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噪声暴露可造成听觉暂时性听阈偏移(TTS)和永久性听阈偏移。研究噪声对听觉中枢的影响对了解TTS的产生机制和防治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临床实验研究发现:1.早产儿40Hz AERP Pa和Pb波潜伏期在三种强度(40,60和80dB-nHL)的短音(500Hz)刺激下明显长于足月新生儿(P<0.05,P<0.01,P<0.001),Pa-Pb波间期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2.早产儿40Hz AERP Pa和Pb波潜伏期与500Hz短音强度高度相关(r≥0.98),Pb波潜伏期-刺激强度函数斜率K值明显有别于Pa波K值(P<0.01);3.早产儿40Hz AERP Pa和Pb波潜伏期与孕龄高度相关(r>0.7),Pb波潜伏期-孕龄函数斜率K值亦明显区别于Pa波K值(P<0.05)。  相似文献   

3.
菊头幅出生后下丘听神经元反应特性的演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实验在出生后1周到6周的幼年和成年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rouxi)上进行。结果发现,出生第1周的动物下丘听神经元对超声刺激反应的最佳频率低,潜伏期长,阈值高。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31.24±14.08千赫,16.56±3.83毫秒和74.24±6.22dB。同时,调谐曲线宽阔,Q10-dB值小,其均值为2.34±0.96。随着周令增长,上述特性逐渐改变。到第6周时,最佳频率的均值发展到70.16±19.16千赫,最佳频率分布峰值也移至75—85千赫的高频段,反应潜伏期均值降至8.12±1.86毫秒,阈值均值降至32.82±26.36dB,已出现相当多具有非常陡削调谐曲线的神精元,Q10-dB值在20以上者占到80%,有的高达100以上,已接近成年动物。  相似文献   

4.
人的正常听觉通路是从外耳道开始的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通路那么,在先天性外耳道堵塞情况下,有没有其它的听觉通路呢?有,这就是口鼻—咽鼓管—蜗窗通路。 有一这样的病例:一男孩。现年18岁,其母怀他不到一个月时,患心脏病其母本人和医生都不知道她已怀孕,用西药治疗二个多月,此时正值妊娠前三个月,是胚胎发育最关键时期,虽然其母病情好转了。但药物导致他先天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个基于听神经放电时间模式的高度简化的听觉模型。该模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耳蜗模型,其中HRB和LRB粗略的模拟不同自发放电率听神经纤维的某些放电特性。第二部分是一个转换器,它产生一个频域表示:选择性同步滤波器数(Numbers of Selectively Synchronized Filters,NSSF)。这种NSSF频谱表示具有清,能强调高频域的频率分量及强调频谱的变化对比等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的生后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听觉中潜伏期反应(MLR)生后发育模式的异同。方法:在同一批新生SD纯种大鼠连续10周同时观察BAEP和MLR生后发育的变化。结果:BAEP和MLR分别在生后14d和17d出现;BAEP各波峰潜伏期(PL)随鼠龄增长而递减,生后3-4周是PL缩短的主要时期,I波PL在生后29d达成年值,其余各波PL在生后70d全部达成年值;首次出现的MLR,其Po和Na两波PL已达成年值,而Pa、Nb和Pb和PL也随鼠龄增长而缩短,但生后20-23d很快就达成年值;BAEP的Ⅰ、Ⅲ、Ⅳ波和MLR的Nb、Pb波波幅在生后3-4周期间迅速递增,且峰值明显大于成年值,然后逐渐回降。结论:大鼠MLR和BAEP生后发育的模式基本相同,但MLR各波PL较早达成年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1只(48侧耳)家兔进行了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测,对其测试参量,电极置放,波形特点及阈值进行了探讨。提供了家兔ABR各波有关正常值和参量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强噪声暴露后听觉脑干电反应及皮层电反应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魏保龄  汤浩 《生理学报》1994,46(6):553-560
为了观察噪声作用豚鼠后,在暂时性或移和永久性阈移期间,听觉末梢和听觉各级中枢电反庆的变化规律,我们进行了62d的测定。听神经电反应振幅减小29%(P<0.05),耳蜗核电反应振幅减小28%(P<0.05),上橄榄核电反应反而增加21%(P<0.05),中脑下丘的电反应振幅进而增大37%(P<0.05),听觉皮层电反应振幅却意外地增加131%(P<0.001)。这说明强噪声(125dB 150min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干缺血模型ABR变化特点及其在脑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阻断猫基底动脉不同部位血流 ,观察记录阻断血流后不同时间ABR变化特点及其规律。结果 :①夹闭基底动脉上、下段或小脑下前动脉 10min左右 ,ABRP3 ,P4振幅明显减小 (P <0 .0 1,P <0 .0 5 ) ,60min恢复夹前水平 ;②夹闭基底动脉上段 10~60minP5明显减小 (P <0 .0 5 ) ,直到 12 0min尚未恢复至夹前状态。结论 :①猫的ABRP3脑区的血供主要来自小脑下前动脉 ,P1,P2产生部位基本不依赖基底动脉供血 ;②轻度暂短性脑缺血时ABR振幅比潜伏期更敏感 ,振幅减小的程度与脑干缺血的程度密切相关 ;③ABR可用于脑缺血定位诊断及脑功能动态观察的电生理检测。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阈值和频谱分析,比较了正常和卡那霉素中毒后豚鼠听觉脑干反应(ABR)及频率跟随反应(FFR)的特性.正常FFR的非线性随刺激频率的减低而增加,表现为高次谐波的出现.从频谱中基频成分的峰很容易识别FFR阈值.卡那霉素作用后,高频FFR首先受到影响,波幅下降,阈值显著升高.低频FFR受到影响较小.同一动物ABR阈值尚未变化时高频FFR的基频峰值已下降,乃至消失.实验结果表明FFR对耳毒性药物中毒反应由于其包含有频率特性比ABR更灵敏,更便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的生物学行为主要以睡眠为主,因此了解各个睡眠阶段的脑电图模型,对临床客观评价早产儿的大脑发育特点及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健康早产儿不同睡眠阶段脑电图特点,进而为其睡眠阶段的自动判定提供标准。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对24例健康早产儿进行了41次Fp1-C3双电极连续24小时脑电图记录,同时用两台摄像机同步记录眼球运动及肢体运动。依据呼吸、眼球及肢体运动视觉判定睡眠阶段。应用自回两台摄像机同步记录眼球运动最适赤池信息量准则(Min-AIC)、总功率(TP)、δ功率(δP)、θ功率(θP)、α功率(αP)、β功率(βP)及不连续性(Di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in-AIC,TP,δP及Dis四个变量依睡眠阶段不同有显著性差异(P<0.01)。多变量判别分析亦显示联合这四个变量可对睡眠阶段进行判定。联合Min-AIC、TP、δP及Dis四个变量适于对胎龄大于30周的健康早产儿的睡眠阶段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12.
豚鼠听神经放电的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刻划非线性动力系统复杂性的两种测算方法:复杂度和近似熵,结合替代数据法,研究豚鼠听神经单纤维放电时间间隔序列的复杂性。结果显示,听神经自发放电时间间隔序列的复杂度要高于诱发时的复杂度;听神经诱发放电时间间隔序列的近似熵低于随机重排替代数据的近似熵。提示听神经放电不是完全随机的过程,而可能是混沌的动力学行为,而且诱发放电时的规律性更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对螽斯Gampocleis gratiosa听觉双轴突中间神经元TN2的声反应放电活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测,发现TN2的放电模式为“phasic”型,最敏感频率为13kHz,反应阈值为31dB SPL,是一个高灵敏、宽带通的神经元。还研究了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及其拮抗剂苦毒素对TN2声反应的影响,发现GABA能抑制TN2的放电活动,而苦毒素则将其放电模式改变为“toni  相似文献   

14.
实验分别在出生后4周龄的幼年和成年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rouxi)上进行。使用移动声刺激装置,高频喇叭可在动物头部前方水平方向180度、垂直方向60度的范围内移动。玻璃微电极记录单个神经元的听反应。实验考察了幼年和成年动物下丘神经元的听空间特性,共观察了301个神经元,其中幼年动物148个,成年动物153个。结果表明,4周龄的幼年动物下丘听神经元已表现出方向敏感性,即每个听神经元均有一个特定的最佳反应中心和反应域。但神经元听反应中心在听空间的分布相当弥散,大多数位于对侧水平方向20—80度、垂直方向上下15度范围内。而成年动物听神经元反应中心的分布则相当集中,局限地分布于对侧水平方向28-50度,垂直方向0—10度范围内,两者构成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具有不同间隔(0~32ms)的65dB nHL(正常听力水平)的成对短声刺激,记录20名正常人的单侧耳和两耳交替刺激的听觉脑干反应(ABR)。用计算机从成对短声反应中减去单一短声反应以提取衍生ABR。结果表明,单、双耳的衍生ABR V波振幅在成对短声间隔为0.2~1.5ms时,受到明显影响。单耳的减小54%~65%(P<0.01),两耳的减少46%~53%(P<0.01),但单、双耳的衍生ABR I波振幅未显示显著差异(P>0.05)。该结果说明,高位脑干通路在成对短声间隔为0.2~1.5ms时,不但对同侧耳的第2个短声反应能力降低,而且对来自对侧耳的第2个短声也如此。从而推断,在两耳交替刺激的耳间短声间隔小于2ms范围时,在下丘部位可能存在两耳交互作用。结果还提示,临床检查ABR时,采用的短声刺激间隔至少不应小于30ms。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单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观测了在前胸施加GABA、苦毒素和筒箭毒等药物对螽斯Gampocleisgratiosa听觉上升神经元AN2的声反应放电活动的影响。发现GABA和筒箭毒都能抑制AN2的放电活动,而苦毒素则将其放电模式变为“tonic”型。  相似文献   

17.
实验在出生后1周到6周的幼年和成年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rouxi)上进行。结果发现,出生第1周的动物下丘听神经元对超声刺激反应的最佳频率低,潜伏期长,阈值高。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31.24±14.08千赫,16.56±3.83毫秒和74.24±6.22dB。同时,调谐曲线宽阔,Q10-dB值小,其均值为2.34±0.96。随着周令增长,上述特性逐渐改变。到第6周时,最佳频率的均值发展到70.16±19.16千赫,最佳频率分布峰值也移至75—85千赫的高频段,反应潜伏期均值降至8.12±1.86毫秒,阈值均值降至32.82±26.36dB,已出现相当多具有非常陡削调谐曲线的神精元,Q10-dB值在20以上者占到80%,有的高达100以上,已接近成年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