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 0 1年10月至2 0 0 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和在不同生境类型分层抽样进行网捕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区内赤麂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群体大小和组成等。结果显示,赤麂主要生活在落叶季雨林和有刺灌丛中,种群数量为716 13±4 7 6 2只,种群密度为5 4 5±3 6只/km2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倒三角形,成体最多,占6 2 5 0 % ,亚成体占2 8 85 % ,幼体最少,占9 6 2 %。成年个体的雌雄性比是1 32∶1 0 0 ,亚成体为1 5 0∶1 0 0 ,幼体是1 5 0∶1 0 0。群平均大小为1 32只,其中独居个体最多,占总观察次数的6 8 31% ;2只群次之,占31 15 % ;3只群最少,占0 5 5 % ;没有观察到3只以上的群 相似文献
2.
《四川动物》2016,(3)
2012—2013年间,利用食团分析法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的食性进行分析。共分析343个纵纹腹小鸮食团,鉴定出353个猎物。以个体计,当地纵纹腹小鸮主要取食小型哺乳动物,占95.18%,其次为鸟类,占3.97%,也取食少量昆虫(0.85%)。生物量贡献则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占99.35%。纵纹腹小鸮在夏季和冬季就可鉴定的取食动物种类比例组成而言,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2.27,df=4,P0.01)。冬、夏两季纵纹腹小鸮取食哺乳动物的平均胫骨长度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全年来看,纵纹腹小鸮取食哺乳动物的胫骨长度平均为19.45 mm±5.84 mm(n=194),主要取食Ⅱ级(10.01 mm~20.00 mm)和Ⅲ级(20.01 mm~30.00 mm)的猎物(分别为46.39%和48.45%)。保护区纵纹腹小鸮的食物生态位宽度以夏季最高(2.583),冬季最低(0.949)。研究结果表明纵纹腹小鸮是机会主义捕食者,根据生境中食物的可获得性改变食性。 相似文献
3.
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采用晨昏沿样带观察及用鸟网捕捉的方法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鸟类资源考察。本次考察共记录鸟类75种,分属于12目30科,加上以往文献记载,该地区总计有鸟类13目36科92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6.97%。其中东洋界鸟类71种,古北界鸟类4种,广布种17种;繁殖鸟类65种(包括留鸟和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23种,居留期不清或迷鸟4种。该区域有许多被保护的鸟类,其中Birds to Watch收录2种,CITES收录5种,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收录10种,中国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收录15种。 相似文献
4.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容纳量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坡鹿采食的植物资源贮量及坡鹿日采食量的方法,估测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坡鹿容纳量,围栏内的坡鹿容纳量是每公顷1.01-1.42只,围栏外每公顷1.40-1.85只,在这一密度下,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种群增长率等于零,为尽快增加种群数量改变坡鹿的濒危状态,应将坡鹿的数量控制在1/2容纳量以内,即围栏内容纳152-213只,围栏外容纳690-909只,应尽快扩大围栏面积并严格控制割取鹿茸的雄鹿比例 相似文献
5.
6.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有关该物种在我国的当前分布和栖息地生态学的资料非常有限, 不利于其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 作者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技术监测调查了小灵猫的分布, 采用核密度函数和Vanderploeg & Scavia资源选择指数分析了小灵猫的活动节律和栖息地选择。本次调查在区内50个位点共布设了120台红外相机, 总相机工作日累计24,778天, 获得独立有效照片6,250张, 调查期间在13个位点获取了48次小灵猫独立有效探测, 证实小灵猫在该区域稳定存在。小灵猫的活动节律为典型的夜行性, 日活动曲线呈单峰分布, 活动高峰处于22:00前后。区内小灵猫对于人类活动在时间层面呈现明显回避(重叠系数∆ = 0.04), 与同域分布竞争物种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之间存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离(P < 0.001)。在栖息地选择上, 小灵猫偏好利用食物资源丰富的杧果(Mangifera indica)林、乔木郁闭度中等(50%-75%)、干扰强度中低的生境。本调查研究填补了海南岛小灵猫分布及生态信息方面的空缺, 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也为更多区域野生小灵猫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赤麂的一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赤麂(Muntiacusmuntjak)标本138号,发现分布于广东省的赤麂与国内已知诸亚种存在显著的差异,应为一新亚种。该亚种体型中等;后足明显地短;头骨大小中等,但眶间宽明显较宽;犬齿和角柄相对较长,且颏腺不明显;体毛呈浅棕黄色;四肢蹄缘无异色等。 相似文献
8.
对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猪偏好选择低平地热带草原和灌丛草地,通常选择草本植物高、草本生物量大、草本覆盖度高、灌木矮小、1m以下当年枝比例高、隐蔽程度相对较低、接近水源的地点作为取食地,而选择灌木高大且密度高、灌木覆盖度高、草本植物高、隐蔽程度好、接近水源和远离人为干扰的地点作为卧息地。在雨季,野猪卧息地的灌木覆盖度和隐蔽度均比旱季高,而取食地的草本生物量也比旱季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取食地第Ⅰ主成分的贡献率达35.51%,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有乔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覆盖度、1m以下当年枝比例、草本覆盖度和隐蔽级;卧息地第Ⅰ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9.5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出现在灌木高度、灌木覆盖度、1m以下当年枝比例、草本高度、草本覆盖度、草本生物量、距水源距离和隐蔽级。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对广西宜州龙江河畔赤腹松鼠采食选择的季节性变化进行分析.赤腹松鼠对榕树的采食量最大,约占总采食量的36.53%,食物采食选择的种类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季节采食的种类无显著变化(P>0.05);取食偏好分析、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结果表明,夏季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4.1545,秋季的生态位宽度最小,为3.5001,夏季和秋季的生态位重叠度最大,为0.9882,夏季和冬季的生态位重叠度最小,为0.9343. 相似文献
11.
12.
黑麂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在浙江省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分季节采集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粪便,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为主,辅以野外观察,对其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黑麂食物包括29科43种(属)植物。食物中的植物类型包括乔木、灌木、藤本、非禾草类草本和禾草类草本五种类型;灌木是黑麂全年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所占的比例为55.4%;三尖杉 (Cephalotaxus fortunei)、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矩圆叶鼠刺(Itea chinensis var. oblonga)、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和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为黑麂四季都取食且在食物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植物,分别为 17%、16.5%、9%、8.7%和 4.3%,是黑麂取食的主要食物。方差分析表明 :黑麂的主要食物及其主要种类都存在季节变化。夏秋季节,乔木植物在黑麂食物组成的比例低于冬春季节 ,而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则相反,灌木植物变化较小;黑麂取食的五种主要食物中,其中三尖杉和光叶菝葜季节变化极显著,在冬季,三尖杉和光叶菝葜在食物组成比例中最高,达到 21.7%和 24 .3%;在夏季,它们在食物组成比例中下降到最低点,分别是 11.3%和 11.6%,但相对密度(RD)值仍保持最高序位 ;矩圆叶鼠刺和南五味子变化较平缓 ,基本变化趋势相同:冬春季节比例较高,夏秋季节比例有所下降;络石季节变化不明显;由于黑麂的食物组成中禾草类占的比例很小,说明黑麂更接近嫩食者 相似文献
13.
生态位分化是解释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Schonenr认为空间维度对生态位差异形成的影响程度最高,营养维度次之,时间维度则最后被启动。为验证这一假说,我们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塘山区域采用公里网格法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同域分布且食性相似的黑麂和小麂种群进行监测,计算平均拍摄率,分析不同季节黑麂和小麂对不同植被类型、海拔、坡位、水源距离的选择差异,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二者日活动节律及重叠程度。结果显示,(1)黑麂和小麂对空间生态位的选择出现分化:黑麂偏好针阔混交林,主要栖息于1 301~1 500 m的高海拔地区,回避下坡位和谷地,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区域内活动频繁;小麂则偏好落叶阔叶林,主要栖息于901~1 100 m的中海拔地区,偏好中坡位,回避谷地,对水源距离没有明显的选择倾向。(2)黑麂和小麂均为晨昏性活动的昼行性动物,二者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较高(Δ4=0.86),仅冬季较低(Δ1=0.65)。上述结果支持Schonenr的假说:首先,空间维度对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影响大于时间维度,龙塘山区域黑麂和小麂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栖息地来增加空间... 相似文献
14.
Microhabita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orage and bed sites of Indian muntjac (Muntiacus muntjak) we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in Hainan Island from 2001 to 2002.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t forage and bed sites were measured by tracking five radio-collared adult muntjacs (three females, two males) and locating from fresh sign or muntjac flushed during transect surveys. Among six available habitat types, Indian muntjac preferred shrub grassland and thorny shrubland, and used dry savanna in proportion to its availability. Muntjac avoided woods, cultivated grassplot and deciduous monsoon forests. Comparing forage sites with bed sites, food availability was greater at forage sites. For bed sites, taller trees with larger canopies, taller shrubs, denser shrub canopy covers and concealment covers were essential factors. No seasonal difference (wet season vs. dry season) was found in food abundance at either forage sites or at bed sites. During the wet season, canopy closure for both types of sites was higher and at bed sites concealment cover was higher than during the dry seas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ree height, d.b.h. and maximum canopy diameters were important factors in habitat selection. The different micro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t forage and bed sites can be a clue to understanding the survival strategy of Indian muntjac, a small-bodied ungulate, in savanna woodlands. 相似文献
15.
小麂、黑麂、赤麂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工作以界面铺张——硝酸银染色技术,对小麂(Muntiacus reeuesi)、黑麂(M.crinifrons)和赤麂(M.muntjak)的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yna ptonemal complex,SC)进行亚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SC的平均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同有丝分裂细胞相应染色体的数值有很好的一致性。根据SC的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绘制了三种麂的SC组型图。雄性黑麂减数分裂前期形成一个复杂的易位多价体,意味着其核型的演化过程涉及两次染色体易位和一次臂间倒位。 2.在减数分裂前期,性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同常染色体的有明显差异,如性染色体嗜银性较强,配对延迟等。XY的配对起始于早粗线期,在中粗线期,Y的全长均同X配对;XY-SC开始解体于晚粗线期。 3.在粗线期,X染色体未配对区域出现自身折叠,形成“发夹”状结构。这种“发夹”结构的形成,可能是在性染色体的进化过程中,X染色体通过不对称易位得到的重复片段在减数分裂前期同源配对的一种细胞学表现。 相似文献
16.
2006年4~8月,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位于E108°47′05·8″~108°47′12·0″、N19°05′55·7″~19°05′58·1″,面积为10400m2的围栏内6只半散放条件下赤麂(Muntiacus muntjak)的卧息生境进行了研究。将围栏内的面积划为104个10m×10m的样方,作为收集数据的基本单元。将有赤麂卧息的样方定义为卧息单元,反之为非卧息单元。赤麂选择在14个样方卧息,卧息地平均长(1·6643±0·6197)m、宽(1·1679±0·3123)m、高(0·8143±0·1445)m。采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作为赤麂卧息地特征分析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在14个卧息单元中收集的11类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赤麂卧息地的选择与草本高度、隐蔽度、灌木高度及灌木密度正相关。赤麂卧息地选择的预测模型可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示:ln[P/(1-P)]=-26·888 0·089×灌木密度 0·253×草本高度 0·114×隐蔽度 0·079×灌木高度。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牛DRB3 特异性引物(LA31 和LA32),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以及克隆测序技术,从12 只黄麂个体中共获得20 个DRB 第二外显子等位基因,其中6 个个体具有3 ~ 4 个等位基因,提示利用该引物从黄麂中至少可以扩增出2 个DRB 位点。所有序列均无插入、缺失和终止密码子。基于序列比对(与牛DRB3 和鹿科DRB 基因同源性非常高),以及所检测到的氨基酸变异位点主要位于抗原结合区,推测本文所获得的黄麂序列为表达的、且具有重要功能的DRB 位点。抗原结合区氨基酸位点的非同义替换(dN )显著大于同义替换(dS )(P < 0.01),说明历史上黄麂DRB 基因经历过正选择作用。CODMEL 程序中的模型M7 和M8 似然比检测(Likelihood ratio test,LRT)结果同样支持上述推论。进一步利用经验贝叶斯法准确地检测出6 个受正选择作用的氨基酸位点(位点11、37、61、67、71、86),其中的5 个位点位于PBR 区。因此,正选择作用可能是维持黄麂DRB 基因多态性的主要机制之一。基于DRB 外显子2 序列利用邻接法(NJ)
构建了部分偶蹄动物系统发生关系,在NJ 树上,黄麂DRB 基因与其它鹿科动物DRB 基因呈镶嵌式分布,提示跨物种进化是维持黄麂DRB 基因多态性的另一重要机制。此外,黄麂两个等位基因(Mure-DRB1 和Mure-DRB11)和马鹿的两个等位基因(Ceel-DRB34 和Ceel-DRB46)与牛科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独立的进化枝,说明黄麂和马鹿的某些DRB 基因具有非常古老的谱系。 相似文献
构建了部分偶蹄动物系统发生关系,在NJ 树上,黄麂DRB 基因与其它鹿科动物DRB 基因呈镶嵌式分布,提示跨物种进化是维持黄麂DRB 基因多态性的另一重要机制。此外,黄麂两个等位基因(Mure-DRB1 和Mure-DRB11)和马鹿的两个等位基因(Ceel-DRB34 和Ceel-DRB46)与牛科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独立的进化枝,说明黄麂和马鹿的某些DRB 基因具有非常古老的谱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