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长类近节指趾骨的弯曲程度被认为是树栖性和悬垂位移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几何形态测量学—多项式曲线拟合法(GM-PCF)提供了一种更加精准的指趾骨弯曲程度的定量化指标,以剔除指趾骨大小因素之后的标准化曲线高度(NPCH)作为其弯曲程度的指标,配合指趾骨的曲线长度,可以更加全面地定量分析灵长类指趾骨弯曲程度与位移行为的对应关系。尤其是涵盖灵长类大部分位移行为方式的15个类群、328个个体、5000余件指趾骨的参考样本,基本可以满足各种化石灵长类指趾骨弯曲程度分析和位移行为方式重建的需求。本文总结了发现有完整第II-V近节指趾骨化石材料的人猿超科成员的颅后骨骼形态适应及位移行为的重建,并运用GM-PCF对这些指趾骨化石的弯曲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以通过指趾骨弯曲程度重建人猿超科成员的位移行为适应,并可为这些人猿超科成员位移行为的完整演化图景增加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SRY基因在人猿超科和旧大陆猴中具有不同的进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霞  吕雪梅  张亚平 《遗传学报》2000,27(10):847-852
通过PCR扩增、测序,得到了白臀叶猴和红面猴的SRY基因全序列。结合现有的灵长类其他物种序列进行分析,验证了HMG盒的保守性。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旧大陆猴和人猿超科两个类群内和类群间HMG盒侧翼序列Ka/Ks的比率。有趣的是,人猿超科两物种比较呈现较高的Ka/Ks比值,但在旧大陆猴中及旧大陆猴与狨猴间的Ka/Ks比值显著低于人猿超科的,呈现很不同的格局。同时,对于HMG盒序列,Ka/Ks比值在  相似文献   

3.
距今2500万年到1000万年的中新世是以现代猿和人类共同的祖先出现为标志的。它们的外貌象猿,称为人猿超科的成员,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欧洲。尽管学术界对各种人猿超科的成员在进化中的关系仍然存在着疑问,争论不休,今天又有两种新发现的早期猿类化石进入了探讨的议题。R·利基等人在1986年11月13日的《自然》杂志上报道说,在肯尼亚北部特卡纳湖一带发现的头盖骨、颚骨和肢骨化石残片表明人猿超科的成员种属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4.
童迅 《人类学学报》1999,18(4):281-281
美国《科学》杂志今年8月27日发表了瓦德(SteveWard)等写的论文,报道了这一个重要的发现。这批化石包括下颌骨、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胸段脊椎骨、胸骨、肋骨和牙齿等,是从肯尼亚中北部图根山(TugenHills)的比1500万年前稍早的堆积物中发现的。瓦德等认为这一门类对于较早的中新世人猿超科来说是衍生的;对于较晚的肯尼亚古猿威克种来说是原始的。因此它是东非中新世人猿超科辐射中一个晚期成员。肯尼亚发现人猿超科一个中中新世新属——赤道古猿@童迅  相似文献   

5.
赵凌霞 《人类学学报》2003,22(3):200-200
亚洲的广大地区是许多现生灵长类 (包括猩猩、长臂猿、猕猴、疣猴、眼镜猴、瘦猴等 )和化石灵长类的主要栖息地。近年来在亚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 )不断地发现第三纪灵长类化石新材料。为了促进亚洲地区第三纪灵长类演化的系统研究 ,及时了解亚洲地区灵长类化石的最新发现和研究动态 ,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2 0 0 3年 1月 2 0 - 2 2日 ,由日本科技文教部主办、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组织的“亚洲第三纪灵长类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爱知县犬山市召开 ,应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 40余位 ,分别来…  相似文献   

6.
第十九届国际灵长类学会 (IPS)大会于 2 0 0 2年 8月 4日至 9日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灵长类学大会 ,由中国兽类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主办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协办。大会主题为“关爱灵长类———爱护它们 ,保护它们 ,善待它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作言院士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致词。大会秘书长魏辅文研究员宣读了国家林业局马福副局长发来的贺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黄大卫研究员在欢迎会上致欢迎词大会受到国内外广大灵长类…  相似文献   

7.
测定人猿超科(人、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和长臂猿)和旧大陆猴(猕猴和叶猴)7种高等灵长类FKN全基因序列, 探讨其系统进化分析。用简并引物PCR(Degenerated PCR)法分别扩增FKN的3个外显子, 其产物经琼脂糖凝胶回收、纯化后测序, 然后用BioEdit软件剪切拼接FKN基因全序列, 用DNAStar比对后比较基因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 Mega软件重构FKN基因进化树, 应用Datamonkey分析FKN的负选择位点。序列分析发现人猿超科较旧大陆猴FKN基因除了有散在的点突变外, 还有一明显的30 bp的核苷酸缺失突变; 人FKN基因序列与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长臂猿、猕猴和叶猴的同源性分别是99.2%、98.4%、98.1%、96.5%、95.9%和93.8%, 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8.5%、98.0%、97.7%、94.7%、93.7%和90.5%; FKN基因进化树表明人与黑猩猩关系更近, FKN基因进化和通常认为的物种进化一致; Datamonkey分析结果显示FKN存在3个负选择位点53Q、84D、239N。成功获得人、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长臂猿、猕猴和叶猴7种高等灵长类物种FKN全基因序列, 为后续探讨FKN在高等灵长类物种进化过程中免疫学功能演变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消息和动态     
《人类学学报》1983,2(3):302-304
一、中新世和上新世的人猿超科的各种类型在分类上传统总括为森林古猿亚科 (simons and Pilbeam,1965)。最近有人主张把它分为两个亚科(de Bonis,1983),更有人提出分为两个科和四个亚科(Gantt,1983)。目前大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中新世的人猿超科成员至少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从早中新世到中中新世的原始的牙齿釉质薄的各个种,分布于东非、欧洲、可能还有亚洲;另一类为从中中新世到晚中新世的牙齿釉质厚的各  相似文献   

9.
这本书是1962年夏在奥地利 Burg Wartenstein 举行的“分类与人类进化”专题国际讨论会的论文集。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瑞士、英、美等国的十八位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灵长类学家、遗传学家、动物分类学家、生态学家等。会议讨论了分类的概念和意义,现生的和化石的灵长类的分类及其特征以及人类及其祖先的分类和特征。对人科的分类,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一届灵长类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2月13-19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45个单位的75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出席了这次会议,大会收到99篇学术论文和工作报告。 会议期间,分别进行了大会和分组报告,大会宣读的《禄丰古猿与人类起源》、《中国的灵长类动物及其保护》以及我国特产金丝猴的种群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分类地位和分布现状等,受到代表们的重视。此外还进行了关于建立灵长类中心的专题座谈。并通过幻灯放映、图片展览、资料陈列以及参观有关研究单位及其猴类饲养园地等项活动,交流和了解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情况。 一、学术交流。代表们对我国的灵长类研究工作在分类区系、资源调查、种群生态、解剖、生理、心理、行为、医学、饲养驯化、繁殖、保护,以及古猿、化石灵长类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感到鼓舞。对我国在国际灵长类研究中所处的落后状态感到不安,表示要脚踏实地、加强规划、集中力量、相互协作,逐步缩短差距。  相似文献   

11.
消息动态     
《人类学学报》1994,13(4):383
消息动态第十五届国际灵长类大会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第十五届国际灵长类大会于1994年8月3—7日在印尼巴厘岛召开.学术会议分设在两个地点,约500名代表分别来自40多个国家.大会分12个专题报告和9个讨论会.参加专题报告的中国代表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相似文献   

12.
人与大猩猩,黑猩猩和猩猩亲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亚平 Oliv.  AR 《遗传学报》1999,26(6):604-609
有关人锆超科的系统发育仍然存在刍议。争论焦点在与大猩猩和黑猩猩哪 个关系更近一点。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中的关键酶,酪氨酶基因的突变将导致白化病。测定了人猿科中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锆产基因全部5个外显子的DNA序列。  相似文献   

13.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20,39(4):509-510
<正>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生物人类学或体质人类学在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现代人群体质特征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含括古人类化石、灵长类化石、现生灵长类、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群遗骸、现代人群体质特征、古人类及现生人类遗传信息、以及相关的古代人群健康、食物构成、环境适应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刘第墉  焦耘 《古生物学报》1990,29(1):115-124
前言百余年来,虽然人们对栗蛤类(Nuculids,双壳纲)代表的构造特征及分类位置多有研究和报道,但正如L. R. Cox(1959)在“原鳃类的地质历史及栉齿类瓣鳃纲的双重起源”一文中所说:“Nuculacea超科和Nuculanacea超科的早期化石代表是相当难以区分的,如某些侏罗纪的Nuculana按分类位置属Nuculanacea超科,但未见均质结构。  相似文献   

15.
河南卢氏上始新统卢氏组下部含脊椎动物化石层中,曾发现过好几种在第三纪早期哺乳类进化上很有意义的化石,例如:古齿兽科的副等尖齿兽(Paratriisodon),古剑齿虎(Eusmilus),始犬(Miacis),双锥兽(Dichobune)等。最近,在同一批材料中,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跗猴类的灵长类化石,虽然只有一个不太完整的标本,但因我国已知的古老灵长类化石的材料很少,所以还是一个较有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于1957年5月5—10日在布加勒斯特召开医学大会,这是一次罗国医学成就的检阅,也是国际医学交流的学术会议,应邀参加的外国代表约200人,我国亦派代表团四人参加。大会分四大组:生理学、临床科、神经内分泌学及超微生物学。生理学的主要论题为“皮层与内脏相关的机制”,内分泌学为“松果腺的内分泌作用”。本文综合介绍该会生理学方面的一部分论文,特别是罗国生理学者的研究工作,内容会于去年12月10日在中国生理科学会北京分会报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1981年12月13—19日在昆明市联合召开了第一次中国灵长类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75名代表来自全国各有关科研、高等院校、自然保护区等45个单位的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 大会首先由兽类学会理事长夏武平教授致开幕词。会议就我国近几年来灵长类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大会期间收到  相似文献   

18.
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实验动物云南灵长类中心主办的“中国灵长类保护国际研讨会”于1990年7月27日至8月3日在昆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美国、巴西、西德、肯尼亚、印度及中国约80多位灵长类学专家、学者。会议得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及中国有关部门的支持。会议主要就灵长类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灵长类保护、神经科学、生殖生物学、  相似文献   

19.
前言百余年来,虽然人们对栗蛤类(Nuculids,双壳纲)代表的构造特征及分类位置多有研究和报道,但正如L. R. Cox(1959)在“原鳃类的地质历史及栉齿类瓣鳃纲的双重起源”一文中所说:“Nuculacea超科和Nuculanacea超科的早期化石代表是相当难以区分的,如某些侏罗纪的Nuculana按分类位置属Nuculanacea超科,但未见均质结构,却见到了Nucula  相似文献   

20.
《化石》2013,(3)
关于灵长类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演化关系,以及灵长类内部类人猿、眼镜猴、狐猴等主要支系之间的系统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激烈争论的问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6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这件化石被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发现于我国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湖相沉积中,距今5500万年.这项发现对于确定类人猿与其它灵长类的分异时间和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是近年来古灵长类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