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蝮亚科蛇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e)亚洲蝮属(Gloydius)6种蛇(其中短属蝮取自两个不同地区)[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Emelianov),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Zhao),雪山蝮Gloydius strauchii(Bedriaga),高原蝮Gloydius strauchii monticola monticlal (Werner),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Emelianov)]与竹叶青属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共7种蛇8个个体测定了789bp或744bp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用MEGA1.02软件分析了其碱基组成及变异情况,以游蛇科链蛇属半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序列为外群,用PAUP4.0b2软件构建最简约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竹叶青蛇在全部受试物种中处于原始地位,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蛇岛蝮,乌苏里蝮,黑眉蝮与浙江与陕西产的短尾蝮所组成的分枝与横断山区的高原蝮,雪山蝮聚集形居的分枝组成姐妹群,支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亚洲蝮属蛇种的两个起源及分化地的假说,同时探讨了蝮蛇的分类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2.
蛙科、蝮亚科、蝮属Agkistrodon(sensu stricto)已知约12种,基本上分布于古北界。我国已知产6种,个别种的分布可向南跨及东洋界的华中区。我国产种类中,intermcdius曾作为halys的亚种;blomhoffii亦曾作为halys的亚种,因而原订Agkistrodon blomhoffiibrevicaudus Stejneger 1907与Agkistrodon blomhoffii ussuriensis Emelianov 1929就曾相应改隶为Agkistrodon halys(Pallas)1776的亚种。近年来,有主张将intermedius恢复为种级(赵尔宓,1978;Gloyd,1978),赵尔宓等在讨论我国蝮蛇的种下分类时,亦提出  相似文献   

3.
中国蝮蛇头骨形态比较及分类学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蝮蛇某些种类的分类仍存在不同见解,对蝮蛇类群的分类主要集中在外部形态的比较,而较少涉及内部结构的研究.因此,本文对我国13个地区的8种(亚种)共26号蝮蛇的头骨进行了比较解剖.以头骨特征为依据,对岩栖蝮Agkistrodon saxatilis、乌苏里蝮A.ussurensis、蛇岛蝮A.shedaoensis、短尾蝮A brevicaudus、秦岭蝮A.qinlingensis等的有效性及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的骨骼形态与其他种类也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们在谱系上应代表两个不同的类型,将它们分隶于蝮属Agkistrodon和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是合理的.还以头骨形态特征为依据对8种蝮蛇编制了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周圣博  房以好  关萍 《四川动物》2021,40(3):312-313
高原蝮类群隶属于亚洲蝮属Gloydius Hoge and Roma-no-Hoge, 1981,分布海拔较高,数量较少,基础生物学资料较少.我国学者曾对高原蝮 G. strauchii、雪山蝮G. monticola、若尔盖蝮G. angusticeps的卵胎生繁殖进行过报道(赵尔宓,2006;杨典成,黄松,2014...  相似文献   

5.
蝮蛇Agkistrodon blomhoffii brevicaudus别名:秃灰蛇、土公蛇、草上飞等各地不一。为一种管牙类毒蛇。隶属于蝰科蝮亚科蝮蛇属。早在三千年前以“虺”(音毁)一名见于《诗经》、《楚辞》之中。蝮蛇短尾亚种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东北北部、西北地区及两广尚未发现外,其余各地均可见到。为我国剧毒蛇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而且在某些分布区里因数量极多而占优势。故蝮蛇伤病例占我国蛇伤病例总数一半左右。各地区的蝮属蛇类在形态及毒力大小上有差别:分布于西北地区的是中介蝮;东北北部的是蝮蛇乌苏里亚种及黑眉蝮。1980年赵尔宓氏…  相似文献   

6.
脊椎动物的脑,在其复杂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较分析不同种(亚种)或同种不同居群动物脑的异同,可能有助于丰富和提高我们对这些动物的认识。 关于我国蛇类脑的解剖及比较,尚未见报道。蝮蛇Agkistrodon blomhoffii(Boie)在我国有三个亚种,其中的中介亚种现作为独立的种。蛇岛蝮Agkistrodon shedaoensis Zhao为近年订名的一新种。本文报道不同地区的蝮蛇及蛇岛蝮脑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6usc(Gaenther))又名五步蛇、蕲蛇、蕲盘蛇等,生活于深山老林,溪水边或盘居在水边石头上,性懒。尖吻蝮个体大,一次排毒量多,主要为血液循环毒。被咬伤者中毒症状出现早,全身出血,病情凶险。如救治不及时或不当,往往造成死亡或残废。  相似文献   

8.
吴卯斌 《蛇志》2010,22(2):147-148
我国特有种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的驯养研究广大学者和专业户做了大量突出的工作。但对野外生态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近30年来.作者结合“尖吻蝮人工驯养”进行研究,在皖南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等周边地区作了数百次实地考查,并走访当地居民和有经验的捕蛇者,对尖吻蝮的野外生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为人工驯养繁殖尖吻蝮奠定坚实的基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蛇志》2020,(1)
本文对我国学者对亚洲蝮属蝮蛇的分类学研究贡献,尤其是新物种的发现、描述及研究简史进行了总结。该属主要分布于亚洲,共计22种。蝮蛇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和现代生物医药资源,对其分类和生物学认识是资源开发和蛇伤治疗方面的基础。1979年以来,我国学者对我国该属的分类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目前已知的16种亚洲蝮属蝮蛇中,有8个种和1个亚种为我国学者发现并描述,它们分别是蛇岛蝮(含指名亚种和千山亚种)、秦岭蝮、六盘山蝮、长岛蝮、庙岛蝮、红斑高山蝮、诺尔盖蝮和澜沧蝮。此外,近年来还进一步通过对西伯利亚蝮-中介蝮复合种的研究,发现我国北方一直被认为的中介蝮应该是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华北蝮和阿拉善蝮。最后,总结了我国分布的16种蝮蛇的名录和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10.
对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血液11项牛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测定结果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尖吻蝮血液生化指标中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血清钠(Na)、血清氯(C;)、m清钙(Ca)、血清磷(P)、血清镁(Mg)的生化指标在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蛋白(IP)为雌、雄之间差异显著(P<0.05);总胆固醇(CHO)、白蛋白(ALB)、血清钾(K)在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从测定结果可看出尖吻蝮雌雄间血液生化值筹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至今已知的蛇毒激肽释放酶作用于激肽原后都释放舒缓激肽,仅食鱼蝮(Agkistrodon piscivorus piscivorus)蛇毒激肽释放酶既释放舒缓激肽,又释放胰激肽(Iwanaga,1979)。今对浙江蝮蛇毒激肽释放酶Ⅰ作用于激肽原后的产物作了鉴定,证实也是舒缓激肽。因此蝮蛇毒激肽释放酶不同于哺乳动物的组织激肽释放酶,后者释放胰激肽(Fiedler,1979)。  相似文献   

12.
江浙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是属于蝮科蝮属的有毒蛇。蝮蛇毒成份比较复杂,但其中所含的蝮蛇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ATX),是主要的神经毒性成分,它具有磷脂酶[2](PLA[2])活性,是一种阻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可导致递质释放机制失活,从而引起动物中毒。本室发现江浙产蝮蛇的血清能中和自身蛇毒的神经毒性,说明蝮蛇血清中有神经解毒因子存在。本室曾从华南眼镜蛇(Naja naja atra)血清中分离 得到解毒因子CSAP(cobra serum antitoxic protein),但江浙产蝮蛇血清解毒因子的研究见报道,本文建立了该因子的分离纯化方法,并对一些性质及解毒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02~2005年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地5种新记录:乌龟(Chinemys reevsii)、平胸龟(Platyternon megacephalum)、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银环蛇(Bungarus muhicinctus)和短尾蝮(Agkistrodon brevicaudus)。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爬行动物41种,隶属于3目9科27属,其中蛇类占80.49%。保护区的爬行动物以东洋界种为主占总数的82.93%,其次是广布种占总数的17.07%,无古北界种。结果表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种类丰富,这与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相关。  相似文献   

14.
熊晔  丁利 《四川动物》2012,31(5):768-771
河北兴隆县的蝮蛇分类问题,以往有国外学者进行过报道.国内文献记载河北省只分布有一种蝮蛇即短尾蝮.2006年实地考察和饲养观察研究发现,雾灵山的蝮蛇不是同一种,而是两种蝮蛇.它们的形态、分布和习性均不同,依照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三卷鉴定,分别为短尾蝮和中介蝮,从而恢复了河北省中介蝮分布的纪录.  相似文献   

15.
尖吻蝮蛇毒去纤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昌华 《蛇志》1989,1(3):5-7
Ottyang,C.等(1967)从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蛇毒中分离纯化得到凝血酶样成分,分子量33500,由17种263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体内去纤作用,但未见用于临床的报道。杉原久义等(1978)也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纯化得到了一个促凝组分,分子量52000,具有精氨酸酯酶和凝血酶活性,未见体内血液学效应及临床应用的报道。我们从1974年起,对尖吻蝮蛇毒凝血酶样酶进行7较为系统的研究,并研制成“去纤酶注射液”,于1978年首先用于临床,1981年鉴定通过。这是我国最先研制并用于临床的蛇毒酶制剂。它由四个凝血酶样同工酶组成,其分子量分别是33500,68000,19500,30000;它们均由17种氨基酸组成,但组成  相似文献   

16.
亚洲蝮亚科蛇属间系统发生支序分析 (蛇亚目:蝰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鹏  张服基 《生命科学研究》2000,4(3):262-266,280
在大量比较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5个特征方面28个性状,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了分布于亚洲蝮亚科蛇5属14种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该亚科蛇类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类群,第一个类群包括尖吻蝮属、瘤鼻蝮属、红口腹属,它们具有较多的祖征,代表了该科中原始一类,基中红口蝮可能是最原始的一属;亚洲蝮属单独形成一个类群;第三个类群为原广义的烙铁头蛇属,包括竹叶青蛇属、原矛蝮属、烙铁头蛇属、黑绿烙铁头蛇属、莽山  相似文献   

17.
郭鹏 《动物学杂志》2000,35(6):9-11
对分布于我国的原矛头蝮、菜花原矛头蝮和察隅烙铁头蛇共2属3种的半阴茎进行了比较解剖和详细的描述,并对种间关系和相关分类问题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人与生物圈》2007,(1):28-28
将中国渤海湾濒临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的蛇岛视为一种特殊的自然遗产,一点也不过分。该岛面积虽只有0.73平方公里,但却是全世界特有种毒蛇“蛇岛蝮”的唯一栖息地。据近年估计,虽然岛上“蛇岛蝮”的数量尚有两万条左右,但它仍然是极度濒危的物种,原因就在于其分布地域的面积太小,禁不起任何风吹草动。生活在周围的渔民很早就知道蛇岛及岛上的毒蛇。早在1932年,日本国的学者曾将蛇岛上的毒蛇鉴定为“中介蝮”——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北部的常见蝮蛇。此后,国内外大多数有关学者也沿袭这一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19.
尖吻蝮 Dienagkistrotrodon acutus(Guenther)属于蝰科 viperidae 蝮亚科 crolalinae 尖吻蝮属Dienagkistrodon 是一种剧毒蛇,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动物.主产我国南方山区,为进一步做好蛇伤防治,我们对武夷山区不同月份的尖吻蝮蛇毒的毒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贾舒婷  杨世华  罗瑛 《遗传》2009,31(8):785-790
Werner综合征(Werner syndrome, WS)是一种罕见的人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一直以来该病作为研究人类早老综合征的典型病例而受到关注。Werner蛋白(WRN)是Werner综合征中突变的核蛋白, 最近的生化及遗传学研究证明WRN在DNA复制、DNA损伤修复以及端粒的维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Werner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机理及端粒和WRN在Werner综合征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双敲除Wrn与端粒酶基因建立的小鼠模型忠实地再现了人类Werner综合征, 这种Werner综合征小鼠模型因其同时具有早衰与肿瘤表型而在研究人类肿瘤及衰老的相关性中起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