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损伤后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是复杂又漫长的过程。严重的神经损伤其预后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相应支配区域的功能难以恢复,这给患者及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如何更好的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在神经修复机制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施万细胞对周围神经的修复和再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获取和扩增的困难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干细胞,经实验发现干细胞不仅具有旺盛的增殖能力,而且可以分化为神经系细胞,还能分泌相关的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这为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近些年来应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的干细胞及促进修复机制的研究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是临床外科中的一个难题。尽管周围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内在的自我修复能力,但一般很难达到完全功能恢复,特别是近端的损伤或者大段的神经缺损。近年来,基于干细胞的细胞治疗为周围神经再生带来了曙光。大量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然而其作用机制还不明确。为此,本文将对脂肪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作用包括向雪旺细胞分化、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神经元保护、靶器官保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由于压迫、牵引、切割、缺血等原因引起的外周神经细胞损伤或坏死的疾病。周围神经损伤病理学变化包括轴浆运输受损、轴突变性、施万细胞损伤、节段性脱髓鞘和完全瓦勒氏变性。神经损伤后修复成为了现代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本文对干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新型材料和生物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做了综述,并且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鹿茸是唯一可周期性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由软骨、骨、血管、神经及皮肤组织构成。鹿茸再生过程是基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且生长速度极快而不发生癌变。其不仅可作为一种肢体再生的生物医学模型,而且也作为一种研究骨组织生长发育的模型。现代组学技术快速发展,已普遍应用于生物学的各种领域。利用组学技术,在转录和蛋白质水平上,有力地推动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鹿茸生物学的进程。本综述拟对组学技术在鹿茸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进一步展望,为鹿茸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研究正常和再生的大白鼠外周神经中脱辅基脂蛋白E(ApoE)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运输特性,发现在正常的外周神经中,ApoE及LDL受体在轴浆中均可沿轴突正行和逆行运输;再生的神经可产生ApoE,ApoE可逆行向细胞体转运。ApoE及LDL受体运输特性的研究为ApoE及LDL受体参与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研究正常和再生的大白鼠外周神经中脱辅基脂蛋白E(ApoE)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运输特性,发现在正常的外周神经中,ApoE及LDL受体在轴浆中均可沿轴突正行和逆行运输;再生的神经可产生ApoE,ApoE可逆行向细胞体转运。ApoE及LDL受体运输特性的研究为ApoE及LDL受体参与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损伤,脊髓损伤后在局部形成抑制神经再生的微环境,使得神经再生尤为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等支持下,我国在脊髓损伤后再生微环境的重建、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支架材料,建立了支架材料与再生因子或干细胞特异结合的功能生物材料制备技术;并通过移植重建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建立了大段缺损的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提出神经桥接是功能生物材料促进完全性脊髓损伤动物运动恢复的主要机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支架材料结合细胞引导完全性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研究,使得我国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转化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系列产品必将填补市场空白,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8.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来源于味蕾的味觉信号通过味觉神经传递到味觉中枢神经系统。鼓索神经和舌咽神经是支配舌面味蕾的两大主要味觉神经,它们分别支配着前舌和后舌的味蕾。味觉神经损伤可以引起所支配的味蕾萎缩、退化、消失,进而导致部分味觉功能受损,受损的味觉功能则可以在味觉神经再生后得到恢复。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大鼠模型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重要平台。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后,动物的行为学反应和味觉神经的电生理特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综述味觉神经损伤、再生以及味觉神经交叉支配对动物味觉功能的影响,并对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动物模型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味觉神经损伤、再生和交叉再生支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味觉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机制,也将为临床上寻找治疗味觉障碍患者的方法和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损伤或病变后的可修复性是神经修复学的核心概念,是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不但为中枢神经损伤和变性疾病的自身恢复提出合理解释,更为鼓励医生采取各种积极干预策略,以增加神经功能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减轻残障,提供理论基础和探索方向。细胞移植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是分泌多种神经修复营养因子,而临床使用的神经修复营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对于体外神经细胞和周围神经的修复具有营养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0.
Wang YQ  Sun FY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3):202-20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重要的血管发育调节因子,最早发现于肿瘤细胞。上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VEGF在神经细胞上也有广泛表达,并具有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此外,VEGF显著促进成年哺乳动物结构性神经元再生区(constitutive neurogenic regions)和非神经元再生区(non-neurogenic regions)的神经元再生/更新(neurogenesis/regenera-tion),显示了VEGF在神经损伤性及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潜在意义。本文着重讨论VEGF在脑缺血损伤中的神经保护(neuroprotection)和神经修复(neural repair)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也是最早发现和最典型的神经营养因子。它影响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神经元的存活与分化;NGF在神经损伤时可保护其效应神经元,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增加脑移植中某些神经元的存活;它对外伤、中毒、老化等因素引起的脑疾患有治疗作用,并具有神经修复功能,尤其是对早老性痴呆症、帕金森氏病的治疗作用比较乐观。虽然NGF在神经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天然NGF受到雄性小鼠颌下腺这  相似文献   

12.
中枢神经损伤会导致神经元不可逆的缺失和胶质瘢痕的形成,给患者造成神经功能的障碍。再生医学认为补充缺失的神经元可能是修复损伤最理想的方法。近些年研究显示,多种成熟的细胞经过重编程后可以转分化为功能神经元。因此研究者将内源的胶质细胞进行原位重编程产生功能神经元,用于神经损伤修复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该方法展现出开发潜力和独特优势。本文就当前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原位转分化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重点介绍可进行原位转分化的胶质细胞的类型、特征和转分化研究进展,为开发新的神经损伤治疗策略及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神经损伤是由炎症、外伤或卒中等病理因素引起,以受损部位出现神经元肿胀坏死以及周围血管供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离子通道与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退化密切相关。神经损伤后,机体可以通过产生和释放伤害性介质,调控离子通道的转运活性,从而改变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功能。该文将概述离子通道在神经损伤以及修复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系统阐述离子通道在各类中枢神经损伤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部分揭示离子通道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探究神经损伤修复机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s)的成员之一。它是哺乳动物和人体中一种非常微量的活性物质,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b FGF生物活性的多效性以及神经营养的广谱性,为其从基础走向临床提供了保证。而b FGF如何发挥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的功能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发现及研究,这也是目前国内外探索和开发b FGF新临床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b FGF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功能,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损伤之一,神经胶质细胞和信号通路转导在周围神经损伤和再生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与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损伤及疼痛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是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的关键场所。脊髓背角的小胶质细胞可被嘌呤信号通路的P2Y_(12)受体活化,进而导致p38MAPK磷酸化,造成相关神经损伤及感觉功能障碍。以脊髓背角的小胶质细胞为靶点,从P2Y_(12)受体-p38MAPK通路的角度可揭示周围神经损伤的部分可能机制。探究从嘌呤信号通路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新角度,将神经损伤后的P2Y_(12)受体与p38MAPK的磷酸化表达联系为P2Y_(12)受体-p38MAPK通路,可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周围神经损伤中P2Y_(12)受体-p38MAPK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鹿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能够周期性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它的生长速度极快却没有发生癌变。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是生命活动的功能执行者,鹿茸相关蛋白的研究是揭开鹿茸再生秘密的重要途径。综述了鹿茸再生相关蛋白的筛选、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软骨形成相关蛋白、神经再生相关蛋白以及其他与鹿茸再生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从蛋白质水平上揭示鹿茸再生过程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周围神经损伤(PNI)后miRNA-21表达发生变化,参与神经再生的调控。本文从miRNA-21对神经元、施万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对PNI及其修复阶段miRNA-21的表达变化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将有助于我们从分子水平进一步了解PNI的病理过程,并为miRNA-21成为一种潜在的PNI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经伟  王健  王琳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10):4057-4074
人工神经导管(nerve guidance conduits,NGCs)作为一种合成的神经移植物,为神经再生提供结构与营养支持。理想的神经导管对生物相容性、机械强度、拓扑结构和导电性等均有较高要求,因此需对神经导管的设计不断改进并建立更完善的周围神经再生策略,以期满足临床需求。虽然NGCs在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其对长距离神经离断伤的结构与功能修复仍不理想。本文分别从原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治疗因子搭载及自供电元件集成4个方面对神经导管的设计进行综述,归纳总结NGCs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推动NGCs的迭代更新与临床转化。  相似文献   

19.
神经生长因子主要由来源于神经嵴的神经元支配的靶组织产生,其被这些神经元轴突摄取后逆行运输至胞体,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神经细胞的基因转录而发挥生物效应,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刺激轴突的生长.并对外周神经的发育、营养起重要的作用.在骨组织和骨折骨痴中均可见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神经生长因子主要是通过促进骨折部位神经的再生参与骨折修复.骨折愈合的机制十分复杂,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组织的作用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和相互交叉的,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虽然神经生长因子促进骨折修复作用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20.
张卓航  姜振宇  杨忠 《生命科学》2012,(10):1202-1206
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在其肢体任何节段被截断后,能通过准确的时空模式调节完成具有位置匹配关系的再生修复,该过程由受损肢体残端产生的芽基组织介导完成。芽基细胞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其产生受局部基质微环境诱导并涉及细胞表观遗传学改变,性状上呈现不完全的细胞再编程特征,增殖分化具有神经依赖性。哺乳类包括人类仅具有极为有限的肢体再生能力,其肢体再生限于指(趾)末端受损离断。深入探讨有尾两栖类等肢体再生过程的细胞分子机制,将为探索新的干细胞损伤修复途径及再生促进策略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