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An analysis of indicator values of four Saussurea DC. species, S. baicalensis (Adams) B. L. Rob., S. frolowii Ledeb., S. salicifolia (L.) DC., and S. schanginiana (Wydl.) Fisch. ex Serg., have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method of indicator scales of soil moisture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salinity in more than 1600 relevés. The size of their ecological ranges and the values of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phytocenoses are determined. As a result of a comparison of the locality of local populations within the ecological range and their occurrence, the vulnerability of S. baicalensis, S. frolowii, S. salicifolia, and S. schanginiana in the Kuznetsk Alatau is evaluated. The types of rarity for these species in the Kuznetsk Alatau ar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2.
During a study of the larch casebearer Protocryptis sibiricella (Falkovitsh, 1964) in a forest-steppe larch forest of the Kuznetsk Alatau foothills, the existence of its sustained outbreaks was for the first time shown to depend on the behavior of adults during oviposition. The dispersal distance of the adults was experimentally assessed. The females preferred to lay eggs on the larch needles already damaged by the same species. The attractivity of needles damaged naturally by the pest and artificially was compared.  相似文献   

3.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mouse-like rodent communities in altitudinal belts of the Kuznetsk Alatau Mountains are studied, and their comparative characterization is made. It is shown that the complex altitudinal-z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mountain range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several types of mouse-like rodent communities: forest-steppe, dark coniferous-taiga, chern forests, and mountain tundra. The communities differ in species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total number.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and their number are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vegetation type, and anthropogen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rritory.  相似文献   

4.
The effects of the trophic behavior of the larch casebearer Protocryptis sibiricella (Falkovitsh, 1964) on the existence of sustained outbreak sites were monitored in 1995–1998 in a forest-steppe larch forest of the Kuznetsk Alatau foothills. The trophic behavior of the larch casebearer (partial and multiple damage to needles, coincidence of intense feeding of adult larvae with active regeneration in the larch crown) facilitates stable resistance of trees to secondary pests even at maximum densities of the miner.  相似文献   

5.
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和微生物资源。为了挖掘其中的微生物资源,对近年来鼎湖山林下土壤来源的真菌和放线菌次生代谢物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2003~2007年多次对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种类及利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基本摸清了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种类,本次调查显示保护区大型真菌有8目39科95属219种,有经济价值的真菌162种,其中可食用真菌149种、药用真菌52种、毒菌31种、木腐菌82种、菌根菌72种。为达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保护资源的目的,根据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特点提出保护和综合利用建议,为保护区管理处制定大型真菌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廖雨辰  谢雨  刘俊雁  朱忠福  吴彦 《生态学报》2021,41(15):5950-5960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有效缓解社会快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安全屏障。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地处生态脆弱敏感区,在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下的生态安全状况备受各界关注。基于此,采用PSR模型和障碍因子分析法,从资源环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等方面选取23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九寨沟保护区20年来的生态安全动态变化,探明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1-2019年九寨沟生态安全指数呈曲折上升趋势,从0.7933增加至0.8623,其中压力和状态安全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响应指数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2)总体而言,保护区处于"安全"状态,仅个别年份受地质灾害影响,降至"临界安全"水平,安全等级演变历程为"安全-临界安全-安全-临界安全-安全"。(3)保护区生态安全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响应层,主要障碍指标为保护区居民数年增长率(C2)、地质灾害发生次数(C6)和法律完善程度(C22),障碍度分别为12.63%、10.53%和9.47%。(4)随着灾害防治措施和管理体制的不断优化完善,最大障碍因子经历了由法律完善程度(C22)、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程度(C20)和地质灾害防控措施完善程度(C17)到地质灾害发生次数(C6)、保护区居民数年增长率(C2)的变化。未来需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提升灾害防治技术和保护管理应对措施,进一步优化社区共管体制,探索自然保护与社区居民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稳步提升九寨沟保护区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蔡海生  朱德海  张学玲  赵小敏 《生态学报》2007,27(11):4751-4757
为了定量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RS与GIS技术获取1985、1995、2005年3个年份的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计算出相应年份的生态承载力,分析其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异情况,并结合生态盈亏情况和生态协调情况,对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主要集中在草地(增加了15.22%)、水域(增加了7.05%)和未利用地(减少了18.19%);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不断提高,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8284、0.8568、1.0534hm2。其中,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吴城镇、铁河乡、昌邑乡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三角乡、沙湖乡处于生态持平,其他乡镇处于生态赤字。整体上,保护区东南面生态承载力较好,西北面生态承载力较弱,整个保护区生态协调度为1.414,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The numbers of dominant shrew species, Sorex araneus and Sorex tundrensis, vary in various altitudinal belts of the Kuznetsk Alatau Ridge. The common shrew is the most abundant in dark-coniferous forests of herbaceous type, i.e. belongs to the mesophyte environmental complex. The greatest numbers of Sorex tundrensis are found in habitats of thinned tree layer with moderate humidification; therefore, this species is categorized xeromesophytic.  相似文献   

10.
宋子炜 《生态科学》2011,30(4):411-417
从生态环境特征、资源影响力、社会经济影响3个方面,选择地形、气候、生态脆弱性、典型性、环境影响、经济效益等16个指标,构建评价模型,运用三角模糊数方法,进行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评价。结果显示: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整体发展良好,发展生态旅游将会对保护区的文化、经济、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将三角模糊数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模型,克服了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可比较性差的缺点,可以为生态旅游评价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对生态旅游评价具有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具有典型喀斯特环境特点的贵州兴义坡岗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人与自然耦合系统模型构建, 从文化景观视角探讨了喀斯特地区自然与文化系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 国家生态政策制度与乡规民约等乡土保护体系对生物文化多样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坡岗保护区经历了管护主体和保护利用态度的转变, 保存了典型的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 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生存与适应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坡岗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形成一个地理重合、协同进化且相互作用的维持系统。生物文化多样性耦合体系主要存在国家政策制度类与乡规民约等乡土文化类两种驱动因素。应加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推动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协同发展; 除了政策与制度类驱动因子的直接作用, 还需要注重村规民约以及生态传统知识等乡土文化的驱动作用, 以避免保护区自然与文化保护体系的割离。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群体遗传现状和生态廊道效应,基于15个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保护区内168群东方蜜蜂开展群体遗传分析,并与梵净山、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东方蜜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佛顶山保护区东方蜜蜂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948±0.0374、等位基因数为10.07±5.55、香农指数为1.5345±0.5060、多态信息含量为0.6552±0.1608,有效种群大小为825.3,与梵净山、雷公山保护区的东方蜜蜂没有遗传分化。佛顶山保护区东方蜜蜂遗传多样性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并与梵净山、雷公山东方蜜蜂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研究结果揭示了佛顶山保护区维持蜜蜂遗传多样性的作用和生态廊道作用,揭示了距离110 km内多个保护区能够保证东方蜜蜂畅通的基因交流、避免近交衰退。同时,研究明确了多个保护区在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上的作用,为东方蜜蜂资源保护提供了积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fieldwork in Xishuang-banna Natioanl Nature Reserve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GPS data of Asian elepha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photos of the region to estimate the landform physiognomy of different colors. We also analyzed a series of ecological factors includ-ing altitude, landform, relief, villages and roads which affected the distribution and movement of Asian elephan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of designing and estab-lishing corridors in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o protect the population of wild elephant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4.
宋超  余琦殷  王瑞霞  王萍  王俊  马瑞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21,41(8):3131-3143
基于MODIS-NDVI时序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宁夏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分析保护区整体及不同管理站范围的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FVC)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计算了2000-2019年该保护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并分析了其时空格局及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 FVC在季节和年尺度上均呈上升趋势,年增长量达0.013;不同阶段的植被覆盖类型变化明显,由第一阶段以低覆盖度类型为主逐渐转变为第五阶段以中覆盖度类型为主;(2)不同管理站范围的FVC变化趋势不同,其中甜水河管理站、大泉管理站、羊场湾管理站及长流水管理站西侧的FVC增长快,且拟合好;(3)该保护区潜在风蚀量、实际风蚀量均逐渐减少,防风固沙率逐渐上升,防风固沙功能逐渐增强,明显体现在第三、四、五阶段;(4)不同管理站范围的防风固沙功能均持续增强,其中大泉管理站的防风固沙率增幅最大,从第一阶段的53.39%升至第五阶段的74.44%,增幅达21.05%;临河白芨滩和马鞍山管理站防风固沙率增幅较小,分别为15.81%、15.50%。总体来看,保护区2000-2019年的FVC增幅显著,植被空间变化规律明显,防风固沙功能整体上呈逐渐增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王术荣  李玉 《菌物研究》2011,9(1):3-4,8
报道了在辽宁省丹东市白石砬子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2个辽宁省新记录种,即虫草科(Cordycip-itaceae)的下垂虫草(Cordyceps nutans Pat.)和日本棒束孢(1sariajaponica Yusuda),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和生境分布.  相似文献   

16.
吉林西部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及生态恢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吉林省西部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及生态恢复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和突变理论构建湿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效益的多元性特征,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等多目标规划与决策方法,参照研究区2001年的生态效益研究成果,对其2005和2012年现状生态效益及其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2005年以来莫莫格保护区的湿地生态效益水平很高,查干湖、向海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处于较高水平,大布苏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水平一般.突变级数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多目标规划与决策方法结合应用,能够科学地体现湿地生态效益的动态性和整体性,准确地反映研究区生态恢复的客观实际情况;近年来吉林省西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作初见成效,主要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人为增益性干扰积极响应,湿地整体效益得到恢复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开展保护区人类活动压力定量评估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安全、降低人类活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学者从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生物的生境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影响等角度已开展了大量研究, 但由于反映人类活动的统计数据在时空尺度上较粗, 难以精细刻画保护区内短期动态的人类活动干扰。本研究尝试通过记录人的位置到访信息的高时空分辨率数字足迹数据, 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利用0.01°逐日的定位请求数据和草地生物量数据, 从人类数字足迹覆盖率、数字足迹强度和草地生物量的人类活动暴露度3个指标上对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数字足迹入侵强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青海湖保护区人类数字足迹具有“多尖峰、南高北低、景区节律”的时空模式; 每日人类数字足迹覆盖率和足迹强度呈现按月聚集模式, 最大值分别为7.42%和5.24; 草地生物量的人类活动暴露度显示人类数字足迹对青海湖二郎剑-黑马河沿线的草地生物量影响最大, 此时草地生物量的人类活动暴露度水平在热门旅游景点较高, 最高达到2.24。通过位置大数据挖掘青海湖保护区内人类数字足迹的时空变化及其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不仅证明了数字足迹用于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有效性, 也为保护区生态环境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杨萍  杨永峰  杨宜男  程亚文  王立  王原 《生态学报》2023,43(22):9206-9217
鸟类栖息地会随着季节迁徙而改变,基于此对以珍稀濒危鸟类保护为主要目标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动态分区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通过MaxEnt模型分析预测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繁殖季和越冬季的栖息地范围,并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得到动态分区方案。结果发现:繁殖季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受到人口密度、丰水期土地利用类型、距居民点距离、距道路距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越冬季鸟类受到距道路距离、人口密度、距枯水期水体距离、枯水期土地利用类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运用ArcGIS水文工具分析出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汇水单元作为其动态区划单元,根据鸟类栖息地季节性变化的特点结合分析结果叠加分析,将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栖息地保护区、繁殖季栖息地保护区、越冬季栖息地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核心栖息地保护区要进行全年严格保护,繁殖季栖息地保护区和越冬季栖息地保护区在相应鸟类栖息时段严格管控、非栖息时段可合理利用,一般控制区则全年可允许合理的行为活动。季节性动态分区方案注重解决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便于未来保护区生态保护规划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丰富了以季节性栖息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的动态功能分区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制定提高自然保护区空间利用效率的生态管理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综上,建议在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中,依据保护区季节性动态分区特征,实行分区管制,制定对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江西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缪建群  孙松  王志强  黄国勤 《生态学报》2017,37(19):6422-6430
高天岩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莲花县,为当地人提供了多项生态服务功能。根据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特征,构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以2014年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成本替代、市场价值、影子工程、造林成本、成果参数和旅行费用等定量分析方法,评估其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14年,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经济价值为7.20×10~8元,其中,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的经济价值居前两位,分别为4.39×10~8元和1.16×10~8元,各占服务总经济价值的60.89%和16.11%。9项服务指标按评估的经济价值大小排序为:土壤保持固碳释氧产品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净化气候调节旅游休憩调洪蓄水社会保障。直观的经济数字反映了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一方面有利于强化管理者和公众保护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的意识,另一方面为政府制定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补偿标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中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区,植被构成以森林植被为主。通过调查和分析,将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32个群系。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分布中温带性质和热带性质的属分别为384和302属;植被类型中主要森林植的构成为:暖温性、温性和寒温性针叶林群系数目依次是1、1、0,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群系数目分别为3、7、7;森林植被中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分布面积最大。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庐山、后河自然保护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以及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等地植被相关特征的比较分析表明,该区植被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种类以及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过渡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