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体外暴露方式,以草鱼淋巴细胞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LR)与细菌内毒素(LPS)复合作用对鱼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MC-LR和LPS在单一与复合暴露下都能够诱导草鱼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呈现细胞凋亡典型的阶梯状DNA电泳特征.但对比复合暴露与单一暴露的凋亡率可以发现,MC-LR与LPS复合暴露会发生协同作用,并呈显著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复合暴露Ⅳ组凋亡率为单一暴露Ⅰ(MC-LR)和Ⅱ(LPS)组的2-1和3.3倍.MC-LR可协同LPS抑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引发细胞内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水平上升,导致DNA损伤,致使淋巴细胞阻滞于G0期,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加速鱼淋巴细胞的凋亡,提高细胞凋亡率.表明MC-LR能够协同LPS加剧其对鱼体免疫细胞毒性,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四氯乙烯和镉对草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四氯乙烯和重金属镉对草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同时采用Marking相加指数法对二者的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试验表明:四氯乙烯对草鱼24、48、72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9.12、41.68、36.37和34.30 mg·L-1;镉对草鱼24、48、72和96h的LC50分别为45.58、34.81、28.63和24.05mg·L-1;二者对草鱼均有毒性,而且为高毒,镉的毒性大于四氯乙烯.联合毒性试验表明:二者毒性比为1∶1,暴露时间为24、48、72和96 h时四氯乙烯和镉的LC50分别为24.63、12.54、9.88和7.08 mg·L-1以及17.11、8.71、6.87和4.92 mg·L-1,相加指数AI(additive index)分别为0.14、0.81、0.95和1.43,联合作用结果为协同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协同作用增强;二者浓度比为1∶1, 暴露时间为24、48 、72和96 h时四氯乙烯和镉的LC50分别为17.00、11.18、10.61和9.19 mg·L-1,AI分别为0.39、0.70、0.51和0.54,联合作用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开顶式人工熏气装置,对1年生樟树幼苗进行了为期2个月不同体积分数NO2(0.1、0.5和4.0 μl·L-1)熏气试验,研究其对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0.5和0.1 μl·L-1 NO2处理促进了樟树幼苗生长,而4.0 μl·L-1 NO2处理则抑制其生长.各处理樟树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在光合日进程中,0.5 μl·L-1 NO2处理使叶片Pn提高,最大值达8.542 μmol CO2·m-2s-1,4.0 μl·L-1NO2处理的大多数时段使Pn降低,而0.1 μl·L-1 NO2处理对Pn的影响则依时段而不同;0.5和4.0 μl·L-1 NO2处理提高了叶片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0.1 μl·L-1 NO2处理提高了C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降低了G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熏气处理中、后期,0.5μl·L-1 NO2处理叶片的日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熏气处理前期,0.5和4.0 μl·L-1 NO2处理使叶片最大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Fv/Fm)显著下降;在熏气处理后期,4.0 μl·L-1 NO2处理的叶片Fv/Fm仍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4.
张杭君  吴玉环  赵晶  邵建忠 《生态学杂志》2013,24(10):2977-2982
节球藻毒素是水华水体中发现的一种新型蓝藻毒素,鱼类很容易受到节球藻毒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节球藻毒素能够体外诱导草鱼淋巴细胞发生凋亡.电镜观察从形态学上发现节球藻毒素诱导的草鱼淋巴细胞呈现明显的细胞质浓缩、染色质凝集以及边缘化等典型细胞凋亡特征.梯队状DNA进一步证实凋亡的发生.1、10和 100 μg·L-1的节球藻毒素体外诱导草鱼淋巴细胞12 h后,凋亡率分别达到19.4%、31.6%和71.6%,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特征.节球藻毒素诱导的草鱼淋巴细胞凋亡与胞内活性氧物质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胞钙含量上升、Bcl2基因下调和Bax基因上调有关;此外,Caspase-3和Caspase-9两种酶参与该凋亡过程.表明节球藻毒素能够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鱼体淋巴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5.
用平板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及培养法分别研究了选择性萃取剂对自然水体生物膜上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选择性萃取剂萃取能力的增强,生物膜上存活下来的微生物数量呈减少趋势.经001 mol·L-1 NH2OH·HCl+0.01 mol·L-1 HNO3、0.4 mol·L-1 Na2S2O4 (pH 6.0)和0.2 mol·L-1草酸氨(pH 4.0)萃取后存活的微生物总量分别下降到原膜的27.6%、14.1%和0.01%;经15% HNO3萃取后,膜上只有极少数的细菌存活;而经H2O2/HNO3萃取后则无细菌存活、原生动物和藻类存活,说明选择性化学萃取剂的使用影响生物膜的活性.比较萃取前后生物膜吸附痕量重金属的能力发现,随着生物膜上微生物数量的减少,生物膜吸附痕量重金属的能力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陈瑾  刘奕梅  张建英   《生态学杂志》2014,25(4):1171-1180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方法,可正向和反向评估物种的生态风险及确定保护物种的污染物浓度阈值,为水体生态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本文通过采集淡水生物毒性数据,构建SSD方程,在95%物种保护基础上评估微囊藻毒素、氨氮和亚硝态氮对淡水生物的生态风险浓度阈值(HC5)和复合生态风险,以及不同暴露浓度下的潜在影响比例(PAF).结果表明: 微囊藻毒素对淡水生物的HC5值为19.22 μg·L-1,其水生态风险高于氨氮(HC5 6583.94 μg·L-1)和亚硝态氮(HC5 334.33 μg·L-1).不同类别生物对微囊藻毒素和氨氮、亚硝态氮的敏感性随暴露浓度不同存在差异.当微囊藻毒素与亚硝态氮的浓度低于临界浓度125.04、2989.40 μg·L-1时,甲壳类对微囊藻毒素敏感性高于鱼类,对亚硝态氮敏感性则低于鱼类,而高于临界值其物种敏感性呈相反效应,但氨氮所引起的物种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在代表性水体中,复合生态风险高于单一污染风险,微囊藻毒素、氨氮、亚硝态氮对全部物种的复合潜在影响比例msPAF为2.6%~5.6%,且太湖和红枫湖已超过HC5生态风险阈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味精废水的污染进行全面的评价,针对不同工艺阶段排放的味精废水,采用小麦、白菜和西红柿等作物种子,以污水为环境介质,进行了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污染暴露实验,并结合污染现场,进行了相应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浓度原味精废母液中, 小麦种子的发芽抑制率和根伸长的抑制率与废水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味精废水对3种作物种子的发芽和根伸长的毒性强弱顺序为:西红柿>白菜>小麦西红柿对味精废水毒性响应最为敏感,可以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物毒性指示作物.味精生产不同工艺阶段所排放的污水对这3种作物种子的发芽半抑制浓度(IC50)为22.0~32432 mg·L-1,对根伸长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17.3~3320 mg·L-1.  相似文献   

8.
以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一种白蚁防治复合剂中的主要成分对白蚁体内羧酸酯酶(CarEs)和钙 腺苷三磷酸酶(Ca-ATPase)的影响。结果表明:氯菊酯在终浓度为1.66×10-4 mol·L-1以下时,对羧酸酯酶无明显抑制作用;八氯二丙醚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此浓度下都对羧酸酯酶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7.1148×10-5 mol·L-1和7.3373×10-4 mol·L-1;氯菊酯对Ca-ATPase表现出较强抑制作用,IC50为5.11×10-7 mol·L-1。认为Ca-ATPase是黑胸散白蚁体内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的主要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碳和臭氧浓度升高对春小麦生长及次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果梅  史奕  陈欣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6):1283-1288
通过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了OTC对照(自然CO2浓度约342 μmol·mol-1,O3浓度约30 nmol·mol-1)、高浓度CO2(550 μmol·mol-1)、高浓度O3(浓度为80 nmol·mol-1)及其交互作用(CO2 550 μmol ·mol-1,O3 80 nmol·mol-1)对春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生物量、总酚量、黄酮含量及成熟期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条件下,春小麦生物量和产量性状都显著高于OTC对照(P<0.05);而O3浓度升高条件下,小麦生物量降低,株高、穗长、穗粒质量及千粒重也显著低于对照;CO2和O3交互作用下各项指标处于二者之间.说明CO2可以缓解O3对小麦的负效应,而O3对CO2的正效应具有削弱作用,但二者的作用并非简单的叠加.CO2、O3浓度增加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增加了春小麦叶片中的总酚含量,其中两者交互作用的效应更大,但在小麦生长后期,总酚含量增加量比对照有所降低.在小麦生长前期,各处理总黄酮含量均低于对照;而在成熟期,各处理都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采用48 h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DDT对多刺裸腹溞的48小时LC50值,采用生命表试验方法研究了暴露于不同浓度(1、8、16、24、32和40 μg·L-1)DDT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结果表明:DDT对多刺裸腹溞48小时LC50值为324 μg·L-1;浓度在1~40 μg·L-1的 DDT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总繁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种群内禀增长率(rm)影响显著 (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浓度为8、16和40 μg·L-1的DDT显著地提高了多刺裸腹溞种群rm.在使用多刺裸腹溞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监测亚致死浓度的DDT的生态影响时,rm是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NO3--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0~300 cm土层NO3--N含量平均值介于1.27~83.60 mg·kg-1;受土壤结构、施肥及灌溉的影响,NO3--N含量在0~40 cm和135~300 cm土层含量较高,40~135 cm土层含量较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NO3--N含量差异极为明显,大棚蔬菜地各土层NO3--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农田利用类型,土壤NO3--N累积量表现为大棚蔬菜地>番茄地>棉花地>制种玉米连作田>小麦-玉米轮作田>小麦/玉米间作田>苜蓿地>枣树园;大棚蔬菜地0~300 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高达2171.45 kg·hm-2,对地下水污染的威胁较为严重,番茄地和棉花地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次之,粮田、苜蓿地和枣树园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较小,但其污染潜力仍不容忽视.冬灌前后NO3--N含量随土壤层次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0~80 cm土层冬灌后NO3--N含量低于冬灌前,并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80~300 cm土层基本表现为冬灌后NO3--N含量高于冬灌前,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增加趋势;冬灌前后0~80 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的损失量基本为正值,80~300 cm土层基本为负值,并且随灌水量的增加表层土壤NO3--N损失量增大,表明冬灌是造成土壤累积的NO3--N向深层淋溶的主要原因.从减少淋溶和地下水污染的角度考虑,需要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适当减少高NO3--N积累作物的种植,并确定合理的冬灌方式和灌水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渗漏计对稻田氮素渗漏量的测定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直管型和弯管型渗漏计,对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生育期间渗漏水中的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浓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直管与弯管渗漏计中渗漏水的铵态氮浓度变化范围均在0~8 mg·L-1,高于2006年0~4 mg·L-1的铵态氮浓度变化范围;2007年直管渗漏计中渗漏水的硝态氮浓度主要集中在0~4 mg·L-1,与2006年基本一致,而弯管渗漏计中渗漏水的硝态氮浓度变化较大,其变动范围主要集中在0~20 mg·L-1,高于2006年的硝态氮浓度;2007年渗漏水中的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0~60 mg·L-1,远高于2006年0~16 mg·L-1的全氮浓度变化范围.稻田渗漏水中的氮素以硝态氮为主.2007年直管型渗漏计中总氮(TN)渗漏流失负荷为15.81 kg·hm-2,NO3--N为9.33 kg·hm-2,弯管型渗漏计中TN渗漏流失负荷为7.21 kg·hm-2,NO3--N为4.25 kg·hm-2.稻田渗漏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渗漏流失途径不同,应当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估算直管型及弯管型渗漏计中的氮素渗漏量,采用直管型渗漏计对氮素渗漏量的估算较接近于用测坑试验测定的氮素渗漏负荷.  相似文献   

13.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作业渔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6年1—7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捕获阿根廷滑柔鱼的生产数据及卫星反演的海流、海水表层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等海洋环境资料,综合分析了阿根廷滑柔鱼的作业渔场、产量及环境特点.结果表明:西南大西洋存在2个主要的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南部中心位置在60°30′ W、45°30′ S,北部中心位置在58°00′ W、42°00′ S,1—7月,作业渔场由南向北移动;不同月份阿根廷滑柔鱼产量的差异较大,其中,1—4月产量较高,最高产量出现在3月,5月之后,其产量逐渐减少;阿根廷滑柔鱼渔场与福克兰寒流流经路径有关,北部渔场位于福克兰寒流的主流上,平均流速为28~60 cm·s-1,南部渔场在寒流的西边界处,且其西部伴有一小尺度反气旋涡,平均流速在5~32 cm·s-1;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适宜海洋表层温度在7 ℃~15 ℃,最适宜温度约12 ℃,适宜的海水叶绿素a浓度在0.4~1.5 mg·m-3,最适宜浓度在0.9~1.2 mg·m-3,且海水叶绿素a浓度与捕捞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4.
施用坡缕石对黄绵土中尿素氮的挥发和淋溶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用吸收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了施用坡缕石对黄绵土中尿素氮的挥发和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坡缕石+尿素处理能降低尿素氨挥发高峰期的挥发速率,比单施尿素处理的氨挥发损失减少了13.6%~15.0%.坡缕石施用量为0.3和0.6 g·kg-1时,降低了NH4+-N和NO3--N的淋溶速率,无机氮淋溶损失比单施尿素处理分别减少13.7%和13.6%;而坡缕石施用量为0.9 g·kg-1时,加快了NH4+-N和NO3--N的淋溶速率,无机氮淋溶损失比单施尿素处理增加了6.1%.施用低量(0.3 g·kg-1)坡缕石+尿素处理土壤的NH4+-N含量比单施尿素处理提高了0.20 mg·kg-1,而施用高量(0.9 g·kg-1)坡缕石+尿素处理土壤的NH4+-N含量比单施尿素处理降低了0.42 mg·kg-1;施用坡缕石+尿素处理土壤的NO3--N含量比单施尿素处理增加1.24~2.52 mg·kg-1.表明施用坡缕石能减少土壤中尿素氨的挥发损失,在一定用量范围内能降低NH4+-N和NO3--N的淋失,提高土壤NH4+-N和NO3--N含量.  相似文献   

15.
在“高油115”玉米幼苗地下部施用4种不同浓度(10、50、100、200 μmol·L-1)的茉莉酸3~48 h后,采用生化成分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方法,检测了处理部位(根系)和非处理部位(叶片)中防御物质及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以探讨茉莉酸诱导玉米地下部对化学防御反应影响的时间和浓度效应.结果表明:茉莉酸处理玉米地下部对处理部位(根系)和非处理部位(叶片)化学防御反应的影响均与茉莉酸作用的时间和浓度相关.茉莉酸处理玉米地下部后,在3~12 h内就能直接诱导处理部位(根系)Bx9、PAL、PR-2a、MPI和FPS基因的表达,使得根中的丁布含量增加而总酚含量下降,其中100 μmol·L-1茉莉酸处理浓度产生的诱导作用最强,其次是50 μmol·L-1,再次是10 μmol·L-1;后期诱导作用则逐渐减弱.另外,茉莉酸处理玉米地下部还能间接影响到非处理部位(叶片)的化学防御反应,50 μmol·L-1茉莉酸在处理后3 h就能系统诱导叶片中Bx9和FPS基因的表达,使叶片的丁布含量增加;在6~24 h内则使叶片Bx9、PAL、PR-1、MPI和TPS基因表达量增加,丁布和总酚含量降低.可见,对于大部分检测指标来说,茉莉酸处理玉米地下部对地上部的间接诱导作用不如对地下部的直接诱导作用强,根系启动防御反应的时间较叶片早,同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茉莉酸对根系和叶片防御反应的诱导作用有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亚高山草甸华灰早熟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亚高山草甸华灰早熟禾生长发育的定位观测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1985—2005年甘肃省玛曲县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玛曲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其线性拟合倾向率为-9.895 mm·(10 a)-1,降水量存在3 a的周期变化;气温的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其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41 ℃·(10 a) -1;华灰早熟禾生长季的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36·(10 a)-1,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明显趋于干旱化.华灰早熟禾返青到籽实成熟约需140~150 d,期间对≥0 ℃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要求分别为1000 ℃~1200 ℃、400~450 mm和1000~1100 h;华灰早熟禾在返青后54 d开始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返青后第80天的生长速度达最大,返青后104 d开始由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华灰早熟禾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黄枯期每10年分别提前15 d、7~8 d、8~9 d、3 d.研究区的气候变化使该区华灰早熟禾产量变幅明显加大,产量的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的水氮耦合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交替隔沟灌溉(AFI)、常规沟灌(CFI)、固定隔沟灌溉(FFI)下棉花的水氮耦合效应,施氮量和灌水量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大田小区沟灌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56.2~95.2 kg N·hm-2范围内,棉花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施氮量95.2~134.2 kg N·hm-2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灌水量37.52~160.00 mm范围内,棉花产量与灌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灌水量160.00~218.48 mm范围内变化不明显;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情况下,AFI与CFI的产量差异不显著,CFI平均比FFI高9.15%.在56.2~122.8 kg N·hm-2范围内,棉花水分利用效率(WUE)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在122.8~134.2 kg N·hm-2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灌水量37.52~160.00 mm范围内,棉花WUE与灌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在灌水量160.00~218.48 mm范围内,棉花WUE无明显变化;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情况下,CFI与AFI的WUE差异不显著,CFI平均比FFI高9.01%.施氮量56.2~134.2 kg N·hm-2范围内,棉花氮素利用效率(NUE)与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在灌水量37.52~160.00 mm范围内,棉花NUE与灌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在160.00~218.48 mm范围内变化明显;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情况下,AFI与CFI的NUE差异不显著,FFI则平均比CFI低6.34%.根据大田沟灌棉花的水氮耦合效应,以棉花产量、WUE、NUE的优化管理为目标,提出了不同沟灌方式水氮高效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外源四环素对土壤酶活性和油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四环素溶液研究种植油菜条件下,不同浓度(0、0.30、0.60、0.90 mg·kg-1)的外源四环素对土壤酶活性和油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的脲酶与0.90 mg·kg-1浓度处理的土壤转化酶活性在整个培养期均受到抑制,0.30、0.60 mg·kg-1浓度处理的土壤转化酶活性则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趋势,各处理土壤蛋白酶活性表现为抑制-激活趋势,且土壤酶活性受到外源四环素的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r=0.950**).各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前期被激活,后期差异不明显.四环素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作用时间分别为:7周、6~8周、7周和6~7周.收获时0.30、0.60、0.90 mg·kg-1处理的油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91.99%、87.92%和90.12%,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上升26.47%、28.13%和23.22%.  相似文献   

19.
广东鹤山人工林群落主要优势植物的热值和灰分含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广东鹤山南亚热带丘陵5种人工林群落中采集20种主要植物器官及3种群落凋落叶样品,利用PARR-1281氧弹热量计和马福炉分别测定样品的干质量热值和灰分含量,再计算去灰分热值;按器官、个体和生长型等比较分析植物的热值和灰分特征.结果表明:植物各器官的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分别在10.7~22.17和13.89~23.04 kJ·g-1之间,叶片的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明显高于其他器官(P<0.05).个体加权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在14.24~19.43和16.63~20.99 kJ·g-1群落各层次植物去灰分热值平均值的高低依次为:乔木(19.55 kJ·g-1)>灌木(19.46 kJ·g-1)>草本(18.77 kJ·g-1),其中,乔木层树木的去灰分热值平均值大小为:本地针叶树(19.86 kJ·g-1)>本地阔叶树(19.55 kJ·g-1)>外来桉树(19.18 kJ·g-1),灰分含量的排序则相反.马占相思林、针叶林和木荷林群落的凋落叶热值均高于所在林分各层次的热值(P<0.01),马占相思林和针叶林的凋落叶热值大于所在乔木层叶片的热值,而木荷林凋落叶热值小于乔木层叶片的热值.  相似文献   

20.
镉胁迫对平邑甜茶脂肪酸构成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研究了镉胁迫下幼苗叶片和根系膜脂肪酸构成、活性氧、脂氧合酶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氯化镉处理后7~12 h,脂肪酸种类及其相对含量变化最为明显.处理后7 h,叶片和根系脂肪酸不饱和水平升至最高,含量分别达8282%和7243%;叶片可检测到的脂肪酸在处理后12 h由11种增至14种,根系则在处理17 h后由4种增至6种.O2.-产生速率在处理3 h、H2O2含量在处理7 h时升至最高,丙二醛含量和脂氧合酶活性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镉胁迫通过诱导活性氧和脂氧合酶来改变平邑甜茶脂肪酸构成,并引起脂质过氧化;镉处理12 h前,脂质过氧化是活性氧和脂氧合酶的共同结果;但处理12 h后,脂质过氧化加剧主要在于脂氧合酶活性的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