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军 《生态科学》2016,35(4):173-178
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 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基于对城市退化植物景观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后, 进一步对系统进行了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 以检验生态恢复后的植物景观质量, 以期为城市退化植物景观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环境质量也日趋下降,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城市的生态绿地建设。本文将系统介绍植物生态学和城市生态绿地的有关知识,以植物生态学为视角,分析城市的生态绿地建设。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地面藓类植物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上海市市区和西部郊区主要公园,以及吴泾化工厂和吴淞化工厂,共设立22个样点,调查发现共有7种地面藓类植物.根据Levins公式计算了7种藓类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藓类植物种数与生态位宽度符合:N=0.344×e-0.0377B,R=0.9684.大部分地面藓类植物生态位宽度很窄,68%种类生态位宽度小于0.1,因而在苔藓植物保护中应特别注意对小生境的保护.运用王刚的生态位重叠公式计测了其中重要值大于0.1的39种主要藓类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值,应用主坐标排序法和最小生成树法对它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这39种藓类植物可被分成5个生态类群,与生境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植物源异戊二烯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异戊二烯为植物挥的众多有机碳氢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它的合成和释放对全球尺度上的C素平衡、温室效应的大气污染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论述了影响异戊二烯释放的主要因子,异戊二烯的释放量及其计量方法,以及它可能的生态意义,指出了研究多重环境胁迫与异戊二烯合成和释放的关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城市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昌笃 《生态学报》1990,10(1):92-95
  相似文献   

6.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便和孕育自己的自然环境渐行渐远。走出丛林与蛮荒,人们开始构建起与自然截然不同的家——城市。人们  相似文献   

7.
大气污染的植物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植物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统一体。大气环境的恶化,使植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受破坏.一百多年前,就已发现,大气污染与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行植物生态调查,是研究大气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研究者主要通过调查大气污染对森林生态、城市绿化、农业生态及植物个体生态的影响,探讨大气污染与植物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污染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罗森堡(Resenberg)等人研究了一家煤发电  相似文献   

8.
绿色为植物所固有,它蕴藏着无限生机,是地球生物圈的灵魂。在布满钢筋水泥的城市环境中,绿化植物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唯一生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植物在其形态和解剖上,都适应着它们所在的环境。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与环境密切联系着的,它们的特性是在长期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中形成的。适应是指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性和性状的现象。如仙人掌类植  相似文献   

10.
城市植物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案设计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方案的详细设计是植物调查及数据分析的基础和保证。城市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城市植被强烈人工化,城市植物及绿地的独特结构决定其调查方法应该在自然植物调查方法的基础上有所调整,是城市植物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是最常用的城市植物调查方法。本文以大量文献和作者在城市植物调查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植物研究中常用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并对植物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案设计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作了系统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综述性归纳了一套城市植物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案设计方法。本文将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分为抽样设计、样方设计和调查详细设计三大部分,其中抽样设计主要确定研究区的边界范围、面积、各级分层及辨识标准、各级分层的面积及边界以及取样量的分配方法等;样方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取样单位和样方面积;调查设计则主要涉及具体的调查项目、调查步骤、仪器设备、调查人员分工及调查精度的客观反映标志等。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化植物-凋落物-土壤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福州市常见的15种乔木、灌木和草本绿化植物为对象,连续2年取样测定了这些植物、凋落物、立地土壤、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探讨城市绿化植物-凋落物-土壤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中国城市绿化植物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绿化植物不同器官C、N、P含量均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C含量N含量P含量、叶茎根,呈现出叶的富集作用;绿化植物各器官化学计量比(C/N、C/P、N/P)也表现出基本一致的乔木灌木草本的变化趋势;各绿化植物对N的再吸收率极显著高于对P的再吸收率(P0.01),绿化植物N和P再吸收率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不同绿化植物对N的再吸收率差异均显著(P0.05),对P的再吸收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绿化植物凋落物C、N、P含量基本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其中不同绿化植物凋落物P含量差异不显著。(3)绿化植物立地土壤C、N、P含量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但其N/P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基本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其相应的C/N、C/P、N/P差异均不显著。(4)植物-土壤-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N、P)均随着生长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升高,P素的回归系数绝对值明显低于C素和N素;植物-凋落物-土壤的C与N含量、N与P含量、C/P与N/P、以及土壤和植物的C/N与N/P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凋落物的C/N与N/P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典范对应CCA排序中,植物高度、冠幅、茎粗、比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和C/N、C/P和N/P具有较大影响作用,其中高度、冠幅和茎粗与比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植物C、N、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与其C/N、C/P和N/P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传统鸟类监测方法具有调查时间长、人力物力消耗大、调查结果不准确的局限。近年来,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鸟类调查上仍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1月19至25日期间,使用搭载可见光相机的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大疆Mavic 2行业变焦版,在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四个水鸟集群分布区域划定监测样区,规划航线,设定合适的飞行和拍摄参数后采集遥感数据。根据水鸟对无人机的反应程度划分不同的惊扰等级,记录拍摄过程中鸟类受惊扰情况。利用图像拼接软件PTGui Pro 11.0,对采集到的影像进行拼接、匀色等解译预处理操作。对合成后的遥感影像建立水鸟分类标注表,进行人工解译,并对调查过程中的水鸟惊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共进行11次飞行调查,获取10个样区数据,最大样区面积约为18 hm2,75 m飞行高度下影像分辨率为0.012 m/像素,对样区内6种体型较大的水鸟——苍鹭(Ardea cinerea)、大白鹭(A.alba)、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绿翅鸭(Anas crecca)和罗纹鸭(Mareca falcata)进行了分类和计数。绿翅鸭和罗纹鸭二者依靠遥感图像无法区分,其余4种拍摄到的水鸟均成功解译和计数。惊扰等级记录显示,本次无人机调查对水鸟的惊扰程度较弱。结果表明,基于搭载可见光相机的小型无人机对湿地大型和中型水鸟进行快速遥感调查监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湖泊湿地类型的鸟类调查中具有应用潜力;通过选择合适的飞行平台,设定适当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图像重叠度等参数,能够在保证解译结果准确性的同时,避免对水鸟的过度干扰。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Efficient and accurate vegetation sampling techniques are essential for the assessment of wetland restoration success. Remotely acquired data, used extensively in many locations, have not been widely used to monitor restored wetlands. We compared three different vegetation sampling techniques to determine the accuracy associated with each method when used to determin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ver in restored Pacific coast wetlands dominated by Salicornia virginica (perennial pickleweed). Two ground‐based techniques, using quadrat and line intercept sampling, and a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using low altitude, high resolution, color and color infrared photographs, were applied to estimate cover in three small restoration sites. The remote technique provided an accurate and efficient means of sampling vegetation cover, but individual species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precluding estimates of species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Aerial photography was determined to be an effective tool for vegetation monitoring of simple (i.e., single‐species) habitat types or when species identities are not important (e.g., when vegetation is developing on a new restoration site). The efficiency associated with these vegetation sampling techniques was dependent on the scale of the assessment, with aerial photography more efficient than ground‐based sampling methods for assessing large areas. However, the inability of aerial photography to identify individual species, especially mixed‐species stands common in southern California salt marshes, limits its usefulness for monitoring restoration success. A combination of aerial photography and ground‐based methods may be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monitoring the success of large wetl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对深圳市城区几大公园的园林植物调查和统计,对主要园林树种的抽梢展叶期、生长期、落叶期、开花期、结果期、果熟期等物候指标进行观察记录,确定植物物候特征,并分析其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对植被景观改造以及树种的选择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调查作为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工作,其数据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基于遥感调查与地面调查协同的城市绿地调查的技术方法,通过该方法获得数据与单独使用遥感调查或地面调查技术获得数据相比提升了城市绿地,尤其是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调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城市绿地调查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沿海防护林体系热效应的遥感分析王述礼,金昌杰,关德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RemoteSensingAnalysisontheHeatEffectsofCoastalShelterbeltSystem.¥WangShuli;Ji...  相似文献   

17.
4种植物水浸提液对乌丹蒿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于科尔沁沙地西部的固沙先锋植物乌丹蒿近些年呈现出衰退趋势。本研究选取了该地区3种主要飞播植物白沙蒿、柠条、羊柴以及乌丹蒿自身进行了化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飞播植物及乌丹蒿自身的水浸提液对乌丹蒿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并且不同部位(根、叶、果皮或总苞片)中存在的化感物质的作用不同。主要表现为:乌丹蒿种子的萌发率在各供体的根浸提液中均下降,除羊柴外均达到显著,白沙蒿总苞片和羊柴果皮浸提液也有着同样的结果,而乌丹蒿叶浸提液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水浸提液对乌丹蒿种子发芽速度及幼根的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综合效应来看,4种植物对乌丹蒿均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白沙蒿>柠条>乌丹蒿>羊柴。  相似文献   

18.
上海城市绿地宜人性对房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海伟  徐建刚  孔繁花 《生态学报》2009,29(8):4492-4500
城市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功能.以快速城市化的大都市上海为例,通过收集的689个房屋样点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享乐价格模型,选择房屋结构、可达性、面积和景观指数四大类共23个因子,定量分析了上海主要城市绿地类型对房屋价格的影响,从而定量表征了城市绿地的宜人性,并对影响房屋价格的其他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绿地具有显著的宜人性,其空间分布、面积、类型对房价具有显著影响,但绿地影响作用的大小不同,如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影响最大,而广场绿地可达性的影响则较小;(2)居民已具有明显的接近城市绿地居住的愿望,从而开始形成围绕大型城市绿地的社会分异;(3)景观指数对房价的影响(聚集度指数对房价有显著影响)表明城市绿地的组成结构也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子;(4)房屋的结构特征(如面积、建设年代与装修程度等)是房价的内在的基础影响因子,而房价的外在重要影响因子除城市绿地外,还包括到市中心的时间、到最近地铁站的时间、到最近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和学校)的时间等.城市绿地宜人性分析可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在进行城市绿地空间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以促进城市有序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数据的塔南策勒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部的策勒绿洲为例,利用SOPT4卫星遥感数据,借助ERDAS image和Arc/View软件,对其荒漠-绿洲景观类型进行分类并形成研究区栅格景观分类图,一共分为14类景观类型。在栅格分类图的基础上生成矢量化的分类图,进而使用ARC/INFO与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计算9种类型的景观参数,并从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水平上详细列出近70几种相应的参数和景观指数,定量化地揭示了策勒绿洲的景观分布格局与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20.
Dispersal of adult Viburnum whitefly,Aleurotrachelus jelinekii (Frauenf.) was assessed over a period of 6 years, both in the field and in the laboratory. Flight activity did not appear to be strongly affected by normal variation in either temperature or windspeed. The aerial density of flying adults decreased rapidly with distance from the host plant. Movement up to 5 m from the host plant was found to be density dependent, although there is no suggestion that longer flights become more frequent at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ies. More males were caugh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ason and the number of males flying increased as the population density rose. Insects were flight mature after about 3 h, but flew readily only after 2 days. Longer flights were observed from younger females at a time when they would move from old to young leaves. Landing site preference was not recorded, which contrasts with the behaviour of the cabbage whitefly. Flight in the Viburnum whitefly appears to redistribute the population within the immediate habitat, but migration did not appear to be a significant demographic factor in the isolated populations studied.
Etude de l'activité de vold d'Aleurotrachelus jelinekii peu enclin au vol
Résumé La dispersion des adultes d'Aleurotrachelus jelinekii Frauenf, tant dans la nature qu'au laboratoire, a été estimée sur une période de 6 ans. L'activité de vol n'a pas paru être fortement modifiée par les variations de la température et de la vitesse du vent. Le nombre d'adultes en vol a diminué rapidement jusqu'à 5 m de la plante hôte, et il était density-dependent, bien que rien ne prouve que les vols les plus longs deviennent plus fréquents à des densités de population plus élevées. Plus de mâles ont été capturés au début de la saison et le nombre de mâles en vol s'est accru avec la densité de la population. Les insectes étaient aptes au vol 3 heures après la mue imaginale, mais ne volaient normalement que 2 jours après. Les vols les plus longs ont été observés chez les plus jeunes femelles au moment où elles devaient migrer de feuilles âgées à des feuilles jeunes. Les lieux d'atterrissage préférés n'ont pas été décelés. Le vol chezA. jelinekii semble redistribuer la population dans l'habitat immédiat et la migration n'apparaît pas être un paramètre démographique significantif dans les populations isolées étudié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