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贵州汞矿区居民食用大米的甲基汞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汞矿区居民食用的大米、蔬菜、猪肉和饮水均表现出较高的总汞含量,但仅有大米富集甲基汞.万山汞矿区3个村庄居民食用大米甲基汞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97.5%、94.1%和93.5%,且不同研究对象每日食用大米的甲基汞摄入量与其头发甲基汞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证实了食用大米是贵州汞矿区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土法炼汞工人的头发总汞含量显著高于一般居民和对照组,其头发甲基汞占总汞的平均比例仅为12.4%,说明土法炼汞释放的汞蒸气的影响.贵州汞矿区居民头发甲基汞含量相比对照组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部分居民食用大米的日甲基汞摄入量已经超过JECFA 2003年制定的标准(0.23 μg·d-1·kg-1),大部分超过美国环保局的推荐值(0.1 μg·d-1·kg-1),特别是铜仁垢溪和老屋场地区居民存在一定的甲基汞暴露风险,其他汞矿区人群也存在通过食用大米甲基汞暴露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汞甲基化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小兵 《生态学杂志》2013,32(3):755-761
汞甲基化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将无机汞(Hg)转化成最高毒性的甲基汞(MeHg),通过生物富集以及在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造成人类甲基汞暴露.本文综述了水环境中汞甲基化细菌的种类、系统发生、甲基化机理、甲基汞生成的空间位置和影响因素.水环境中汞甲基化主要发生在海洋、海湾、河流和湖泊的厌氧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菌和铁还原菌是主要的汞甲基化细菌,它们的种类、群落结构和分布制约了甲基汞的生成,从而影响人体健康.汞甲基化的生化机理的研究表明,甲基汞可能产生于不同的代谢途径,但是对于汞甲基化机理仍没有一致的认识.沉积物中汞甲基化细菌的分布影响甲基汞生成的空间位置和甲基化率.因此,水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因素影响甲基化细菌的分布、甲基化率和甲基汞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辽河口三道沟、笔架岭两地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总汞、甲基汞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植物自然演替的角度,分析了辽河口不同类型湿地总汞、甲基汞的分布及转化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汞含量为0.036~0.069 mg·kg~(-1),土壤甲基汞含量为0.77~2.56μg·kg~(-1);三道沟湿地土壤汞、甲基汞含量明显低于笔架岭湿地;从光滩到芦苇湿地,表层土壤汞、甲基汞含量逐渐降低;从笔架岭湿地剖面分析来看,从表层到深层,芦苇湿地、碱蓬湿地土壤汞、甲基汞含量逐渐降低,光滩剖面土壤汞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光滩土壤甲基汞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从土壤总汞、甲基汞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看,土壤汞与甲基汞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汞与钾、易溶性盐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乌江洪家渡水库鱼体汞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贵州省乌江流域新建的洪家渡水库中的8种124尾鱼类的总汞和甲基汞含量,探讨其变化趋势及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总汞采用混合酸消解用冷原子荧光(CVAFS)测定,甲基汞的测定采用碱消解-水相乙基化结合气相色谱(GC)冷原子荧光(CVAFS)测定。结果表明,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均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鱼体汞含量与它们的生态学特性(食物来源和生活习性)有关,与体重和体长无显著相关关系;鱼体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均值分别为0.063±0.046和0.028±0.019mg.kg-1,均远低于大部分研究报道的新建水库中鱼体汞含量(0.50mg.kg-1)。洪家渡水库鱼类由于在低汞环境中,导致甲基汞不易富集,其鱼体甲基汞和总汞含量并未急剧增加,显著不同于北美和欧洲等地区新建水库中鱼体汞含量升高的现象,但随着水库演化导致水库有机质增加可能使鱼体汞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自然保护区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草海湖中深水区和湖边浅水区生长的主要优势植物,测定其汞和甲基汞,探讨水生植物汞和甲基汞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物汞的响应,并评估其面临的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水生植物总汞含量为5.18~40.06 ng·g-1(均值12.78 ng·g-1),与其他自然保护区报道的植物汞含量相当,其中茎叶汞含量平均值较高的有空心莲子草、小茨藻、水蓼等。水生植物甲基汞含量为0.04~2.47 ng·g-1(均值0.34 ng·g-1),其中茎叶甲基汞含量与总汞呈显著正相关性(r=0.38,n=46,P0.01)。湖边浅水区沉水植物中总汞和甲基汞平均含量均明显高于湖中深水区相同种类的植物,与沉积物中甲基汞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但与沉积物总汞空间分布特征相反,表明湖边浅水区沉积物汞的甲基化程度、生物可利用性都明显高于湖中深水区。不同采样点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差异以及浅水区沉积物存在的干湿交替可能导致了湖中湖边植物汞和甲基汞含量的明显差异,其具体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集贵州省万山汞矿区2个流域7个地点的168个大米样品,测定其总汞及甲基汞含量,并对当地居民食用大米甲基汞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万山汞矿区大米总汞含量变化范围为2.4~401.0 ng·g-1,平均含量为42.4 ng·g-1,51%的样品总汞含量超过我国食品汞限量标准(20 ng·g-1);甲基汞含量变化范围为1.1~45.1 ng·g-1,平均含量为11.7 ng·g-1,甲基汞占总汞的平均比例为44.8%;大米总汞与甲基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4,P0.01),大米总汞含量与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呈负相关(r=-0.59,P0.01)。位于河流上游离汞矿较近的地点汞污染较严重,随流域往下离汞矿较远地点汞含量相对降低。大米甲基汞暴露的风险评估显示,万山大水溪、梅子溪、白果树等污染地区存在一定的人群甲基汞暴露,而其他地区的人群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稻田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汞作为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污染物,已被我国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欧盟及美国环境保护署等多个国家(机构)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汞的毒性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其中甲基汞是毒性最强的汞化合物。无机汞可在适当环境条件下被转化成毒性更强的甲基汞,进而在食物链中富集、放大,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研究证实,稻田土壤是重要的甲基汞产生场所,稻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甲基汞"源"。汞污染区稻米富含甲基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这些地区,居民食用稻米是人体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由此所导致的人体甲基汞暴露风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汞污染区稻米甲基汞污染事件被频频报道,稻田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方向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前人有关稻田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包括:(1)稻田生态系统汞污染现状;(2)稻田土壤汞的甲基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水稻对汞的吸收、富集机理;(4)居民食用稻米导致的甲基汞暴露的健康风险;(5)对缓解稻米甲基汞污染问题所可能采取的措施。最后,对目前的研究缺陷及不足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蓟运河汉沽地区河泥中汞的微生物甲基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汞的生物转化作用的研究开始于60年代末,Wood等(1968)研究了生物甲基化的机制,认为汞甲基化有酶和非酶两种作用,甲基化作用是通过甲基钴氨素中的甲基转移来完成的。瑞典生物学家Jensen和Jernel(?)v(1969)提出在湖泊底泥里微生物有形成甲基汞的功能,汞甲基化的速度与底泥里的微生物活动有密切的相关性。由此,微生物汞甲基化作用得到人们的注视,Yamada等(1972)在厌氧条件下研究了匙形梭菌(Clostridium cochlearium)的汞甲基化作用。Vonk等(1973)发现在通气条件下一些细菌和真菌可使氯化汞甲基化形成少量的甲基汞。Fagerstr(?)m和Jernel(?)v(1972)曾报道,通气条件下汞转化过程中甲基化的主要产物是一甲基汞,厌氧条件下汞甲基化的产物大部是二甲基汞。但是,人们总是认为甲基化的主要产物为一甲基汞,而二甲基汞形成的数量则很少(Iverson等,1978)。这些汞化合物在水体中引起危害。  相似文献   

9.
硒作为汞矿的伴生元素被释放至周围环境,贵州万山汞矿区汞污染问题应综合考虑硒的影响。为了评估万山汞矿区居民体内汞硒的含量、分布及汞硒相互关系,选择当地人群30例,采集其血液、尿液和头发样品,分别测定总汞、甲基汞和硒含量。结果表明:31%的人群血液总汞和93%的人群头发总汞含量分别超过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安全限值(5.8μg·L~(-1)和1 mg·kg~(-1)),而24%的人群尿汞含量超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限值5μg·L~(-1),表明研究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甲基汞和无机汞暴露风险。90%的研究人群头发硒含量为中高水平,体内足量硒可能对无机汞和甲基汞的积累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居民汞暴露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0.
李嗣新  胡菊香  池仕运  胡俊 《生态学报》2016,36(5):1233-1243
汞是唯一参与全球循环的液态重金属。1974年,自美国学者Smith首次报道水库中鱼类总汞含量高于邻近自然湖泊以来,水库中鱼类汞升高的风险成为新建水库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汞在水库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中含量升高的现象先后在世界各国报道,包括加拿大、美国、芬兰、泰国和巴西等。通过对系列的野外研究进行回顾,表明了水库形成后生态系统中汞的甲基化过程发生了变化。水库形成对汞在食物网中的鱼类、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的累积产生影响。水库中汞的生物累积、迁移转化主要与被淹没土壤和植物腐解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水库形成后,总汞、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在生态系统食物网各组分中的变化并不一致。蓄水后,水体中总汞变化较小,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上升明显;浮游生物尤其是浮游动物中总汞升高,但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升高更为明显;与浮游动物类似,底栖水生昆虫中总汞升高,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升高也更为明显;鱼类作为食物网顶级消费者,甲基汞比例一般在80%以上,在水库形成后鱼类总汞和甲基汞均明显升高,但甲基汞比例变化已经不大。这些变化揭示了水库形成后甲基汞在食物网传递的两个主要可能途径,一是微型生物食物网。通过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这一环节,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有明显的增加。第二个途径是底层生物食物网。通过悬浮颗粒物、细菌、碎屑食性底栖水生昆虫、肉食型底栖水生昆虫环节,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明显增加。这两种途径均能导致以水生昆虫、小鱼、甲壳类等为食的肉食性鱼类汞含量增加。水库形成后,生态系统中汞的甲基化发生了明显的"加速"过程。这种"加速"过程最直接的因素是成库后大量土壤淹没使得汞的甲基化平衡被打破。这个过程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直接影响,被淹没土壤和植被在腐解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将甲基汞释放到水库生态系统中;另一方面是间接影响,被淹没土壤和植被的腐解使水库底部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无机汞从被淹没土壤和植被中溶出,为甲基化反应提供充裕的、可供甲基化的无机汞,同时腐解产生的大量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提供丰富食物来源,使硫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促进无机汞的甲基化。在我国,有关汞在新建水库食物网中生物累积和风险评价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白暨豚的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生存的四类淡水豚中,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和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的舌已有详文报道(Arvy和Pilleri,1970;Yamasaki等,1976a)。亚河豚(Iniageoffrend)的舌也在Yamasaki的文章中作为和上述二种淡水豚舌的比较而述及。白暨豚(Liptes vexillifer)的舌除陈宜瑜等(1975)曾提及外,迄今未有其他报道。鉴此,作者对白暨豚的舌作了解剖学和组织学的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白暨豚舌的标本取自幼体、亚成体、成体和老年个体等七头个体。为了比较,还收集了亚河豚、其它海豚类和陆生哺乳类的舌。用10%甲醛固定保存,各项量度根据固定标本测量。白暨豚舌的外形描述以NNC 7909号标本为主,以其它个体的观察为辅。其组  相似文献   

12.
从蛋白质可及性分析的角度研究了ERABP与RA的相互作用模式,在原子水平和残基水平上计算了四个与维甲酸结合蛋白(ERABP)有关的分子的可及性,这四个分子是EPA(无配体结晶生成的ERABP),EPB—RA(ERAB和配体雏甲酸RA,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A在结合蛋白中采取β-芷香酮环向里,羧基端向外的构象形式;围绕结合部位有24个残基;在结合配体RA时,在结合配体RA时,结合蛋白将发生构象变化,变化的结果是结合部位空穴的暴露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13.
南方大口鲇幼鱼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南方大口鲇的人工孵化鱼苗在11日龄时卵黄消失,转入营外生性营养的仔鱼阶段;23—26日龄仔鱼的主要外部器官分化完毕,转入稚鱼阶段;40—43日龄稚鱼除存在第二下颌须外,其余外形特征与成鱼相似,稚鱼阶段结束. 5月上旬在嘉陵江中采获到的当年幼鱼已发育到稚鱼阶段结束时期的水平;6—7月的当年幼鱼,当体长为151—177毫米时,第二下颌须消失.当年幼鱼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 W=e-10.87062L2.74257(N=77,r=0.9952)根据尾形、体色和须的数量的差异,可以区别南方大口鲇和鲇的当年幼鱼.    相似文献   

14.
平阳霉素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平阳霉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移动和增殖的影响.(1)内皮细胞移动采用组织学切片、常规H-E染色,通过观察不同胚龄鸡胚CAM的组织学结构即可判定毛细血管EC移动.发现鸡胚在第8、10、12天胚龄时CAM EC都位于外胚层绒毛膜上皮之下,随胚龄增大,EC逐渐由中胚层移向外胚层.而孵育至第14天后(16、18天)CAM毛细血管EC大都移至外胚层上皮之上,紧贴壳膜.PY可明显抑制EC移动,使第18天胚龄时早已该移至外胚层之上的毛细血管EC仍停留在外胚层上皮之下.(2)内皮细胞增殖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对第10天胚龄的鸡胚CAM EC进行3H-TdR标记,标记率即反映EC增殖的程度.同时用血管生长抑制剂PY对比研究对EC增殖的影响.对照组和实验组EC 3H-TdR标记率分别为41.5±3.4%和20.3±1.5%,PY可使CAM EC的DNA合成减少,即抑制EC增殖.鸡胚CAM可作为研究EC移动和增殖的体内模型,用于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筛选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十八个产地兴安落叶松种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辰  弓彩霞 《植物研究》1996,16(4):467-470
对18个不同产地的兴安落叶松种皮微形态进引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种子背面均为条网状纹饰,腹面为拟脑状纹饰,种孔周围呈条带状皱波纹饰,种孔周围形态存在三种类型。种皮纹饰在种内基本上是稳定的,其中腹面纹饰较背面纹饰的变异幅度大。种皮纹饰特征可以作为兴安落叶松种子鉴定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多鳞铲颌鱼的生态适应性及地理分布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对多鳞铲颔鱼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及栖居河段的生态环境等所做的调查和研究,探讨了多鳞铲颌鱼的生态适应性及分布成因等问题。做为对北方寒冷气候的适应,多鳞铲颌鱼有蛰伏泉穴越冬的习性,越冬期近6个月;推测多鳞铲颌鱼是由原始鲃类演化来的,形成于更新世早期;现代分布状况可能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水在菌紫质光循环和质子泵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圆二色仪和闪光动力学先谱仪分别测量了空气干燥紫膜薄层的圆二色谱及紫膜LB膜的M_(412)的衰减过程.在于燥紫膜的圆二色谱上出现412nm的正峰,它是光循环中间体M_(412)的特征峰.在无水介质中,紫膜LB膜中的BR仍能进行先化学循环而检测到中间体M_(412),但M_(412)的衰减速度减慢,产生M_(412)的堆积,质子化过程受阻.在有水的介质中,只要有足够的H~+存在,紫膜LB膜中的BR的中间体M_(412)的衰减速度明显加快.说明水介质的H~+是完成正常光化学循和质子化过程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8.
用生物膜的拆离与重建方法将从牛脑皮层膜中纯化的激活型GTP结合蛋白(Gs)和腺苷酸环化酶(AC)在含有不同极性头部或不同脂肪酸侧链的磷脂组成的脂质体上重建形成脂酶体,测定脂酶体中AC的基础活力及Gs激活AC的活力。实验结果表明,磷脂影响AC的基础活力和Gs激活AC活力的顺序依次为:PE>PS>PC;含不同脂肪酸侧链的混合磷脂对Gs的激活活力的影响大于含单一脂肪酸侧链的纯磷脂,如PEDPPE,PSDPPS,PCDPPC。含不同脂肪酸侧链的磷脂影响Gs的活力的顺序为DLPC>DMPC>DPPC。用反映磷脂分子的堆积程度的荧光探剂MC540和脂双层的流动性变化的DPH以及专一性标记蛋白质巯基(-SH)基团的荧光探剂acrylodan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磷脂影响Gs的活力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脂质物理状态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国内外已相继用组织培养法分离多株甲型肝炎病毒(HAV),并已证实了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型感染在传染本病中的重要性。但HAV在流行点的正常人群中存在短期携带的问题还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从甲型肝炎接触者粪便中分离出一株HAV,并经免疫电镜、免疫荧光及参比血清鉴定等证实。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已被初步证明能够运用于古生物地理学研究,但由于地质古生物学资源的局限性,目前运用这一理论对地史生物群进行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检验。文章总结了对我国二叠纪华夏植物群进行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偿试性研究的各项成果,指出开展此项研究所需的地质古生物学基础和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此外,还展望了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运用于地质古生物学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