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索广西不同健康状况百岁老人肠道菌群的特征。

方法

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广西长寿地区按年龄收集不同健康状况的21对百岁老人粪便和血样标本,同时收集个体一般信息和食物摄入信息;使用标准量表测量身体机能和认知功能(MMSE),测定血生化指标,采用16S rRNA的V4–V5区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

结果

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较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t = 3.987、4.000、3.703,均P<0.001);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丰度显著高于非健康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显著低于非健康组;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别样杆菌属(Alistipes)、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气味细菌属(Odoribacter)、厌氧菌属(Anaerotruncus)、丁酸单胞菌属(Butyricimonas)丰度显著高于非健康组;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拟杆菌纲(Bacteroidi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拟杆菌种(Bacteroides coprophius)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身体机能、MMSE评分显著降低(t = 2.775、2.058,P = 0.008、0.046)。

结论

广西不同健康状况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具有显著特征,健康状况良好的百岁老人可能具有更好的肠道菌群构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不同程度颅脑疾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 探讨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疾病的关系,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MiSeq PE2x300 bp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G1组, GCS≤8分)和14例轻度颅脑损伤患者(G2组, GCS > 8分)粪便样本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进行定性分析, 并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生物学分类比较、多样性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G1组患者肠道厌氧球菌属(Anaerococcus)、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数量高于G2组(均P < 0.05)。

结论

颅脑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紊乱, 其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显著下降, 有害菌数量升高, 有益菌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福州地区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特征。

方法

纳入60例STC患者和健康志愿者20例, 留取新鲜粪便样本, 冰块运送至实验室并存放于-80度冰箱, 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 分析各组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与结构组成。

结果

测序后共得到1 702 004 524条有效序列, 样本序列平均有效长度为414.1 bp, 总样本平均序列条数为2 127 505.7条。与对照组比较, STC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指数Ace指数、Chao指数和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下降(P < 0.05), 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显著升高(P < 0.05)。在门水平上, STC组以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为主, 正常对照组以厚壁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 STC组以拟杆菌属(Bacteroid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丹毒杆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巨单胞菌属(Megamonas)为主, 正常对照组以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布劳特菌属(Blautia)为主。

结论

STC患者肠道菌群发生紊乱, 表现为丰度及多样性下降, 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可能与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充分认识圈养食叶猴的肠道菌群组成特征, 为饲养管理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3个物种的19个个体[黑叶猴(n=5)、川金丝猴(n=9)和西非黑白疣猴(n=5)]的肠道菌群16S rRNA V4-V5区进行测序和分析。

结果

食叶猴肠道菌群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 瘤胃菌科、普氏菌科、理研菌科和毛螺菌科为优势菌科, 普氏菌属、密螺旋体属和瘤胃球菌属为优势菌属; 食叶猴物种间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肠道菌群按照宿主物种聚类, 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结论

宿主物种是决定肠道微生物组成的重要因素, 食叶猴肠道菌群特征反映了宿主对其食性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肠道菌群变化及与血糖的相关性。

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3月,选取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44例,根据妊娠24~28周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22例)及正常对照组(22例),收集孕妇的一般资料。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受试者粪便细菌DNA进行16S rDNA测序,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的结构、丰度及多样性。

结果

肠道菌群ɑ−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GDM组孕妇Chao1、Shannon、Ace、Coverage指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肠道菌群的共同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GDM组弯曲杆菌门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LEfSe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丰度有显著差异的物种共有28种,其中24种在GDM组中富集,4种在正常对照组中富集。通过Bray-Curtis dbRDA分析发现,肠道菌群结构与75 g OGTT 0 h血糖及75 g OGTT 1 h血糖呈负相关(P<0.05)。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两组肠道菌群与OGTT血糖值的相关性,发现瘤胃球菌属、链球菌属、丁酸球菌属与OGTT 0 h血糖呈负相关(P<0.05);小杆菌属、布劳特菌属、Monoglobus与OGTT 1 h血糖呈负相关(P<0.05);毛螺旋菌属、普雷沃菌属与OGTT 2 h血糖呈负相关(P<0.05)。

结论

16S rDNA高通量测序有助于分析GDM孕妇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为研究GDM孕妇肠道菌群结构的特点及与血糖的相关性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的疗效机制及临床组方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12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铁皮石斛组和枳术汤组,每组3只。造模阶段正常组灌胃无菌水,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番泻叶水煎液灌胃7 d后,限制饮食饮水8 d,建立脾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无菌水,治疗组分别以铁皮石斛和枳术汤水煎液干预5 d。治疗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盲肠内容物样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

结果

脾虚便秘小鼠排便量减少,粪便细小,干燥,质硬,呈黄色。铁皮石斛和枳术汤分别治疗后,小鼠排便量增加,粪便软硬适中,呈黑褐色。测序分析发现,正常组与铁皮石斛组的共有OTU数最多,与枳术汤组的共有OTU数最少。α−多样性指数与PCA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组菌属结构较其余两组更接近正常组小鼠。物种相对丰度及组成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增加了脾虚便秘小鼠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抑制了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但对菌群丰度的调节作用不及枳术汤;LEfSe分析与随机森林分析鉴定出布劳特菌属和活泼瘤胃球菌是铁皮石斛组与其他组别的差异菌群。

结论

铁皮石斛能恢复脾虚便秘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可调节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布劳特菌属和活泼瘤胃球菌可能是铁皮石斛干预脾虚便秘小鼠的肠道关键指示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母乳和混合喂养方式对西安地区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收集24例0~2月龄西安地区健康婴儿粪便样本,根据婴儿的喂养方式,将样本分为母乳喂养组(17例)和以奶粉为主的混合喂养组(7例)。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肠道菌群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差异的影响。

结果

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t = 4.886,P<0.05;t = 6.855,P<0.05),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混合喂养组(t = 2.126,P<0.05)。门水平上,2组样本均以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但比例存在差异。相比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升高(U = 6,P<0.05;U = 0,P<0.05),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降低(U = 24,P<0.05;U = 16,P<0.05)。属水平上,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双歧杆菌相对丰度(72.04%)显著升高,同时发现罗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也高于混合喂养组(U = 17,P<0.05;U = 28,P<0.05);而混合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中,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及韦荣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U = 19,P<0.05;U = 12,P<0.05;U = 28,P<0.05)。

结论

母乳喂养可能通过提高婴儿肠道菌群丰富度和部分益生菌相对丰度,同时降低条件致病菌比例等方式影响婴儿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和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 深入探讨pSS患者肠道菌群与pSS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招募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pSS患者60名, 作为本研究的pSS组; 同时招募大连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Control组)。收集两组粪便标本, 各50例, 提取细菌DNA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后进行菌群多样性和LEfSe分析。

结果

pSS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 < 0.05)。与Control组相比, pSS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降低; 普雷沃菌科、红蝽菌科、消化链球菌科、Eggerthellaceae, 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丰度降低, 而拟杆菌科升高; 罗姆布茨菌属和Dorea等丰度降低, 拟杆菌属、韦荣球菌属等丰度升高。并且在pSS组肠道菌群中发现大肠埃希菌丰度明显升高。

结论

pS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提示菌群失调可能与pS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慢传输型便秘(STC)脾虚证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初步探讨枳术丸对STC肠道菌群的可能干预机制。

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枳术丸组与莫沙必利组。造模组(模型组、枳术丸组与莫沙必利组)采用番泻叶灌胃,随后控制饮食饮水采用饥饱失常的方法造成脾虚便秘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枳术丸组给予中药水煎剂灌胃,莫沙必利组给予莫沙必利悬浊液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7 d后测定小鼠肠道推进率和血清D−木糖水平,采集小鼠结肠内粪便进行16S rDNA检测,分析样本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度,分析门、属、种水平的物种组成。

结果

模型组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与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较正常组均显著降低(P<0.05),说明STC发病过程中伴随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水平和菌群物种数目的降低以及菌群多样性水平的降低。在门水平上,正常组与模型组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在属水平上,模型组肠鼠杆菌属(Muribacul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丰度显著升高(P<0.05),Lachnoclostridium和艾森伯格菌属(Eisenbergiella)丰度降低(P<0.05);在种水平上,模型组产酸拟杆菌(Bacteroides acidifaciens)、Faecalibaculum rodentium和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丰度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Eisenbergiella sp.丰度显著降低(P<0.05)。以上提示STC脾虚证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发生改变。经枳术丸治疗后,枳术丸组肠鼠杆菌属、拟杆菌属、乳杆菌属、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 rodentium和约氏乳酸杆菌丰度显著降低(P<0.05),Lachnoclostridium、艾森伯格菌属和Eisenbergiella sp.丰度升高(P<0.05)。

结论

枳术丸对STC脾虚证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与调节特定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枳术丸对脾虚证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小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5-羟色胺(5-HT)和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探讨枳术丸治疗STC的机制。

方法

将50只健康的KM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5只)和造模组(35只),正常组小鼠基础饲料喂养,造模组小鼠以番泻叶灌胃和限制饮食饮水方法制作脾虚证ST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小鼠分为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枳术丸组,每组10只,对应给药治疗7 d。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小鼠粪便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粪便中SCFAs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脑组织、结肠组织中5-HT水平。

结果

造模后,各造模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治疗结束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和肠道推进率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和枳术丸组小鼠体质量和肠道推进率升高(均P<0.05)。小鼠结肠组织HE病理显示模型组腺体排列不齐,结肠黏膜轻微水肿、充血,轻度炎症浸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皆降低,枳术丸组和莫沙必利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更趋近于正常组。在门分类水平上,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厚壁菌门、疣微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枳术丸组小鼠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增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在属分类水平上,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拟杆菌属、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异形藻属、梭菌属、另枝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枳术丸组小鼠拟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异形藻属、梭菌属相对丰度增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粪便乙酸、丙酸水平降低(均P<0.05),结肠组织、脑组织5-HT水平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小鼠比较,枳术丸组小鼠粪便乙酸、丙酸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结肠组织、脑组织5-HT水平升高(均P<0.05)。

结论

枳术丸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SCFAs的分泌和5-HT的分泌释放,提高推进率,促进肠道蠕动治疗脾虚证STC。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复方薏苡仁方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功能及胃肠运动的效果,并考察复方薏苡仁方对小鼠盲肠内容物pH及肠黏膜结构等肠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的规定进行调节肠道菌群实验和小肠墨汁推进试验,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pH,并对肠道黏膜结构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1)与给样前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中、高剂量组肠杆菌数和低、高剂量组肠球菌数均明显减少(P<0.05),中、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双歧杆菌数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乳杆菌数和中、高剂量组双歧杆菌数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2)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盲肠内容物pH值均显著降低(P<0.01),且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A/V)均明显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A/V比值明显或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4)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复方薏苡仁方各剂量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均显著增加(P<0.01),且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薏苡仁方对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肠道微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飞行质谱分析技术对小鼠肠道菌群蛋白组分进行分析,探讨肠道菌群定性、定量和蛋白组学分析方法。方法实验分为抗生素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抗生素干预组小鼠用400 mg/ml头孢曲松钠灌服,每次0.2 ml,每日2次,间隔6 h,连续8 d。收集2组小鼠盲肠内容物菌群细胞,采用飞行质谱分析技术进行肠道菌群蛋白组分分析,采用传统培养法对2组优势菌群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抗生素干预组的肠道菌群菌细胞的有效蛋白峰出峰的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小鼠的肠道菌群蛋白成分有明显的不同。抗生素干预组的肠道优势菌群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应用飞行质谱分析技术可以快速明显区分抗生素干预小鼠与正常小鼠的肠道菌群,对肠道菌群研究和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肠道菌群变化对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Myd88蛋白水平及其下游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10只健康大鼠,实验室适应性喂养5 d后继续常规喂养7 d并处死,取结肠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得到原代肠黏膜上皮细胞,将所得细胞分为5组,分别用正常细胞培养液(A组)、正常大鼠肠腔菌溶液(B组)、正常大鼠黏膜菌溶液(C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腔菌溶液(D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黏膜菌溶液(E组)培养,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yd88蛋白含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和IL-6含量。结果 D组、E组与A组比较,细胞中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显著增高(Ps<0.01),D、E组与B、C组比较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亦显著增高(Ps<0.01),而B组、C组相较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进一步比较D组与E组、B组与C组间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 (1)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可引起肠黏膜细胞Myd88通路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释放。(2)肠道中细菌种类、数量、分布位置等因素的综合变化与肠黏膜炎症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红花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探讨红花多糖改善微生态失调与肠黏膜免疫、血浆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的关系。 方法 应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然后用红花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5)和丽珠肠乐组(n=5)。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黏膜sIgA、血浆内毒素的检测,以及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结果 给药治疗后,小鼠肠黏膜sIgA水平升高(F=3.990 0,P=0.009 0),血浆内毒素水平降低(F=3.866 0,P=0.010 0);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红花多糖组和丽珠肠乐组菌群丰度与多样性均有提升,并能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中毛螺菌属(t=2.602 8,P=0.009 2)、粪球菌属(t=4.551 0,P结论 红花多糖可能通过提高小鼠肠黏膜sIgA含量,抑制血浆内毒素含量并通过增加肠道有益菌、降低致病菌、部分恢复和改善肠道菌群而发挥对微生态失调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马齿苋‒肉桂颗粒剂制备工艺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蔗糖为辅料,膏料比按1∶2、1∶3、1∶4和1∶5制备颗粒,从外观性状、溶化性和粒度三方面对颗粒进行质量检查,从颗粒粘度、粒径和pH三方面对颗粒溶液及稀释液的物理化学参数进行考察;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灌胃125 mg/kg柳氮磺胺吡啶为阳性对照,给药组分别灌胃各膏辅比颗粒溶液,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的体症,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并观察结肠组织形态、肠道菌群整体轮廓和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进行菌群物种注释及差异分析。结果 综合物理化学参数测定结果和颗粒剂评价结果,膏辅比1∶3所制得颗粒各项参数较其他配比表现良好;给药治疗UC小鼠后,DAI评分表明小鼠体症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小鼠结肠黏膜上皮溃疡处有不同程度修复;肠道菌群轮廓和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菌群物种注释及差异分析结果说明给药后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菌群结构的恢复,药物可能通过促进肠道菌群结构的恢复从而减轻肠道炎症,LefSe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科的一些菌群对UC小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结论 获得马齿苋‒肉桂颗粒剂制备的最佳膏辅比。给药治疗UC小鼠后,从DAI、HE染色、肠道菌群变化方面得出马齿苋‒肉桂颗粒剂对UC小鼠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影响,为临床治疗UC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暴露PM2.5后的Bac荷瘤裸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方法 采用A549细胞对30只Bac裸鼠进行肺内注射,饲养1周适应环境,第2周开始进行暴露染尘与对照暴露生理盐水组实验,共暴露1、4、8周。采用口鼻暴露仓进行小鼠染尘与生理盐水暴露操作,每周暴露6 d,每天2 h,建立大气污染暴露荷瘤裸鼠模型,5只未做处理的Bac荷瘤裸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采集裸鼠晨起新鲜粪便样品,抽提其中微生物总基因组DNA,采用Ⅱ代基因测序技术对粪便样品进行16S高变区扩增测序,划分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使用I-Sanger分析平台对所有OTU进行物种注释与评估、物种组成分析、样本比较分析等,运用R Studio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PM2.5暴露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为最优势菌门。PM2.5暴露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厚壁菌门减少,拟杆菌门增加。结论 PM2.5暴露减少Bac荷瘤裸鼠肠道菌群丰度,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有益菌的繁殖,并使致病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阿如拉-7味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50只清洁级昆明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自然恢复组、阳性对照组、阿如拉-7味散低剂量组(0.5 g/mL)和阿如拉-7味散高剂量组(1.0g/mL).将所有小鼠用头孢曲松钠和盐酸林可霉素混合药液灌胃制备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第8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靛蓝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分析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实验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125 mg/kg)和靛蓝组(50 mg/kg),每组小鼠各9只。观察给药后小鼠体征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切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针对16S rRNA基因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内容物的菌群变化。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靛蓝组小鼠DAI评分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靛蓝可改善UC小鼠结肠黏膜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促炎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t = 4.377 0、5.374 0、12.140 0、5.508 0,P = 0.011 9、0.005 8、0.000 3、0.005 3),抑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t = 3.716 0,P = 0.020 5)。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靛蓝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

结论

给予靛蓝干预后可有效缓解UC小鼠结肠炎症状,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调节UC小鼠肠道菌群平衡达到治疗UC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暴露于PM2.5后的肺癌荷瘤裸鼠肠道菌群发生的急性改变。方法 18只Bac裸鼠随机分为PM2.5暴露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全部裸鼠应用A549细胞腋下注射后,饲养1周让其适应环境,第2周开始于动式染尘暴露仓中暴露染尘,对照组暴露于生理盐水。每天暴露2 h,每周暴露6 d,共暴露3周。利用16S rDNA分析技术对粪便标本的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 暴露于PM2.5的肺癌荷瘤裸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与对照组荷瘤裸鼠肠道菌群相比,其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细菌显著减少,而致病菌变形菌门细菌增加。结论 PM2.5可以导致肺癌荷瘤裸鼠肠道菌群失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首发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探讨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和抑郁症状间的关系,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首发抑郁症患者及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分为抑郁组(n = 23)和健康组(n = 31)。对研究对象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中V4−V5区域片段进行基因测序,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对象抑郁症状进行评估。检测两组对象肠道菌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组间差异。

结果

首发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拟杆菌门和拟杆菌纲的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对象芽胞杆菌目等的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和种水平上,两组对象分别有28个菌属和40个菌种的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EfSe分析显示,拟杆菌科、艾克曼菌科等10种菌科是造成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差异的主要细菌。

结论

首发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未发现显著差异,但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相比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拟杆菌属等细菌在抑郁症患者肠道中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