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指标的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0例克罗恩病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支持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菌群多样性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治疗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t=5.200,P<0.001)、大肠埃希菌(t=11.974,P<0.001)、克雷伯菌属(t=15.033,P<0.001)、糖单胞菌(t=12.166,P<0.001)、恶臭假单胞菌(t=31.063,P<0.001)、肠球菌属(t=28.867,P<0.001)数量均显著升高;同时患者肠道菌群OUTs(t=40.435,P<0.001)、Observed species(t=5.475,P<0.001)、Chao1指数(t=12.348,P<0.001)、Simpson指数(t=2.961,P=0.005)、Shannon指数(t=3.330,P=0.002)均显著升高。相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以及粪便中的氨基酸、多肽、脂肪酸、胆固醇及碳水化合物水平均显著改善。

结论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提高,同时患者脂质代谢的改善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通路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制剂对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7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2 1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高于对照组[SMD = 2.89,95% CI(2.28,3.49),P<0.001;SMD = 2.20,95% CI(1.57,2.84),P<0.001],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 = −1.08,95% CI(−1.64,−0.52),P<0.001;SMD = −0.88,95% CI(−1.58,−0.17),P = 0.010;SMD = −0.98,95% CI(−1.68,−0.28),P = 0.006]。

结论

在化疗的基础上添加双歧杆菌制剂对肠道主要菌群水平能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为从微生态角度研究红茶在人体肠道菌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4周龄新生幼鼠(4weeks组,n = 30)、12周龄正常对照组小鼠(control组,n = 15)和12周龄喂饲红茶水实验组小鼠(teadrink组,n = 15)的肠道菌群分布,分析3组样本的菌群差异情况,探求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t = −7.711,P<0.001)、拟杆菌科(t = −3.411,P = 0.009)、长尾嗤菌体科(t = −2.515,P = 0.036)、拟杆菌属(t = −2.693,P = 0.027)、邓肯菌属(t = −2.434,P = 0.041)、居海事城球杆菌属(t = −3.327,P = 0.029)、迪博邓肯菌(t = −2.679,P = 0.028)、普通居海事城球杆菌(t = −3.401,P = 0.027)和Duncaniella_sp._C9t = −3.104,P = 0.035)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t = 8.952,P<0.001)、乳杆菌科(t = 13.102,P<0.001)、消化链球菌科(t = 3.665,P = 0.021)、爱格菌科(t = 4.481,P = 0.002)、理研菌科(t = 3.626,P = 0.022)、乳杆菌属(t = 5.542,P = 0.004)、黏液乳杆菌属(t = 6.334,P = 0.002)、龙包茨菌属(t = 3.785,P = 0.005)、阿德勒菌属(t = 4.504,P = 0.002)、约氏乳杆菌(t = 4.282,P = 0.011)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t = 6.156,P = 0.003)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与4weeks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大于control组。

结论

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的形成能够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稳态的目的,具体代谢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肠道菌群失调与脑损伤的相关性,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分为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57例)和单纯型高热惊厥组(51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27例)与无脑损伤组(81例)。入院时采集患儿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以及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培养。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碱性髓鞘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热性惊厥患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然后采用Pearson法分析肠道菌群与脑损伤的相关性。

结果

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28例(49.12%),单纯型高热惊厥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15例(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364,P<0.05)。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患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低于单纯型高热惊厥组(均P<0.05)。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患儿血清S-100β蛋白、MBP、NSE水平均高于单纯型高热惊厥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损伤组患儿首次发热体温以及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低于无脑损伤组患儿,而血清S-100β蛋白、MBP、NSE水平高于无脑损伤组患儿(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OR = 2.063,95% CI:1.252~2.919)、肠球菌数量降低(OR = 1.912,95% CI:1.252~2.919)、乳杆菌数量降低(OR = 2.032,95% CI:1.083~3.812)、双歧杆菌数量降低(OR = 2.044,95% CI:1.235~9.593)、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升高(OR = 3.442,95% CI:1.235~9.593)、血清MBP水平升高(OR = 3.149,95% CI:1.222~8.115)、血清NSE水平升高(OR = 2.815,95% CI:1.752~4.524)是影响热性惊厥患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100β蛋白、MBP、NSE水平与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肠道菌群失衡,有益菌数量降低与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患儿发病和脑损伤密切相关,调节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患儿肠道菌群对该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校女性日常能耗及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不同能耗指标与特征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人体运动能耗检测仪对广州两所大学的青年女性(Y组,n=30)、中年女性(M组,n=30)进行48 h能耗监测,统计分析日常能耗的组间差异。采集调查对象清晨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中青年女性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将目、属水平的特征菌群与能耗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结果

Y组人群的日均步数(t=4.250,P<0.001)、每日能耗值(t=3.590,P<0.001)、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t=4.357,P<0.001)均显著高于M组;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目、属水平的丰度差异菌群主要为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t=2.537,P=0.014)、小杆菌属(Dialister)(t=2.904,P=0.005)、布劳特菌属(Blautia)(t=3.246,P=0.002),其中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与多项能耗指标呈正相关,Blautia与多项能耗指标呈负相关。

结论

日均步数、每日能耗值、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的能耗指标可用于预测更好的身体机能;一定条件下,增加低、中、高强度活动时长可能提高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的丰度,进而延缓身体机能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靛蓝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分析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实验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125 mg/kg)和靛蓝组(50 mg/kg),每组小鼠各9只。观察给药后小鼠体征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切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针对16S rRNA基因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内容物的菌群变化。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靛蓝组小鼠DAI评分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靛蓝可改善UC小鼠结肠黏膜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促炎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t = 4.377 0、5.374 0、12.140 0、5.508 0,P = 0.011 9、0.005 8、0.000 3、0.005 3),抑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t = 3.716 0,P = 0.020 5)。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靛蓝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

结论

给予靛蓝干预后可有效缓解UC小鼠结肠炎症状,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调节UC小鼠肠道菌群平衡达到治疗UC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益生菌类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尤其是包含乳杆菌的益生菌制剂的疗效。

方法

运用计算机检索Embase、Cochrane、Pubmed数据库,搜索益生菌干预2型糖尿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iew manager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纳入16项研究,包含1 015名患者。

结果

试验组的干预方式在改善患者空腹血糖[SMD = –0.37,95% CI(–0.52,–0.23),P<0.01]、改善胰岛素抵抗[SMD = –0.39,95% CI(–0.55,–0.24),P<0.01]、提高高密度脂蛋白[SMD = 0.22,95% CI(0.07,0.38),P<0.01]、降低甘油三酯[SMD = –0.18,95% CI(–0.33,–0.03),P = 0.02]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患者体质量指数[MD = 0.27,95% CI(–0.45,1.00),P = 0.46]、胆固醇[SMD = 0.01,95% CI(–0.13,0.15),P = 0.94]、高敏C-反应蛋白[SMD = –0.15,95% CI(–0.33,0.02),P = 0.09]、收缩压[MD = –0.76,95% CI(–2.77,1.26),P = 0.46]、舒张压[MD = –0.29,95% CI(–1.75,1.18),P = 0.7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项研究中有4项研究报道了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便秘、头痛。

结论

含有乳杆菌的益生菌制剂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等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内毒素血症新生鼠肠道菌群的变化, 探究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方法

复制新生大鼠内毒素损伤模型, 注射LPS后第24小时、第3天、第7天分别处死新生大鼠, 留取粪便并将对照组(C1组6只、C3组5只、C7组7只)和LPS组(L1组5只、L3组5只、L7组5只)按处死天数各分为3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间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差异。

结果

(1) Alpha多样性分析提示对照组和LPS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有显著差异, C3组较L3组Shannon指数均值小(t=-3.386 8, P=0.009 5), Simpson指数均值大(t=3.102 4, P=0.014 6);C7组较L7组Shannon指数均值大(t=2.459 4, P=0.033 7), Simpson指数均值小(t=-2.475 6, P=0.032 8)。(2)物种组成分析表明LPS组的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在门水平LPS组较对照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 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 在属水平上LPS组较对照组埃希菌-志贺菌属相对丰度高, 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低; 且随着天数的递增LPS组埃希菌-志贺菌属呈递增趋势, 红球菌属呈递减趋势。

结论

内毒素血症可以改变新生鼠肠道菌群的组成, 并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 并选取19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选者粪便标本并进行检测, 对比两组入选者肠道菌群数量; 同时对比两组入选者体质量、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胱抑素C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t=21.915, P < 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18.220, P < 0.001), 肠球菌数量显著增高(t=16.782, P < 0.001)。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t=147.035, P < 0.001)显著降低, 血肌酐(t=43.129, P < 0.001)、血尿素氮(t=170.206, P < 0.001)、血胱抑素C(t=22.432, P < 0.001)水平显著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r=-0.695, P < 0.001)和大肠埃希菌(r=-0.631, P < 0.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胱氨酸均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肠球菌数量升高, 且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探究鸟苷酸环化酶C(guanylate cyclase C,GC-C)激动剂(利那洛肽)对便秘的治疗作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便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平均分为对照组、便秘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便秘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洛哌丁胺灌胃构建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小鼠给予GC-C激动剂灌胃。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粪便含水率、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小肠推进率以及血清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使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小鼠肠道菌群特点和差异。

结果

与便秘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显著提升(t = 3.418,P = 0.003 1;t = 3.141,P = 0.005 6),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t = 4.756,P = 0.000 2);血清VIP水平降低(t = 4.894,P = 0.000 5),SP水平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便秘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门水平上,Firmicutes丰度升高和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属水平上,便秘模型组小鼠MuribaculaceaeLachnospiraceaeAkkermansia丰度降低(均P<0.050 0),AllobaculumTuricibacterClostriclium丰度升高(均P<0.001 0),通过GC-C激动剂干预可以改善便秘引起的菌群改变,并显著提高了Lactobacillus丰度(P = 0.030 5)。

结论

GC-C激动剂可能通过影响血清中SP、VIP水平,并调节便秘小鼠的肠道菌群趋于正常,增加LactobacillusMuribaculaceae等产短链脂肪酸菌群丰度,提高肠道动力,从而起到改善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功能性便秘(FC)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变化。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治疗的80例FC患儿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于体检中心检查的无胃肠道疾病的3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组。研究组患儿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中度组(52例)和重度组(28例)。比较各组儿童肠道菌群数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及血清脑肠肽指标[一氧化氮(NO)、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差异。 结果 研究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8.16±0.89)lg CFU/g]和乳杆菌数量[(7.92±0.83)lg CFU/g]明显少于健康组[(8.94±0.97)lg CFU/g、(8.63±0.91)lg CFU/g],而大肠埃希菌数量[(8.12±0.81)lg CFU/g]明显多于健康组[(7.30±0.72)lg 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2.35、2.44,P结论 FC患儿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脑肠肽分泌异常,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肠道菌群失调及脑肠肽分泌异常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UC患者资料,根据Mayo评分系统将UC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50)和缓解期组(n=48)。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肠道菌群,血清MCP-1、HMGB1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活动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5.34±0.87)、(5.81±0.83)CFU/g]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8.07±0.86)、(8.35±0.88)CFU/g;(8.13±0.91)、(8.46±0.95)CFU/g](F=12.035,P0.05)。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水平[(267.42±23.51)、(21.35±2.26)ng/mL;(188.15±20.73)、(6.28±1.38)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6.38±15.92)、(2.13±0.41)ng/mL](F=84.163,P<0.001;F=25.386,P<0.001);活动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水平[(267.42±23.51)、(21.35±2.26)ng/mL]显著高于缓解期组[(188.15±20.73)、(6.28±1.38)ng/mL](t=17.676、39.641,均P<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MCP-1、HMGB1与UC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呈负相关(r=‒0.715、‒0.659,r=‒0.703、‒0.614,均P<0.001),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含量呈正相关(r=0.783、0.702,r=0.762、0.735,r=0.653、0.612,均P<0.001)。结论 MCP-1、HMGB1作为促炎因子可介导肠黏膜炎性反应,引起UC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失衡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升高的影响。方法 检测29例HBV-ACLF(肝衰组)、14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浆PCT、内毒素(endotoxin,LPS)水平,收集患者新鲜尾便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状况,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肠道菌群、B/E值、PCT和LPS水平的差异,以及肝衰组患者PCT、LPS、B/E值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乙肝组患者比较,肝衰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肠道菌群显著减少,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埃希菌属等肠道菌群过度生长,两组患者间各菌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84,Z=-2.84,Z=-2.57,Z=-4.39,t=3.59,t=2.64,t=2.19,P<0.01、<0.01、=0.01、<0.01、<0.01、=0.01、=0.04);肝衰组PCT[0.50(0.96)]ng/mL、LPS(0.46±0.10)EU/mL、B/E值(0.04±0.01),乙肝组PCT(0.08±0.02)ng/mL、LPS(0.05±0.02)EU/mL、B/E值(1.62±0.31),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17,t=5.88,t=16.18,P<0.01、0.01、0.01);肝衰组B/E值与LPS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81,P<0.01),B/E值与PCT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79,P<0.01),且PCT水平与LPS呈正相关关系(r=0.76,P<0.01)。结论 HBV-ACLF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源性LPS生成增多,而肠源性LPS促使PCT产生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子痫前期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7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本单位进行产检的健康妊娠妇女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一般资料和肠道菌群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可溶性内皮因子(sEng)]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两组对象年龄、妊娠前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孕周、是否经产妇、妊娠胎数、是否妊娠糖尿病、流产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IL-8、NO、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ET、sEn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与血清CRP、IL-6、TNF-α、IL-8、ET、sEng水平均呈正相关,与血清NO、VEGF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血清CRP、IL-6、TNF-α、IL-8、ET、sEng水平均呈负相关,与血清NO、VEGF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炎症反应指标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出现损伤,且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断的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轻度患儿39例, 中度患儿45例, 重度患儿36例, 另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120例作为对照组, 收集患儿的粪便样本并保存于厌氧菌稀释液, 使用MRS琼脂培养基、KF琼脂培养基、马丁培养基检测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以及真杆菌的数量, 比较各类患儿肠道菌群、免疫指标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t=16.217, P < 0.001)、肠球菌(t=10.677, P < 0.001)、乳杆菌(t=8.326, P < 0.001)以及真杆菌(t=12.455, P < 0.001)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F=13.069, P < 0.001)、肠球菌(F=10.269, P < 0.001)、乳杆菌(F=12.036, P < 0.001)以及真杆菌(F=10.698, P < 0.001)数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出生后第10天肠道乳杆菌[(8.37±0.53)lg CFU/g]、双歧杆菌[(9.89±1.61)lg CFU/g]、肠球菌[(7.903±2.12)lg CFU/g]以及真杆菌[(7.12±1.29)lg CFU/g]数量显著低于出生后第20天时的肠道乳杆菌[(8.99±0.31)lg CFU/g]、双歧杆菌[(10.62±2.64)lg CFU/g]、肠球菌[(8.51±2.28)lg CFU/g]以及真杆菌[(7.91±1.01)lg CFU/g]数量(均P < 0.05)。观察组患儿血清补体C3(t=14.183, P < 0.001)、补体C4(t=9.002, P < 0.001)、IgM(t=11.904, P < 0.001)、IgG(t=147.674, P < 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IgA(t=13.874, P < 0.00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患儿血清补体C3(F=11.369, P < 0.001)、补体C4(F=10.396, P < 0.001)、IgM(F=11.003, P < 0.001)、IgG(F=9.663, P < 0.001)、IgA(F=9.245, P < 0.001)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3、C4、IgM、IgG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IgA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以及轻度组。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以及真杆菌与C3、C4、IgM、IgG水平呈正相关, 与IgA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

ARDS新生儿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 未来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进一步联合益生菌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抑郁、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9.59±0.73)lg copies/g vs(7.56±0.54)lg copies/g]和乳杆菌数量[(9.53±0.68)lg copies/g vs(7.84±0.56)lg copies/g]高于对照组,而肠球菌数量[(7.86±0.63)lg copies/g vs(9.81±0.52)lg copies/g]与大肠埃希菌数量[(7.64±0.37)lg copies/g vs(9.16±0.48)lg copies/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益生菌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其肠道菌群和抑郁状态,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王梅  王冬英  寿嫣妮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11):1330-1333, 1337
目的

研究益生菌辅助四联疗法对H. pylori感染患者根治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H. pylori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 80)和观察组(n = 80)。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铋剂四联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95.00%)高于对照组(82.5%),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同时观察组患者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等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升高,而对照组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IL-8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标准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可显著提高H. pylori感染患者H. pylori根除率,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肠道菌群分布,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并分析其与认知损害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7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轻度认知损害筛查量表(sMCI)评估,根据认知损害发生情况,分为认知损害组和非认知损害组。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肠道菌群特征,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认知损害的关系。

结果

17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出现认知损害91例(52.00%),未出现认知损害84例(48.00%)。认知损害组患者sMCI评分低于非认知损害组(P<0.05)。两组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的特征性物种在门水平为拟杆菌门(LDA = 2.54),厚壁菌门(LDA = 4.25);在纲水平为拟杆菌纲(LDA = 3.57),梭菌纲(LDA = 4.31);在科水平为产碱杆菌科(LDA = 4.23)和梭菌科(LDA = 2.76);在属水平为萨特菌属(LDA = 3.18)。认知损害组患者肠道拟杆菌门丰度高于非认知损害组,厚壁菌门丰度低于非认知损害组;拟杆菌纲丰度高于非认知损害组,梭菌纲丰度低于非认知损害组;产碱杆菌科丰度高于非认知损害组,梭菌科丰度低于非认知损害组;萨特菌属丰度高于非认知损害组(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高丰度的拟杆菌门、拟杆菌纲、产碱杆菌科、萨特菌属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OR>1,均P<0.05);高丰度的厚壁菌门、梭菌纲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认知损害的保护因素(OR<1,均P<0.05)。

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显著失衡,且部分菌群丰度与认知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布拉酵母菌(S. boulardii)对老年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 protein, CagA)和空泡毒素(vacuolating cytotoxin A, VacA)阳性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患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探讨S. boulardii治疗H. pylori I型高毒力株感染的机制。

方法

选择我院200例CagA和VacA阳性的老年H. pylori感染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四联组和S. boulardii组。四联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疗法,S. boulardii组在铋剂四联疗法基础上加用S. boulardii。比较两组患者H. pylori根除率、胃黏膜组织学评分、临床疗效评分、不良反应、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及IL-8水平、肠道菌群分布。

结果

(1)S. boulardiiH. pylori根除率按方案(PP)分析和按意向性(ITT)分析均高于四联组(85.1% vs 72.8%;80.0% vs 6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S. boulardii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0%)低于四联组(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140,P = 0.004)。(3)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组织学评分、临床症状评分、血清IL-6及IL-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S. boulardii组低于四联组(均P<0.05)。(4)治疗后,四联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而S. boulardii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S. boulardii辅助四联疗法可提高老年患者H. pylori I型高毒力株的根除效果,减轻患者胃黏膜组织炎症,降低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S. boulardii下调免疫炎症介质表达和改善肠道菌群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