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眉柳莺繁殖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眉柳莺(Phylloscogus i. inornatus)的繁殖国内报道甚少,我们于1980年和1983年在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地区观察到二巢,现将所见报告如下: 黄眉柳莺在长白山为夏候鸟,每年约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迁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迁去。其具体时间如表1。 迁来时常结3—5只或几十只的群,活动于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地区白眉姬鹟的一些繁殖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兴录  张良吉 《生态学报》1983,3(4):332-332
在长白山北坡安图二道白河地区,白眉姬鹏(Ficedula zanthopygia)一般4月下旬迁来,雄鸟要早于雌鸟10天左右;9月上旬南迁。居留期4个半月。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下,遇见率为0.7—0.8只/公里/小时。 在长白山居留期,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剖检8只成鸟,胃中检出有天牛科、拟天牛科的成虫及叩头虫、瓢虫、金花虫、尺蠖、波纹夜蛾等幼虫。所食昆虫绝大部分是农林害虫。 繁殖于较开阔的森林中,筑巢于天然树洞、啄木鸟弃洞或人工鸟箱内。巢洞离地面高度,测15巢为1—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长白山鸟类前人考察甚少。解放前几乎无人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以来,许多单位赴长白山考察,其中吉林师范大学生物系与地理系、吉林省博物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对长白山脊椎动物进行了考察。 1959年5—6月,7—8月和1962年6—7月初,7月中旬—8月末,笔者分别参加了吉林师范大学生物采、地理系和吉林省博物馆等单位所组织的综合考察,并在漫江、抚松、二道白河、和平营子、白山冰  相似文献   

4.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Pallas)是一种很有益的森林鸟类。繁殖期分布范围从苏联贝加尔湖开始,经过东西伯利亚、蒙古和我国东北,一直到朝鲜和日本,并由此向南扩展到我国华北、华东和西南等地。冬季则向南迁移到我国南方以及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和印度支那的一些国家。笔者1972年和1973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头道白河和二道白河对北红尾鸲的生态作了一些零星的观察和记载;1974年又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头道、二道、和平营子、黄松蒲、白山、冰场等不同海拔高度对北红尾鸲的生态作了较为系统的和全面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星  薛凯  李敏  周繇 《生命世界》2023,(12):90-93
<正>长白松是长白山地区特有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天然长白松种群仅分布于长白山北坡海拔600至1400米的狭长范围内,分布区极其狭窄。除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二道白河镇附近较为集中形成成片纯林外,其余多散生在二道白河和三道白河的阶地上,与红松、长白落叶松、云冷杉及一些阔叶树种形成独具特色的长白松混交林。长白松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因而又被称作“美人松”。  相似文献   

6.
白峻蓝[姬]鹅(Ficedula cyanomelana cumatilis)在长白山是一种较常见的夏候鸟。每年4月末迁来,9月中、下旬离开,留居期长达5个月之久。在此期间它们大量捕食各种森林害虫,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因此在植物保护方面是有一定意义的。作者自1962年以来曾对该鸟作过一些零星的观察,1974、1978和1979年又在长白山头道自然保护站对该鸟的繁殖生物学作了三年的定点观察、本文是这几年观察的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7.
幽蝗属(Ogneria Ikonn.)在国外已知分布于苏联滨海区和朝鲜。1979—1980年笔者在吉林省安图县长白山进行蝗虫调查时,于长白山二道白河采到本属标本8枚(5 3),系我国新纪录,经鉴定为安图幽蝗 Ognevia sergii Ikonn. 雄:体长18.0—23.7毫米,前翅长16.6—20.8毫米。雌:体长26.7—35.6毫米,前翅长20.2—  相似文献   

8.
中华秋沙鸭在长白山地区的分布和种群数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和我国。是一种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的珍稀濒危鸟类。已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皮书和我国Ⅰ级保护动物。据作者1962以来的调查资料表明,长白山是中华秋沙鸭在我国的本要繁殖地。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东北坡的头道白河、三道白河、古洞河及其支流和西南坡的漫江、锦江及其支流。据我们1977—1978和1989—1991年调查约40—50对,种群数量呈减少趋势。原因是环境恶化和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9.
周繇 《生命世界》2007,(4):84-89
6月26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长白山主峰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的雄浑。为了能够拍摄到更多的野生花卉,我们选了一条鲜为人知的小径,即从二道白河右侧——曾经拍过《西游记》和《雪山飞狐》两部电视剧的小天池边上向主峰攀登。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针叶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树皮剥落、枝干虬曲、悬根露爪、古拙苍劲的岳桦。它们像忠诚的哨兵一样坚守在火山锥体的下部、诠释着生命的顽强和倔犟,形成了长白山一个特有的景观带——岳桦林带。这些岳桦生长得十分缓慢,一个直径10厘米的主干竞有200多个年轮。木材的密度也大于水,与脚下的火山浮石成了长白山的两个奇观——能沉水的木头和不沉水的石头。  相似文献   

10.
以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长白山二道白河上游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河岸带植被管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岸带及其植被的科学管理对策,为河岸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模式,对河岸带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保护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横断山区鸟类考察过程中,发现采自四川宝兴县硗碛和雅江县八角楼的两号小鴞属标本与原记录的种类有显著差异,经研究认为是横斑腹小鴞(Athene brama)的一新亚种,命名为: 横斑腹小鴞 新亚种—杂斑腹小鴞Athene brama poikila Subsp.nov. 正模标本 雄性成鸟(采集号6079),1964年12月6日,采自四川省宝兴县的硗碛,海拔高度2,200米。标本保存在四川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2.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近年来在湖北省对棉花生产威胁较大。1977年我们在汉川县分水公社新农大队开展棉虫综合防治的同时,用棉田套种高粱,利用高粱蚜Aphissacchari Zehntner繁殖天敌消灭棉铃虫,全年未用农药,基本上控制了棉铃虫的发生和为害。 1.以高粱繁殖高粱蚜 高粱于4月初播种育苗,6月初移栽棉田厢沟两旁,每亩30至50株,6月中旬发棵分蘖,6月下旬高粱蚜密度剧增。据6月20日至9月5日调查:平均有蚜  相似文献   

13.
<正> 榆叶象Hypera sp.属鞘翅目,象虫科(Curculionidae)、叶象亚科(Hyperinae)。此类象虫生活习性较特殊,幼虫食叶,卵亦产于叶片上。对此类象虫国内末见报道。笔者1980年在长白山二道白河春榆Ulmus japonica Sarg上发现一种圆形卵块和类似鳞翅目食叶的幼虫,采回后进行饲养,经过1981—1982年系统观察,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白喉矶鸫 Monticola gularis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和华北,以及苏联的西伯利亚东部繁殖,冬季到我国华南及中南半岛越冬。 关于它的繁殖生态,过去仅记录在乌苏里见到它的巢以及一卵和一雏鸟。我们于1965年6月20日,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和平营子保护站的红松采伐迹地上,发现其巢,对它的繁殖做了初步的观察。 每年5月上、中旬在吉林省平原靠水的杂木林中能见到白喉矶鸫,多成对生活。5月中旬有迁到长白  相似文献   

15.
黑喉石(即鸟)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60年5—6月在吉林省敦化县大石头地区曾对黑喉石(即鸟)(Saxicola torquata stejnegeri)亚种的生态习性作了观察。1978年5—8月,在长白山对其生态习性特别是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采集卵7窝(共31枚),幼鸟9只。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栖息环境 黑喉石(即鸟)主要活动在半山区及山区的灌木丛和落叶松的采伐迹地。在长白山  相似文献   

16.
在长白山繁殖的鸫共有4种: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 aurea(Pallas)白腹鸫 Turdus Pallidus pallidus Gmdin 灰背鸫 Turdus hortulorum Sclater和蓝头矶鸫 Monticola cinclorhynchus gularis其中除后者外,其余3种均还未见报道。现将从1962年以来所观察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灰背鸫 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迁来,9月末至10月初飞走,留居期长达5个月。在长白山主要分布在1200米以下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据对几种主要生境类型分别作的3次(每次1小时)  相似文献   

17.
缘蝽科(Coreidae)蜂缘蝽属(Riptortus Stal)在中国已知3种,主要分布于南方。1984年9月11日,作者在长白山二道白河原始森林中首次采获本属一雄虫,经江西农业大学章士美教授鉴定系点蜂缘蝽Riptorlus pedestris(Fabricius)。本种的特征是:体长17mm。体黄棕色,前胸背板及前、中、后胸侧板有颗粒状小刻点突。头部及胸部两侧的黄色光滑斑纹成点状。本种寄主已知有水稻、棉、麻、蚕豆。已知分布北京、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福建、云南、西藏。据讯黑龙江曾采得本种。标本存江西农业大学植保系。蜂缘蝽属在吉林的首次发现@李…  相似文献   

18.
河南灰脸鵟鹰繁殖习性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2010年,笔者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的繁殖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灰脸鵟鹰于每年2月底、3月初迁来董寨保护区,营巢于高大乔木上,巢位多接近巢树主干。窝卵数为2~3枚,平均(2.75±0.46)枚(n=8)。在所观察的14个繁殖巢中,有11巢繁殖成功,成功率达78.57%。本调查结果将灰脸鵟鹰繁殖区的文献记录从黄河以北地区扩展到了河南省的南部。  相似文献   

19.
苏龙  王才 《昆虫学报》1981,(3):327-331
我们在1974、1978两年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黄松浦及和平林区,从杨树(Populus sp.)、桦树(Betula sp.)和色树(Acer sp.)等树洞积水中采获巨蚊幼虫10只、蛹2只,经饲养羽化出9只雌蚊和1只雄蚊。对成虫、幼虫和蛹的研究发现,它们与阿穆尔巨蚊Toxorhynchites christophi(Portschinsky),1884和十和田巨蚊Toxorhynchites towadensis(Matsumura),1916有近缘关系,在形态上很相似,但也有明显差别,乃定为新种。因采自长白山,故名为长白巨蚊Toxorhynchites changbaiensis。  相似文献   

20.
2015年和2016年的5—7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期间发现一处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巢址,并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红尾鸲在本地为冬候鸟,但首次发现该种鸟类夏季在此繁殖;北红尾鸲的繁殖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5月下旬开始营巢,持续10 d左右,巢穴外径7.5 cm×5.8 cm、巢深3.2 cm,巢材由苔藓、体羽、禾本科杂草茎等组成;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4~5枚(2015年产卵4枚、2016年产卵5枚),孵化期11~12 d,巢内育雏14 d。推测冬候鸟北红尾鸲在此繁殖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