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英龙 《化石》2003,(2):5-6
20 0 1年 11月 5日至 6日 ,台湾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员何传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祁国琴和她的丈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康信三位长期从事闽台考古和台湾海峡古人类古动物研究的专家 ,到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闽台史前文化关系展室” ,联手进行“闽台化石考古研究” ,经过认真鉴定研究 ,惊喜地发现在 9支鹿角化石上有人类刻砍痕迹 ,证明了 4万年前台湾海峡就有古人类进行活动 ,并与这些动物共生存。同时对两岸化石进行比较研究 ,一致认为东山岛收集的各种动物化石与台湾收集的各种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2.
1987年1月21日上午,福建东山县华福酒店工地民工们在挖开花岗岩风化表土时,发现从10多米高的剖面上滚下20多块化石标本,便招呼拣骨骸工人许财木前来收集,然后由他转交给东山县文化馆文物组陈立群、孙英龙。这里有没有史前人类遗骨,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兴趣。孙英龙和我商定,请应邀来漳州地区考察岩画的盖山林先生,于4月8日到东山西埔与我们,并会同东山县医院、西埔保健院两位医生共同研究分析它的可能性。后由省文管会批准,孙英龙去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送交化石标本,经尤玉柱、张振标鉴定,贾兰坡教授审核,确认其中有一块人类肱骨化石,伴生动物有熊、虎等。根据动物化石及人类肱骨的石化程度分析,认为此一人类肱骨  相似文献   

3.
在2001年12月28日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五周年之际 ,位于商业中心东方广场地下三层的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是东方广场有限公司李嘉诚先生和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了博物馆展览。在遗址博物馆里 ,展示发掘出土的石制品、骨制品、动物化石和用火痕迹标本等 ,根据对这些标本的初步研究结果 ,配以大量图表和照片 ,采用大型油画、雕塑、电脑、触摸屏等形式 ,再现大约2.5万年前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展示了…  相似文献   

4.
祁国琴 《化石》2011,(1):44-50
“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座落在祖国宝岛台湾东南部的台东市境内,是一座兼具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娱乐等功能的全方位博物馆。它西倚中央山脉、东临太平洋,占地面积约十公顷。整个博物馆区分为两大部分:东面为博物馆建筑本体,西面为附属公园。  相似文献   

5.
老龙洞史前遗址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子麒 《人类学学报》1998,17(3):212-229
本文记述了老龙洞史前遗址研究初步成果.在对石、骨、角制品的一般性质论述基础上,指出这一组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并有着文化上的广泛联系;依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对其年代也作了初步讨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它是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近年来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包括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在内的史前洞穴遗址,为研究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地点和一批有意义的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6.
穿洞史前遗址(1981年发掘)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5,14(2):132-146
本文了穿洞史前文化遗值址首次系统掘和对其初步研究成果。它第一次公布了遗址含文化遗物的地层剖面和在同一文化遗址内存在两种文化类型的实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对穿洞史前文化遗址在史前学中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也为穿洞遗址在史前考古学中的科学地位奠定了较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祁国琴 《化石》2011,(2):13-15
“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第三展区的主题是台湾地区的南岛民族。台湾地区的南岛民族是广布于太平洋诸岛和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南岛民族的一支,是台湾地区史前文化的继承者,被称作台湾地区的原住民,其含义是指汉人来台湾岛前原来居住在岛上的居民。原住民的居住地区本来遍及全岛,但目前只有居住在中央山脉、花东地区和兰屿岛上的原住民保留了部分传统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8.
李法军 《人类学学报》2020,39(4):599-615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华南地区史前时期人类在行为活动上的历时性变化,希望在此基础上认识该地区史前人类文化行为模式和生业方式变迁问题。应用骨骼生物力学方法,对顶蛳山遗址、鲤鱼墩遗址、冲塘遗址、江边遗址及何村遗址古人类肢骨的相关骨骼生物力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在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和生业方式下进行了更多人群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史前时期在距今8000-4000年的时期内,不同考古学文化人群在活动方式上较为相似。虽然多数华南史前时期人群之间在骨骼的抗压和抗拉伸力以及抗扭转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他们都表现出较高的活动性,均未显示出低水平行为活动的现象。这些人群在诸多骨骼生物力学特征上与已知的狩猎—采集型人群的最为相似,与农业定居型人群的差异显著。本文认为上述华南史前时期人群在行为活动上更接近狩猎-采集型。  相似文献   

9.
后唇科吸虫三新种(吸虫纲:复殖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后唇科吸虫3新种,即东山后唇吸虫Opistholebesdongshanensis.sp.nov.东山异唇吸虫Heterolebesdongshanensis.nov.和兔头异唇吸虫Helterolebeslagocehpalisp.nov模式标本式采自福建省东山县沿的棕斑兔头TunLagoceophaluslunaris spadiceus肠道内。  相似文献   

10.
在海岱地区古代居民中,北辛文化居民最早出现拔牙现象,都是拔除双侧上颌侧门齿,单一形式且高出现率的拔牙现象可能与成年仪式相关。结合考古材料和民族学资料来看,凿、敲或打应该是海岱地区史前居民去除牙齿的主要方式,具体操作应该是用细小且坚硬的工具抵在需去除的牙齿上,然后用石块等工具进行敲打。海岱地区古代居民对去除后的牙齿进行了相对随意或特意的处理,且原牙位空间没有进行其他填充。这种拔牙现象的消逝可能始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这种拔牙现象出现了整体性的衰落。  相似文献   

11.
朱敏 《化石》2011,(3):76-78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宁夏水洞沟发现了旧石器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旧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1988年,水洞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2.
金文驰 《化石》2021,(4):42-50
<正>北美原住民文化、太空旅行、宝石与矿物、埃及木乃伊、史前旅程、全球各地的生态系统……都齐聚在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中。这一美国一流自然科学博物馆建立于1900年,馆舍总面积超过66000平方米,共有4层。馆中的全景主题展示尤为出彩,从当地的生态系统到大洋彼岸的非洲,每一场景中的标本都栩栩如生,造景令人流连忘返。本文要着重介绍的是美洲鸟类、南美洲和澳大利亚这三大让人印象深刻的全景主题展示。  相似文献   

13.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改变了人类食物资源的获取方式。作为史前文化发展的中心,关中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探索,将为北方地区农业的起源、发展与传播,文化交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适应等热点问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关中地区史前不同文化、不同遗址人与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以及动植物遗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受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气候的演变等因素影响,关中地区史前先民生业模式呈现时空差异。老官台文化先民的生业模式中旱作农业与狩猎采集并重。仰韶文化早期,旱作农业成为先民生业模式的主体,但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另外,家畜饲养的发展速度要滞后于农作物。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水稻与小麦先后传入,形成以粟、黍旱作农业为主,兼营水稻、大豆等的多元化农业结构;水稻对仰韶文化中期先民的食谱产生影响,而同时期家畜饲养主要依赖于粟黍类农作物。龙山文化,黍、粟农业比重下降,水稻含量相对增加,并对先民与家畜的食谱产生影响;肉食获取方式以饲养活动为主,渔猎活动为辅。  相似文献   

14.
《侯晋封骨室图画三十年展》瞭望四月七日,在《中国古动物馆》的小展厅里,举办别开生面的《侯晋封骨室图画三十年展》。揭幕那天来自京津等地的近百名艺术家和学者汇集一堂,欣赏了古脊椎动物、古人类标本的绘制图,史前动物、远人类的生态复原图。这些,正是侯晋封先生...  相似文献   

15.
山西囊汾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崮堆山石器制造场石制品极为丰富,数以万计。本文记述了对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的初步观察和对所获石器进行研究的主要结果。石器的主要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其中矛形器数量丰富、器形独特,是该遗址中典型器物。这里的石器别具一格,代表了一种新的区域性文化。  相似文献   

16.
哈民忙哈遗址以发现大量凌乱堆弃的人骨而闻名,了解当时生产方式、文化生态关系对于了解史前灾难的原因很有意义。通过石器工具组合的功能分析,可以较清晰地了解到,其石器组合缺乏真正的农耕工具,当时人们依赖的是一种以狩猎采集兼营农业的生产方式,强调植物根茎与坚果的利用。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则进一步了解到,哈民忙哈先民利用了一个从前很少利用的农业边缘环境,他们选择了一种与其经济基础不相宜的集中居住模式,这为史前灾难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3—12月,浙江大学主持对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11月,在保护区内的东山林区溪流中(属乐安江,鄱阳湖水系)采集到鱼类标本10尾,经鉴定为浙江省光唇鱼属一新纪录种——克氏光唇鱼Acrossocheilus kreyenbergii(Regan,1908)。标本现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ZMNH)标本库。克氏光唇鱼活体呈青黑色,背部色深,腹部白色;酒精浸  相似文献   

18.
头骨变形是一种具有广泛时空分布的古老文化习俗,可能与身份等级标记、美学、宗教等多方面有关,同时也是古代社会育婴行为的结果。中国史前人类的头骨变形线索最早见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以后发展为普遍的文化习俗,存在额枕-环状变形和枕部变形两个本地起源的体系。额枕-环状变形发源于东北北部地区,具有强烈的外观展示性,所需技术复杂,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的有意识头骨变形习俗之一,并可延续至历史时期;其起源可能与东北地区独特的资源地理环境以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采集渔猎社会复杂性的发展,如性别分工、等级分化等存在关联。枕部变形的地理分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其对外观改造较弱,技术相对简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普遍流行;最初出现可能与北方农业社会的育婴实践有关,并逐渐演变为文化习俗。枕部变形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衰落并在青铜时代以后基本消失,这一过程应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文化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末期传统文化核心区衰落的史前文化格局重大变革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超荣 《化石》2019,(1):43-45
<正>丰富多彩的博物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在我三次赴祖国宝岛台湾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如史前文化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历史文物陈列馆、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生物多样性研究博物馆、胡适纪念馆、台中自然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只有少数考古学家知道瑞士下瓦莱州的史前人类文物遗址。1962和1963年冬季,地质学家在这一地区进行钻探,企望能找到新的水源。在一悬崖暗礁下面,他们偶然发现少许凿出的燧石。研究证明,这些燧石是中石器时代人类的。发掘物被送到日内瓦大学的人类学部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人员在残余物中发现一个约公元前6700年的火葬者遗骸。在此以前,虽然人们知道,那时的人类有火葬习俗,但从来没有在欧洲遗址中发现过火葬的痕迹。史前人类把尸体安放在削成某种形状的石头、项链和武器上,还属首次发现。这涉及到一种正规火化和肯定没有一个火葬殉葬品的问题。研究人员在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