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深圳市红树林主要分布区设置8个调查样地, 以调查深圳市红树林典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1)秋茄为深圳市天然红树林的建群种或优势物种; 白骨壤及海漆是天然红树林的重要组成物种; 海桑及无瓣海桑是人工林的主要组成物种; 桐花树及老鼠簕是林下灌木层以及低发展程度的红树林群落的主要组成物种。(2)海桑、无瓣海桑、海漆及白骨壤等真红树植物丰富了以秋茄为建群种、优势种或伴生种的深圳市红树林的物种种类、垂直结构和径级结构, 从而提高了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 使林分更加稳定性。在对红树林进行质量提升或营建红树林人工林时, 可以通过增加本土红树植物的种类和提高林分混交程度和结构多样性, 来提高红树林的生态稳定性和景观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优势乔木群落, 根据优势种重要值大小对群落类型进行了划分, 进一步从立木、苗木和幼苗3 个层次对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4 科6 种红树植物组成11 个优势乔木群落。无瓣海桑群落分布最广, 平均胸径、高度和冠幅面积显著大于红海榄、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优势群落, 但无瓣海桑群落物种多度较低, 群落内无瓣海桑对秋茄有显著抑制作用; 白骨壤和秋茄优势乔木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高。红树林优势乔木群落林下层植被组成贫乏、结构简单, 以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为主; 林下苗木数量多于幼苗; 白骨壤幼苗占总量的67.1%。未来红树林恢复仍要重视本地红树物种, 建议加强白骨壤作为恢复物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秋茄3种人工林群落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的乔木层明显分为上层和中层两个亚层,上层木为无瓣海桑或海桑,中层木主要为秋茄和桐花树;秋茄群落的乔木层为单一层次,基本由秋茄组成.在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中,优势种群无瓣海桑或海桑仅有高龄级个体存在,未出现自然更新现象;秋茄和桐花树为旺盛增长种群,有可能成为优势种群,表明无瓣海桑和海桑为先锋造林树种,在裸滩种植可以促进其它红树植物的天然定居生长;在秋茄群落中,秋茄为旺盛增长种群,能够自然:更新演替,桐花树和海莲属初生增长种群.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标较接近,基本包含秋茄群落中的主要物种秋茄、桐花和海莲。表明无瓣海桑和海桑能与这些物种协调共生,同时种植无瓣海桑或海桑可以形成多样化的红树林群落;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在形成初期,种植密度较大时,物种多样性较高;密度相近时。形成初期随林龄的增加。其物种多样性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雷州半岛红树林为调查与研究对象,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红树林区系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开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 雷州半岛红树林的群落可分为24个类型, 其中白骨壤群落面积占比高达60.55%, 占有绝对优势; 雷州半岛红树林包括真红树植物8科13种, 占全国真红树植物物种的50%, 半红树植物8科10种, 占全国半红树植物物种的83.33%;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09—1.08, 部分研究区域之间数值差异较大; 从向陆林缘至向海林缘, 物种多样性沿潮间带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 为高潮间带>中潮间带>低潮间带; 白骨壤为雷州半岛重要的优势种, 在高、中和低潮间带均有分布, 聚集分布为高潮间带<中潮间带<低潮间带; 与2008年雷州半岛国家“908”专项红树林调查结果相比, 该地区所记录的红树物种由14种增加到了23种, 受2008年寒害所影响而枯死的红海榄又逐渐恢复; 附城镇1995年引进无瓣海桑, 与乡土种白骨壤、秋茄一起成为当地的优势种, 说明无瓣海桑的引进对于当地红树林群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雷州半岛物种组成较为丰富, 但是红树林群落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对残次天然纯林进行改造和人工多物种造林, 是日后雷州半岛红树林群落恢复和重建的重要方向; 同时也要加强乡土红树植物物种恢复, 维持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群落组成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的组成、群落类型、群落结构外貌、生态序列及红树林内的主要动物种类.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有红树植物7科9种,半红树5科6种,红树林伴生植物4科8种,脊椎动物中鸟类10目20科46种.淇澳岛红树林群落类型主要有:秋茄-桐花树-老鼠筋群落、桐花树-芦苇群落、老鼠筋群落、无瓣海桑群落、木榄-银叶树群落.本文还针对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湿地资源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红树林试验地,于2014年5月对试验地引入的红树物种——海桑和无瓣海桑进行人工间伐调控;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每月对间伐后红树植物的自然恢复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地内共有红树4科4属5种,分别为秋茄、桐花树、海桑、白骨壤和无瓣海桑,重要值分别为36.72、32.51、20.96、5.28和4.53,调控后试验地乡土红树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海桑比乡土红树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会逐渐与乡土物种形成较强的竞争,为保证试验地乡土红树的竞争力,需对海桑进行多次人工调控;试验地内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但各树种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建议进行乡土红树的人工补植,增加各树种在试验地内的数量,提高红树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对珠海淇澳岛天然秋茄(Kandelia candel)与人工恢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两种红树林林地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天然秋茄林与人工无瓣海桑林林地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都存在差异,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分别为668.64g·m-2和8370个·m-2,无瓣海桑林分别为511.64g·m-2和4748个·m-2.两个红树林剖面不同潮位带大型底栖动物结构存在差异,秋茄林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最高值都在中潮带,主要是由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所主导:无瓣海桑林栖息密度的最高值也是在中潮带,生物量变化比较不规则.两个红树林剖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较明显,生物量都是秋季处于最高水平:栖息密度都是冬季处于最高水平,秋季最低:生物多样性都是夏季处于最低,但最高值秋茄林剖面是在春季,而无瓣海桑林剖面则是秋季.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底质和盐度等生境条件以及红树林群落的高度、郁闭度和林下通风透光等生态特征的差异是造成红树林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群落演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深圳湾福田凤塘河红树林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变化及演替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1)演替各阶段群落均由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及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5个种类组成。(2)演替早期(4 a)群落高度增长较快,之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至17 a时趋于稳定,之后增长速度缓慢。(3)4 a和17 a的群落立木级均分布在Ⅱ级—Ⅳ级,56 a和73 a的群落立木均达到最高级Ⅴ级,该两群落立木在Ⅱ级—Ⅴ级均有分布。(4)随着演替的进展,除了73 a群落盖度较56 a群落稍有下降外,其它演替群落盖度逐渐增加;群落胸高断面积表现出与盖度一致的变化趋势;群落个体密度则逐渐下降;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不断提高,群落优势度则逐渐下降;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变化表明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5)群落变化及演替为:秋茄+桐花树群落→秋茄群落→白骨壤+秋茄群落→白骨壤群落。  相似文献   

9.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我国南方海岸带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为明确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该文选取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obovata)、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遮荫控制试验,探究这8种红树植物一年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自然光强的100%、45%、30%、10%)处理下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随光照强度下降,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受到的影响较小,而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表现出下降趋势。(2)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在10%光照强度处理下的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无瓣海桑、秋茄...  相似文献   

10.
选取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卤蕨(Acrostichum aureum Linn.)、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 Blanco.)、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inn.)、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 Lam.)、秋茄(Kandelia candel Druce.)、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 Ait.)和黄槿(Hibiscus tiliaceus L.)为研究对象,通过遮荫控制实验,研究这8种红树植物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遮荫对无瓣海桑幼苗相对生长速率、生物量积累、基径的增长和叶片数的增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桐花和老鼠簕在遮荫处理下生长状况较好,遮荫对桐花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对老鼠簕幼苗的生长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当光照强度降低时,无瓣海桑、秋茄、老鼠簕、桐花树的幼苗都对地上部分投入了更多的生物量,其中秋茄、老鼠簕和桐花树通过提高叶生物量来获取更大的光能捕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从对光照的生长适应角度来看,桐花、老鼠簕和卤蕨适宜种植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秋茄适宜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真红树无瓣海桑和木榄以及半红树黄槿和银叶树则不适合在林下种植。  相似文献   

11.
福建亚热带红树林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亚热带红树林种类计有五科五属六种,即木榄、秋茄、海漆,老鼠簕、桐花树和白骨壤。主要群落类型有秋茄+木榄-桐花树群落、秋茄+桐花树群落、秋茄群落和白骨壤群落。秋茄高生长与土壤含氮量(%)的关系呈半对数线性正相关,回归公式为log y=0.9397+3.124x(y为树高、x为含氮量)。树高与土壤含盐量呈抛物线相关。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的作用是明显的。藤壶附着于叶面或树干上,严重危害秋茄生长发育。林下相手蟹等造穴活动,有利于林下土壤通气性。浒苔、颤藻等藻类繁殖,也会影响红树生长。引种栽培要选择适当的生境和适合本地的种类、才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报道深圳福田无瓣海桑 海桑人工林和天然红树林鸟类群落的组成特征、密度、相似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并通过比较的方法,从鸟类群落学的角度,对无瓣海桑 海桑人工林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评价。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无瓣海桑和海桑作为深圳沿海人工造林的主要引进树种,对原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暂时没有不利影响,对尽快恢复和发展红树林地的面积,提高原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态的入侵;②在大面积种植无瓣海桑 海桑人工林时应间种适当面积的当地红树树种。  相似文献   

13.
深圳福田无瓣海桑与海桑人工林鸟类群落研究及生态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勇军  昝启杰 《生态科学》2001,20(Z1):41-46
报道深圳福田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和天然红树林鸟类群落的组成特征、密度、相似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并通过比较的方法,从鸟类群落学的角度,对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评价。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无瓣海桑和海桑作为深圳沿海人工造林的主要引进树种,对原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暂时没有不利影响,对尽快恢复和发展红树林地的面积,提高原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态的入侵;②在大面积种植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时应间种适当面积的当地红树树种。  相似文献   

14.
福建亚热带红树林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亚热带红树林种类计有五科五属六种,即木榄、秋茄、海漆,老鼠簕、桐花树和白骨壤。主要群落类型有秋茄+木榄-桐花树群落、秋茄+桐花树群落、秋茄群落和白骨壤群落。秋茄高生长与土壤含氮量(%)的关系呈半对数线性正相关,回归公式为log y=0.9397+3.124x(y为树高、x为含氮量)。树高与土壤含盐量呈抛物线相关。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的作用是明显的。藤壶附着于叶面或树干上,严重危害秋茄生长发育。林下相手蟹等造穴活动,有利于林下土壤通气性。浒苔、颤藻等藻类繁殖,也会影响红树生长。引种栽培要选择适当的生境和适合本地的种类、才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任健  阎冰  洪葵 《微生物学报》2012,52(6):736-743
【目的】比较不同植被下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认识红树林土壤微生物资源多样性。【方法】直接提取红树林土壤总DNA,采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和古菌通用引物Arch21F/Arch958R进行PCR扩增,构建细菌和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对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秋茄林、无瓣海桑林和无红树林裸滩土壤的细菌和古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3种土壤样品的细菌类群包括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等16个类群,其中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与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是优势类群;古菌包括6个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类群和7个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类群,分别以Marine Benthic Group C、Marine Benthic Group D为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Schao1)表明,本地种秋茄林下土壤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外来种无瓣海桑显著低于秋茄林,甚至明显低于相邻无红树林裸滩沉积物;不同植被下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秋茄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无红树林裸滩沉积物更相似。【结论】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类群丰富,不同植被下土壤细菌和古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深圳福田无瓣海桑与海桑人工林鸟类群落研究及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深圳福田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和天然林树林鸟类群落的组成特征、密度、相似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并通过比较的方法,从鸟类群落学的角度,对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评价。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无瓣海桑和海桑作为深圳沿海人工造林的主要引进树种,对原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暂时没有不利影响,对尽快恢复和发展红树林地的面积,提高原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态的入侵;②在大面积种植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时间种适当面积的当地红树树种。  相似文献   

17.
无瓣海桑与三种乡土红树植物混交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人工种植红树林的生态效应,对2001年种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三种人工混交红树林进行了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红海榄的不耐荫导致样地3无法形成复层结构,但也不排除是红海榄化感作用的影响;无瓣海桑+木榄群落、无瓣海桑+秋茄群落的群落结构和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效果优于无瓣海桑+红海榄群落,因此在该实验的立地条件下营造红树林混交林时可以考虑无瓣海桑与秋茄、木榄混交,不应将无瓣海桑与红海榄混交;随着演替的进行,该实验地在无重大干扰的情况下将向着近天然红树林生态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18.
珠海鹤洲水道沿岸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卉  钟山  方展强 《生态学报》2013,33(21):6913-6924
对珠海鹤洲水道沿岸的4个红树人工林(包括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样地和2个挺水植被(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样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为期一年(2010年12月、2011年3、6、9月共4次野外采样)的生物调查。研究与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生活型及功能群、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并结合等级聚类和非参数多变量标序(MDS)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深入探讨。本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35种,包括环节动物(7种)、软体动物(10种)、甲壳动物(10种)、鱼类(1种)和其他无脊椎动物(7种)。优势种包括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占总个体数的34%)、麦克碟尾虫(Discapseudes mackiei)(占总个体数的25%)、羽须鳃沙蚕(Dendronereis prinnaticirris)(占总个体数的12%)。在6种生境类型中,老鼠簕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量最多,为19种,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较高;短叶茳芏样地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最高,为254.7 ind/m2,但是多样性指数(H"=1.25)最低;无瓣海桑站位平均生物量最高,为32.0613 g/m2。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无瓣海桑站位,无论群落结构、优势种还是生活型等都与其它站位有明显不同;(2)围垦区人工湿地与自然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3)潮汐作用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设置固定样地,在不同的季节对鹤洲北人工种植的木榄(铲除杂草,整平滩涂种植1年)、秋茄(铲除杂草,整平滩涂种植1年)、无瓣海桑(种植3年)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各样地群落物种数量、群落优势度、无瓣海桑林下幼苗更新的季节动态。调查分析结果如下:①各样地物种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明显,种类组成不稳定。木榄样地薇甘菊的入侵直接提高了物种数量随季节变化的波动幅度。②人工种植的木榄和秋茄的优势度随时间的推移直接降低,无季节性消长,薇甘菊和其他禾本科植物的入侵降低了两者的成活率。③无瓣海桑优势度季节变化明显,禾本科和菊科等入侵的植物种无法定居,群落生境稳定,为其他红树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广西北部湾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海岛红树林群落的空间点格局和演替规律,在典型红树林海岛设置调查样地,以样地内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红树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单变量函数的完全空间随机模型、异质泊松模型与双变量函数的环形转变模型,分析3种红树林种群的结构特征、空间格局及种内种间关联性。结果发现:(1)桐花树种群的小树和中树的个体数目较多,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种群处于增长状态;秋茄种群的中树个体数目较多,种群结构呈钟型,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白骨壤个体数相对较少,且幼树较少老树较多,种群更新受阻,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属于衰退型种群。(2)红树林群落整体上呈现出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从不同种群的集聚程度来看:桐花树>白骨壤>秋茄。(3)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红树林群落在空间分布上依次表现出聚集、随机和均匀3种特征。(4)桐花树与秋茄、白骨壤的种间关系随着尺度增加均表现为空间无关联性-空间负关联性-空间无关联性的演变特征,秋茄与白骨壤的种间关系则为全尺度的空间无关联性。(5)桐花树种内不同龄级之间存在空间正关联性、空间无关联性和空间负关联性,秋茄种内不同龄级之间均表现出空间无联性,白骨壤种群则在不同龄级之间均出现空间正关联性。(6)红树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受到自身繁殖特性、生境异质性、种内和种间竞争、病虫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红树林人工种植和恢复需要结合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按照红树林种群的适应形态学特点、群落类型和自然演替规律,种植乡土红树植物,适当引进外来物种,研制出近似天然的人工红树林林分结构,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发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