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讨论了加强植物科学基础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服务,进一步加强植物科学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为了促进植物科学的发展,我国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又要重视知识创新、技术发展以及技术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还要重视传统学科如植物分类学等的发展。过去10年间,我们见证了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人才回国,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支持我国的植物科学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该文讨论了加强植物科学基础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服务, 进一步加强植物科学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为了促进植物科学的发展, 我国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又要重视知识创新、技术发展以及技术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 还要重视传统学科如植物分类学等的发展。过去10年间, 我们见证了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人才回国, 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支持我国的植物科学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3.
放线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瑶  徐平  李文均  陶勇 《生物工程学报》2014,30(7):1044-1058
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蛋白质组学旨在阐明生物体全部或部分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功能。随着组学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的逐渐成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紧密,是产生抗生素和酶制剂的主要来源。近130多年的放线菌系统学研究和2001年模式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为功能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与先前的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相比,放线菌蛋白质组学能更直接、更准确地解释生命现象,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放线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复杂形态分化和发育过程、非凡的环境适应能力、与植物共生固氮、代谢机理及特殊功能、病原放线菌致病性和筛查天然产物等几个方向,为进一步促进放线菌蛋白质组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态系统发展和植物种群变化的热力学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华  曹敏 《生态学报》2006,26(12):4250-4256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从对自然现象的记录、描述,发展为对机制的系统认识。热力学定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系统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但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前人关于生态系统可用能的研究。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和植物种群变化的热力学过程。在生态系统水平上,把可用能耗散分为了植物耗散和环境耗散两个部分,并探讨了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蒸散是植物耗散的主要部分。在植物种群水平上,“可用能储存”与“可用能耗散”是决定植物竞争力的关键因子,在同一区域相同条件下,拥有更大可用能耗散能力的物种应当被优先选择。因此,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应当比同层次的伴生种具有相对高的生长速度和更强的蒸腾能力。研究试图在热力学理论体系与实际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过程之间建立了纽带和桥梁,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深刻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评价物种竞争能力提供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5.
米丘林所发现并且做过实际研究过的植物有机体的阶段异质性,在李森科院士所制定的植物阶段发育理论中找到了科学的理论根据。根据这种理论,植物有机体在其各个发育阶段上可以同化严格一定的外界环境各种不同的综合条件。在不同发育阶段上被同化的各种综合条件,影响到植物茎生长点的年青细胞,在细胞中引起质量上(阶段上)的各种变化,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记述了很多植物,这是我们的先民在利用植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传统植物文化。《夏小正》成书在春秋时期,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相似文献   

7.
植物组织培养虽已有了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如棉花的花药培养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即使比较容易建立的快繁技术,在许多重要的植物中还没有建立起来。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涉及细胞、分子、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发育、病理、遗传及育种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但这方面已有的知识并不能满足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的需要。早期的组织培养研究,虽主耍集中在基础探索上,但总的来讲是很不深入的。愈伤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体细胞、性细胞、原生质体全能性  相似文献   

8.
植物基因组比较作图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组比较作图是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内容。植物比较作图研究表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基因的组成表现出高度的保守性。随着植物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迅速发展,为植物比较作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现就植物基因组遗传图和物理图以及比较作图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使知识和能力均衡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一节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材处理高中《生物》第三节细胞分裂,介绍了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细胞的有丝分裂是重点,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是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基础,在教学安排上,把“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和维管植物新系统中科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记录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志,它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近年来,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提出的APG系统被广泛接受,相应方法得到的系统也相继应用于整个维管植物中。以APG系统为代表的维管植物新系统为全面和系统地修订植物志提供了新的系统框架。本文依据最新的分子系统学“线性排列”成果与《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在科级水平上进行对比,确定了以APG系统为代表的分子系统框架下中国维管植物为309科,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8科,裸子植物10科和被子植物261科。尽管中国维管植物不少科的界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总数却变化不大,在《中国植物志》中为300科,“Flora of China”为309科。此外,还重点介绍了一些主要科的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民族植物学研究二十年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民族植物学研究在二十年问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综述.民族植物学于1896年诞生于美国,1982年被引入中国,1987年我国第一个民族植物学研究室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民族植物学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理论体系、内容、方法和途径,将民族植物学从基础描述性研究推进到了应用研究,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牛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村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等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若十进展.本文对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学的发展历史,取得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民族植物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以及推进民族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等进行了回顾和简述,并提出我国民族植物学未来发展三个方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研究》2019,(5):401-406
在高等植物中发现了含SUN (Sad1/UNC84)结构域的蛋白质At SUN1和At SUN2后,人们发现了核骨架和细胞骨架复合物的连接体LINC (linker of nucleoskeleton and cytoskeleton)。虽然一些关键成分和相互作用还不清楚,但SUN结构域蛋白质在所有植物中高度保守。植物SUN结构域蛋白和新发现的KASH (Klarsicht/Anc/Syne-1)同源蛋白是构成植物LINC复合体的关键成分。WIPs (WPP域相互作用蛋白质)锚定在外核被膜(outer nuclear envelope,ONE)上。植物KASH蛋白的C末端锚定在植物核周质上。与opisthokonts中的PPPX相比,WIPs在C端具有高度保守的X-VPT序列。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连接植物内核膜和外核膜的相关植物核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细胞全能性和多能性是植物再生的细胞学基础. 2005年, Science杂志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中植物细胞全能性被列为最重要的25个科学问题之一.植物体细胞的命运如何在激素作用下进行重编程,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为一个独立的植株或器官是建立植物高效再生方法的理论基础.植物再生技术的发展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应用将引领作物分子育种技术的变革,培育出更多高产、多抗、环境友好的未来作物,助推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全能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历程,通过总结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提出本领域亟需回答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及学科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植物学会生态地植物学专业委员会委托甘肃省植物学会和兰州大学生物系共同举办的西北五省区“生态学基础讲习班”于1983年4月11日在兰州大学开学,5月21日在兴隆山圆满结业,历时一个半月。生态地植物学是发展“大农业”的理论基础。过去,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地处干旱气候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及内蒙古西部的许多地区,因植被遭到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导致生态系统严重失调。这种现状业已受到国家有关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在农业、畜牧业、医药学等领域和理论方面,都对植物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国劳动人民和有关学者都对植物学的宝库做出过重大贡献。我国辽阔的疆域,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天然的基因宝库。我国在发展经济,整治国土的同时,重视了包括植物在内的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结语”是初中植物学中最后一个课题,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课题包括“植物的进化”和“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二节内容,总结了植物学的全部教材,以进化发展的思想,将分散在植物学各课题中有关植物个体发育的知识,植物基本群的知识,人类利用和改造植物的知识加以概括和引深,阐明地球上多种多样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植物的进化”一节,紧接在“植物的类群”一章后,和该章有直接的联系。“植物的类群”阐明植物各类群构造和生活上的特点,各基本群的区别,揭露植物的多  相似文献   

17.
“热带兰”是泛指兰科植物中分布于热带地区的种属。由于热带兰大多有发达的气根,可吸附在热带森林的树干、枝极、枯木或溪边岩石上;同时通过裸露在外的气根吸取水分与营养,故也被称之为“附生兰”或“气生一o从19世纪末叶开始,热带兰首先在西欧逐渐被广泛栽培,而后为北美等西方国家人民所酷爱和广泛种植。由于热带兰主要在西方流行,故国人称之为“洋兰”,以示与源于中国,为中国人民所喜爱和广为栽培的兰属植物中的地生种类相区别,国人将后者称为“国兰”。无论是“国兰”或“洋兰”、“热带兰”。“气生兰”、“地生兰”或“附生…  相似文献   

18.
正"青苔"二字在我国古诗词中频繁出现,诗词中的"青苔"是不是如今植物分类上的苔藓植物呢?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食用的"青苔饼"又是否为苔藓植物呢?本文将带您探寻答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通过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了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  相似文献   

19.
动物基因在植物中的整合,转录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遗传工程技术,不仅为分离基因,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大大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且直接应用于多种蛋白质和多肽的生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起初,由于背景知识和技术上的原因,人们大多以微生物和动物为材料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转移技术的长足进步,许多研究者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植物上来了。迄今为止,已有十多个动物基因被转移到植物中。本文将对有关动物基因在植物中的整合、转录及表达的研究工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地方特有维管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北部 ,既是我国植物种类丰富的地区之一 ,又是我国第三纪古老植物的残遗分布中心之一。从中国特有属的分布来看 ,该区被认为是中国三大特有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的“川东 -鄂西”的分布中心〔1〕。该区的特有植物是在长期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它们的存在与分布在科研上具有重要价值 ,而且较多的种类又是重要的资源植物 ,在开发利用上亦至关重要。因此 ,作者根据近年来在三峡库区实地调查的结果 ,结合有关文献 ,对三峡库区的地方特有维管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为有效地保护三峡库区特有植物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