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杨酸对人工膜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水杨酸对人工膜脂质过氧化的抑制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水杨酸能抑制磷脂酰胆碱脂质体的过氧化,减少丙二醛的形成,自旋捕集实验表明,水杨酸能(火卒)灭氢氧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质谱分析对水杨酸与氢氧自由基的反应产物进行了鉴定,证明产物为二羟基发甲酸.对水杨酸(火卒)灭氢氧自由基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与嘧啶反应产物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与嘧啶反应产物的量子化学研究班福强,戴柏青(哈尔滨师范大学,150080)关键词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嘧啶;UHF从头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简称超氧自由基,)是一种重要的活性氧,与其他活性氧[如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2O2)等]一...  相似文献   

3.
应用ESR和自旋捕集相结合的技术直接测定了过硫酸铵—N,N,N′,N′-四甲基乙二胺(AP-TEMED)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经计算机波谱模拟和计算波谱参数证实该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是O_2~-和·OH。并用维生素C、茶多酚、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氧自由基清除剂,从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化学发光法和脂质过氧化法不同角度研究了AP-TEMED体系在自由基研究方面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ESR和自旋捕集相结合的技术直接测定了过硫酸铵—N,N,N′,N′-四甲基乙二胺(AP-TEMED)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经计算机波谱模拟和计算波谱参数证实该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是O_2~-和·OH。并用维生素C、茶多酚、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氧自由基清除剂,从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化学发光法和脂质过氧化法不同角度研究了AP-TEMED体系在自由基研究方面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促癌剂PMA(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刺激人多形核白细胞(PMN)呼吸暴发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OH,光照核黄素和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中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为模型,用自旋捕集方法研究天然产物芦丁,槲皮素,异槲皮苷和汉防已甲素对活性氧自由基(?)和·OH的清除作用.除汉防已甲素外,其它药物都能很明显地清除PMN呼吸暴发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芦丁和异槲皮苷对(?)的清除率分别高达78.1%和79.9%,远远大于维生素E(12.7%)的作用.除汉防已甲素外,其它三种药物对·OH的清除作用也大于维生素E.四种天然产物对O(?)和·OH的清除作用都小于维生素C.  相似文献   

6.
亚硝基特丁烷(MNR)为捕集剂,利用自旋捕集技术,对γ射线辐照嘧啶苷水溶液进行了ESR研究,确定了胸苷、尿苷和胞苷可产生的自肇捕集自由基的类别,并讨论了自由基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衰病人血清和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ES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自旋捕集技术研究了正常人和肾衰病人血清和红细胞对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的作用.结果发现:(1)正常人血清和红细胞能够有效地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而肾衰病人血清和红细胞清除O_2~-的能力明显比正常人血清和红细胞低;(2)正常人血清能有效地把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的O_2~-转化为·OH,病人血清在这方面与正常人血清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pH对ESR自旋捕集氧自由基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医学界非常重视药物对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1,2],我们在研究多种中药抗自由基作用时发现,在不同pH值条件下药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不同。因此我们用ESR方法研究pH值对自旋捕集氧自由基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嘧啶核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锐 《生物技术通讯》2007,18(3):539-542
嘧啶核苷包括尿嘧啶核苷和胞嘧啶核苷,其在食品工业和医药行业上应用广泛。介绍了嘧啶核苷的用途、测定方法、生产方法等;根据代谢控制发酵原理,以尿苷生产菌的选育为例,详细介绍了嘧啶核苷生产菌的育种策略,并对嘧啶核苷生产菌的育种实例、育种展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芦丁等天然产物清除活性氧自由基O_(?)~-和·OH的ESR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用促癌剂PMA(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刺激人多形核白细胞(PMN)呼吸暴发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OH,光照核黄素和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中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为模型,用自旋捕集方法研究天然产物芦丁,槲皮素,异槲皮苷和汉防已甲素对活性氧自由基(?)和·OH的清除作用.除汉防已甲素外,其它药物都能很明显地清除PMN呼吸暴发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芦丁和异槲皮苷对(?)的清除率分别高达78.1%和79.9%,远远大于维生素E(12.7%)的作用.除汉防已甲素外,其它三种药物对·OH的清除作用也大于维生素E.四种天然产物对O(?)和·OH的清除作用都小于维生素C.  相似文献   

11.
嘧啶核苷磷酸化酶(PyNPase)是嘧啶核苷补救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广泛分布于微生物及动物组织细胞中。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PyNPase在抗癌药物合成和癌症治疗方面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综述了PyNPase与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抗癌药物评价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应用自旋捕集方法和化学发光方法研究天然抗氧化剂丹参酮(Tanshinone)对心肌肌质网膜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脂类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发现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丹参酮对脂质过氧化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在丹参酮浓度大于1mg/mg蛋白时,对脂类自由基清除率可达60%。丹参酮对肌质网膜脂质过氧化的保护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脂类自由基而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而不是清除氧自由基而防止脂质过氧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停留仪快速反应动力学方法和自旋捕集ESR技术监测高铁离子自由基和自旋捕捉剂POBN的反应,发现高铁离子自由基本身不被自旋捕捉剂POBN捕捉,但是POBN可以捕捉到停流仪第三相中的OH,可能来自剩余的Fenton试剂或高铁离子自由基的衰变。以含两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LH)作为模型化合物,测定高铁离子自由基与亚油酸分子的反应速率。ESR结果表明,高铁离子自由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动了亚油酸体系的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14.
1.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代号在高中《生物》教材“遗传与变异”一章中,关于DNA的结构,书中以A、G、C、T、U分别代表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和尿嘧啶五种碱基.按照规定,它们应表示相应的核苷.如果要表示碱基,则应用Ade、Gua、Cyt、Thy和Ura三字母缩写代号,这些代号都是相应的英文单词的缩写.在某些教科书和其它一  相似文献   

15.
将嘌呤核苷磷酸化酶与嘧啶核苷磷酸化酶进行融合,提高生物酶法催化合成克拉屈滨等嘌呤核苷类产物的产率.设计不同的刚性、柔性连接短肽(Linker),将嘧啶核苷磷酸化酶EcUP与嘌呤核苷磷酸化酶AmPNP连接融合,考察酶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与活性情况.使用EEEEEEKKK短肽连接的融合蛋白EcUP-L4-AmPNP可溶性表...  相似文献   

16.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氧自由基所引起的癌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类抗氧化酶,它能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歧化反应,对机体起保护作用。氧自由基在某些情况下会对机体产生损伤作用。文章就氧自由基的产生、氧自由基与致癌的关系,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氧自由基所引起的癌变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亚油酸体系脂质过氧化起动机理的ESR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研究直接用含两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一亚油酸(LH)作为模型化台物,利用自旋捕集ESR技术鉴测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中间自由基L·.研究结果表明:0H自由基,H O,0(?)自由基都不能起动亚油酸的过氧化,即使这种亚油酸含有过氧化成份-LOOH.Fe(Ⅱ)和Fe(Ⅲ)都能使含有过氧化成份的亚油酸产生进一步的过氧化,但不能起动纯的亚油酸的过氧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直接用亚油酸为材料,利用ESR自旋捕集技术和紫外分光技术,分别检测了脂质过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中间自由基产物L·和共轭二烯结构,对Cu~(2+),Cu~(2+)/Vit C起动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Vit C自由基,Cu~(2+),Cu~+都不能起动纯的亚油酸的过氧化;Cu~(2+),Cu~+可以使含有部分过氧化成份的亚油酸继续氧化。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来源腐植酸与活性氧自由基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SR波谱仪为工具,利用自旋捕集技术研究不同来源腐植酸与黄嘌呤氧化酶体系和人多形核白细胞(PMN)呼吸暴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及Fenton反应生成的羟自由基(·OH)的相互作用,发现大骨节病病区和非病区的腐植酸对·OH自由基的产生表现促进作用,而对O2-·自由基则表现清除作用.而泥炭腐植酸对O2-·和·OH均显示清除作用,明显不同于大骨节病病区和非病区腐植酸的行为,认为腐植酸诱导大骨节病的过氧化损伤应主要是通过羟自由基反应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20.
Cu~(2+),Cu~(2+)/Vit C对亚油酸过氧化起动机理的ESR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直接用亚油酸为材料,利用ESR自旋捕集技术和紫外分光技术,分别检测了脂质过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中间自由基产物L·和共轭二烯结构,对Cu~(2+),Cu~(2+)/Vit C起动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Vit C自由基,Cu~(2+),Cu~+都不能起动纯的亚油酸的过氧化;Cu~(2+),Cu~+可以使含有部分过氧化成份的亚油酸继续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