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支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淀粉分支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支链淀粉是植物淀粉的主要成分,而淀粉分酶支酶是其合成的关键酶。开展对该酶的深入研究不论是在基因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实现应用方面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植物淀粉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劲松 《生命科学》1999,11(A01):104-107
  相似文献   

3.
支链淀粉是植物淀粉的主要成分,而淀粉分支酶是其合成的关键酶。淀粉分支酶可分为两同形体家族,本文从酶学特性、染色体定位、基因及基因表达方面阐明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证实不同同形体在植物支链淀粉合成和结构决定上所起作用不同。开展对该酶的深入研究不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现实应用方面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淀粉的生物合成及其关键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介绍了淀粉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植物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阐述植物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影响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因素,重点介绍该途径中的主要酶及其基因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植物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1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阐述植物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影响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因素,重点介绍该途径中的主要酶及其基因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植物中淀粉是主要储存碳水化合物形式,是食品和工业应用中最重要的植物原材料之一。而植物淀粉中惟一的取代是磷酸化作用,更体现了淀粉的独特性能。淀粉的品质和理化性质影响其应用。因此对淀粉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主要介绍了淀粉磷酸化作用机制,概述GWD功能与磷酸化作用和淀粉代谢的关系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淀粉品质的可能途径以及今后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8.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类重要天然色素物质的总称,其生物功能广泛.类胡萝卜素是人类饮食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医药、化妆品及食品与饲料工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类胡萝卜素还是一些维生素合成的前体,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具有抗癌的功效.目前有大量关于提高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定向改变其种类的研究,对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理解是这些研究的基础.主要阐述植物天然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及利用基因工程对类胡萝卜素改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提高植物中淀粉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提高植物中淀粉含量李枞,宋艳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44)INCREASINGSTARCHQUANTITYINPLANTBYGENETICENGINEERING¥LiCong;Songyan-ru(Instituteo...  相似文献   

10.
植物体内甾醇的合成和生理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甾醇属于甾类化合物,以自由状态,与复杂脂类或和某些化合物结合成复合体的形式,存在于高等植物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器内,细胞膜内的甾醇和磷脂相互作用能够保持膜结构的稳定和调节细胞膜透性。植物体内甾醇的合成是从乙酰辅酶A(acetyl-CoA)开始,并有其种类特异性和特有的酶催化系统。甾醇参与植物对外界的胁迫反应,因此,获得甾醇突变体植株是抗病虫育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稻米淀粉品质形成的关键酶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米淀粉的形成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开展稻米淀粉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关键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稻米淀粉品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较大进展。该文对水稻淀粉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主要包括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和淀粉去分支酶等,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以2个高淀粉和2个低淀粉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析了玉米籽粒淀粉的动态积累规律,同时对高低淀粉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生物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淀粉积累动态的相关性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4个自交系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呈sigmoid型曲线。灌浆过程中ADPG-PP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S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GBSS(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都出现在20~30DAP(授粉后天数)。2个高淀粉自交系的Q酶(淀粉分支酶)活性也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也出现在20DAP,而2个低淀粉自交系的Q酶活性则呈双峰曲线变化,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5~20DAP和30~35DAP。4个自交系籽粒淀粉的积累速率与各自交系ADPG-PPase、SSS和GBSS的活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各自交系关键酶活性之间,ADPG-PPase、SSS和GBSS三者间活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这3种酶活性变化与Q酶活性变化也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植物淀粉生物合成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碳形成的主要碳水化合物,不仅在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而且对于新型清洁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非常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文概述了植物淀粉的合成途径及其合成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灌浆期间的豫麦66和豫麦49旗叶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20和15 d,整个灌浆期内豫麦66 SPS与SS活性均高于豫麦49;豫麦66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花后20 d,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则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10和20 d,且第二个峰值显著高于第一个.  相似文献   

15.
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分支酶(SBE)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均随着灌浆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花后25d;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灌浆前期酶活性的影响较小,而在花后20d之后影响较大;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4种酶活性均呈增加趋势,但氮肥过量时酶活性下降,表明适当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大豆叶片淀粉的降解及淀粉降解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90μmol m~(-2)s~(-1)光强以下可见大豆叶片淀粉的降解,降解速率为0.8~3.8mg淀粉dm~(-2)h~(-1)。淀粉降解通过水解及磷酸解两条途径,α,β—淀粉酶的最适pH5~6,磷酸化酶pH7~8。α—淀粉酶活力随叶片的成长显著增强,β—淀粉酶则有所减弱。叶片淀粉积累或消耗时此三酶活力无显著变化。 黄化小麦叶片照光转绿过程中此三酶活力变化不大。黄化玉米叶片照光转绿过程中磷酸化酶活力降低,β—淀粉酶活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植物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缺陷型及反应不敏感型突变体,BR生物合成的早期C 6氧化和晚期C 6氧化途径,参与合成的酶以及BR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这一问题今后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日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蔗糖向淀粉的转化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两个小麦(TriticumaestivumL.)品种“鲁麦22”和“鲁麦14”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蔗糖合酶(sucrosesynthase,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pyrophosphorylase,ADPGPPase)、可溶性淀粉合酶(solublestarchsynthase,SSS)、束缚态淀粉合酶(starchgranule-boundsynthase,GBSS)的活性以及籽粒ATP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上述酶活性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酶活性一般在白天较低,而在夜间呈现较高活性,而籽粒ATP含量趋势相反。相关分析表明,白天较低的酶活性可能与气温超过其适宜温度有关。对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日变化的可能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蔗糖向淀粉的转化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两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鲁麦22"和"鲁麦14"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DPGPPase)、可溶性淀粉合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束缚态淀粉合酶(starch granule-bound synthase,GBSS)的活性以及籽粒ATP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上述酶活性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酶活性一般在白天较低,而在夜间呈现较高活性,而籽粒ATP含量趋势相反.相关分析表明,白天较低的酶活性可能与气温超过其适宜温度有关.对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日变化的可能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