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来杂草薇甘菊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在3个群落中设置样方,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测定了薇甘菊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结果表明,薇甘菊种群的分布格局主要受自身的生物学特征和微环境的影响,呈随机或集群分布。随机分布的种群其聚集强度指标扩散型指数、丛生指数、聚块性指标和平均拥挤度多对1.0没有显著的偏离,负二项参数则较大;而聚集分布的种群其聚集强度指标则符合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2.
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 引 言杂草及其他外来有害植物等对农、林业生产造成的巨大危害受到各国科学家、政府以及全社会的极大重视。它们与土壤退化 (矿区废弃地等 )、耕地减少 (城市化等 )、森林毁坏、沙漠化、水污染等造成的重大环境问题 ,以及农林病虫害一样是危害环境和农林产业的大敌[4] 。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统计 ,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已近 60种 ,大多成为农林杂草[1 ] 。近年来侵入我国的危害性较大的杂草有 :飞机草 (Eupatoriumodoratum) ,现已广泛分布我国南方 ,严重危害蔬菜、茶树等 1 0多种经济植物 ;大米草…  相似文献   

3.
薇甘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邵华  彭少麟  王继栋  张弛 《生态科学》2001,20(1):132-135
薇甘菊Mkania micratha H.B.K的出现对华南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近年来引起人们较大关注。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对微甘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包括应用薇甘菊为饲料、植物药、杀虫剂、除草剂和进行生态恢复等。  相似文献   

4.
外来杂草薇甘菊种群土壤种子库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内伶仃岛不同群落中薇甘菊土壤种子库动态。结果表明,在薇甘菊土壤种子库中,上层(0~3cm)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高于下层(3~5cm),从地表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活力种子逐渐减少,幼苗主要由上层土壤中的种子萌发而成。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影响薇甘菊种群的开花结实,从而影响到薇甘菊种子的产生和种子库的储量。处于演替后期的群落中种子库储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外域恶性杂草薇甘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薇甘菊是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的一种危害极大的杂草,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已入侵到南亚,太平洋地区及我国华南地区,文中对薇甘菊的形态分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危害性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6.
外来入侵杂草薇甘菊及其伴生种基本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以LCA4光合蒸腾测定测定了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过程。比较报薇基菊与周围其它藤本、草本和阔叶速生木本植物之间光合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莆匐攀草质一城菊Mmikania micrantha具有较高的CO2固定能力,净光合速率21.56μmol CO2 m^-2s^-1,高于草质藤本野葛Pueraria lobata(16.97),草质缠绕藤本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1455),与  相似文献   

7.
不同光强对薇甘菊生长及光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控制薇甘菊的生长和危害,对不同照度条件下薇甘菊的生长及光系统进行了测定.分别采用光强40μmol·m-2·s-1(处理Ⅰ);上午自然光,下午照度为40μmol·m-2·s-1(处理Ⅱ);全自然光(处理Ⅲ)处理薇甘菊.结果表明对薇甘菊处理2个月后,处理Ⅰ条件下,薇甘菊生长差,生物量积累少,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较低,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较低,细胞膜脂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在处理Ⅱ和处理Ⅲ条件下,则生长茂盛,生物量积累多,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较高,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细胞膜脂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少.这些结果说明光照多方面影响薇甘菊光系统功能的形成,从而影响其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薇甘菊在海南的危害现状与入侵动态,提供有效防治的科学依据,对海南全岛薇甘菊入侵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入侵动态,并对其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自2003年在海口、文昌首次发现以来,薇甘菊已侵入到海南10余个市县,由于其繁殖力强、生长迅速、适应性好,与本地植物进行强烈的资源竞争,对本地农林业生产已构成一定危害,而且有向整个海南岛扩散蔓延的趋势。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综合防治,有效减少薇甘菊大面积入侵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相似文献   

9.
菟丝子致死薇甘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是入侵的害草,已经由珠江三角洲扩散到粤东、粤西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山区.在薇甘菊的天敌调查中看到菟丝子寄生于薇甘菊,严重时可以把薇甘菊致死.我们在本所的实验园中栽种薇甘菊,并让其被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寄生,结果证实菟丝子在两个月左右,完全可以抑制薇甘菊的生长,最终把薇甘菊致死.这可能是以草治草的一种新途径.但是菟丝子也是我国农作物的一种重要杂草,如何利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为害,而又不使菟丝子对薇甘菊的伴生植物和其它农作物造成为害,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菟丝子致死薇甘菊的机理更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薇甘菊在广东的分布与危害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较全面调查了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广东省内的分布,生境与危害状况。薇甘菊多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生长在路边向阳潮湿的废弃地,垃圾堆放地,受人为干扰较多的农田,菜地,苗圃,果园,园林绿地,人工林,次生林等环境中。分析了薇甘菊的危害特点和生境的气候条件,并对防治措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寄生植物菟丝子防治外来种薇甘菊研究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寄生植物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 Yunker)作为外来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生物防治手段,研究了田野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野菟丝子寄生于薇甘菊30d左右,薇甘菊单株叶片数、地上茎长度和生物量开始减少,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Fv/Fm也开始降低。经过约2个月时间,以上的几个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均显著降低。在野外自然状态下,田野菟丝子由最初撒播面积约0.0l辞,很快发展到20m。左右的大块面积,离侵染源中心的最大扩散距离达到5m以上。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严重影响薇甘菊茎叶生长及开花结实,可望成为根本上解决薇甘菊危害的一种生物控制技术,而且也可以缓解药用菟丝子资源匮乏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提出有关田野菟丝子与其寄主相互关系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广东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侵入危害较严重的地段进行随机抽样及全面调查,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花费法等,对内伶仃岛上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作出了一个初步的评估.薇甘菊入侵造成内伶仃岛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涵养水源、固定CO2、生产氧气、净化大气,减少污染、减少病虫害,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为383.49-862.86万元人民币.生物多样性损失为每年66.80-150.31万元人民币.估计全岛年损失近450.29-1013.17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3.
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研究薇甘菊对萝卜、黑麦草、白三叶以及薇甘菊常见伴生树种马占相思、马尾松、大叶桉的生化他感作用。分别用薇甘菊地上部分、根部、枯枝叶和土壤的水提液以及地上部分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液按照一定浓度进行生物测定。研究表明,薇甘菊地上部分水提液能够显著影响受体植物生长,根水提液的抑制作用程度稍低,其枯枝叶水提液基本无作用。薇甘菊地上部分的石油醚和乙醇提取物均对受体植物幼苗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作用最强烈,可使种子发芽过程受阻,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高达90%以上.显示化感物质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薇甘菊入侵扩散机制研究进展与改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k)的入侵分布、入侵能力以及群落可侵入性等方面对其入侵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往的研究工作没有重视对薇甘菊入侵过程的整体性研究、对入侵扩散影响因素分析、空间尺度约束影响分析,以及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缺陷.因此,未来应重点开展薇甘菊入侵扩散过程重建及潜在危害区域预测、景观结构对薇甘菊入侵危害的影响等研究,并完善薇甘菊入侵扩散的动态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5.
林业有害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气体交换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不同条件和状态下的薇甘菊叶片光合能力(Pn)、呼吸(R)、气孔导度(gs)、蒸腾(Tr)、羧化效率(CE)、最大表观量子效率(φ)及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大量测定,并与同一地区(群落)其它对照种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薇甘菊具有以下特征:(1)薇甘菊叶片CO2和水分交换参数在上述不同条件下变化范围达数倍至十几倍,显示其强可塑性.种间比较发现,营养及生殖生长季内薇甘菊Pn与当地木本植物相当,稍低于其它藤本植物,远低于草本植物,说明薇甘菊的强入侵能力可能并非依靠单位叶片的强光合能力,而是其它因素,如前所述光合作用在不同生境、不同生长状态下的光合可塑性等;(2)林下生长薇甘菊的光合能力低于林间空地,而林间空地薇甘菊低于林缘(外)生境.对照实验也证明阴生生境薇甘菊光合显著低于阳生生境.说明薇甘菊是强阳性植物,与其它因子(水分)相比,光照条件是影响其光合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改变林分群落结构、增大郁闭度等降低光照措施来进行生态防治;(3)综合所有室内和野外数据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各指标均呈现(偏)正态分布.其中Pn集中分布区在2~10 μmol·m-2s-1之间(占所测总数据的70%);gs集中分布在0.05~0.45 mol · m-2s-1之间(73%);Tr的集中分布区为1~5 mmol · m-2s-1(66%);CE分布于0.01~0.05 mol · mol-1之间数据占64%;近半的R分布在集中区域0.5~1.5 μmol · m-2s-1之间,而在0.5~2.5μmol · m-2s-1之间的数据占所测总量的66%;的集中分布区在0.04~ 0.08 mol ·mol-1之间(77%);这些数据为种间比较等统计分析比较工作奠定统计基础;(4)薇甘菊叶片对Pn和WUE的调节具有类似的方式,即光合作用最主要的调节因素是CE,其次是gs,而与φ的相关不显著;WUE主要是由Pn大小控制,Tr的影响相对较小,薇甘菊叶片WUE随gs的变化而保持恒定.上述有关薇甘菊的CO2和水分交换特性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入侵物种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已经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严重隐患。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在我国的生态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我国所有关于薇甘菊的文献中,均末提及该种在云南的分布。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相关标本,确认云南分布有两种假泽兰属植物,即假泽兰(Mikania cordata (Burm.f.)B.L.Robinson)和薇甘菊(M.micrantha),并介绍了薇甘菊在云南西南部德宏州的危害现状。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习性,作者预测薇甘菊将进一步在德宏州扩散,还可能入侵到与德宏州气候相似的其他地区,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对此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薇甘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薇甘菊Mkania micrantha H.B.K的出现对华南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近年来引起人们较大关注。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对薇甘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包括应用薇甘菊为饲料、植物药、杀虫剂、除草剂和进行生态恢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