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径≤30mm的外周型良性孤立肺结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63例外周型良性孤立肺结节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结果:63例良性孤立肺结节病理分布依次为:结核球,炎性假瘤,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肺隐球菌病,纤维瘤,肉芽肿性炎,曲菌病,肺动静脉畸形,平滑肌瘤.6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肺叶切除10例,肺楔形切除53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孤立肺结节中,良性疾病只占少数,在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可在短期抗炎排除肺炎的可能性后积极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一种符合临床特征的肺腺癌转移瘤动物模型,为下一步的肺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造模方法。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11只SPF级、4~6周龄BALB/c裸鼠,分别以1×106个细胞/只注射入裸鼠尾静脉。接种后每天观察小鼠状态。分别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4、5、6、7周随机处死2只,余3只小鼠处于濒死状态时处死。解剖小鼠,观察肺部有无转移、转移结节的数目及全身其他器官的转移情况,并做病理取材,HE染色观察。结果注射过程中小鼠均存活。未处死的3只分别于第11、13、14周出现恶液质。第4周肺部未见转移结节;第5周出现镜下肺部转移结节;第6周肉眼可见肺部转移结节;第7周转移结节数增多;第11周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第11、13、14周出现肺部结构大量破坏,弥漫性的肿瘤细胞浸润,出现淋巴结浸润,病理证实为腺癌。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A549细胞可以成功建立人肺腺癌转移瘤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合性血管瘤(composite hemangioendothelioma,CHE)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点。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1例肺复合性血管内皮瘤伴皮肤和脑转移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镜检见肿瘤组织由良性、中间型及恶性血管多种成分混合组成:肺组织与头皮的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病变相似,为浸润性生长,病变包括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约占50%)、网状型血管内皮瘤(约占15%)、梭形细胞血管瘤(约占20%)、"血管肉瘤样"区域(约占5%)和良性血管病变(约占10%)。颅内病变可见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梭形细胞肿瘤及动静脉畸形区域。免疫组化标记示FⅧRAg( )、cD34( )。结论:肺复合性血管内皮瘤属交界性/低度恶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学,有复发倾向,少见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腺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肺腺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从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进行归纳及总结性研究。结果:52例肺腺癌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咯血、胸闷和其他转移病灶表现,转移多见于脑、肝、骨骼、肾上腺等,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47例患者行普通X线胸片检查,6例未见明显异常病灶,13例为中心型肺癌,25例为周围型肺癌,3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52例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各叶均可发生,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分叶状,病灶大多边缘有切迹、细小毛刺或棘状突起者。结论:结合临床表现,CT能够较准确的对肺癌做出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为肺腺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MRI对血源性脑及脑膜转移瘤动物模型转移灶的检出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从左颈总动脉内接种VX2瘤细胞,A组:20%甘露醇注入5min后接种VX2瘤细胞:B组:20%甘露醇注入5min后,加入肝素再接种VX2瘤细胞;C组,对照组,单纯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周后行MRI检查。病理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平扫:A组,1只(1/6)发现脑内结节并脑膜结节样增厚,T1WI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B组,2只(2/6)为脑内多发结节,T1WI为等信号,TM为稍高信号。2只(2/6)脑膜结节样增厚。增强扫描:A组,2只(2/6)脑内见强化结节灶;直径在1.5mm-7.0mm之间。4K(4/6)脑膜线样增厚或结节样增厚强化。B组,6只(6/6)脑内见直径在1.5mm-5.0mm的高信号结节,其中5只为脑内多发结节灶;4只(4/6)脑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强化,左侧为主,其中2只(2/6)为双侧脑膜增厚。增强扫描A、B组问脑内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确切概率值为0.04)。C组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见异常信号。结论:上述方法制成的动物模型可为医学影像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加入肝素可提高瘤灶的形成几率,并证实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瘤的形成起重要作用。MRI增强检查是检出脑内及脑膜转移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螺旋CT增强扫描时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恶性结节50例、炎性结节26例、结核瘤12例的螺旋CT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结核瘤(P<0.05)。炎性结节强化峰值的时间较恶性结节延迟。恶性结节增强扫描出现点、条状及边缘强化。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肺类癌的CT影像表现,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类癌的CT表现,其中3例行胸部CT平扫检查,4例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患者中有6例为典型类癌,1例为非典型类癌。6例典型类癌中:1例为微瘤型类癌,表现为右侧肺门旁支气管扩张、结石及条片状影;1例为硬化性血管瘤合并类癌,表现为右侧肺门旁肿块,边缘较光整,伴晕征;2例为右侧肺门旁肿块,边缘光整,明显强化,伴有邻近支气管扩张或支气管粘液嵌塞、远端伴阻塞性肺不张或肺炎改变;2例表现为肺内孤立小结节,边缘光整,无强化。1例非典型类癌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右肺门旁肿块,伴右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肺类癌的CT影像表现多样,典型病例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A549人肺癌细胞系/615-SCID小鼠转移瘤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建立A549人肺腺癌细胞/615-SCID小鼠模型,评价重度联合免疫缺陷615-SCID小鼠在建立人类肺癌转移模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7A549细胞接种到615-SCID及SCID小鼠右上肢背部皮下,观察成瘤时间、成瘤率、肿瘤生长速度及转移发生.结果两品系小鼠接种后的成瘤率均为100%,615-SCID小鼠移植瘤潜伏期较长、生长较缓慢,更容易发生转移.结论 615-SCID小鼠比SCID小鼠更易于构建人类肺腺癌转移模型,对于肺癌转移特性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影像学特点,深入肺炎型肺癌认识,提高诊断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份至2014年2月份我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36例肺炎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患者病变部位在各肺段均有分布,局限性及弥漫性分布均可见,其中局灶性分布较大,未出现跨越肺段侵袭肺叶的病例。影像表现主要为边缘不清云絮状肿块影、云絮状影伴结节、肺段实变影、肺实变伴空泡及蜂窝状影、肺炎纤维样化及混合阴影。其中,单纯性磨玻璃影10例;磨玻璃结节肿块10例;肺段分布实变影7例;肺叶及肺段实变伴空泡或蜂窝状影6例;肺炎样纤维化及肿块10例;混合阴影(4种或4种以上阴影并存)3例。结论:肺炎型肺癌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多具有肺炎样改变,极易误诊肺炎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结合活检检查技术,有利于改善临床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蕲蛇酶抗小鼠实验性肿瘤转移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翁绳美  刘广芬 《蛇志》2000,12(3):5-6
目的:探讨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得到的具有凝血酶样酶活性的蕲蛇酶抗实验性肿瘤转移作用。方法:用尾静脉注射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B16和肉瘤S-180细胞的小鼠肺转移模型,注射瘤细胞前后分别腹腔注射药物,20天后处死小鼠,计数肺表面转移瘤结节数。结果蕲蛇酶剂量在2-5AU/kgip能明显减少B16在C57BL小鼠及S-180在昆明鼠的肺转移结节数,但对转移瘤小鼠的生命无明显的延长作用。结论蕲蛇酶具有抗小鼠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重组纤黏连蛋白(FN)多肽CH50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体内转移的影响,以探讨CH50多肽抑制肿瘤转移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黑色素瘤B16细胞,用荧光染料CFSE标记,接种脾脏后24h取脾、肝、肺做冰冻切片,观察肿瘤细胞在3种组织中的侵袭情况。从脾脏接种B16细胞,建立体内肿瘤转移动物模型,采用基于流体动力学的体内基因转染方法于小鼠体内表达CH50多肽,RT-PCR检测CH50mRNA在肝组织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CH50多肽的表达。通过比较原位肿瘤结节及转移结节在数量、大小、分布上的差异及检测原位肿瘤组织中MMP-2、MMP-9表达差异,观察CH50多肽的治疗效果。结果注射24h后即可在脾脏形成荧光结节。pCH510质粒通过尾静脉注射后,可在肝组织中检测到CH50mRNA及CH50多肽的表达。从脾脏接种B16细胞后第14天可在脾脏形成原发肿瘤,至第35天肝脏表面已形成转移瘤结节,成功建立了体内器官问(脾转肝)肿瘤转移动物模型。体内转染表达CH50多肽能抑制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抑制原位肿瘤结节中MMP-2、MMP-9的表达。结论CH50多肽可以通过对MMP-2、MMP-9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来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的成瘤能力和体内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胡剑峰 《蛇志》2010,22(1):56-57
肺内孤立结节性病灶是指直径≤4cm的类圆形结节影,无阻塞性肺不张、肺炎、卫星病灶及局部淋巴结肿等征象。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研究,X线胸片多着重于边缘、密度及纹理的改变,而CT扫描多着重于其结节密度的CT值。综合X线胸片与CT扫描的表现作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探讨 IL -4对 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将 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 C57BL /6小鼠皮下。将 2 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 ,接种后第 5天起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 IL-4。第 1 8天处死动物 ,测两组肿瘤的平均体积 ,平均瘤重及肺转移灶。 、 组肿瘤的平均体积为 ( 2 .0 0 7± 0 .0 0 6) cm3 ,( 0 .4 0 4± 0 .0 1 0 ) cm3 ;平均瘤重为 ( 2 .83 3± 0 .0 74 ) g、( 0 .586± 0 .0 4 0 ) g,肺转移灶为 ( 5.50 0± 0 .92 6) ,( 3 .3 75± 1 .0 61 )。 组与 I组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平均潜伏期为 :8.3 0± 0 .4 9;1 0 .56± 0 .3 6。 IL-4能抑制 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形态学上类似肿瘤样病变的肺部真菌感染的CT征象,以提高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的基本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53例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中32(60.4%)例为隐球菌感染,21(39.6%)例为曲霉菌感染。29(54.7%)例为单发病灶,24(45.3%)例为多发病灶。CT表现为实性肺结节的30(56.6%)例,表现为实性肺部肿块的10(18.9%)例,两者都有的13(24.5%)例。病灶大小1~7 cm,中位大小2.5 cm。53例中病灶位于胸膜下32(60.4%)例,肺内其他部位21(39.6%)例。隐球菌和曲霉菌在病灶特征、形态、分叶征、毛刺征、晕征及其他伴随病变如片状浸润灶、粟粒样结节、淋巴结肿大、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部位(χ2=10.633)、边界(χ2=4.828)及病灶内有无空洞或空腔性病变(χ2=18.702)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肿瘤样肺部真菌感染以隐球菌及曲霉菌感染多见,两种真菌感染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与肺内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与x线表现.方法:对65例(男35例,女30例,3-13岁)MP-IgM阳性的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和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过90%的患儿有发热和咳嗽,67.7%患儿有啰音.31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47.7%).25例患儿血沉增快(38.5%).46例患儿C-反应蛋白(CRP)升高(70.8%).胸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大片状阴影(n=32,49.2%),斑片状阴影(n=18,27.2%),肺门影增浓(n=10,15.4%),肺纹理增粗(n=5,7.7%).大片状阴影组患儿血清CRP水平最高(P<0.05),肺门影增浓组患儿血清CRP水平最低(P<0.05).结论:本组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和肺部哆音为最常见;胸片以大片状阴影最多见;较高的血清CRP水平暗示肺部炎症反应激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肺结节诊断价值及辐射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肺结节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比较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辐射度。结果: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扫描图像质量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的总管球剂量、有效管球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及剂量长度乘积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扫描相当,并可有效减少辐射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琳  韩英  袁有法  张宝性  赵金彩 《生物磁学》2011,(12):2350-235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高分辨薄层重组对体检中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MSCT薄层重组与常规CT扫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对照。方法:搜集做64排常规CT扫描同时行薄层重组的2473例体检病例中筛选的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中有80例可以显示病变,而在MSCT薄层重组中97例均有阳性发现;其中双肺弥漫性病变79例(两肺间质纤维化78例,肺内多发转移瘤1例),肺结核3例,肺内孤立结节12例,早期中央型肺癌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1例以及纵隔肿瘤1例;MSCT薄层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内小叶间隔线增厚、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肺内结节的细微征象。结论:MSCT薄层重组在胸部体检中的诊断阳性率、细节分辨率、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均优于常规CT,可作为肺内病变尤其是早期肺癌筛查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高分辨薄层重组对体检中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MSCT薄层重组与常规CT扫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对照。方法:搜集做64排常规CT扫描同时行薄层重组的2473例体检病例中筛选的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中有80例可以显示病变,而在MSCT薄层重组中97例均有阳性发现;其中双肺弥漫性病变79例(两肺间质纤维化78例,肺内多发转移瘤1例),肺结核3例,肺内孤立结节12例,早期中央型肺癌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1例以及纵隔肿瘤1例;MSCT薄层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内小叶间隔线增厚、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肺内结节的细微征象。结论:MSCT薄层重组在胸部体检中的诊断阳性率、细节分辨率、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均优于常规CT,可作为肺内病变尤其是早期肺癌筛查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技术在肺结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利用CT技术提供的影像学特征,及时准确的诊断肺结节疾病,从而更具体更全面的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确诊的符合相应临床诊治标准的肺结节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通过CT扫描分析其具体的特征表现。结果:在所选的48例中,纵隔淋巴结增大45例,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44例,胸部淋巴结增大患者48例。肺部病变者33例,其中单发结节患者2例,多发结节患者25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者14例,磨玻璃样影案例者9例,实变案例5例。胸膜病发患者13例。结论: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胸部有典型影像学表现形式的肺结节病例诊断较容易,无典型影像学表现的患者诊断较为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利用CT技术诊断肺结节疾病具有特异性意义,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CT与MRI对脑脓肿及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及临床确诊的脑转移瘤及脑脓肿各20例,分别进行CT、MRI的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鉴别诊断的可能性。结果:脑脓肿多以全身或局部感染为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灶多为单发,平扫以囊性或囊实性表现为主,呈环状强化,壁薄,光滑,无壁结节。周围水肿以轻、中度片状水肿为主。脑转移瘤多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多发,平扫以低、等密度为主,较小者呈结节状强化,边缘规则,较大者呈环状、花环状、结节状强化,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周围大片状指状水肿。结论:脑脓肿及脑转移瘤具有不同的影像表现,CT及MRI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