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蚌(珠)鱼混养工艺邢湘臣(上海市水产养殖公司200080)近几年来,优化生产结构,综合利用水域,采取“蚌(珠)鱼立体养殖”,以鱼带蚌,以蚌补鱼,从各地经济效益来看,有了明显的提高。1池塘的选择进行蚌鱼混养的池塘,要求水源条件优越二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  相似文献   

2.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近年来,已将数万尾大规格鱼种投放到一原来只投放“家鱼”(泛指鲩、青、鲢、鳙,以下均同)的水库中,并将检验其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斜颌鲴在池塘中与现有“家鱼”混养时,非但不影响“家鱼”的生长,并可使池塘总产量增加10%以上;原因是这种鱼主要以其他养殖鱼类尚未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腐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物。该鱼头两年生长较快,两周年可达一市斤左右,并第一次达到性成熟,这种规格的鱼上市就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食用鱼。因其在池塘中易于捕捞,故也是丰产塘中轮捕轮放的好对象。按普通“家鱼”种的培育方法当年鱼可养成4寸左右,第二年底都能在半斤以上,大的可达8两半。由于该鱼头小肉多而味美,故即使2—3两重的鱼在市场上也受到顾客的欢迎。本文还介绍了养殖这种鱼的方法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并讨论了在天然水体中促使这种鱼增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细鳞斜颌鲴的养殖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5(4):421-438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近年来,已将数万尾大规格鱼种投放到一原来只投放“家鱼”(泛指鲩、青、鲢、鳙,以下均同)的水库中,并将检验其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斜颌鲴在池塘中与现有“家鱼”混养时,非但不影响“家鱼”的生长,并可使池塘总产量增加10%以上;原因是这种鱼主要以其他养殖鱼类尚未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腐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物。该鱼头两年生长较快,两周年可达一市斤左右,并第一次达到性成熟,这种规格的鱼上市就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食用鱼。因其在池塘中易于捕捞,故也是丰产塘中轮捕轮放的好对象。按普通“家鱼”种的培育方法当年鱼可养成4寸左右,第二年底都能在半斤以上,大的可达8两半。由于该鱼头小肉多而味美,故即使2—3两重的鱼在市场上也受到顾客的欢迎。本文还介绍了养殖这种鱼的方法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并讨论了在天然水体中促使这种鱼增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鱼类混养及其排泄物对水体环境的潜在影响,采用室内受控实验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混养对水体鱼腥藻和水质的影响。实验设置鲢投放组、鲢鲴组合投放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周期14 d。结果发现,鱼类的放养增加了实验水体的营养负荷,有鱼实验组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后期鲢组的营养盐浓度均高于鲢鲴组;有鱼实验组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和藻密度均降低,且鲢鲴组较鲢组降低更为明显;黄尾鲴的加入可以减少水体中鱼类排泄物的积累,鲢鲴组鱼类生物量较鲢组多,但排泄物重量却低于鲢组;鲢鲴组对鱼腥藻的消化率更高,实验结束时达到79.33%,极显著高于鲢组(P<0.01)。即在鲢控藻的基础上,混养黄尾鲴可以减少鲢摄食鱼腥藻后的排泄物重量,减少因鱼类排泄物造成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5.
池塘对比试验(1987—1989)和室内补充试验结果证明了“一草养三鲢”的常规混养法不能充分发挥高产池中草鱼和鲢鳙鱼种间的协调互利作用,使池塘能量转换效率偏低,这主要由于鲢鳙鱼密度太大,饵料不足,需经常过量施肥,易造成水质恶化,诱使草鱼体弱多病诱致。依草鱼摄食后所排粪量的供饵能力和作用于滤食性鱼的主要能流途径,将草鱼与滤食性鱼种放养重量调整为1.5—2.5:1,以青料为主,适当配喂颗粒饲料,其主体鱼的种群生长率、池塘能量转换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饲养法。池塘内不增施外源肥料,青、精饲料输入量保持与草鱼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情况下,每生产单位重量的草鱼,可带动生产40—80%重量的鲢鳙。  相似文献   

6.
银鲴性腺发育和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长在湖南江河、池塘、水库环境的银鲴,性成熟年龄一般是二冬龄(2^ ),雄性比雌性提前一年成熟。江河银鲴每到生殖季节,可以自行产卵、受精,繁衍后代;池养银鲴却不能自然产卵,其卵母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阶段(Ⅳ时相),必须通过人工催情,才使卵母细胞由第Ⅳ时相发育到第Ⅴ时相。池养雄性银鲴,能够完成由精原细胞到精子的全部发育过程。冬季,达性成熟的银鲴,雌性卵巢为Ⅲ期,雄性精巢为Ⅳ期。每年的3月份,银鲴开始进入性成熟期,4月份为它的生殖盛期。银鲴是鲴亚科中产半浮性卵的鱼类。银鲴在胚胎发育早期行盘状卵裂。当水温21—23℃时,其胚胎发育历经26小时10分,胚胎发育总热量为550-602度时;银鲴从受精卵到仔鱼期结束(鱼苗下池),整个过程历时112小时,区分胚胎发育、仔鱼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又划为5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生长在湖南江河、池塘、水库环境的银鲴,性成熟年龄一般是二冬龄(2+),雄性比雌性提前一年成熟。江河银鲴每到生殖季节,可以自行产卵、受精,繁衍后代;池养银鲴却不能自然产卵,其卵母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阶段(Ⅳ时相),必须通过人工催情,才使卵母细咆由第Ⅳ时相发育到第Ⅴ时相。池养雄性银鲴,能够完成由精原细胞到精子的全部发育过程。冬季,达性成熟的银鲴,雌性卵巢为Ⅲ期,雄性精巢为Ⅳ期。每年的3月份,银鲴开始进入性成熟期,4月份为它的生殖盛期。银鲴是鲴亚科中产半浮性卵的鱼类。银鲴在胚胎发育早期行盘状卵裂。当水温21—23℃时,其胚胎发育历经26小时10分,胚胎发育总热量为550—602度时;银鲴从受精卵到仔鱼期结束(鱼苗下池),整个过程历时112小时,区分胚胎发育、仔鱼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又划为5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我国淡水养殖渔业的混养组合及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湘臣 《生物学通报》1994,29(3):26-27,21
我国淡水养殖渔业的混养组合及品种邢湘臣(上海市水产养殖公司200080)鱼类混合放养,是提高经济效益,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混养又增加了许多新内容。除增放鳖、鳗鲡、龟等外,又开拓出荷元鲤、丰鲤、异育银鲫、银鲴、细鳞斜颌...  相似文献   

9.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6,6(1):109-110
密鲴亚科鱼类以它特有的食性,较高的群体生产力、个体生长较为迅速、适应性强和肉味鲜美等特点,而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中型经济鱼类。我国不少地区已将密鲴亚科鱼类作为养殖对象,但目前我区仍把它们视为“野鱼”,听其“自生自繁”。为了充分发掘水体生产潜力,提高鱼产量,研究密鲴的驯养,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鲴亚科(Xenocyprininae)鱼类多为中小型鱼类,常见于江河湖泊等较宽阔的水域中,我国长江、黑龙江、黄河及珠江诸流域皆有分布,共有10种,隶属4个属(伍献文等,1964)。迄今尚未见有该亚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报道。本文是对其中三属四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的观察结果。这四种鱼是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和逆鱼(Acanthobrama simoni)。其中黄尾鲴和细鳞斜颌鲴均为新的淡水养殖鱼(沈德长等,1981;陈楚星,1979)。  相似文献   

11.
密鲴亚科鱼类以它特有的食性,较高的群体生产力、个体生长较为迅速、适应性强和肉味鲜美等特点,而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中型经济鱼类。我国不少地区已将密鲴亚科鱼类作为养殖对象,但目前我区仍把它们视为“野鱼”,听其“自生自繁”。为了充分发掘水体生产潜力,提高鱼产量,研究密鲴的驯养,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斯旺西University College of wales(UCS)和菲律宾Freshwater Aquaculture Center of CentraI Luzon State University间协作进行的“改良罗非鱼遗传操作项目”,将向孵卵所及其它研究中心提供经遗传操作的鱼。其目的是使捕捞时鱼的体积更大。 在常规繁育过程中,罗非鱼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将雄性和雌性罗非鱼置于同一池中混养时,鱼达到性成熟的速度比野生状态更快。然后鱼进行繁殖并产生大量鱼苗,使鱼池变得过度拥挤。过度拥挤阻  相似文献   

13.
扁圆吻鲴Distoechodon compressus在福建连城一带称“(鱼奄)鱼”,因其鱼苗尾鳍呈火红色,故又叫“火烧尾”或“红烧尾”。在连城县姑田公社下堡大队和溪口大队已有数百年的驯养历史,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年6-8月在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凡纳滨对虾低盐(2-3.2)养殖塘调查取得的数据, 分析了混养鳙和银鲫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养殖塘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 (1) 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藻类5门32属48种, 其中蓝藻门16种, 绿藻门20种, 硅藻门5种, 裸藻门5种, 隐藻门2种, 主要优势种为螺旋藻Spirulinasp.)、湖泊鞘丝藻(Planktolyngbya limnetica)和湖生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等。(2) 混养鳙和银鲫的虾塘浮游藻类平均生物量(22.7 mg·L−1)要低于仅混养银鲫的(32.6 mg·L−1)和单养对虾的(34.0 mg·L−1), 其中混养鳙和银鲫与仅混养银鲫的蓝藻生物量所占比例分别为46.4%与45.1%, 要低于对虾单养池塘的68.1%。(3) 混养鳙和银鲫的虾塘浮游藻类群落相似度在中、后期较高,而仅混养银鲫的虾塘在后期相似度变化较大。因此, 混养适当密度的鳙和鲫能够改善虾塘藻相, 防止藻过度增长, 促进养殖期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对虾-鲻鱼(SM)、对虾-罗非鱼(ST)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含量、颗粒物质、浮游生物以及对虾生长性能等指标变化, 研究了鲻鱼(Mugil cephalus)、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对虾养殖池塘内(1000 m2)的生态效益。实验时间为100 d。结果显示, 实验期间SM 和ST 组池塘水体中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 在实验中后期, SM 组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NH4+-N、NO3 -N)低于ST 组, 然而TN 含量却高于ST 组, 且在实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同时, SM 组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ST组, 表明SM 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 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2 个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 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72-16.83 μg·L–1 和4.35-15.32 μg·L–1, 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 鲻鱼的扰动可以促进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4+-N、NO3 -N 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 对虾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 鲻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 罗非鱼通过围网隔离养殖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鲻鱼和罗非鱼对养殖系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水混养池塘虾蛤肠道与养殖环境的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海水混养池塘环境微生物以及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已有研究,但对混养环境中多品种动物肠道与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海水虾蛤混养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以及与养殖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冬季莆田市北江养殖区2个混养池塘中水体、底泥以及虾蛤肠道的菌群结构。【结果】同一池塘水体与底泥之间、不同池塘水体或底泥之间的微生物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养殖区2个混养池塘虾与蛤肠道微生物结构之间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与养殖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差异很大,表现出底泥水体肠道;虾蛤肠道微生物以厚壁细菌和γ-变形细菌为主;池塘水体以放线菌、α-变形细菌以及拟杆菌为主,底泥以γ-变形细菌和δ-变形细菌为主。养殖动物肠道微生物主要优势种为乳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池塘环境内存在较高丰度的黄杆菌类潜在致病菌,而在虾和蛤的肠道中基本未检出。2个池塘底泥硫还原细菌含量较高,增加了底质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风险。【结论】比较混养池塘中水体、底泥以及虾蛤肠道三者之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揭示虾、贝混养模式微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为池塘养殖虾、贝疾病防治和混养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银鲴自然群体线粒体DNA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21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银鲴自然群体进行了mtDNA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发现银鲴自然群体存在丰富的mtDNA多态性,从4个群体3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2种单倍型,对这一现象的成成因进行了探讨。依据单倍型和群体的系统发育关系,结合地理分布的资料,对其现今分布区相互间的历史联系及其对银鲴起源和分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我国饲养草、青、鲢、鳙焦苗的历史巳很悠久,由于地理分布很广,各地都有适合它地区特点的饲养方法。例如,江、浙地区相传以黄豆磨成豆浆洒入池中饲养鱼苗;两广地区渔农则用青草、牛粪等直接投入池中施肥作为鱼苗铒料,即所谓“大草养鱼”,在食料不足时补饲一些花生饼之类的商品铒料;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及邻近水系银鲴的种群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10 ~2011年采自鄱阳湖及邻近水系(赣江和洞庭湖)的7个地理种群的228例银鲴样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和线粒体Cyt b数据,研究了银鲴种群的分化情况.主成分分析显示,银鲴地理种群间已具有一定的形态差异,尤其是赣江种群与其他种群间形态差异显著,能够明显区分.判别分析显示各地理种群间判别率较高,尤其是赣江种群高达100%.综合形态分析结果,银鲴各地理种群间形态差异明显.分子分析中,获得长度为1131 bp的Cyt b基因部分序列,共检测到107个单倍型.各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均较高(0.96471 ~ 0.99310),核苷酸多样性均较低(0.00419~0.00560).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银鲴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地理种群内,地理种群间分化程度很低,相互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流.结合形态和分子分析结果,认为银鲴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差异主要是其对特定环境适应的结果,而不是遗传分化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高密度养殖是最大限度利用水体,提高鱼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已有报告提出,高密度放养引起一系列鱼类行为和生理变化,从而对鱼类生长起有害作用。在鱼类养殖中,寻求不影响鱼类生长,并有适当鱼产量的合理放养密度,具有重要意义。异育银鲫是鲫鱼家族中养殖新品种,在池塘、湖泊养殖中已显示较大生长潜力,网箱饲养的效果如何,尚未见诸报道。在多种鱼类混养传统模式中,鲫鱼一般作为搭配鱼,占的比例较小。鲫鱼能不能主养,变搭配鱼为主养鱼?这些就是本文试图回答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