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吻虾虎鱼属一新种:鲈形目:虾虎鱼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浙江省灵江水系上游横溪镇附近溪流中,采到1种吻虾虎鱼属鱼类,经鉴定为1新种。根据该种鱼类颊部具1-4条明显的细斜纹,定名为颊纹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enanematus Zhong et Tzeng sp.nov.  相似文献   

2.
李帆  钟俊生 《动物学研究》2007,28(5):539-544
本文描述分布于浙江省武义县武义江的一吻虾虎鱼新种,定名为武义吻虾虎鱼Rhinogobius wuyiensis。该虾虎鱼具有如下特征可区别于相近种:具备眼肩胛骨管及前鳃盖管;椎骨数10+16=26;臀鳍分支鳍条7~9(平均7.8);颊部斑点大小不等且不规则,常呈线状交织;鳃盖条部内侧无斑点。  相似文献   

3.
李帆  钟俊生 《动物学研究》2009,10(3):327-333
记述了分布于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溪流中的吻虾虎鱼属一新种,定名为周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zhoui。该新种可由如下特征区别于相近种:第二背鳍条I, 8—9;臀鳍条I, 7—8;胸鳍条16—18;纵列鳞29—31;背鳍前鳞10—12;椎骨数10+16=26;成年雄性个体第一背鳍无黑斑,各奇鳍具宽大的亮白色边缘,颊部与鳃盖膜无斑纹,体侧具6—8个红色斑块。  相似文献   

4.
描述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溪流中的一吻虾虎鱼新种,定名为网纹吻虾虎鱼Rhinogobius reticulates sp.nov..该虾虎鱼与R.mekongianus和R.nammaensis在头部斑纹上相似,但具有区别于此两种吻虾虎鱼的特征:纵列鳞27~29(平均27.7);椎骨数26~27(平均26.5);成体眼肩胛骨管通常于眼窝后具有两个感觉管孔ω和ω1;鳃盖条部具8~13条红色网状条纹;眼下缘具1红棕色条纹;全身密布黑褐色细点;体侧无斑块.  相似文献   

5.
李帆  钟俊生 《动物学研究》2007,28(5):539-544
描述分布于浙江省武义县武义江的吻虾虎鱼1新种,定名为武义吻虾虎鱼(Rhinogobius wuyiensis)。该虾虎鱼在头部斑纹上与雀斑吻虾虎鱼(R.lentiginis)相近,但有如下特征可区别于相近种:具眼肩胛骨管及前鳃盖管(vs.无任何感觉管孔);椎骨数10 16=26(vs.27);臀鳍分支鳍条7-9(vs.6-7);头部斑点大小不等且不规则,常呈线状交织(vs.具规则的小圆斑);鳃盖条部内侧无斑点(vs.密布小点)。  相似文献   

6.
矛尾复虾虎鱼物种命名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法探讨斑尾复虾虎鱼和矛尾复虾虎鱼的亲缘关系及矛尾复虾虎鱼物种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虾虎鱼在量度特征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分节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斑尾复虾虎鱼相比,矛尾复虾虎鱼头长相对较小,而尾鳍相对较长.对两种虾虎鱼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两种虾虎鱼的遗传距离仅为0.006,与种内距离相当;NJ和MP法构建的系统树也显示两种虾虎鱼间亲缘关系很近,两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综上,矛尾复虾虎鱼并非有效物种,应为斑尾复虾虎鱼的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7.
对波氏吻鰕虎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了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和时序.在水温23.7~26.1 ℃条件下,受精卵历时59 h 28 min 孵出,所需积温为1480.7℃.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3个发育时期.孵化率约50%.初孵仔鱼平均全长3.61 mm.  相似文献   

8.
Xia虎鱼寄生车轮虫两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记述了寄生在魎虎鱼体表、鳃和口腔的两种新车轮虫一种为东湖车轮虫,新种(Trichodinadonghuensissp.nov.),虫体直径49.2-60μm,附着盘直径44.0(37.2-51.5)μm,齿环直径22.1(19.2-26.4)μm,齿体数目22-28个,以23-24个居多,辐线8根,口带绕体围410°,大核马蹄形,其外径20.4μm,核臂宽4.8-5.4μm,小核短杆状,长2.4μm,宽1.4μm.另一种为车轮虫,新种(Trichodinactenogobiisp.nov.),虫体直径62.4-81.8μm,附着盘直径63.9(56.4-72.0)μm,齿环直径33.3(31.8-38.4)μm,齿体数目23-27个,辐线数10-14根,以11根者居多,口带绕体围400°.大核马蹄形,核臂粗细不一,大核外径42.0μm.小核卵圆形,位于大核左臂前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裸项栉缎虎鱼作为实验动物的可行性。方法进行裸项栉缎虎鱼天然分布水域环境调查、生物学参数测定、性腺组织切片观察及室内人工繁养殖试验。结果裸项栉缎虎鱼体形小、食性杂,生长快、繁殖力强,便于实验室饲养管理。结论裸项栉缎虎鱼符合实验动物培养对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裸项栉鰕虎鱼消化系统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裸项栉缎虎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学.方法 对裸项栉鰕虎鱼进行解剖,并测量和计算肠道系数、食道长度等数据;制作组织切片,采用光镜技术对消化系统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裸项栉鰕虎鱼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其中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咽部上皮和食道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黏液腺,食道肌层为横纹肌.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底腺主要位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肠黏膜向肠腔突起形成许多皱襞,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中有数量不等的杯状细胞.肠道系数(IC)约为0.30.胃和肠的肌层都为平滑肌.肝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脂滴,在HE染色标本中因脂滴被溶解而呈大小不等的空泡.胰腺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是浆液腺,内分泌部又称胰岛,主要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结论 裸项栉鰕虎鱼的消化系统组织形态学与其杂食性相适应,本研究可为裸项栉鰕虎鱼的实验动物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裸项栉鰕虎鱼全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为该鱼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胚胎和仔稚幼鱼各个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地观察了裸项栉鰕虎鱼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水温25.8℃~26.5℃,裸项栉鰕虎鱼受精后约82h仔鱼开始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42~1.73mm,1d开口摄食,3d卵黄囊消失,23d第一背鳍形成,鳞片出现;33d全身被鳞;初孵仔鱼经97d发育成熟,繁殖周期约为36d;雌鱼性腺成熟系数可达40%,个体相对生殖力达每克8193.5粒。结论裸项栉鰕虎鱼具有个体小、性成熟早、生殖季节长、繁殖周期短、繁殖力强等特点,可进行室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培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裸项栉鰕虎鱼繁殖和育苗的适宜盐度。方法比较不同盐度梯度条件下裸项栉鰕虎鱼的产卵率、孵化率和生长存活情况。结果裸项栉鰕虎鱼性腺成熟、产卵和孵化的适宜盐度为10‰-20‰,过低或过高盐度该鱼产卵量少,孵化率极低;适宜的盐度有利于裸项栉鰕虎鱼的生长。结论裸项栉鰕虎鱼适盐范围广,适宜的繁殖、生长盐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众多独立入海的河流形成天然的生物地理屏障,造就了海南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李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leavelli (Herre,1935)〕因利用价值低而未被人工大量养殖驯化,可作为评估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理想物种。本文基于COX1D-loop分子标记,分析了海南岛南渡江、珠碧江、三亚河和陵水河等4条河流中李氏吻虾虎鱼的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4条水系中43尾李氏吻虾虎鱼COX1、D-loop及联合基因中分别检测出8、14、22个变异位点和6、7、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是0.617、0.647、0.649和0.003 9、0.009 4、0.006 3,其中三亚河与陵水河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系统发育树结果均显示,李氏吻虾虎鱼4个水系的5个地理种群聚类为2个进化分支,其中三亚河与陵水河种群聚为一支,南渡江、珠碧江种群聚为一支。遗传距离分子方差分析显示,李氏吻虾虎鱼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上述结果表明,海南岛李氏吻虾虎鱼表现出显著的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可能因不同水系的隔离效应和李氏吻虾虎鱼较弱的迁移能力导致其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本文为海南岛河流生态系统中鱼类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提供遗传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试验鱼适宜急性毒性试验的发育期。方法将诸氏鲻虾虎鱼早期仔鱼、中期仔鱼、晚期仔鱼、稚鱼、幼鱼及成鱼暴露于一定浓度的钻井液中,比较钻井液对不同发育期诸氏鲻虾虎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早期仔鱼48 h LC50为157 mg/L,中期仔鱼48 h LC50大于500 mg/L;中期仔鱼96 h LC50为79 mg/L,晚期仔鱼96h LC50为625 mg/L,稚鱼、幼鱼、成鱼96 h LC50显著大于500 mg/L;卤虫无节幼体96 h LC50为105 mg/L;不同发育期诸氏鲻虾虎鱼对钻井液的敏感性顺序为:早期仔鱼〉中期仔鱼〉晚期仔鱼〉稚、幼、成鱼。结论诸氏鲻虾虎鱼的早期仔鱼适用于海洋污染物急性毒性评价。  相似文献   

15.
子陵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在嘉陵江中游南充段繁殖期在4~6月,产卵时间持续2~3h,每间隔1~2min交尾一次,每次交尾产卵30~50枚,累计产卵可达1000~1600枚.多数时间由雄性亲鱼负责孵卵,当雄性亲鱼出巢摄食时,由雌性亲鱼替代孵卵.成熟卵产出时为球形,卵径0.453~0.644mm,具黏性,呈淡黄色,半透明,油球1~30个,其中大油球1~4个.受精4min后吸水膨胀成椭圆形.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全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形成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孵化出膜阶段.在水温22.3~25.7℃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共需109h52min.出膜前的器官分化程度高,胸鳍原基、鳃板、半规管、鳔、下颌及颌齿在出膜前均已存在,初孵仔鱼全长2.485~2.640mm,体高O.350~O.460 mm,初孵仔鱼至卵黄囊消失需要4d,至油球消失约6d.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盐度和pH突变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了五个不同日龄(2d、4d.6d、8d和10d)的仔鱼,设置了7个不同盐度突变水平(O、10、20、30、40、50和60)和6个pH突变水平(5、6、7、8、9和10)。结果96h的实验结果表明,日龄、盐度和pH均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的存活率产生影响,随日龄的增大,各处理组仔鱼存活率升高;0和60的盐度以及pH为10的各组裸项栉鰕虎鱼仔鱼死亡。结论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对于一定范围内盐度(10—50)和pH(5—9)的突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我国南海区某海洋钻井水基钻井液对诸氏鲻虾虎鱼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在19.75~158 mg/L浓度下,对3月龄诸氏鲻虾虎鱼染毒,并用试剂盒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 SOD对水基钻井液的毒性暴露不太敏感,在染毒第1天只有最低浓度组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染毒第2 天各浓度组酶活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诱导(12.4%~25.5%),这种诱导作用在第4天即有所减弱,之后酶活性的变化变缓.CAT则对水基钻井液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染毒第1 天,各组酶活性均受到明显的诱导,并且各组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最高浓度组酶活性最大诱导率达到97%(P>0.05).随后虾虎鱼CAT酶活性逐渐下降,第7 天,各染毒组酶活性的抑制率达到58.4%~89.1%.结论 CAT在中毒反应中表现出了敏感性,具备了作为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条件,有望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盐沼植被生境内斑尾刺虾虎鱼食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锦玉  张衡  张瑛瑛  靳少非 《生态学报》2018,38(17):6217-6227
根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盐沼湿地水域采集的斑尾刺虾虎鱼样本数据,分析了该生境斑尾刺虾虎鱼的生物学和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斑尾刺虾虎鱼186尾,其中6—8月采集的数量较高,而其他月份较低。约96%个体为幼体(平均体长109 mm),平均摄食等级为1.5。斑尾刺虾虎鱼主要摄食虾类(IRI(%)=69.05)、鱼类(IRI(%)=17.31)、蟹类(IRI(%)=11.51)和双壳类(IRI(%)=0.95)等11大类41小类饵料生物;虾类作为最重要的饵料类别,其生物量、数量和出现频次百分比均排列第一,以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等虾类为主要饵料。鱼类饵料中,以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valenciennes)等虾虎鱼科鱼类为主要饵料。各月平均饱满指数P(%)波动较大,6—11月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体长的增加,饵料组成中鱼类的比例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体个体的饵料中鱼类的生物量比例达65%以上,虾类的比例则下降明显。6—8月斑尾刺虾虎鱼白天样本中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夜晚(P0.01),约是夜晚的8倍;但虾类则是夜晚显著高于白天(P0.01),约是白天的2倍,而蟹类饵料的昼夜差异不显著。从等级聚类(即组平均法)的分类方法可知,斑尾刺虾虎鱼各体长组食物组成在10%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3类,即41—60、61—180 mm和181—200 mm。从营养生态位宽度来看,41—60 mm体长组生态位宽度值为0.86,而61—120 mm体长组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但121—160 mm体长组生态位有所降低。盐沼生境丰富的饵料环境为斑尾刺虾虎鱼提供了良好的摄食场所,同时盐沼植被茂密的植株也可为幼体提供躲避捕食者的最佳庇护所,初步证明盐沼对于斑尾刺虾虎鱼具有重要的生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u^2+和SDS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存活率的影响,了解裸项栉鰕虎鱼的毒性敏感性。方法实验选取了五个不同日龄的仔鱼,设置了8个不同Cu^2+浓度水平和7个SDS浓度水平,实验时间为96 h。结果日龄、Cu^2+浓度和SDS浓度均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的存活率产生影响,随日龄的增加,各处理组仔鱼存活率均升高。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裸项栉鰕虎鱼用于生物毒性检测,具有比同类生物更宽的适用范围、更适宜的毒性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生长与盐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长江口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生长与盐度的相关性。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时,盐度4与6试验组效果较好,受精率分别达(76.28±2.73)%与(74.63±5.49)%,孵化率分别达(66.95±2.99)%与(62.15±2.18)%,出膜时间分别为(228.8±5.9)h与(221.5±5.2)h,器官发育特征较明显,畸形率较低。纹缟虾虎鱼仔鱼发育时,初孵仔鱼全长(2.534±0.078)mm,卵黄囊长径(0.421±0.047)mm,短径(0.369±0.038)mm,5日龄时卵黄囊基本消失,初步形成消化器官、循环器官和运动器官等。盐度8与10水体孵育的仔鱼畸形率达5―20%,其他试验组略低。盐度4与6试验组仔鱼的器官发育速度快于其他3个试验组。盐度0―6试验组纹缟虾虎鱼仔鱼生存活力指数(SAI)为41.83―46.83,仔鱼活力较好,而盐度8―10试验组SAI值为23.43―29.13,活力较差。综合各项指标表明,在盐度0―10范围内,长江口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为4―6,早期仔鱼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