1, 2和3来自小麦,带5来自黑麦,带4 是杂种带;小麦和黑麦胚乳样品机械混合物的 酶谱中,只有1.2、3和带5[367]。在比较六倍 体小黑麦(AABBRR)和某些八倍体小黑麦 (AABBDDRR)时,我们看到在两者的醋酶同工 酶酶谱中都有上述E,区5条标志带[3]。同时, 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八倍体小黑麦表现出另外 一种类型的酶谱,对这种酶谱还未见报道。对 于八倍体小黑麦的遗传育种,鲍文奎等曾进行 过许多研究[12]。为了研究八倍体小黑麦醋酶同 工酶的特点,我们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 所提供的14个八倍体小黑麦进行了醋酶同工 酶的电泳分析,  相似文献   

5.
解梦霞  周启达  柯致和 《遗传》1983,5(3):41-41
1959年Jacobs等人[2]最早发现性染色体的 核型有3个X的患者,以后陆续有所报道。据 估计,人群中发生率约为女性的0.8%[1],迄今 国内报道甚少。1981年我们发现一例,并对该 例及其婴儿作了染色体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红细胞醋酶D同工酶表型及其基因频率研究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彩琴  王明鑫 《遗传》1983,5(6):29-30
六十年代,Tashian等人[6]相继发现人红细 胞中至少含有弓种以上不同类型的、能够水解 梭酸醋键的酶,如胆碱醋酶,碳酸f酶及另外3 种兰卜特异性的狡酸酝酶A,B,C, 1973年Hopkinson[8]等人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法以4一甲基伞 形酮醋酸盐或丁酸盐为底物,发现了1种新型 酷酶D(EsD)的存在。EsD在电泳性质、底物特 异性、酶活力及抑制作用等方面均不同于上述 几种脂酶OEsD分子量为60,000,最适pH值为 5.0-5.礼他们证明,人红细胞中有3种EsD 的大理、即EsDI,EsD2-1,EsD2。以后又发现 稀有型EsD 3-1.Coaters[5]等人研究表明,常染 色才:上至少存在3个等位基因EsD1,EsD2.sD3, 其后Beger3,又发现另一新的等位基因EsD4。近 年还有人相继报导了EsD5, EsD6, EsD'0的存 在10  相似文献   

7.
椪柑营养诊断的DRIS初步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3年Beaufils提出综合诊断施肥法(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简称DRIS)[1]后,Sumner等人相继制订了大豆[2]、玉米[3]、甘蔗[4]、马铃薯[5]和小麦[6]等农作物的DRIS标准,并在生产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柑桔生产中,直到1984年Beverly等人才建立伏令夏橙的DRIS标准[7]。而对椪柑的DRIS标准则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根据庄伊美等报道的福建省24个高产(亩产2000-5000公斤)椪柑园的资料[8],试图制订椪柑的DRIS初步标准,以供生产上应用之参考。  相似文献   

8.
郑成木 《遗传》1983,5(6):9-11
将通小麦(2n一6x=42)由A, B、D 3个 染色体组构成。kf }研究,这3组染色体之间存 在着部分同源关系。但在正常情况下,具有部 分同源关系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并不发生配 对,而只限于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配对。于是, 在减牧分裂中期I看到的是21个二价体。1957 年,Okamot。发现在5B染色体上有抑制部分同 源配对的基因。1971年由Wall命名为Ph基囚[3].  相似文献   

9.
一例原发闭经46,X,psu dic(X)(p22. 3::p22.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自1974年来,已有等臂双着丝粒X的多种病例报道[5,6]。我国1982年才开始报道,至今已报道约有6例[1-3]。现将我室发现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5年,以网室播种的“中国春”[A-7D 2]个单体系为母本,与“阿芙乐尔”杂交,将当年所得杂交种子萌发后,播于温室,经根尖染色体数目的鉴定,从2n=41的植株获得种子。1987年每个单体系播种50粒左右于温室塑料盒内,对其F2,幼苗用条中25号菌种进行抗病鉴定。反应型0-2为抗,3-4为感。各对单体系抗感苗数按3:1的x2测验,p<0.01者只有1B单体系,其余单体系绝大多数是不显著,即符合3:1的分离比。1989年又进行了部分重复试验,因此可以确定抗条中25号的基因位于1B染色体。因为“阿芙乐尔”的1 R是1 B/ I R易位染色体[s]。据国外报道1B/1R易位染色体上具有抗条锈病基因Yr9[6],即Yr9基因对条中25号小种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11.
陈登勤  陈维胜 《遗传》1981,3(2):34-36
激光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农作物育种中 的作用,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1-3.9.10],据报道, He-Ne激光能活化植物色素,提高光合作用的 强度[8],并能引起染色体畸变,有诱发突变的作 用。我们实验室于1977年曾用裙带菜(Ur, daria 洲nnali fida)作材料,进行激光实验,发现He-Ne 激光和红宝石激光都有促进雌配子体发育和促 进抱子体生长的作用[4]。本实验是用海带作材 料,进一步探明He-Ne激光对三种不同来源的 海带雌配子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郭彩月  曹孜义 《遗传》1982,4(4):8-10
近年来随着玉米细胞和组织培养研究的进 展,已开始着手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改良玉米。 Green等[5]诱导玉米盾片愈伤组织首次获得体 细胞再生植株。Gengenbach等[6]从诱导的体细 胞组织筛选获得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系。中国科 学院遗传研究所[1][2]获得玉米花粉植株自 交结实,为快速培育玉米自交系开创了道路。吴 甲林等[3]、陈力等[4]通过花粉培养获得优良自交 系而开始组配杂交种。这些报道均提到诱导及 诱导频率高低与基因型有关。用花药培养易于 和不易于诱导的玉米杂交种能否诱导出体细胞 再生植株?它们二者有无关系。本文报道这方 面的试验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3.
苦参的染色体核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炳声  黄少甫 《植物研究》1985,5(2):123-127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是豆科槐属(Sophora L.)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南北各省区均产,苏联、朝鲜和日本亦有分布。在细胞学方面,Kawakami[3]、Hexob[8]和Kodama[4]都报道过苦参的染色体数目为2n=18,但Nagl[8]却报道2n=28。本文作者在对苦参作染色体基数的基础上,进行了核型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热带经济植物玫瑰茄(Hibiscus sabdariffa L.)的成熟花萼为原料提制而成的玫瑰茄红色素,是一种新的食用天然色素[3,10,11,18,19]。我们已经简要报道过这种色素的提制工艺、理化性质、安全性和着色试验的研究结果[2],尔后又详细报道了玫瑰茄红色素最优提取条件的选择[4]和热效应试验[5]。本文拟报道玫瑰茄红色素对三种金属离子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苏芸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作为高 效、无公害农药用于防治农、林、果、蔬害虫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1]。近年来,为了提高苏芸金杆 菌对昆虫的致病力,国内外不少学者研究了 苏芸金杆菌的伴袍晶体与杀虫毒力的密切关 系[2],并通过自然筛选或遗传育种方法不断获 得了新的变种和高毒效菌株[3,4,10,11]。我国1975 年从美国引进B. thuringiensis var. kurstaki (HD-1)以来,已较广泛地应用于生产[5],但对 原有菌种进行改良尚无报道。我们用化学诱变 剂亚硝基孤(NTG)处理HD-1菌种,获得了一 些诱变菌株,并研究了NTG 对苏芸金杆菌晶 体、芽抱以及诱变后对昆虫毒力  相似文献   

16.
自从Steele和Breg[3]对羊水细胞进行染 色体分析以来,此项技术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染 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一般认为凡高龄孕妇 (35岁或40岁以上), 或已有染色体畸变患儿 者,或为染色体平衡易位或X一伴性隐性基因携 带者,均应进行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分析,以便 尽早发现患儿,进行人流[4,5]  相似文献   

17.
曾伟强  李小兵  朱立煌 《遗传》1983,5(1):39-40
关于质粒制备,已有一些方法可以采用,经采用德是CsCl-溴化乙锭密度梯度离心[2],其他还有Hirt[6],Currier[5],Colman[3].Michael Zasloft[7],Birnboin[1].以及Cornelis[4]等人的方法。但所有这些方法都太花时间。本文介绍一种快速质粒DNA微量制备的方法,能在2小时内制备出可被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并可用于绘制物理图谱的DNA制剂。  相似文献   

18.
Penici ll um patulum 4541耐前体突变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nicillum patulum 4541系我们从我国土 壤中分离出的一株野生型灰黄霉素产生菌<素[1] 经过多代人工定向选育,其突变株B-53不但能 彻底排除了以乳糖、玉米浆的碳、氮源,而且 发酵单位高,节粮增产效果显著[2] 1978年在 江苏南通召开的全国有关单位参加的鉴定会 上,建议作为生产菌株推广使用[3]。一年来生 产实践证明,该突变株遗传性状稳定,在生产上 具有独特优点,持续稳产、高产[4,5]。继续人工 诱变,产量仍能逐步递增,增幅可达20外以上, 且末出现“疲劳效应”。我们认为,这是该突变 株耐前体C1一离子选育的结果。本文报告以 UV十LiCl作为复合诱变剂,筛选出耐氯的高 产突变株D-756的选育过程,从中说明LiCl是 作为前体C1一的供体,只要筛选出耐Cl一的突 变种,使该突变种能够接受高浓度的Cl-,参与 灰黄霉素生物合成,就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巨噬细胞在识别抗原中起着重要作用[1] 我们在发现巨噬细胞中存在非正常转录的 RNA合成[2] ,之后,初步探讨了识别抗原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遗传》1981,3(6):1-3
胚胎发育中核酸的测定是研究胚胎生化的 重要方面之一。Davidson等曾报道鸡胚、羊胚 各器官核酸的含量[1]及鸡胚胎的心脏体外生长 过程中核酸含量的变化[2].THMo中eeBa等研究 了泥鳅卵发育过程中核酸的变动趋势[6], A13TXWEM 等测定了鱼在胚胎过程中的核酸[5]。人 胚胎核酸含量只见过零星报道[2]。我们测定了 24名胎儿9种脏器核酸的含量,胎儿的胎龄从 12-40周,随着胎龄增长,比较了各脏器内核 酸含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