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日美国际合作项目─退化坡地种植优质牧草饲养优质肉牛的示范研究从1998年底立项,1999年初开展研究工作以来,到2000年底,按研究计划已经完成。为更好地总结推广本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组将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予以集中发表。现对本项目的执行情况作一介绍。1 项目资助机构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会 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 日本经团连自然保护基金会2 项目完成单位 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第一协作单位:广东省曲江县畜牧局 第二协作单位:广东省粤北第二示范牧场3 项目组成员及责任分工情况 项目组组长:周国逸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负责试验设计、协调、汇报并参与野外调查 项目组副组长:张德强 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负责组织野外试验、实验室分析、汇报并参与野外调查 项目组成员: 温达志: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负责牧草生理生态测定、汇报并参与野外调查 丁明懋: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负责背景资料的收集、汇报、参与对当地养牛团体的培训和野外调查 罗仲良:兽医师 曲江县畜牧局(副局长) 负责对当地养牛团体的培训、背景资料的收集、参与野外调查 张祥雄:助理经济师 曲江县畜牧...  相似文献   

2.
狮子岩     
狮子岩位于广东省曲江县城西南2.5公里处,是蜚声中外的马坝人遗址所在地。1958年,当地农民在挖掘岩泥时发现了马坝人及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马坝人属早期智人,生活于距今十多万年前。1984年曲江县政府将狮子  相似文献   

3.
着重就曲江县养牛业的发展历史、现状、规模及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曲江县发展养牛业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曲江县发展养牛业的组织机构形式及其职能、优惠政策和合理的管理措施,提出了当前养牛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且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评议.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曲江县野生仙湖苏铁新种群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东省曲江县新发现的两个仙湖苏铁种群,是继深圳市塘朗山种群后在广东省发现该物种的新野 生种群。对其种群结构及繁育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曲江县的两个仙湖苏铁种群分布区域极狭窄(仅600 m2),个体数很少,而且由于人为破坏,数量还在减少;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形,开花植株数少,且缺少雄株,种 子不能萌发成幼苗;这些现状表明这两个种群处于严重濒危状态,急需保护。  相似文献   

6.
牧草种质资源整理整合及共享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牧草种质资源保存状况,阐述了牧草种质资源整理、整合现状,提出了资源共享利用的框架;指出了在牧草种质资源整理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豆科牧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主要从豆科牧草遗传资源鉴定、保存和利用及豆科牧草育种方法和育种策略两个大的方面阐述了生物技术在国外豆科牧草研究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了体细胞杂交、胚拯救和分子标记技术。  相似文献   

8.
热带牧草种质圃资源收集、保存及分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农业部儋州热带牧草种质圃概况,介绍了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分发利用状况。截止到2013年底,共收集国内外热带牧草种质7760份,先后从中选育出22个牧草及饲料作物新品种通过全国牧草品审会审定。圃内无性繁殖材料活体保存草种质1552份,隶属3科68属202种,其中禾本科牧草种质有60属186种,豆科牧草资源有6属42种,莎草科有4属5种,引进种质有378份。每年向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和个人提供实物草种质材料300余份,提供种质数据信息400余条,指出了今后热带牧草种质圃在热带牧草资源收集、保存、分发利用方面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放牧、刈割及摘顶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比较放牧、刈割及摘顶3种干扰发现,适度放牧、刈割提高了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鸭茅、黑麦草种群的适应性,部分原因在于2种干扰均对牧草进行了摘顶.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及生殖生长。放牧、刈割对牧草产生的生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摘顶而实现。从而提高种群密度、热值及能量积累.单因子的人工摘顶试验表明,牧草顶端优势的维持降低了牧草种群密度,抑制了能量积累。从抑制了种间竞争.持续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促进了牧草密度及能量的增长,从而提高了牧草种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牧草是一个包括种类繁多的经济植物类群, 我国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建立牧草现代生物技术, 利用牧草生物体的特性与功能, 操作细胞和基因等, 进行牧草的改良和生产, 提供高额和高质量的产品是迫切需要的, 其作用也是常规技术不能代替的。我国在牧草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进展, 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牧草苜蓿等的花药培养、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群, 进展尤为显著。而牧草基因工程的研究也已起步。从目前国内外牧草生物技术发展趋势来看, 今后应该首先把细胞工程的研究放到一个重要位置, 明确目标、集中力量、发挥优势, 使这方面的研究有更多的进展, 向实用化方向突进。同时, 也要不失时机地开展基因工程的研究, 建立适合牧草特点的基因工程技术体系, 在短期内应该有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对曲江县养牛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应用植被样方调查法,对地处粤北山区的连州田心、乐昌八宝山、曲江罗坑、仁化范子山、始兴刘张家山、平远龙文-黄田等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优势种进行比较分析,并用极点排序法对上述6地的森林群落进行二维排序。结果表明:各地共有优势种仅有红楠和枫香2种,且优势度差异明显。各地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以田心与龙文-黄田之间的65.49%为最大;八宝山与其它各地的群落相似性程度均小于50%。群落相似性系数与极点排序结果均提示森林群落的相似性程度受土壤基质、海拔高度的影响要大于经纬度和地理距离的影响。各地森林群落间接地反映了它们的生境条件,对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比较研究,可为今后广东自然保护区的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曲江县养牛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几方面问题,如建立大面积的牧草生产基地,果园间种牧草和利用现有秸秆资源作饲料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讨论.此外,还阐述和讨论了农、牧业结合,相互促进、发展农村生产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10年6月10-12日, 我国华南、 江南南部稻区出现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的大范围同期突增。为了明确此次同期突增的虫源性质, 进一步揭示稻纵卷叶螟大规模降落的大气动力学机制, 我们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和气象图形软件GrADS, 对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过程及大气背景场进行了个例研究。结果表明: (1)粤北大范围的稻纵卷叶螟突增以外地迁入种群为主, 部分为本地繁殖种群; (2)西南低空急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远距离迁飞提供了运载气流, 稻纵卷叶螟迁飞种群的集中降落是降雨造成的, 主降区位于雨区边缘的曲江、 紫金、 佛冈等地区, 降雨区的空间分布直接导致了曲江、 南雄地区降虫量的巨大差别; (3)稻纵卷叶螟迁入峰的主要虫源地分布在广东西南部稻区, 6月上旬以阳春为代表的虫源地的双季早稻进入扬花灌浆期 乳熟期, 叶片营养恶化, 稻纵卷叶螟处于成虫盛发期, 存在为粤北大规模迁入提供虫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粤北六地森林群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植被样方法和重要值计算,对地处广东北部山区的南雄青嶂山、始兴南山、曲江沙溪、翁源青云山、新丰云髻山、河源大桂山的森林群落乔木层优势科、优势种及各地共优种的径级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共有优势科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冬青科、杜鹃花科等13科,与他们所处的中亚热带地理位置相适应;6地共有优势种9个,优势度存在明显差异。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以沙溪与南山之间的75.88%为最大;青云山与大桂山之间的45.64%为最低;南山与其他各地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均大于60%。共有优势种的种群径级结构中,甜锥(Castanopsis eyrei)、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种群在粤北6地的个体数量分布,与各地的纬度差异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云髻山和沙溪的黧蒴(Castanopsis fissa)种群呈增长趋势,而南山和大桂山的趋于衰退。青云山的木荷(Schima superba)种群呈增长趋势,而其他地区的更新不良。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在各地分布为散生,种群规模小,径级结构不完整。各地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种群的径级结构不完整,缺乏Ⅰ级幼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在粤北6地均呈现衰退趋势。研究结果提示,整体上粤北6地森林的非地带性植被趋于衰退,常绿阔叶林的恢复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16.
王政  齐国君  吕利华  胡芊  袁维熙 《昆虫知识》2011,48(5):1253-1259
为了揭示广东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的虫源地分布,为其精细化预测预报及源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广东省雷州、肇庆、曲江、梅县4个地区的白背飞虱虫情资料,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和GIS进行早期迁入峰的轨迹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白背飞虱的迁入在早稻和晚稻上各出现一段灯诱高峰,雷州出现的灯诱高峰最早,集中在4月上旬—5月下旬,其他地区集中在5—6月;(2)曲江、肇庆的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日数明显高于雷州、梅县;(3)广东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中北部、老挝中南部、海南以及两广南部稻区。但其虫源地的时空分布存在季节性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虫源地的分布逐渐由南向北偏移。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花臭蛙复合体组成及 天目臭蛙分布新记录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没有明显的地理阻隔,闽浙丘陵地带花臭蛙复合体(Odorrana schmacker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组成、分布界限、分布格局存在争议。2016年9月至10月对闽浙交界地带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和南平市浦城县进行野外考察、样本收集,通过扩增样本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并与黄岗臭蛙(O. huanggangensis)、天目臭蛙(O. tianmuii)和花臭蛙(O. schmackeri)的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发生关系、计算遗传距离,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形态量度分析,对福建省花臭蛙复合体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花臭蛙复合体包括黄岗臭蛙和天目臭蛙,其中黄岗臭蛙分布于武夷山山区、闽江和九龙江流域,天目臭蛙仅分布于衢江(钱塘江主要支流)的次源地——浦城县管厝乡东北部,为福建省臭蛙类分布新记录种。本研究增添了福建省两栖动物多样性并细化了黄岗臭蛙和天目臭蛙在该省分布范围的认识,但是浦城县西北端长江流域的花臭蛙复合体的物种组成仍需进一步确认。水系和流域是否影响花臭蛙复合体物种分化和分布格局以及这些近缘物种的物种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