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血清抗体及患者室内尘螨抗原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方法:2005年9月、2005年12月、2006年3月、2006年6月用ELISA法检测哮喘患者卧室尘样中Der P 1浓度,同步检测患者外周血总IgE、s-IgE、s-IgG1、s-IgG2和s-IgG4。结果:哮喘患者血清总IgE、s-IgE、s-IgG1、s-IgG2和s-IgG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比较患者血清总IgE、s-IgE及s-IgG1、s-IgG2、s-IgG4四次检测值,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患者血清总IgE、s-IgE在12月份检测值最高、6月份检测值最低,s-IgG1以6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s-IgG4在3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统计表明,患者卧室Der P1浓度四次检测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以2006年3月和2005年12月为高。结论:哮喘患者血清总IgE、s-IgE、s-IgC1、s-IgG2和s-IgG4和卧室尘螨抗原浓度呈季节变化,IgG1的变化与尘螨抗原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反,IgG4的变化与尘螨抗原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
屋尘螨Ⅰ类变应原Der p1的体内定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过敏性疾病主要过敏原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Ⅰ类变应原(Der p1)进行了抗原定位研究。选用经表达和纯化的Der p1抗原蛋白,按常规方法免疫小鼠,分离血清获抗重组Der p1的抗体(Ⅰ抗),用抗鼠IgG荧光抗体为Ⅱ抗,屋尘螨经石蜡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对其特异性变应原的定位进行观察。HE染色显示屋尘螨消化系统占据大部分体腔。组织免疫荧光发现屋尘螨Ⅰ类变应原主要定位于螨的中肠组织及肠内容物,而螨的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等脏器以及几丁质甲壳均呈阴性反应。据此认为屋尘螨Ⅰ类变应原存在于螨的肠内容物和中肠组织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尘螨变应原组分Der f1植物表达产物免疫治疗哮喘小鼠,了解其诱导哮喘小鼠免疫耐受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致敏后分别给予尘螨变应原Der f1原核表达产物(rDE)和烟草叶片中的表达产物(rDP)免疫治疗,处死小鼠,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清和肺组织,分别进行细胞学、螨特异性抗体、细胞因子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哮喘组和治疗组BALF中细胞总数明显增多,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超过50%;rDE和rDP治疗后,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哮喘组和治疗组小鼠螨特异性IgE、IgG和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下降(P<0.01);rDE和rDP治疗后,IgE、IgG和IL-4水平下降,IFN-γ水平上升(P<0.01-0.05),以rDP疗效更好;哮喘组小鼠支气管、细支气管和小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rDE和rDP治疗后,炎症减轻,以rDP改变更为明显.结论:尘螨变应原Der f1植物表述产物较原核表达产物能更有效地减轻螨性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诱导免疫耐受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尘螨变应原Der f1原核表达体系,并了解其分子特征.方法 提取粉尘螨总RNA,用RT-PCR合成Der f1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9-T载体,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至大肠杆菌并用IPTG诱导表达.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并预测其空间结构.结果 从粉尘螨总RNA中扩增获得Der f1 cDNA片段,成功构建了表达质粒pET-28a( )-Der f1,Western blotting显示原核表达获得成功.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登陆号为EU095368,该基因长966 bp,与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9.9%,推测其编码氨基酸321个,属疏水蛋白,位于细胞外,信号肽位于1~18氨基酸处.同源性分析提示Der f1和Eur m1相似率为88%,而Der f1和Der p1的相似率为77%,分子进化树中粉尘螨和梅氏嗜霉螨聚成一簇.Der f1的二级结构由α-螺旋(109 aa,33.96%)、延伸链(55 aa,17.13%)、β-转角(18 aa,5.61%) 和随机卷曲(139 aa,43.30%)组成.结论 尘螨变应原Der f1原核表达获得成功,为进一步生产重组变应原奠定了基础.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粉尘螨和梅氏嗜霉螨的亲缘关系可能更近,而与屋尘螨关系稍远,此与现行的形态学分类系统并不符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 1进行核酸序列测定,探讨其系统进化信息。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Der f 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巢式PCR扩增Der f 1的cDNA,纯化、回收、克隆至pMD19-T simple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比对后用Clustal W1.83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成功扩增出Der f 1的cDNA片段,测序表明该基因含ORF1个,长度966bp,与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9.9%。该变应原具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与果蝇进化关系最远,与梅氏嗜霉螨进化关系最近。结论:成功获得了尘螨变应原Der f 1基因片段.根据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出的系统进化树与形态学分类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尘螨变应原Der f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真核细胞并进行蛋白表达.方法:根据Genebank中Der f1基因的核酸序列(AB034946),设计引物,采用PCR法,从保存的JM109工程菌中扩增Der f1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yc-hisA上,以脂质体法转染CHO细胞,经G418筛选,进行稳定表达细胞株的筛选和鉴定.结果:将目的基因Der f1成功连接到pcDNA3.1/myc-hisA-Derf1并转染CHO细胞,获得稳定表达的CHO细胞株.结论:成功构建了尘螨变应原Der f1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CHO细胞表达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汉坦病毒结构蛋白抗原表位的研究对于阐明该病毒结构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汉坦病毒抗原表位研究中应用的各种生物新技术以及汉坦病毒结构蛋白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粉尘螨Ⅰ类变应原(Der fⅠ)是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主要变应原,可引发Ⅰ 型变态反应。挑取纯培养的粉尘螨,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有效地扩增出Der fⅠ 片段,产物连接入T载体(pMD18)。经扩增后,用NdeⅠ和XhoⅠ双酶切后将目的片段连接到pET24a表达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pET24a-Der fⅠ,工程菌经IPTG诱导培养,高效表达出Der fⅠ蛋白,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用Western blot及ELISA方法检测免疫学活性,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
Per a 9是美洲大蠊主要过敏原蛋白之一。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了解美洲大蠊过敏原蛋白Per a 9的结构特征,为蟑螂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BLAST得到Per a 9相似序列,构建同源进化树,结果显示美洲大蠊Per a 9与德国小蠊精氨酸激酶在进化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Per a 9主要为α+β结构的亲水性蛋白,其主要抗原表位集中于33—46、55—74、89—117、123—135、199—217、235—243、251—266、286—354区域。Motif预测其具有1个鸟嘌呤磷酸转移酶活性位点,6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7个酪氨酸激酶II磷酸化位点和2个N豆蔻酰化位点。其预测的三维结构基本能反应Per a 9真实的空间构象,这将为今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Per a 9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NDV F48E9株与La Sota株F蛋白B细胞表位差异分析区段的鉴定和免疫原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预测的NDV F48E9强毒株和La Sota 疫苗株F蛋白优势表位进行比较分析。根据预测结果设计克隆了两个毒株F蛋白各4段表位区,分别将每个毒株的4段表位区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上进行了体外表达,鉴定得到4段多肽的大小分别是P1:8.0KD、P2:10.8KD、P5:13.5KD、P6:10.5KD。应用F48E9和LaSota特异性抗血清对表达各肽段进行了抗原性鉴定,P1、P2、P5、P6段均呈阳性反应,表明其中含有线性B细胞表位。其中F48E9 P5 (FP5)和La Sota P5(LP5)与血清反应时有明显差异。FP5和LP5与鸡IL-18成熟肽(m ChIL-18)蛋白以不同组合免疫SPF鸡,ELISA检测各组的免疫活性,结果发现FP5与m ChIL-18蛋白联合免疫组的抗体水平高于LP5与m ChIL-18蛋白联合免疫组、FP5、LP5单独免疫组;用NDV F48E9株攻毒结果显示FP5具有20%的保护率,说明P5段与F蛋白免疫原性相关,而LaSota P5不能抵抗强毒的攻击,证明该表位区域在两个毒株之间存在着免疫原性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