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乙酰水杨酸(ASA)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治疗对大鼠牙周炎模型中的牙周骨修复的影响。通过建立大鼠牙周炎动物模型并使用ASA和BMMSCs联和治疗大鼠,本研究检测了体外BMMSCs的成骨分化、成脂分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ALP和OCN)的表达,并检测大鼠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7和IL-10)水平。结果显示,使用成骨培养基诱导BMMSCs后,可清晰地观察到BMMSCs的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体外研究显示,60μg/mL的ASA显著促进了体外BMMSCs的增殖,提高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促进了钙沉积和上调了成骨相关基因(ALP和OCN)的表达。此外,与未治疗的牙周炎大鼠比较,经ASA-BMMSCs治疗的牙周炎大鼠的TNF-α和IL-17水平显著下降,而IL-10显著升高。本研究表明,60μg/mL的ASA显著促进了体外BM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ASA和BMMSCs联用能够调节大鼠体内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并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是牙周炎治疗和牙周骨再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DNA直接控制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其基因组序列发生突变尤其是微卫星DNA 不稳定性会严重降低线粒体产生能量的功能,诱发细胞程序性死亡和癌细胞形成。目前,有关人类线粒体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仅就微卫星DNA的特点和不稳定性形成的机理以及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以概述。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种多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供体年龄、分离方法、培养密度、培养基和培养基质表面性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行了比较,重点阐述了用人自体血清结合多种细胞因子,替代胎牛血清培养BMMSCs的效果,转染端粒酶基因的BMMSCs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以及灌注培养反应器用于大规模培养的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胶质射脉革菌(Phlebia tremellosa)BBEL0901的单核体,本研究首先考察了溶壁酶的浓度、菌龄、酶解时间、稳渗剂浓度等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进而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关键条件,最后基于细胞核染色的方法鉴定单核菌株,基于ITS序列对单核体进行分子鉴定后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单核体的全基因组DN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马铃薯葡萄糖(PDB)加富培养基中静置培养4.5 d的菌丝,以0.65 mol/L氯化钠为稳渗剂,用5%的溶壁酶酶解3 h的原生质体产量最大;通过荧光染色和显微镜观察获得了三株单核菌株,对单核菌株M73的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胶质射脉革菌的基因组为36.1 Mb,杂合度较低.本研究为胶质射脉革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功能的验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5.
何秀斌  谷峰 《生物工程学报》2017,33(10):1757-1775
近年各种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成功研发为人类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谱写了新的篇章,这些技术对应的基因组编辑工具主要包括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s)和最近发现的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Cas系统。这些工具相应的脱靶问题目前是制约基因组编辑技术介导人类疾病治疗的重要瓶颈。本文将分别从基因组编辑工具的介绍、脱靶的现状、解决优化的方案和检测方法进行总结与探讨,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基因组编辑工具的优缺点及相关脱靶检测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产前850~1 900 MHz手机辐射对成年子代小脑白质的影响。方法:孕鼠随机分为短时产前手机辐射组、长时产前手机辐射组和对照组,短时和长时辐射组于孕期第1~17日分别进行每天6 h和24 h手机辐射,各组雄性子代大鼠(n=8)于3月龄取小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脑皮质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微丝-L(NF-L)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短时程和长时程产前手机辐射组子代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出现形态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长时程辐射组MBP、NF-L表达明显减少(P均<0.05),而GFAP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短时程辐射组比较,长时程组子代大鼠小脑MBP、NF-L表达明显减少(P均<0.05),而GFAP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产前手机辐射会导致雄性子代大鼠小脑髓鞘和轴突的损害,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且这种改变与产前手机辐射的时程相关。  相似文献   

7.
康敏  余敏敏 《生物信息学》2022,20(4):264-273
结合TCGA数据库中宫颈癌的lncRNA表达谱和体细胞突变谱,构建基于突变假设的计算框架,鉴定出36个与宫颈癌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的lncRNA;对其共表达的基因功能进行分析,发现与36个lncRNA共表达的基因在2-氧代戊二酸代谢过程和2-氧羧酸代谢通路中富集。构建了基于基因组不稳定性衍生的两个lncRNA的基因特征(GILncSig),将Train组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两组患者生存率显著不同,这一结果在Test组患者中得到进一步验证。通过独立预后分析,结果显示GILncSig可独立于其他临床性状,作为宫颈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相关独立预后因子。总之,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lncRNA在基因组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提供了关键的方法和资源,为识别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提供了新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K562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支持造血和成骨分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K562细胞培养上清中的EXO并进行鉴定.在体外,诱导BMMSCs的成骨分化,根据是否加入EXO分为3组:BMMSCs+PBS、BMMSCs+EXO(25μg/mL)、BMMSCs...  相似文献   

9.
《生命科学研究》2015,(6):516-520
探讨3种培养基对干细胞包被胰岛形态和功能的影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新生猪胰岛细胞(neonatal porcine islet cell clusters,NICCs)混合后分别用NICC培养基(A组)、MSC培养基(B组)、EPC培养基(C组)培养,观察各组中NICCs形态、分泌功能、基因表达水平及混合细胞凋亡率。C组破碎细胞数量明显比A、B两组少,凋亡率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P0.05)。EPC培养基对NICCs的保护作用最优。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条件下采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方法,选用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多环芳烃蒽(Anthracene),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实验材料进行毒理实验。研究了太平洋牡蛎D型幼虫、壳顶幼虫、幼贝和成贝4个不同发育时期中的3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对蒽胁迫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蒽胁迫下,D型幼虫和壳顶幼虫期3种抗氧化酶敏感性均为:POD>SOD>CTA;在幼贝和成贝期,其敏感性为:SOD>CTA,而POD表现出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SARS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基因组.通过数据库搜索,找出与SARS病毒基因组相似的核酸或蛋白质序列,并对相似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它们的共性和差异.结果表明,SARS病毒在基因组的组织上及结构蛋白质方面与现有冠状病毒有比较大的相似性,SARS病毒基因组与冠状病毒基因组相关.但是,SARS病毒基因组还存在一些特异性序列,ORF1a和S蛋白(特别是S1)的变化以及SARS-CoV特异性的非结构蛋白可能是SARS发病机理与传染特性区别于其他冠状病毒的分子基础.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核酸单词出现频率分析,结果表明,SARS病毒远离已知的其他冠状病毒,单独成为一类.  相似文献   

12.
1994年Y.Chang等人从AIDS患者的Kaposi's肉瘤(KS)组织中分离到了两种独有的序列[1],并由KS建立了基因组文库,对其中外源序列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2],初步确认一种新的人类疱疹病毒--KS相关疱疹病毒.  相似文献   

13.
曾怡  卢春 《病毒学报》2005,21(2):93-100
运用细胞融合、细胞混合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和病毒直接刺激等方法,研究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对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溶解性周期复制的影响。①将HHV6感染的JJhan细胞(T淋巴细胞系)与BCBL-1细胞(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进行细胞融合形成异核体细胞。②将HHV6感染的JJhan细胞与BcBL-1细胞进行混合培养。③收集HHV6感染的JJhan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进行灭活处理,以灭活前后的条件培养基培养BcBL-1细胞。进一步离心纯化HHV6病毒颗粒,并感染BCBL-1细胞,分别设紫外线和热灭活的HHV6病毒颗粒感染BCBL-1细胞为对照。提取上述的实验细胞总RNA,RT-PCR和/或实时定量(Real-time)PCR检测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次要衣壳蛋白编码基因ORF26 mRNA转录。结果显示:①细胞融合后15h开始出现明显细胞病变,RT-PCR检测不同时间的实验组ORF26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eal-time PCR检测各时间ORF26 mRNA转录水平是对照组的2.3倍以上;②细胞混合培养72h时,实验组ORF26 mRNA转录水平是对照组的1.8倍;混合培养5天时,实验组KSHV裂解周期蛋白K8.1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2.46倍;③灭活前后的HHV6感染细胞培养上清液培养BCBL-1细胞96h时,ORF26 mRNA转录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2.73倍和2.22倍;④灭活前后的HHV6均可增强BCBL-1细胞中KStHV ORF26 mRNA转录水平。提示:KHV6感染可激活KSHV的溶解性周期复制。  相似文献   

14.
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的衰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4月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太湖和梅梁湾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光谱衰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0nm(UV-B)、380nm(UV-A)的衰减系数在6.33~19.59m-1、3.41~13.64m-1间变化,对应的1%表面光强穿透深度分别为0.24~0.73m、0.35~1.35m,到达湖面的99%UV-B辐射在0.5m左右表层水就衰减完毕,东太湖和梅梁湾紫外辐射衰减系数存在明显的湖区差异;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在6.60~17.17mg/L间变化,其均值为(9.99±2.48)mg/L;375nm波长处CDOM吸收系数为1.78~6.25m-1,均值为(3.70±1.10)m-1;在短波部分CDOM吸收与DOC浓度存在显著性相关,相关性大致随波长降低而增加,320nm处的线性关系式:ad320=0.885DOC 2.182;紫外辐射衰减主要受制于水体中的CDOM浓度,衰减系数与DOC浓度、CDOM吸收系数存在显著性相关,340nm处的关系式分别为:Kd340=0.82 1.05DOC、Kd340=1.98 1.49ad340。在太湖紫外辐射衰减还要受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衰减系数与DOC、叶绿素a和悬浮物浓度多元回归的结果明显要高于单独与DOC浓度或CDOM吸收系数的回归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常压下强电场辐射对国稻6号DNA甲基化的影响.方法:常压下在相同时间下,以不同强度(和在相同强度下,以不同时间)辐射国稻6号种子,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在不同辐射条件下,水稻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水平及差异.结果:所有强电场辐射的试验组甲基化水平都比未辐射的对照组有所降低,并与辐射的时间和强度有关.细胞DNA全甲基化、半甲基化扩增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比例为:12.89%~13.62%,3.36%~4.63%,随着辐射强度和时间的增加有所降低.结论:说明经强电场辐射的国稻6号水稻基因组DNA甲基化较亲本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强电场能引起表观遗传变异,为研究其规律奠定了基础,也为探讨水稻甲基化对水稻生长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6.
产S-酰胺酶培养基统计学筛选与响应面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中的两水平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对发酵生产S-酰胺酶(可用于拆分2,2-二甲基环丙甲酰胺外消旋体)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对培养基中相关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并筛选出了有显著效应的葡萄糖、酵母粉及2,2-二甲基环丙甲酰胺浓度,其他因素对酰胺酶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然后用旋转中心组和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在优化的培养基中,酰胺酶产量达到168 U/L,比优化前的80 U/L提高了110.0%。  相似文献   

17.
酸菜中高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酸菜中筛选到2株相对高产γ-氨基丁酸的乳酸菌(GABA)菌株,酸菜1号和酸菜3号。酸菜1号初步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酸菜3号初步鉴定为乳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实验还对酸菜1号菌株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用蔗糖为碳源、蛋白胨和牛肉膏作为复合氮源、培养基初始pH为6.0、培养温度为30~34℃时该菌株发酵产GABA的量最多,发酵过程中的振荡培养(100 r/min)和静置培养对GABA的产量无明显影响;在最佳培养基组合和发酵条件下,发酵液中GABA含量可达4 g/L以上,表明利用乳酸菌进行富含GABA食品的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叶绿体基因组编码许多参与光合作用和其他代谢过程的关键蛋白质,在叶绿体中合成的代谢物对于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根对紫外线-B辐射敏感[Root-UVB (ultraviolet radiation B)-sensitive, RUS]蛋白属于叶绿体蛋白,由高度保守的DUF647结构域组成,在参与植物形态发生、物质运输和能量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发挥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RUS家族在植物的胚胎发育、光形态建成、维生素B6稳态、生长素转运和花药发育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为深入研究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多能成体祖细胞(MAPC)的培养条件对猴骨髓间充质细胞(BMMSCs)和人脂肪干细胞(hADSCs)生长的影响,旨在获得更适合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供体细胞。方法通过细胞形态观察、MTT实验、克隆形成率、PCR检测、以及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潜能检测等,研究MAPC培养条件下猴BMMSCs和hADSCs的特征,并用DMEM/LG和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进行RCS大鼠视网膜下腔移植,通过视网膜电图(ERG)和TUNEL检测,判断细胞移植治疗对视功能及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常规培养基相比,MAPC培养条件能促进猴BMMSCs增殖,细胞变小,但传2代后,细胞变得宽大扁平,出现衰老征象;然而,MAPC培养条件下的hADSCs细胞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率均增强,形成的克隆较大可稳定传10代以上,且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表面标记物及细胞因子出现差异表达:CD140b、CD90、CD47、HGF和PEDF显著上调,CD73、CD105和IL-6显著下调。与对照组相比,移植DMEM/LG和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P4)3周后,RCS大鼠的B波波幅明显升高,外核层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显示出更好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适合用于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肠道病毒是我国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的主要病原体。本文研究对4株引起VE的天津柯萨奇病毒B组5型(Coxsackievirus B5,CV-B5)分离株进行Illumina MiniSeq高通量测序,并对其全基因组特征、进化及重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提示,4株CV-B5天津分离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4.5%~100.0%和98.1%~100.0%,与国内流行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3.2%~96.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4%~99.4%。基于全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分析将CV-B5流行株分为A-D四个基因型,其中天津与国内流行株均属于C基因型。C基因型进一步分为3个进化分支,而天津分离株处在两个不同的分支上。基于基因组各区段序列的系统进化与SimPlot重组分析结果显示,天津分离株15-39N、15-41N与埃可病毒30型(Echovirus 30,E-30)原型株在P3区3B、3C、3D区域均检测到重组信号。本研究有助于了解CV-B5的全基因组特点和重组规律,为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