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常见阔叶绿化植物滞留PM2.5能力与叶面微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片是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主要载体,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文用洗脱法测定了北京市20种常见阔叶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总悬浮颗粒物(TSP)及PM2.5(颗粒直径≤2.5μm)的质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叶表面的微结构,分析比较了20种道路绿化植物叶片去除TSP与PM2.5的能力,以探讨典型植物叶表面微结构特征对大气颗粒物拦截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不同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TSP和PM2.5的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变化范围分别为0.40~3.44g/m2和0.04~0.39g/m2。(2)叶表面沟槽宽度的不同可能是不同植物滞留TSP和PM2.5差异的主要原因,沟槽宽度过宽和过窄均不利于叶片捕集颗粒物,且颗粒物滞留量随沟槽深度增加而增大。(3)气孔密度较大的叶片表面颗粒物滞留量较大。研究表明,灌木与藤本植物单位叶面积对TSP和PM2.5的平均滞留量均大于乔木;叶表面沟槽宽度为5μm左右时对PM2.5滞留量较大;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木槿(Hibiscus syriacus)和大叶黄杨(Buxus sinica)单位叶面积滞留TSP与PM2.5量与其他供试植物相比均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探索绿色屋顶基质的固碳能力, 推广绿色屋顶的应用, 研究选择混合污泥土(污泥与自然土等体积混合)和本地自然土作为绿色屋顶的种植基质, 分别修建20 cm、25 cm和30 cm三个不同厚度的绿色屋顶, 进行了一年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混合污泥土平均总碳含量较高, 为(44.33±7.12) g⋅kg–1, 平均总有机碳(36.02±6.03) g⋅kg–1高于自然土的总有机(19.64±4.3) g⋅kg–1。混合污泥土TC与T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降低规律不明显, 而自然土比较明显。混合污泥土的碳密度(13.15 kg⋅m–2)是本地自然土(8.58 kg⋅m–2)的1.53倍, 一年的固碳量混合污泥土(3.81 kg⋅m–2)与自然土(3.89 kg⋅m–2)相当, 两者的固碳能力都处于较高水平。可见混合污泥土是一种潜力较大的绿色屋顶种植基质。若将成都市34 km2没有绿化的屋顶面积的50%选择混合污泥土作为绿色屋顶基质进行推广应用, 成都绿色屋顶基质每年增加固碳6.48×107kg, 相当于每年减少CO2排2.38×108kg, 利用市政污泥2.125×106m3(2.231×106 t), 这将对成都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起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典型天气下植物叶面滞尘动态变化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王会霞  石辉  王彦辉 《生态学报》2015,35(6):1696-1705
在天气变化频繁的春季选择了几种典型天气观测了油松、女贞、珊瑚树和三叶草叶面滞尘动态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和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研究表明:(1)供试物种的叶面滞尘量(g/m2)由大到小依次为油松(4.57—5.45),珊瑚树(2.23—5.85),女贞(2.14—4.27)和三叶草(0.12—0.38);(2)油松和三叶草叶面滞尘量无明显变化,而天气状况对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影响明显;(3)连续2d(17.1、14.8 mm)的降雨后,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量降低了50%以上;极大风速对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量的影响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在极大风速为14 m/s时达到峰值;相对湿度大于80%时,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量明显降低;空气中高浓度的颗粒物可使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在4—5 d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4.
模拟降雨对常绿植物叶表面滞留颗粒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能够冲洗植物表面滞留的颗粒物并将其带入土壤中,使植物表面恢复滞尘能力。本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以木犀(Osmanthus fragrans)、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女贞(Ligustrum lucidum)、石楠(Photinia serrulata)、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 6种常绿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60和90 mm·h~(-1)两个雨强,历时60 min,从不同粒径颗粒物(被孔径10μm滤膜截留的颗粒物,标记为PM_(10);通过孔径10μm滤膜而被2.5μm截留的颗粒物标记为PM_(2.5~10);通过孔径2.5μm滤膜的颗粒物标记为PM_(2.5))的洗脱率、滞留颗粒物阈值、建立拟合关系3个方面阐述了降雨和颗粒物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降雨对叶面各粒径颗粒物均有明显的洗脱作用,PM、PM_(10)、PM_(2.5~10)和PM_(2.5)的洗脱率分别为54.55%~95.07%、49.83%~96.00%、63.15%~93.63%和75.80%~91.84%;且90mm·h~(-1)雨强对PM和PM_(10)的洗脱率较60 mm·h~(-1)高(P0.05);降雨强度对PM_( 10)的洗脱率影响显著,对于PM_(2.5~10)和PM_(2.5)的影响不明显; 6种植物滞留PM和PM_(10)的阈值由大到小为白皮松女贞荷花玉兰石楠海桐木犀;降雨初期,叶表面颗粒物洗脱率随降雨历时先急剧上升,随后趋于平稳;降雨量与颗粒物洗脱率有良好的拟合关系,随着降雨量的增大,颗粒物的洗脱率呈对数升高,并且在降雨初期30 min内颗粒物洗脱率上升较快,随后上升趋势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5.
闫珊珊  洪波 《生物信息学》2019,26(7):101-106
研究选取城市公园中6个由不同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通过监测不同空间内PM2.5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风向,分析不同空间景观要素组成与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空间气象因子变化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中PM2.5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 0.05)。2)PM2.5浓度与绿量(D)呈显著负相关(R=-0.966), 当113.57 m2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褪黑素对大气细颗粒物(PM 2.5)暴露大鼠肺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机制,本实验将48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NS对照组、PM 2.5组及褪黑素(MT)组,通过气管向肺内注入PM 2.5悬液构建大鼠肺组织PM 2.5染毒模型,并通过灌胃MT溶液,采用肺组织HE染色、ELISA法及蛋白印迹等方法分别检测肺组织病理改变、TNF-α、IL-6、IL-1、MPO、SOD及MDA表达以及NF-κBp65蛋白表达。结果显示:(1)与空白对照组及NS对照组比较,PM 2.5组大鼠肺组织出现明显损伤改变,MT组大鼠肺组织损伤较PM 2.5组明显减轻;(2)PM 2.5组大鼠肺组织TNF-α、IL-6、IL-1表达出现明显增加(p0.05),MT组较PM 2.5组TNF-α、IL-6、IL-1表达明显下降(p0.05);(3)PM 2.5组大鼠肺组织SOD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及NS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MPO及MDA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与PM 2.5组比较,MT组大鼠肺组织SOD表达出现增加,MPO及MDA表达下降(p0.05);(4)PM 2.5组P65蛋白表达出现明显上调(p0.05),而MT组较PM 2.5组P65蛋白表达出现明显下降(p0.05)。由此得出结论,PM 2.5能通过介导肺组织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导致肺组织损伤,且与活化NF-κB相关,褪黑素能显著抑制PM 2.5所致NF-κB活化,减轻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改善PM 2.5暴露大鼠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岩溶区青冈栎整树蒸腾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ranier热消散树干液流技术,在裸露岩溶区坡地上对青冈栎样树的树干液流和整树蒸腾过程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栎树干液流密度与树木胸径大小的关系是随机的,日间液流密度峰值出现在13:30—14:30;日液流密度峰值夏季最大,为56.00 g H2O·m-2·s-1,春季最小,在35.86 g H2O·m-2·s-1.岩溶区单树日蒸腾量随着天气变化起伏较大,单树日蒸腾量与水汽压亏缺和太阳辐射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R=0.97,P<0.01).平均整树日蒸腾量变化格型为夏季高冬春低,秋季(旱季)随土壤水分的减少由高到低变化.与其他地区的树种相比,即使受旱季的干燥少土双重胁迫,裸露岩溶区坡地上的青冈栎整树日蒸腾量仍然较高,推断在岩溶区旱季青冈栎的水分来源可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富水的表层岩溶带.  相似文献   

8.
明确在常规叶片清洗方法(泡洗或泡洗+刷洗)上增加超声清洗对叶面各径级颗粒物滞纳量定量评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叶面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和吸滞效率,可进一步提高城市树木大气颗粒物吸滞能力的定量评估精度。该文以城市森林建设常用阔叶树种银杏(Ginkgo biloba)和针叶树种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为研究对象,于雨后(降水量15 mm)4天(短滞尘时长)和14天(长滞尘时长)分别采集叶样,并依次对其进行泡洗(WC)、刷洗(BC)、超声清洗(UC)等洗脱程序,然后对每个清洗步骤下叶片洗脱液中颗粒物的质量和粒径分布进行测试,并依此估算叶片各径级颗粒物的吸滞效率。结果表明,以"泡洗+刷洗+超声清洗"清洗流程的测试结果为参照,若只对叶片进行泡洗,则银杏和油松对大气颗粒物(PM1,粒径d≤1μm)、PM2.5(d≤2.5μm)、PM5(d≤5μm)、PM10(d≤10μm)吸滞量会分别被低估约一半(54%、53%、53%和53%)和40%(42%、42%、42%和42%);若只进行"泡洗+刷洗",则银杏和油松对相应径级颗粒物的吸滞量仍会分别被低估约15%(17%、16%、15%和15%)和20%(21%、20%、20%和20%)。油松叶面颗粒物粒径分布呈双峰曲线,而银杏叶面颗粒物粒径则呈单峰分布,且银杏叶面颗粒物平均粒径在短、长滞尘时长下均大于油松。油松叶片对PM1、PM2.5、PM5、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的吸滞效率分别为8.96、23.92、23.96、23.96和23.96 mg·m–2·d–1,分别比银杏叶片高112%、73%、34%、37%和42%。  相似文献   

9.
应用资源选择函数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的北寺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34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各做一个10m×10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离最近水源距离、离林间道路的距离、离最近林缘的距离、离最近居民点距离等参数;对照样方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研究区域内设置同样数目的对照样方,测定同样指标。结果表明,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1.537 2.245×坡度 3.452×乔木盖度 2.001×乔木数量-2.903×与最近居民点的距离。根据拟合出的资源选择函数,褐马鸡冬季对夜栖地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 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可达到93.8%。模型表明,冬季褐马鸡夜栖地的选择概率与坡度、乔木盖度和栖树数量呈正相关,与距居民点距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符冰芬  吴海堂  赵立华 《生态学报》2023,43(15):6293-630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车辆造成的道路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城市,交通源排放问题高度集中,机动车排放是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开展减缓城市道路污染危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调查绿化带对广州城市道路PM2.5的影响,运用实测与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模拟结合的研究方法,实测并分析城市道路空间PM2.5的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使用实测数据对模拟软件进行验证分析,模拟研究理想道路模型下不同高宽比、风向等因素及绿化带植配类型对PM2.5的消减作用。研究表明:(1)城市道路空间PM2.5浓度分布受污染源、街道高宽比、风速风向、绿化带等综合影响,自然消减情况下,其主要受风速风向和高宽比双因素影响;(2)通常街道高宽比越大,越有利于道路空间PM2.5的扩散;(3)城市道路空间PM2.5自然沉降最小距离为12 m,0-12 m范围内应保持无障碍物的开敞环境,PM2.5消减的关键范围是12-24 m,此范围内可以利用生态手段沉降颗粒物;(4) PM2.5消减率受绿化带和风向的双控制,应根据主导风向选择绿化带植配方式。在主导风平行面和垂直迎风面绿化带对PM2.5有正消减效应,建议植配类型为"乔-乔+灌+草";在主导风垂直背风面绿化带对PM2.5呈负消减效应,植配类型为"乔-灌"绿化带消减率接近于自然消减率,而植配类型为"乔-灌+草"和"乔-乔+灌+草"的绿化带加重了颗粒物在该区域的积聚。  相似文献   

11.
吕同汝  蒋勇军  吴泽  茆杨  邱菊  吴超 《生态学报》2022,42(3):1047-1058
植物蒸腾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亚热带岩溶区树木的蒸腾耗水情况,探究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植物蒸腾的影响,运用Granier热耗散探针技术,对亚热带岩溶区次生林内的常绿树种女贞(L.lucidum)和落叶树种刺槐(R.pseudoacacia)的树干液流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同步监测了气象因子及土壤含水率(SMC),探讨在不同时间尺度下两种生活型树种的蒸腾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季节尺度下,影响两树种整树蒸腾量(ET)的主要因子为太阳辐射强度(Rs)、气温(T)和水汽压亏缺(VPD);女贞蒸腾量(ETL)表现为夏季(1.29 kg/h)>春季(0.57 kg/h)>冬季(0.15 kg/h)>秋季(0.13 kg/h),刺槐蒸腾量(ETR)表现为夏季(0.90 kg/h)>春季(0.31 kg/h)>秋季(0.16 kg/h)>冬季(0.04 kg/h)。(2)在日尺度下,晴天两树种ET呈现出明显的单峰日变化,且主要影响因子均为T、VPD和Rs;但由于常绿和落叶树种的生理特征差异,降雨时...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15种阔叶乔木滞尘能力与叶表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市15种常见的阔叶乔木为研究对象,通过3级滤膜过滤法测定了各乔木单位叶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10、PM2.5)的质量,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15种乔木的叶表面微形态结构,分析了微形态对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乔木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滞尘能力最强的植物为二球悬铃木、桂花和石楠,除以上3者外,女贞和广玉兰分别具有较强的滞留PM10和PM2.5的能力;加杨滞留TSP和PM>10的能力最弱,玉兰滞留PM10和PM2.5的能力最弱。各乔木单位叶面积滞留PM2.5和PM10的质量分别占总粉尘量的0.7%—8.9%和3.6%—33.9%。叶表面微结构观察表明,叶表面粗糙、褶皱较多,或被有蜡质层的植物有利于粉尘颗粒物的附着。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与叶表面沟槽的宽度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无锡市河埒口休闲广场街头绿地为对象,研究了典型天气条件(晴天、多云、雨后阴天)下绿地内4种粒径颗粒物(TSP、PM10、PM2.5和PM1)的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绿地内TSP、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日均值均为:晴天多云雨后阴天。雨后阴天的PM10、PM2.5和PM1浓度均极显著高于晴天和多云,多云天气的PM2.5和PM1浓度极显著高于晴天。多云和阴天天气下PM2.5和PM1质量浓度的增幅远高于TSP和PM10。(2)在观测时段内,晴天和多云4种粒径颗粒物的日变化曲线基本一致,上午浓度高于下午,7:00和13:00—15:00分别出现峰值和低谷;雨后阴天时,随时间推进颗粒物浓度呈递增趋势。晴天时小粒径颗粒物所占比例日变化与其浓度协同变化,多云和雨后阴天时则基本呈相悖状态。(3)3种天气条件下,街头绿地内仅晴天时PM2.5浓度达到国家二类功能区质量要求,其他均超出二级浓度限值。(4)晴天街头绿地内主要为粒径2.5~10μm的PM10污染,污染较轻;而多云和雨后阴天时TSP、PM10和PM2.5污染均较严重,TSP污染以粒径10μm的颗粒物为主,PM10以粒径2.5μm的为主,PM2.5主要为1~2.5μm范围内的颗粒物污染。(5)空气相对湿度是无锡高湿环境下影响颗粒物浓度的最主要因子。晴天,颗粒物浓度与风速、气温、光照强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车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多云天气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因素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雨后阴天时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湿度呈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沉水植物菹草为研究对象, 通过生态缸模拟试验, 研究菹草的种植密度对底泥中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的影响, 探索沉水植物菹草对不同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 (1)250 株⋅m–2 密度组的菹草体内Cd、Cu、Pb 元素的平均增量最大, 分别达到30.02 mg⋅kg–1、271.2 mg⋅kg–1、226.48 mg⋅kg–1, 富集效果较好; 167 株⋅m–2 密度组菹草体内Zn元素的平均增量最大, 达到423.08 mg⋅kg–1, 可见该密度下对Zn 的富集效果最好。(2)菹草对四种重金属富集能力而言,在实验的三个密度组中对Zn 的富集效果都是最好的, 生物富集因子BSAF 分别为7.77、9.57、8.16; Cd、Cu、Pb 在250 株⋅m–2(每缸30 株)密度组下BSAF 分别达到最高7.63、6.33、3.93。(3)回归分析的曲线估计, 可知菹草植株中的重金属含量(y)与底泥中的重金属含量(x)是一种线性回归的关系。回归方程通式为y= –ax+b, 决定系数R2 都接近1, 回归模型的显著性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对淮南市污染区(矿区)和对照区(相对清洁区)空气中TSP、PM10-100、PM5-10、PM2.5-5和PM2.5的日均质量浓度进行了测定,并对TSP中Cd、Cr、Cu、Ni、Pb和Zn的质量浓度和二球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Ait.)Willd.〕叶片中Cd、Cr、Cu、Ni、Pb和Zn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二球悬铃木叶片中重金属含量与TSP中重金属质量浓度和各类空气颗粒物日均质量浓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60 d采样期内,空气颗粒物日均质量浓度和叶片中重金属含量均呈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污染区空气中TSP和PM2.5的日均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区,污染区PM10-100、PM5-10和PM2.5-5日均质量浓度总体上低于对照区;污染区空气TSP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区,污染区二球悬铃木叶片中的Cd、Cr、Cu、Ni和Zn含量均高于对照区但Pb含量低于对照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区二球悬铃木叶片中重金属含量与空气TSP中重金属质量浓度多数呈正相关,叶片中重金属含量与空气中PM2.5日均质量浓度也均呈正相关,其中叶片中Cd含量与PM2.5日均质量浓度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淮南矿区,可将二球悬铃木叶片中的重金属含量作为空气PM2.5污染状况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李灿东  郭泰 《植物学报》2015,50(4):490-494
为研究大豆(Glycine max)叶面适宜施氮量及叶面氮素吸收与利用的规律,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主栽品种合农64为实验材料,采用15N标记示踪法在大豆需氮关键时期R5期进行叶面施氮,分析大豆组织器官标记氮素的积累量及回收率。结果表明:在4.5 kg·hm–2(N3)施氮条件下,大豆组织器官干物质量及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中籽粒干物质平均重22.7 g,总干物质平均重73.2 g,分别比不施氮处理(N0)高17.92%和16.38%;籽粒氮素积累量平均为134.4mg·plant–1,比不施氮处理(N0)高13.13%,说明4.5 kg·hm–2(N3)施氮条件是合农64在R5期的最适叶面施氮量。在不同施氮条件下,各组织器官标记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籽粒标记氮积累量在4.5 kg·hm–2(N3)施氮条件下最高,为9.96 mg·plant–1。这一结果同样说明了4.5 kg·hm–2(N3)是合农64在R5期的最适叶面施氮量,同时明确了叶面氮素是籽粒氮素积累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各组织器官标记15N积累量顺序为籽粒茎叶荚皮叶柄根,且各器官间差异显著,说明在R5期叶面施氮籽粒积累的叶面氮素最多。从15N标记在各组织器官的贡献率来看,在3.5 kg·hm–2(N1)施氮条件下,籽粒氮素贡献率与植株氮素回收率最高,说明在叶面施氮量较小的条件下,氮素更容易被籽粒吸收利用,但净积累量却低于最适施氮量处理(N3)。在3.5 kg·hm–2(N1)施氮条件下,植株氮素回收率高于最适施氮量处理(N3)。  相似文献   

17.
2007—2014年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区公路、头道公路及白山公路,各选取1条样线,采用直接观测法进行了爬行动物道路致死情况的调查。累计统计里程总长1568 km。研究表明,道路致死爬行动物5种共391条,平均道路致死率为2.5条/10 km;其中白条锦蛇Elaphe dione个体数最多,占致死总数量的49.9%;环区公路道路致死率与白山公路(Mann-Whitney Test:Z=-3.333,P=0.0010.05)、头道公路(Mann-Whitney Test:Z=-2.473,P=0.01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路基宽度最小的头道公路道路致死率最高;岩栖蝮Gloydius saxatilis不同月份道路致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 Wallis Test:X~2=13.404,df=5,P=0.0200.05),其他4种爬行动物不同月份道路致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月车流量与各月总道路致死率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著不相关(R=0.423,P=0.407)。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应减小道路对爬行动物致死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张俊 《生态科学》2014,33(2):361-365
调查研究了太湖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之间所在区域(31°4′3″-31°11′39″N, 120°18′42″-120°25′48″E)内15个 样方中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的根系活力与干湿比, 以及相应样方内的太湖底质氨氮、总氮、总磷与有机质。结果 显示, 调查区域内苦草的根系活力平均值为(314.93±79.49) mg⋅(g⋅h) –1、干湿比平均值为8.17%±2.90%; 底质中氨氮、 总氮、总磷、有机质平均值分别为(8.13±11.78) mg⋅kg –1、(1.03±1.07) g⋅kg –1、(0.55±0.29) g⋅kg –1、1.86%±2.19%。对苦 草根系活力、干湿比与底质氮、磷、有机质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 在本次所调查的底质氨氮、总氮、总磷、有机质含 量范围内, 随着氨氮含量的增加对苦草生长有促进作用; 总氮、总磷、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对苦草生长呈现一定抑制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径级白皮松滞留空气中颗粒物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园林植物是去除大气PM_(2.5)等颗粒物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单叶为主的微观尺度上,对于绿化树种选择和环境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的单株尺度研究不足。本文以北京市3个不同污染环境中的白皮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尘收集、叶微结构电镜观察、叶面积测定等方法,研究了不同胸径下的白皮松在单叶尺度和单株尺度上的滞尘特征。结果表明:白皮松单位叶面积的滞纳PM_(2.5)、PM_(10)和TSP的最大数量分别为0.15、0.29和0.97 g·m~(-2);胸径对单位叶面积滞留PM_(2.5)等颗粒物的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胸径白皮松叶表面的气孔大小较一致,气孔分布密度相近,且沟状突起分布均匀,没有显著差异;胸径对植物单株滞留量影响较大(P0.05),3个研究点的白皮松滞纳颗粒物水平较高的胸径多集中于12.7~25.5 cm;且单株植物对于PM_(2.5)、PM_(10)和TSP的最大滞尘量分别为5.77、12.88和43.08 g。白皮松的胸径对其叶的微结构影响较小,但显著影响冠幅半径、叶面积指数,使得胸径对单叶尺度上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在单株尺度上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树鼩行为学特征的基础数据,通过视线阻隔处理,观察雄性成年树鼩的行为变化。结果表明树鼩的活跃度和取食逐步提高,阻隔时间与运动树鼩数及取食数有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运动树鼩数=50.954+时间×0.607(R2=0.870,n=80)。取食树鼩数=e(4.356-0.721/时间)(R2=0.996,n=80)。树鼩对4种水果(F=294.234;d=3;P=0.000)、动物性食物(F=279.692;d=3;P=0.000)及混合食谱(F=239.692;d=3;P=0.000)的取食量有显著差异(P0.01),树鼩喜好甜而多汁的石榴和面包虫。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行为学观察的基础方法和数据,为树鼩行为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