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细胞/细菌驱动的药物传递系统是一种有前景的药物递送策略. 该策略将具有不同优异特性的活细胞/细菌与药物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克服传统纳米药物生物利用率低、靶向性能弱、组织穿透性不强等缺陷. 得益于对目标病灶特异响应,这类药物递送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药物高效的主动靶向递送,还可以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目前已成功运用于药物呈递,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初步探讨了细胞/细菌驱动的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是良好的纳米级药物载体。嵌段共聚物具有载药能力强、粒径小、体内循环时间长、主动靶向性和被动靶向性等特点,因此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简要介绍了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和性质,及其作为脂质体、胶束、微球等载体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介孔纳米二氧化硅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在癌症治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介孔纳米二氧化硅不仅可实现药物的有效递送,而且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功能化介孔纳米二氧化硅还能提高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实现药物的特异性按需释放。该新型纳米载体在癌症治疗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介孔纳米二氧化硅作为药物载体在多种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不同表面修饰物对药物载体递送的影响和优势加以综述,并对功能化介孔纳米二氧化硅载体对提高药物抗癌活性和靶向性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药物递送系统系采用多学科的手段将药物有效地递送到目的部位,从而调节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效、毒性、免疫原性和生物识别等.与传统制剂相比,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药物的降解;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避免血药浓度波动;可以提高靶区药物浓度.目前已发展建立了多种类型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其研究投入和市场份额持续快速增长,推动着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近年来研究内容纳米靶向脂质体、新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长效缓释微球、口服缓控释制剂和干粉吸入制剂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核酸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核酸自组装纳米载体已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核酸自组装纳米载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讨论了不同的核酸自组装策略,阐述了多种靶向递送和药物控制释放方法,同时,总结了核酸自组装纳米递送载体在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纳米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并针对该领域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药物递送领域和新型药物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药物递送是通过特定的手段使活性药物成分有效地递送到目的部位,以在人类或动物中实现治疗效果的方法或过程。递送系统在控速给药、靶向给药、药物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药学、材料学和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的进步,从纳米尺度、细胞尺度到智能靶向递送等技术的发展使药物递送系统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投入和市场份额持续快速增长。通过对不同载药系统的递送机制及特点进行阐述,系统梳理新兴药物递送系统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及企业竞争格局,并对相关技术的临床转化潜力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相关企业研发方向选择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癌(PCa)是全球最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内分泌治疗、放疗和化疗是PCa的主要临床治疗选择。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控释放特性和较好的肿瘤靶向能力,并可通过增强的渗透性和保留(EPR)效应被动靶向肿瘤。通过精巧的设计组装和外表修饰赋予纳米递药系统与众不同的肿瘤治疗效果。本文介绍用于PCa治疗的先进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以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伪装纳米颗粒是一种以红细胞或红细胞膜纳米囊泡为载体在体内递送药物、酶、多肽和抗原等物质的系统,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循环周期长、靶向性强等优势。本文从红细胞载体的种类、发展历程、递送策略应用以及其局限性和未来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各种原发性和转移性癌症的有效治疗方式。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 NDDS)具有生物利用度高、靶向性好的优点,在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的NDDS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跨越生物屏障能力差等问题。仿生药物递送系统(biomimetic drug delivery system, BDDS)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免疫原性成为新一代极具前景的治疗策略。哺乳动物的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及其细胞膜源于母体生物系统,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细胞膜和细胞的BDDS在改善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这些BDDS的构建方式、表征手段和应用研究,并对其在改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领域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分子识别和药物递送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至关重要。DNA作为一种天然纳米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分子识别性及序列可编程性等特点,因此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然而,DNA纳米材料存在依赖于光响应系统且不能穿透细胞膜等缺点,导致单独使用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近年来,涌现出大量DNA-金属纳米材料,这些复合材料具有光化学特性、组织穿透能力和药物装载能力等功能,克服了单一材料的缺陷,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药物靶向递送中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集中于3种近年热门的DNA-金属纳米材料(DNA-铜纳米材料、DNA-上转换纳米材料、DNA-金属有机框架纳米材料),依据DNA与各金属纳米材料的结合方式进行合理分类,介绍其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药物递送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DNA纳米结构具有强大的分子载带量、良好的稳定性、可编辑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是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核酸适配体是一段短的寡核苷酸序列(RNA或ssDNA),能够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与靶标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结合.将核酸适配体的分子识别特性和DNA纳米结构相结合,可将靶向识别、生物成像及药物递送等特点集于一体,在生命...  相似文献   

12.
肿瘤是一种病理过程复杂的疾病。大多数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和放疗,但这些治疗通常只对部分有效,并产生各种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联合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点,联合用药引起的多种协同作用是提高抗肿瘤活性的关键。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出现对临床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药物的体内递送常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实现肿瘤靶向给药,在提高抗肿瘤效果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本文介绍了多种基于化疗的联合治疗方法,重点阐述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基于化疗的联合治疗中的运用,并对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癌症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和手术,均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或局限性。脂质体和纳米颗粒作为被广泛研究的药物递送载体,在人体临床试验中也出现了药物渗漏和装载功能不全等问题。目前而言,应用具有肿瘤靶向性的载体递送抗肿瘤药物或小分子,是有希望介导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的策略之一。近年来,细菌来源的非复制型小细胞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小细胞是细菌异常分裂时期产生的纳米级无核细胞,其直径为200–400 nm,因而具有较大的药物装载能力。对小细胞的表面进行修饰,例如,装配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或受体结合的抗体/配体,可显著提高小细胞的肿瘤靶向性。这种具有靶向性的纳米材料能将抗肿瘤的化疗药物、功能性核酸或编码功能性小分子的质粒靶向递送至肿瘤,而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器官的集聚。因此,使用小细胞作为靶向递送载体有助于降低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分子在体内的抗肿瘤活性。文中将对小细胞的产生与纯化、药物装载、肿瘤细胞靶向性、内化过程以及其用于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开发基于小细胞的癌症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粒径为30~ 150 nm的纳米囊泡.外泌体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载药功能以及便于修饰的膜表面,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药物递送载体.在肿瘤治疗研究中,可利用具有靶向识别功能的外泌体来降低脱靶效应,减少不良反应,达到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 .归纳了用不同修饰方法增强外泌体靶向性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五年来利...  相似文献   

15.
核酸药物作为新型基因治疗药物备受关注,但生物学稳定性差、易被体内核酸酶降解、生物利用度低、靶组织内聚集浓度低等是制 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新的药物递送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核酸药物的稳定性及靶向递送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核酸药物的研 发进展。尤其是多肽蛋白类递送载体,已成为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介绍核酸药物递送载体多肽修饰的两种主要方式—— 共价缀合和非共价络合,重点综述近年来多肽缀合物和复合物以及多肽修饰的载体在核酸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探讨多肽介导的核 酸药物递送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新型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口服给药是药物递送系统中的优选途径。然而,在通过胃肠道时,肠细胞的低渗透性经常会阻碍药物的有效递送。包囊药物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取决于其中的细胞侵袭性靶向基团包裹的纳米颗粒系统。这种药物递送系统的侵入特性是由细菌侵袭素的关键成分提供,这些成分具有快速调节药物穿越肠细胞的作用,从而促进宿主细胞对药物的有效吸收。此综述重点阐述细菌侵袭系统,对合适的侵袭素分别从功能和分子结构、作为靶向药物的相对价值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依次进行探讨。此外,对口服给药方法的改进和未来前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纳米载药体系作为一类具有可控性和靶向性的药物递送工具,可以保护生物分子药物免于细胞内快速酶促降解、免于快速血液清除,确保将生物分子药物安全递送至作用部位,从而有效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功能材料研究和肿瘤靶向治疗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通过使用功能性生物...  相似文献   

18.
夏文  冯卓  吴锦慧 《生命科学》2023,(3):329-339
细菌经常被用作药物的载体实现被装载药物的肿瘤靶向、深部组织渗透等。近年来,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对细菌的基因进行改造,赋予了细菌环境感知和响应的功能,实现了细菌负荷药物的时空调控,促进细菌作为递送载体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细菌作为药物载体,以及基于环境感知和响应控制药物释放的细菌智能递送载体应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智能化的细菌载体应用于癌症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纳米载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早已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虽然这一研究方向的论文发表量呈指数增加,却基本没有成药性.本文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分析,通过对不同材料和粒径纳米载体扩散系数的实验研究,探讨分子与纳米粒子在水介质中依数性和扩散能力的差异、纳米载体在体内的寻靶过程,从根本上剖析了纳米载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理论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揭示了主动靶向修饰的纳米载体并不能够按照载体设计的初衷提高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效率的缺陷.证明EPR效应只适用于药物分子与具有足够扩散能力的纳米载体,并提出依靠环境特异性响应的靶向释药、提高纳米载体扩散能力、利用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作用捕获NPs实现靶向药物递送以及逐级靶向等更具有可行性的靶向递送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在近年取得了重大进步,但癌症目前仍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因之一。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近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突破了传统癌症诊疗手段的固有局限性,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功。已有多个代表性药物获得新药批准或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然而,纳米药物仍面临肿瘤生物学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药物安全性、纳米-生物界面的相互作用等挑战。该文阐述了近期纳米药物在肿瘤诊断以及化疗、放疗、光疗、化学动力治疗、免疫治疗和联合疗法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其在临床转化、生产和商业化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机会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