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997年11月在广西凭祥市采集到1号水蛇标本(编号:971104),其特征与我国现有水蛇属的各种皆不相符,经鉴定是保氏水蛇[Enhgdrisbocourti(Jan)],为我国首次纪录。现报道如下。  吻鳞阔比高大,鼻间鳞为一片,宽略为长的2倍,额鳞幅狭,其长略为幅的2倍,与至吻端的距离相等,比顶鳞稍短。眼上鳞的幅比额鳞大。颊鳞的长度稍大于高。眼前鳞1,眼后鳞2,颞鳞1 2,上唇鳞8,3-1-4,第7、8水平分开。前颏片前对远大于后对,与5片下唇鳞接触,后颏片左右之间由小鳞隔开。背鳞29-27-21,腹鳞131,尾下鳞44,肛鳞二分。该标本为幼成体,体长410mm,尾长65mm。  体背…  相似文献   

2.
2001年3月植树节期间,在山东省乳山市普集镇距地表约45cm处,采到一号活体雌性蜥蜴标本,经鉴定为石龙子科石龙子属中国石龙子 Eumeces chinensis(Gray)。虽然曾报道过山东省有石龙子的分布(1997,贾震绪),但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别,且在近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赵尔宓等,1999)中尚未记载,故现报道如下。体型中等大小,粗而短。吻端钝圆,吻长略小于眼耳间距;吻鳞宽大于高;鼻鳞完整,鼻孔位于鼻鳞的上半部;有上鼻鳞,彼此相切;眶上鳞5枚,前两枚较小,第三枚最大,上缘与…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蛇属一种新纪录——腹斑水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10月6日,作者在广西南宁农贸市场购到水游蛇亚科的2条活体,经研究鉴定,该种水蛇为我国水蛇属一种新纪录—腹斑水蛇Enhydrisbocourti.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7月24日,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8°37′N,120°36′E,海拔339 m)发现1号雄性活体蛇类标本,经查阅文献和鉴定,确认为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系华东地区及浙江省蛇类属、种的地理新分布,也是我国发现角原矛头蝮仅有的第5个分布点。本次采集的角原矛头蝮标本全长615.0 mm,头长26.0 mm,体长484.0 mm,尾长105.0 mm。头呈三角形,头颈部区分明显,上颌1对管牙,鼻眼间有颊窝,颊窝由3片大鳞围成,其中1枚为第2上唇鳞。上唇鳞10枚,鼻鳞与第1上唇鳞分离。下唇鳞14枚。舌前段2/3为黑色,后  相似文献   

5.
小头蛇     
小头蛇 Oligodon chinensis( Guenther)为游蛇科小头蛇属无毒蛇。小头蛇属有 60多种 ,我国已知有 1 3种 ,分布于亚洲南部、大洋州和埃及。体圆柱形 ,头短小 ,躯、尾较短 ,头与颈区分不明显 ,吻鳞大 ,略呈三角形 ,从背面看清楚 ,眼中等大小 ,瞳孔呈圆形 ,鼻孔位于鼻鳞中央 ,颊鳞略呈四方形 ,眶前鳞 1 ,眶后鳞 2 ,背鳞光滑或仅有数行微弱起棱 ,上颌齿 6- 1 6枚 ,后面的牙齿明显增大 ,脊柱后部的椎骨没有椎体下突。小头蛇的鉴别特征 :头后与颈背有一粗大的黑褐色箭形斑 ,躯、尾背面有距离略等的黑褐色横斑 1 1 - 1 5 2 - 5条 ,有如秤杆上的秤…  相似文献   

6.
2003年10月25日,衡水市郊区一市民在居住区的草坪中捉到一只活体蜥蜴,经鉴定为蜥蜴科(Lacertidae)草蜥属(Takydromus)北草蜥(T.septentrionalis)(图1),整个体长353·4mm。这是河北省的首次记录,标本保存于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脊椎动物标本室内,标本编号:031025002。1外形测量(mm,g)2形态特征2·1头部略扁。吻较窄,吻端略微钝圆,吻鳞不与额鼻鳞相接;鼻孔位于鼻鳞、鼻后鳞与第一上唇鳞之间;耳孔较大,长卵圆形,前后长1·5mm,背腹长2·5mm,鼓膜清晰并内陷,其后上方或后下方有部分加厚,其余透明状;鼻额鳞菱形,前端钝圆,后端略尖;左右前额鳞长大…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昆嵛山的棕黑锦蛇非模亚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 0 2年 6月 ,在山东省胶东半岛最大的山脉—昆嵛山的野外实习中 ,采集到一锦蛇类标本。经鉴定为锦蛇属棕黑锦蛇非模亚种Elapheschrenckiianomala(Boulenger,1 91 6) ,现报道如下。体型粗大长圆 ,头长圆而略扁平 ,颈不明显 ,尾较短。头端圆形 ,吻鳞呈梯形 ,长为宽的 2倍 ,从背面可见 ;鼻孔位于两鳞之间 ,恰在鼻间鳞宽的 1 /2处 ,鼻后缘略微下陷 ;鼻间鳞一对 ,近矩形 ,长略大于宽 ;前额鳞约为鼻间鳞的两倍 ;额鳞前宽后窄 ,呈等腰三角形 ;眶上鳞似斜置的矩形 ,在眼眶处缺少了一角 ,宽为长的2 /3 ;顶鳞大 ,其…  相似文献   

8.
西藏沙蜥属一新种—泽当沙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形态特征,泽当居群与西藏沙蜥、红尾沙蜥有显著区别,为沙蜥属一新种:泽当沙蜥Phrynocephalus zetangensis sp.nov.Wang,Zeng et Wu鉴别特征为鼻鳞1枚;鼻间鳞4-5枚;背鳞数少于腹鳞数;雄性尾末端黑色,雌性灰白色。  相似文献   

9.
平正明  徐月莉 《昆虫学报》1989,32(3):330-336
原鼻白蚁属(Prorhinotermes Silvestri, 1909)广布于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长期来被公认作为一个岛屿分布属,已知16种。近年来,对此属的额腺化学分析,进一步确立了这个属由Quenneday et Deligne(1975)建立单属亚科Prorhinotermitinae的进化位置。 我国已知记录为2种,本文记述2新种。海南原鼻白蚁Prorhinotermes hainanen-sis新种是据海南省崖县标本经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保存的台湾省兰屿的模式标本核对后而定名的;崖县标本曾被认为是P, japonicus(Holmgren)。奇丽原鼻白蚁P.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流域两种细鳞鲑的形态学比较及其分类地位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比研究了分布于我国黑龙江流域具钝吻和尖吻两种形态特征的细鳞鲑,其主要形态学性状的显著差异达到种间分化水平.细鳞鲑属Brachymystax在中国应有两个种,分别为图们江细鳞鲑B.tumensis(具钝吻特征)和细鳞鲑B.lenok(具尖吻特征).  相似文献   

11.
西藏岩蜥属一新种描述:(蜥蜴亚目:鬣蜥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尔宓 《动物学研究》1998,19(5):401-404
995~1996年,作者撰写《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卷鬣蜥科岩蜥属(Laudakia)时,曾详细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收藏的岩蜥属全部标本,发现其中采自西藏自治区扎达县的1号雄性标本是未经描述的新种,将其订名为西藏岩蜥(Laudakiapapenfusi)。其种名取自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脊椎动物学博物馆TheodoreJ.Papenfus先生的姓氏。Papenfuss先生在本世纪80年代与我所合作进行我国西部两栖爬行动物分类与生态的研究,曾数次到西藏野外工作。西藏岩蜥与南亚岩蜥(Laudakiatuberculata)相近,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前者鼻鳞椭圆形,鼻孔开口于其中央;后者鼻鳞梨形,鼻孔开口于其膨大部。(2)前者上鼻鳞1枚;后者上鼻鳞2枚。(3)前者上睫脊较不发达,脊缘钝且不上翘;后者上睫脊发达,脊缘锐利且向上翘。(4)前者体背及体侧分散有多数较小浅色点斑,点斑处为普通小鳞片,体背及体侧分散的若干较大锥鳞都不位于浅色点斑处;后者体背及体侧分散有若干橘黄色圆斑,圆斑所在或为1枚大的锥鳞,或为数枚较大刺鳞,或为中央1枚大的锥鳞围以一圈小鳞,圆斑之外无刺鳞或锥鳞。  相似文献   

12.
首次报道鳞属Lepinotus在中国的分布,并记述该属1中国新记录种:网翅鳞Lepinotusreticulatus Enderlein。该种头红褐色,体躯黄褐色,无单眼和头盖缝臂,仅具前翅,翅脉网格状,具毛;雌虫生殖突外瓣发达,具刚毛。  相似文献   

13.
1997~1998年,在对山东省胶东半岛最大的山脉———昆嵛山进行两栖爬行动物的普查中,采到2号活体蜥蜴标本,经鉴定为蜥蜴科草蜥属北草蜥(TakydromusseptentronalisG櫣nther),是山东省爬行动物新记录,现报道如下。形态学量度(mm,g)编号性别体重头长头宽头高头体长尾长前肢长后肢长9707161♂717167657267822082453259707162♀7821707174696断尾23753325  体形细瘦;吻较窄,吻端略微钝圆,吻鳞不与额鼻鳞相接;鼻孔位于鼻鳞、鼻后鳞与第一上唇鳞之间;耳孔较大,卵圆形,鼓膜清晰并内陷,其后上方或后下方有部分加…  相似文献   

14.
中国鲀形目鱼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就现时所知,我国的魨形目鱼类共有10科42属98种。拟三剌魨科我国共有4属5种,均产南海,其中只有1种分布到东海;三刺魨科有2属5种,南海均产,只有1种分布到东海和黄、渤海;鳞魨科有6属18种,除1种分布到东海和黄、渤海外,均产南海;革魨科有11属16种,南海有11属15种,东海5属5种,黄、渤海4属4种;须魨科只有1属1种,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六稜箱魨科我国有2属2种,南海和东海各产1属1种;箱魨科共4属8种,南海均有,其中有些种类分布到东海和黄、渤海。魨科我国现有8属35种,南海有8属27种,东海有3属17种,黄、渤海只有1属10种,其中东方魨属的分布颇为特殊,即东海的种类为最多,而南海反是较少;刺魨科有2属6种,南海均产,2种分布到东海,有1种分布到黄、渤海。翻车鱼科中国有2属2种,1种沿海均见,1种只分布于南海。三齿魨科现时中国尚无代表。 中国魨形目鱼类由暖水性种、暖温性种和冷温性种3种类型组成。暖水性种占绝对优势,有66种,占总数的67%;暖温性种次之,有29种,占总数的30%;冷温性种甚少,只有3种,占总数的3%。 中国魨形目鱼类以南海种类为最多,共88种(总数的90%),由暖水性种和暖温性种2种类型组成,前者66种,后者22种。东海种类减少至32种(33%),暖水性种有15种,暖温性种有15种,冷温性种2种。黄、渤海种类最少,只有20种(2  相似文献   

15.
鳜类系统发育的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群  任岗  钱开诚  陈泉梅 《生态科学》2006,25(5):430-432,436
测定了鳜、大眼鳜、斑鳜、暗鳜、波纹鳜、长体鳜、中国少鳞鳜等7种鳜类12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结合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共分析了9种鳜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表明,鳜属鱼类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0.015~0.093)明显小于少鳞鳜属鱼类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0.152~0.178)。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上,长体鳜与鳜属的鳜、大眼鳜、斑鳜、波纹鳜、暗鳜聚合成一分支,少鳞鳜属的种类聚成另一分支;支持将长体鳜归入鳜属,鳜类分为鳜属和少鳞鳜属等二个属的分类处理。在鳜属鱼类中,鳜和大眼鳜亲缘关系十分密切;斑鳜与波纹鳜亲缘较近;长体鳜与鳜属其它5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在少鳞鳜属鱼类中,中国少鳞鳜和日本少鳞鳜的亲缘关系较远,韩国少鳞鳜的系统位置较不明确。鳜类的单系性及其鳜类的系统位置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3.黑眉锦蛇 Elapeh taeniurus Cope(图16,图版I,A) 科属:同红点锦蛇。别名:黄长虫、慈鳗。形态:吻鳞宽稍大于高。鼻间鳞宽比高大,外缘包到头侧,长为前额鳞长的一半。前额鳞与上眼前鳞的缝合线比和额鳞的缝合线要长些。额鳞的长比两颅顶鳞间的缝合线短。颅顶鳞的长比自吻端至额鳞前缘的长还要大些。鼻孔圆而大,位于两鼻鳞之间。颊鳞上缘椭圆形,长大于高。眼前鳞2片,不与额鳞相接。  相似文献   

17.
锥盖伞属Conocybe和小鳞伞属Pholiotina界限不明确,在分类上存在混乱。本研究基于中国材料,明确该2属分类学特征,并探索属下等级划分:确认我国锥盖伞属37种,其中白色组sect. Candidae 3种;赭小皮伞组sect. Ochromarasmius 1种;具毛组sect. Pilosellae 10种,含3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毛柄锥盖伞Conocybe velutipes、条斑锥盖伞C. moseri和双孢锥盖伞C. bisporigera;锥盖伞组sect. Conocybe 17种,含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刺毛锥盖伞C. echinata、短柄锥盖伞C. brachypodii;混杂组sect. Mixtae 6种。小鳞伞属18种,其中疣孢组sect. Verrucisporae 2种,其中糙孢小鳞伞Pholiotina dasypus为中国新记录;过渡组sect. Intermediae 2种;小鳞伞组sect. Pholiotina 6种;被外菌幕组sect. Vestitae 3种,齿缘小鳞伞Ph. serrata (T. Bau&J. Liu) T. ...  相似文献   

18.
王锦蛇在我国分布广达16省(区),占疆土之大半。虽然如此,它仍属东洋界物种,亚热带类型之一代表。 一、种的研究简史及亚种分化问题的提出 甘塞(Guenther,A.1858)依据浙江宁波的标本,首次将其定名为Elaphis sanr—omates;其后1864年在他的“不列颠印度的爬行动物”一书中,不仅沿用了原来的名称,而且将其他学者所定之名称归属于同物异名之中,但就在该书的295页上,他又依据仅一条来自中国的,但无具体地点的标本,却定为他属一新种Phyllophis carinata前者腹鳞数为204—214,尾下鳞64—82;后者分别为223和97枚。他以腹鳞数在200枚以上作为两个属的重要分属特征,而忽略了两属究竟有何本质差别,因而导致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19.
记述掘甲族Lachnogyini中国1新纪录属掘甲属Lachnogya Ménétriés,1849,及中国1新纪录种鳞掘甲Lachnogya squamosa Ménétriés,1849。提供了掘甲属Lachnogya种检索表,以及鳞掘甲Lachnogya squamosa Ménétriés,1849形态描述、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柽麦蛾属研究(鳞翅目:麦蛾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柽麦蛾属(Ornativalva Gozmany,1955)隶属于麦蛾科(Gelechiidae)、麦蛾亚科(Gelechiinae)、麦蛾族(Gelechiini)。全世界已记录45种和亚种,其中已知寄主的12个种,除一种可取食柽柳属(Tamarix)和瓣鳞花属(Frankenia)植物外,其余的只取食柽柳属植物。该属的分布与柽柳属植物的分布几乎完全一致,分布在非洲、南欧、印度和蒙古。我国北方柽柳属植物分布广泛,但过去仅有一种该属昆虫的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