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孕期母鼠摄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刚怀孕的SD大鼠,进行孕期营养干预,观察营养物质对母鼠、新生子代大鼠的影响。结果:孕期营养干预对母鼠的孕期长短、产仔数量、性别比、雌激素水平影响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营养干预后的子代SD大鼠无出生缺陷的发生。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对母鼠和子代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急性肺损伤(ALI)疗效。方法选择ALI患者39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9例)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比2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2、4和8 d的血气分析变化观察氧分压、氧合指数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0%,与对照组31.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aO2、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同时心率、乳酸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乳酸(P0.01)。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应用有助于改善ALI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饲料中添加ω-3PUFAs对PTSD-SPS大鼠焦虑/抑郁行为的防护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TSD-SPS模型组、60%ω-3PUFAs+PTSD-SPS模型组1、60%ω-3PUFAs+PTSD-SPS模型组2。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价实验组大鼠的焦虑/抑郁行为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PS模型组大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比例和时间比例明显减少;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缩短(5.56±0.21)s,穿格次数明显减少(30.23±5.96)次,差异均显著(P<0.05)。与SPS模型组相比,60%ω-3PUFAs的SPS组大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比例和时间比例明显增加;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延长(9.88±1.14)s,穿格次数明显增加(43.22±4.35)次,差异均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膳食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PTSD-SPS大鼠焦虑/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4.
微胶囊技术是近年来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表明,使用微胶囊技术包埋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本文综述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微胶囊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为ω-3脂肪酸在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应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对小鼠炎症性肠病(IBD) 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 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健康雄性Balb/C小鼠120只,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诱导成IBD模型,根据腹腔注射药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ω-3 PUFAs组[2.5g/(kg·d)浓度ω-3 PUFAs]、硬脂酸对照组(饱和脂肪酸硬脂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组。各组小鼠组织学评分,Treg细胞表型,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硬脂酸空白对照组、DHA组与ω-3 PUFAs组小鼠组织学评分[(4.12±0.89)分比(3.82±0.51)分、(2.51±0.74)分、(1.04±0.36)分] 、干扰素(IFN)-γ水平[(203.51±10.29) pg/mL比(165.32± 11.67) pg/mL、(128.34±6.77)pg/mL、(105.29±6.81)pg/mL]均下降,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表型比例[(3.80±0.89)﹪比(7.22±1.13)﹪、(3.90±0.75)﹪、(10.10±1.29)﹪]、细胞Foxp3 mRNA表达水平[(96.74±6.65)比(107.33±6.82)、(122.67±8.53)、(165.22±10.43)]、白细胞介素10(IL-10) mRNA表达水平[(0.59±0.18)比(0.98±0.29)、(1.22±0.59)、(1.47±0.53)]、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0水平[(83.51±4.67) pg/mL比(108.35±7.22)pg/mL、(122.29±15.33)pg/mL、(153.67±15.28) pg/mL]、Foxp3水平[(9.65±1.29)pg/mL比(13.73± 1.32)pg/mL、(15.67± 2.57)pg/mL、(19.53±2.18)pg/mL]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硬脂酸对照组比较,ω-3 PUFAs组与DHA组细胞Foxp3、IL-10 mRNA表达水平、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0、Foxp3水平均升高,IFN-γ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ω-3 PUFAs可以有效调节IBD小鼠免疫功能紊乱,减轻机体炎症水平,为IBD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α亚麻酸(ALA)被称为必需脂肪酸,对人体有一系列的保健作用。ω-3脂肪酸脱氢酶(FAD)催化亚油酸(LA)生成ALA。大豆种子油中ALA含量较高,为了研究大豆ω3FAD的功能,用RTPCR方法从大豆未成熟种子中扩增出GmFAD3C的cDNA,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416中,并用醋酸锂法转化酿酒酵母营养缺陷型K601,经筛选鉴定,得到阳性克隆。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成分,发现工程菌产生了新的脂肪成分ALA,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1%,LA含量与对照相比相应地下降,证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催化18碳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底物LA在Δ15位脱氢生成ALA的ω3FAD功能,首次实现大豆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酿酒酵母K601p416系统中的表达,建立了一种新的高效低成本的FAD酵母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制备类似人类Ⅰ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取40只SD雄性大鼠分糖尿病组28只及正常对照组12只,糖尿病组28只SD雄性大鼠腹腔注射STZ65mg.Kg-1,建模成功后分别在1周、2周、3周、4周各取糖尿病组7只及正常对照组3只摘取大鼠眼球,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ng-1、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Ang-1、VEGF在正常大鼠视网膜的染色均为阴性,Ang-1在1、2、3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界膜、内核层及散在血管旁周细胞及Mǔller细胞中呈阳性表达,4周时呈阴性染色反应,Ang-1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1周阳性率约为39.5%,2周阳性率约为59.7%,3周阳性率约为78.9%,4周阳性率约为19.0%。VE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1周阳性率约为38.6%,2周阳性率约为54.3%,3周阳性率为78.9%,4周阳性率约为42%。结论:Ang-1、VEGF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形成中起到重要...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ω-3脂肪酸对人滋养层细胞(HTR-8/SVneo)侵袭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设置了不同浓度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处理组,依次为0、1、50和100 μmol/L EPA组;0、1、50和100 μmol/L DHA组。各组HTR-8/SVneo细胞分别用相应浓度的EPA和DHA培养48 h。然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Matrigel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使用EPA和DHA处理的HTR-8/SVneo细胞的上清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6 h,然后检测HUVEC的小管形成能力。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R-8/SVneo细胞中三结构域蛋白22(TRIM2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p-STAT1(Tyr70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与0 μmol/L EPA组或0 μmol/L DHA组相比,50 μmol/L EPA组、100 μmol/L EPA组、50 μmol/L DHA组和100 μmol/L DHA组的OD450nm 、侵袭细胞数量、MMP2和MMP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0 μmol/L EPA组或0 μmol/L DHA组相比,50 μmol/L EPA组、100 μmol/L EPA组、50 μmol/L DHA组和100 μmol/L DHA组的相对小管长度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0 μmol/L EPA组或0 μmol/L DHA组相比,50 μmol/L EPA组、100 μmol/L EPA组、50 μmol/L DHA组和100 μmol/L DHA组的TRIM2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而STAT1 mRNA相对表达量和p-STAT1 (Tyr70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ω-3脂肪酸处理可促进滋养层细胞的侵袭性和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TRIM22的上调和STAT1活性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 1 receptor antagonist,IL_1ra)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对CNV生长的作用,采用角膜缝线法建立大鼠CNV模型,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角膜缝线组和缝线加IL_1ra结膜下注射组三组,于术后1w、2w分别计算各组CNV面积,观察CNV生长情况;术后1w各组随机处死4只大鼠,取角膜组织采用RT_PCR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无CNV生长,VEGF低表达;单纯缝线组CNV生长旺盛,VEGF高表达,CNV面积、VEGF mRNA相对吸光度值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IL_1ra组CNV生长稀疏,VEGF表达较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0.
内皮抑素与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因子均为内源性新生血管抑制分子。为了探讨两分子融合后的生物学功能,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介导融合基因在体内外表达。体外实验表明重组腺病毒Ad-hENDO-VEGI151能够在ECV304、HepG2、L929等细胞中表达41000大小的融合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明显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对HepG2和L929细胞无抑制作用(F=13112.13,P=0.0001)。体内实验表明Ad-hENDO-VEGI151重组腺病毒表达的融合蛋白可以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的生成;与AdLacZ对照组相比,Ad-hENDO-VEGI151对兔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明显(F=1413.11P=0.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融合蛋白主要在角膜上皮层表达;治疗荷肝癌裸鼠,注射Ad-hENDO-VEGI151的肿瘤体积(487.7±241.2mm3)与AdLacZ对照组(4075.9±1849.9mm3)差异显著(F=14.80P=0.0085),抑瘤率达到88.0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胞膜染色阳性,Ad-hENDO-VEGI151组肿瘤的微血管密度30.75±3.31%与AdLacZ组50.25±8.65%差异明显F=17.72P=0.0056抑制率为39%。结果提示:重组腺病毒Ad-hENDO-VEGI151能够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融合蛋白,并发挥特异性的新生血管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对子代大鼠乳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表达的影响.方法:怀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组、三羟异黄酮低剂量组、三羟异黄酮高剂量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混合组.选用其雌性子代进行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乳腺癌.其中母体为正常对照的分别为子代的正常对照组(Con)和模型组(Mod),其余分组按照母体暴露情况进行划分,分别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组(ω-3PUFA)、三羟异黄酮低剂量组(LGEN)、三羟异黄酮高剂量组(HGEN)、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混合组(ω-3PUFA+GEN).观察其乳腺癌发生情况,同时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PCNA、ER和BR-CA1的mRNA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三羟异黄酮孕期营养干预后可以减少雌性子代MNU诱导乳腺癌的发生,与Con组比较,Mod组乳腺癌组织中BRCA1和ER mRNA表达水平上调,PCNA、ER表达量增加.与Mod组比较,ω-3PUFA组、GEN组乳腺癌组织中BRCA1、ERmRNA及PCNA、ER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孕期暴露于ω-3PUFA和GEN可降低雌性子代MNU诱导乳腺癌的发生,并下调PCNA、ER和BRCA1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RegIV(再生基因Ⅳ)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眼球摘除术治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及1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中的RegIV、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RegIV的表达与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VEGF-A、VEGF-C表达的相关性,同时比较RegⅣ阳性表达病例肿瘤组织与正常视网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差异。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VEGF-A、VEGF-C的表达水平均较正常视网膜组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瘤组织中RegⅣ、VEGF-A、VEGF-C表达均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视神经侵犯与否均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发病部位无关(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的表达与VEGF-A表达呈正相关(r=0.696,P0.05),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r=0.728,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阳性表达的病例MVD值为(59.67±1.43),明显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中MVD值(30.53±2.31)(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阴性表达病例MVD值为(38.04±2.86),与正常视网膜组织中MVD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egIV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相关,其可能通过促进VEGF-A、VEGF-C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进而加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ω-3 PUFA)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和乳腺癌MDA-MB-231细胞Rho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影响。方法:60μmol/L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处理PC-3和MDA-MB-231细胞24h后,检测EPA和DHA对法尼基蛋白转移酶活性的影响,对Rho蛋白的法尼基化修饰的影响,对Rho蛋白与GTP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EPA及DHA均能显著下调PC-3和MDA-MB-231细胞法尼基蛋白转移酶活性(P<0.01),抑制Rho蛋白(RhoA、Rac1、Rac2和Cdc42)的法尼基化修饰(P<0.01),并降低PC-3细胞Rho蛋白(RhoA、Rac1和Cdc42)与GTP的结合能力(P<0.05)。结论:ω-3 PUFA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Rho蛋白翻译后修饰,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特异性结合肽GX1二聚体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GX1二聚体、GX1单体、对照肽二聚体,通过CCK-8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研究GX1二聚体对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RMEC)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阴性对照组相比,100-200μM GX1二聚体及单体均可抑制RMEC增殖(P<0.05),且随着GX1二聚体及单体浓度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剂量依赖性;各浓度GX1二聚体均较单体抑制作用增强,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细胞损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明显抑制视网膜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且二聚体抑制作用强于单体;对照肽二聚体仅有轻微的抑制视网膜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作用,对细胞迁移无明显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与对照肽及阴性对照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且GX1二聚体的诱导作用强于GX1单体(P<0.05),而对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影响。结论:GX1二聚体和GX1单体均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及诱导凋亡,且GX1二聚体较GX1单体作用增强。GX1二聚体有望代替单体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小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15.
戴传超  余伯阳  袁生  李霞  陆玲 《菌物学报》2001,20(2):201-206
为了获得高产量的长链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用十八碳脂肪酸和十六碳脂肪酸的比值考察碳链延长,用α-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比值考察ω-3脱饱和;探讨了八种因子对脂肪酸链长和ω-3脱饱和的影响。有利于碳链延长的条件为:麦芽糖10g/L、(NH4)2SO4 3g/L、起始pH为4.0、500mL三角瓶装50mL培养基、接种20%(V/V)、20℃培养6d。有利于ω-3脂肪酸生成的条件为:蔗糖30g/L、NH4Cl 3g/L、培养基起始pH为4.0、500mL三角瓶装50mL培养基、接种20%(V/V)、10℃培养10d。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构建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脱氢酶真核表达载体,并在293T细胞(人胚肾细胞)中实现表达。方法:通过RT-PCR法扩增得到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t1,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MV-Myc-fat1,用脂质体法转染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fat1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荧光(IFA)确定其在293T细胞中的定位情况。结果: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MV-Myc-fat1,转染293T细胞后,可检测到细胞内有fat1的表达并确定其在细胞中的位置。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MV-Myc-fat1,可检测出细胞内有fat1的表达并确定其在细胞膜和细胞质内均有表达,为进行fat1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饲料中添加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PTSD-SPS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溶酶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TSD-SPS模型组、30%ω-3PUFAs+PTSD-SPS模型组、60%ω-3PU-FAs+PTSD-SPS模型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方法,观察大鼠定位航行实验中逃避潜伏期及空间探索实验中靶象限活动时间的百分比及穿台次数。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PS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第5天达到(39.12±7.34)s(P<0.05);第6天大鼠靶象限内活动时间百分比明显缩短及穿台次数减少,分别是10.01%±3.03%及(1.05±0.13)次;与SPS模型组对比,喂饲60%ω-3PUFAs的SPS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为(19.13±4.26)s(P<0.05),靶象限内活动时间百分比及穿台次数为25.56%±2.13%、(2.36±0.34)次(P<0.05)。电镜结果显示,喂饲ω-3PUFAs的SPS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中溶酶体数量比SPS组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通过减少海马神经元溶酶体的数量对PTSD-SPS大鼠学习记忆损伤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Overture开发肿瘤血管新生模型的计算程序,使用有限差分法模拟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在细胞间基质中的增生和迁徙,阐明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新生因子的调节机制.针对三种调节因子的不同组合下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说明三种因子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不同作用.模型计算结果与病理学现象实验一致.  相似文献   

20.
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形成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干细胞(ES)在体外向内皮细胞(ECs)分化并形成新生血管的条件及特点。方法分别建立二维和三维小鼠ES细胞分化体系,对分化细胞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免疫荧光染色和DiI-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标记,观察ECs分化及血管形成特点。结果在二维分化体系,ES细胞在无外源性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可自发向ECs分化,ECs主要定位在分化细胞密集处,分化表现为:ECs呈集落样生长,不形成网状结构;ECs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PECAM-1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为ECs网。在三维的悬浮拟胚体培养体系,ECs的分化不依赖于外源性生长因子,分化表现为条索状结构、管腔样结构及排列紊乱的细胞团三种形式。对该拟胚体的冷冻切片进行的三维图像重构显示,拟胚体中有大量的血管网形成。在三维的Ⅰ型胶原培养体系中,ES形成的拟胚体表现为出芽式血管新生,这一过程依赖于外源性生长因子混合物。结论在二维和三维ES细胞分化体系中,ECs分化及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与体内相似,表现为血管生成和血管新生两种形式,因此可作为研究血管发育机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