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红茶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肠道菌群分布的影响,为研究红茶在代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构建 T2DM小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T2DM组)和茶水饲喂组(T2DM_T组),取健康小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终点收集3组小鼠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组间菌群差异;同时进行肝脏组织形态学检查,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与Control组和T2DM组相比,T2DM_T组拟杆菌门(F = 21.056,P<0.001)、邓肯氏菌属(F = 13.330,P = 0.001)、乳杆菌属(F = 36.546,P<0.001)和粘液乳杆菌属(F = 43.813,P<0.001)的相对丰度增加,担子菌门(F = 8.676,P = 0.005)、MuribaculumF = 8.151,P = 0.006)和肠球菌属(F = 4.271,P = 0.040)的相对丰度降低。与T2DM组小鼠相比,T2DM_T组小鼠肝细胞排列较为紧密,细胞空泡变性程度有所减弱。

结论

红茶在一定范围内能调节T2DM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红茶水喂饲可减缓造模所致的T2DM小鼠肝脏细胞的损伤,其具体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路易体痴呆(DLB)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招募的17例DLB患者和招募的21名健康对照者(HC),分别设为DLB组和HC组。DLB患者通过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病情。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组成的异同。菌群特征和DLB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两组间性别、年龄、受教育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B组MMSE评分、ADL评分、UPDRSⅢ评分与H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HC组相比,DLB组肠道菌群菌种多样性降低(P<0.05),粪杆菌属相对丰度下降,埃希−志贺菌属、链球菌属、Ligi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升高(P<0.05)。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405,P<0.001),与病程和UPDRSⅢ呈负相关(r= −0.238,P=0.019);埃希−志贺菌属与病程和UPDRSⅢ呈正相关(r=0.263,P=0.008),与MMSE评分和ADL评分呈负相关(r= −0.290,P=0.003)。

结论

DLB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在DLB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高脂饮食(HFD)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肠道菌群及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将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实验组(n = 20)及治疗组(n = 20),对照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治疗组小鼠给予益生菌治疗,于治疗后第1、2和4周对3组小鼠进行各指标检测。采集小鼠粪便标本检测其肠道菌群数量;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小鼠全身脂肪含量;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肝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TING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的表达。

结果

与实验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肠道菌群得到改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升高,肠杆菌、肠球菌及白假丝酵母数量降低(均P<0.01);治疗组小鼠脂肪含量降低(P<0.01),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三酰甘油及STING表达量显著降低(均P<0.05),F4/80+在肝脏组织中的比例明显降低(P<0.01)。此外,与实验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干扰素β表达水平及磷酸化NF-κB p65水平显著降低,JNK-p46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

结论

益生菌可能通过抑制STING-TBK1-NF-κB通路改善肠道菌群,从而改善HFD诱导的NAFLD。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及菌群丰度结构变化,探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慢性肝病的关联。

方法

收集高原地区90例慢性肝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乙肝后肝硬化30例、原发性肝癌30例)及25例健康人的粪便,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探讨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分类水平上肠道菌群组成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较健康人显著降低(Z=1.462,P=0.005),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组成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r=0.122,P=0.020);对慢性肝病组与健康组进行组间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在慢性肝病组中富集(Z=1.065,P=0.043),慢性肝病组内比较发现拟杆菌门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相对丰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属水平上,粪杆菌属在慢性肝病组中富集(Z=1.092,P=0.032),而肠球菌属分布减少(Z=1.398,P=0.036),同时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中一些潜在致病菌如链球菌属、韦荣球菌属较健康人富集,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益生菌相对丰度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发现存在差异菌属链球菌属(H=6.026,P=0.049)、韦荣球菌属(H=10.317,P=0.005),对差异菌属进行两两比较发现相较原发性肝癌组,链球菌属在乙肝后肝硬化组中更加富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同时发现肝硬化及肝癌组中韦荣球菌属的相对丰度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相关性分析发现粪杆菌属与ALT、AST、ALP水平呈正相关(r=0.192、0.187、0.276,均P<0.050),韦荣球菌属与TB、ALP水平呈正相关(r=0.257、0.225,均P<0.050)。

结论

高原地区慢性肝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且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组成上存在差异,在慢性肝病的进展中一些潜在致病菌的丰度逐渐增加,同时益生菌的相对丰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指标的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0例克罗恩病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支持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菌群多样性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治疗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t=5.200,P<0.001)、大肠埃希菌(t=11.974,P<0.001)、克雷伯菌属(t=15.033,P<0.001)、糖单胞菌(t=12.166,P<0.001)、恶臭假单胞菌(t=31.063,P<0.001)、肠球菌属(t=28.867,P<0.001)数量均显著升高;同时患者肠道菌群OUTs(t=40.435,P<0.001)、Observed species(t=5.475,P<0.001)、Chao1指数(t=12.348,P<0.001)、Simpson指数(t=2.961,P=0.005)、Shannon指数(t=3.330,P=0.002)均显著升高。相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以及粪便中的氨基酸、多肽、脂肪酸、胆固醇及碳水化合物水平均显著改善。

结论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提高,同时患者脂质代谢的改善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通路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16S rDNA测序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2型糖尿病(T2D)及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的肠道菌群特征, 分析上述疾病肠道微生物的异同。

方法

以SPF级C57BL/6J雄鼠为对象, 分别采用高脂饮食制备NAFLD模型, 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T2D模型, ApoE-/-小鼠高脂饮食诱导AS模型, 另设对照组, 每组10只。采用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收集粪便样本, 以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 采用QIIME2软件对肠道菌群的可分类操作单元(OTUs)数量, Alpha、Beta多样性和菌群多样性指数以及差异菌门、菌属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并对肠道菌群代谢功能进行预测。

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比, T2D组、NAFLD组、AS组血清中TC、TG和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 菌群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F=14.33, P < 0.01), Firmicutes/Bacteroidetes比值逐渐升高;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丰度在AS组、T2D组中显著增加(F=12.15, P < 0.01), 在NAFLD组中显著下降(F=12.15, P < 0.05),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在NAFLD组、AS组中著降低(F=9.35, P < 0.01), 在T2D组中显著降低。关联分析表明LactobacillusAkkermansia等与血脂呈负相关, FaecalibaculumBlautia等与血脂呈正相关。肠道菌群参与代谢性疾病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等通路。

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NAFLD、T2D、AS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变化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为靶向调控肠道微生物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微小RNA(miRNA)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3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IBS类型,分为腹泻型IBS组(44例)与便秘型IBS组(49例),同时将我院30例行胃镜检查未患IBS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十二指肠液行肠道菌群计数与培养,分析不同类型IBS患者肠道菌群差异。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检测血清miR-29a、miR-143-5p水平。分析肠道菌群与血清miRNAs之间的关系。

结果

便秘型IBS患者回肠末端肠液中拟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B/E比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腹泻型IBS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比值均低于对照组,肠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便秘型IBS组和腹泻型IBS组患者血清miR-29a及miR-143-5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便秘型IBS患者回肠内拟杆菌数量与其血清miR-29a和miR-143-5p水平均呈正相关(r = 0.326,P = 0.046;r = 0.343,P = 0.041);腹泻型IBS患者回肠内双歧杆菌数量与其血清miR-143-5p水平呈负相关(r = -0.431,P = 0.013),乳杆菌数量与血清miR-29a和miR-143-5p水平均呈负相关(r = -0.411,P = 0.017;r = -0.377,P = 0.029),肠杆菌数量与miR-143-5p水平呈正相关(r = 0.339,P = 0.047)。

结论

便秘型IBS及腹泻型IBS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的情况,不同类型IBS患者血清miR-29a和miR-143-5p水平均异常升高,且血清miR-29a和miR-143-5p可能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共同参与IBS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4种常用甜味剂对七味白术散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影响,为药剂辅料的选用对药效的影响及临床治疗指导患者服药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选择42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七味白术散组、蔗糖组、糖精钠组、山梨醇组和木糖醇组,每组6只。造模阶段正常组灌胃无菌水,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抗生素混合液(庆大霉素+头孢拉定)建立小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模型。治疗阶段对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无菌水,5个治疗组小鼠分别灌胃七味白术散、蔗糖+七味白术散、糖精钠+七味白术散、木糖醇+七味白术散及山梨醇+七味白术散。治疗结束后,分别收集各组小鼠脾脏、胸腺以及肠道内容物,进行脏器指数、肠道微生物数量及肠道酶活性分析。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七味白术散组和山梨醇组小鼠的脾脏指数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各组小鼠的胸腺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与七味白术散组相比,添加甜味剂组别的腹泻小鼠肠道内容物中的细菌数和大肠埃希菌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山梨醇组的大肠埃希菌数量变化最小(P = 0.002);蔗糖组和山梨醇组腹泻小鼠肠道内容物中的双歧杆菌数量(P<0.001、P>0.050)和乳杆菌数量(P = 0.001、P<0.001)均有所增加。与七味白术散组相比,添加甜味剂组别的小鼠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酶活性,其中木糖醇组酶活性最高,山梨醇组和蔗糖组次之,糖精钠组酶活性最低。

结论

甜味剂的添加对七味白术散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有一定影响,山梨醇作为甜味剂在药物制剂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具有前景,但其是否能够替代传统甜味剂蔗糖在未来中药制剂中作为矫味剂被选用仍需进一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健脾益肾通络方(JYTR)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方法

将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MPTP组、MPTP+JYTR组,每组15只。采用爬杆、悬挂、横梁实验评估运动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纹状体和结肠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表达。采用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测序评估肠道菌群的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水平。最后对差异菌群和短链脂肪酸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MPTP组相比,MPTP+JYTR组小鼠悬挂评分增加(P=0.040),爬杆时间和横梁行走时间显著缩短(P=0.042、P<0.001);纹状体TH表达显著增加(P=0.045),纹状体、结肠中α-syn表达显著减少(P=0.011、P=0.037);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显著改变;门水平方面拟杆菌门丰度增加(P=0.003),厚壁菌门、疣微菌门丰度均显著减少(P=0.001、P=0.011);科水平方面毛螺菌科丰度显著升高(P=0.001),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科、丹毒丝菌科丰度均显著降低(P=0.008、P=0.004);短链脂肪酸中乙酸、丙酸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4、P=0.010)。相关性分析显示爬杆时间、悬挂评分、横梁时间均与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存在相关性。

结论

JYTR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和改善短链脂肪酸水平起到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冠心病(CHD)患者糖脂代谢与肠道菌群平衡的关系,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9例CHD患者(CHD组)和8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详细采集两组对象一般资料, 同时完成体格检查和生命体征检测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集两组对象入组第1天时空腹外周静脉血, 检测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脂质代谢指标水平。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新鲜晨便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梭菌和白假丝酵母数量。比较两组对象基本资料、糖脂代谢指标和肠道菌群分布, 分析CHD患者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

结果

CHD组患者HOMA-IR(t=2.729, P=0.007)和血清TC(t=2.915, P=0.030)、TG(t=2.567, P=0.01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清LDL-C(t=2.129, P=0.03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H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t=2.247, P=0.026)和拟杆菌/梭菌比值(t=2.111, P=0.036)低于对照组。CH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拟杆菌/梭菌比值与HOMA-IR(r=-0.384、-0.354, P < 0.001、=0.012)以及血清TC(r=-0.361、-0.329, P=0.005、0.027)、TG(r=-0.358、-0.341, P=0.009、0.020)和LDL-C(r=-0.326、-0.317, P=0.031、0.038)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CHD患者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分布均存在显著异常, 且HOMA-IR、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与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拟杆菌/梭菌比值呈负相关, 因此对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和合理干预有利于调节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类黄酮组分对小鼠代谢综合征模型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SPF级雄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NFD)、模型组(HFD)、类黄酮组(HFD+fla),每组6只。采用高脂饲料和高果糖建立代谢综合征模型,处理8周。类黄酮组用100 mg/(kg•d)藤三七类黄酮灌胃。记录动物进食量和饮水量,测空腹血糖和体重。第8周处死动物,解剖获取肝脏和附睾脂肪组织。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小鼠肝脏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取小鼠粪便,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果 模型组小鼠T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类黄酮组TC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7)。模型组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1),类黄酮组LDL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但有降低趋势。肝脏脏器系数与脂肪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91,P=0.185),但类黄酮组与模型组相比,有降低趋势;模型组小鼠血清TG较对照组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38,P=0.005)。模型组小鼠HDL较对照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21,P=0.052);肝脏病理学结果显示,类黄酮组肝细胞水肿得到了明显改善。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拟杆菌属细菌低于对照组;类黄酮组相比于模型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拟杆菌属细菌有所恢复,嗜胆菌属细菌增加。结论 藤三七类黄酮组分能促进肠道主要益生菌的生长,可以显著降低BALB/c小鼠TC水平,并有降低血清LDL-C的趋势。类黄酮明显改善小鼠肝细胞水肿,促进肠道菌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野生蓝莓和花青素提取物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野生蓝莓和花青素提取物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小鼠,同时膳食补充野生蓝莓或花青素提取物,将25只无菌小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how diet,NCD),普通饲料+10 g/100 g蓝莓组(NCD+BB),高脂饲料组(High-fat diet,HFD),高脂饲料+10 g/100 g蓝莓组(HFD+BB),高脂饲料+20 mg/100 g花青素组(HFD+ACN),饲养10周,每周对其食物摄入量、能量摄入量以及体重进行测定,并运用DGGE方法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各实验组食物摄入量无显著性差异,HFD+BB组和HFD+ACN组能量摄入量均明显高于NCD+BB组。虽然HFD+BB组体重增加最为明显,但10周末时HFD+BB组体重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随着实验的进行,HFD组、HFD+BB组和HFD+ACN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HFD+BB组与NCD组菌群差异最大,HFD+ACN组与NCD组肠道菌群DGGE图谱相似性系数明显高于HFD组,对优势条带测序结果显示膳食补充蓝莓或花青素提取物可明显降低肥胖相关细菌Firmicutes的数量。【结论】蓝莓和花青素提取物可改善由高脂饮食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调,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潜在的减肥消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联合黑果枸杞对高脂膳食大鼠心肌脂代谢某些指标的影响。方法:55只雄性Wistar大鼠经过适应性饲养4 d后进行20 min/d的无负重游泳训练,连续3 d,筛选淘汰5只不适应游泳训练的大鼠后,按体重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5组:普通膳食+安静组(RDC组)、高脂膳食+安静组(HDC组)、高脂膳食+黑果枸杞+安静组(HDLC组)、高脂膳食+有氧运动组(HDM组)、高脂膳食+黑果枸杞+有氧运动组(HDLM),每组10只。HDM组和HDLM组进行6周每周6次60 min/d的无负重游泳训练。RDC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常规喂养;其余各组以高脂饲料喂养; HDLC组和HDLM组大鼠灌胃黑果枸杞,灌胃剂量为4.48 g/(kg·d),灌胃体积为5 ml/kg,其余各组灌胃等量蒸馏水。6周后,测定大鼠Lee’s指数,取血、心肌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与RDC组比较,HDC组Lee’s指数,血清FFA、TNF-α、IL-6、TC、TG、LDL-C,心肌FFA、ICAM-1显著升高(P<0.01);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HDC组比较,HDLC、HDM、HD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芦笋对高脂饮食小鼠脏器指数以及血生化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低剂量芦笋组、高脂饮食中剂量芦笋组、高脂饮食高剂量芦笋组、高脂饮食阳性对照组。其中正常组喂食正常饲料,其余组喂食高脂饲料。分别灌胃蒸馏水(正常组、高脂饮食组)、芦笋1.05 g/(kg•d)(高脂饮食低剂量芦笋组)、芦笋2.10 g/(kg•d)(高脂饮食中剂量芦笋组)、芦笋4.20 g/(kg•d)(高脂饮食高剂量芦笋组)、降脂理肝汤1.19 g/(kg•d)(高脂饮食阳性对照组),每天2次,每次0.35 mL。比较分析小鼠的脏器指数及血生化活性。结果 脏器方面:高脂饮食中剂量芦笋组小鼠的肝脏指数最低,但与高脂饮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饮食低剂量芦笋组小鼠的脾脏指数最高,并且高脂饮食低剂量芦笋组雌性与正常组雌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6,P0.05)。血生化方面:高脂饮食低剂量芦笋组、高脂饮食中剂量芦笋组以及高脂饮食高剂量芦笋组小鼠的总胆固醇(TC)以及甘油三酯(TG)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但与高脂饮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脂饮食低剂量芦笋组中的TC、TG水平最低,而高脂饮食高剂量芦笋组相应的数值最高。芦笋治疗组小鼠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高于正常组与高脂饮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脂饮食低、中、高剂量芦笋三组相比,低剂量芦笋组小鼠的HDL-C数值最低,而在LDL-C方面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脂饮食中剂量芦笋能够降低高脂饮食小鼠的肝脏指数,高脂饮食低剂量芦笋对小鼠脾脏以及胸腺等免疫器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剂量芦笋则对小鼠脾脏以及胸腺等免疫器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芦笋能降低小鼠的TC、TG水平,其中低剂量的芦笋效果最好。芦笋能提高小鼠HDL-C和LDL-C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高脂饲料诱导大鼠肥胖过程中,大鼠肠道内硫酸盐还原菌(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的数量变化,为研究SRB与肥胖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一组饲喂高脂饲料(HFD组)18周,另一组饲喂正常饲料(NCD组,即对照组)18周.以编码腺苷酰硫酸还原酶α亚基的基因(aprA)作为分子标记,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两组大鼠在0、8和18周,肠道内SRB的数量变化;同时,以16S rRNA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定量大鼠肠道内总菌的数量,以计算肠道内SRB在总菌中的比例变化.结果 分组饲喂8周后,高脂饲料饲喂组大鼠的体重与正常饲料组相比显著升高.对SRB的定量结果显示,饲喂8周和18周,高脂饲料组大鼠肠道内SRB的数量和含量与正常饲料组相比显著升高.结论 大鼠肠道中的硫酸盐还原菌与饮食诱导的肥胖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SRB在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高脂食物诱导肥胖的小鼠中检测多巴胺神经元的表达。方法:10只雄性小鼠饲喂高脂膳食作为高脂食物组(HFD),10只雄性小鼠饲喂10%脂肪膳食作为对照组(NCD)。实验第10周,小鼠禁食12 h后称重,尾静脉取血测定基础血糖水平;实验11周进行葡萄糖耐受(GTT)测试和胰岛素抵抗实验(ITT);实验12周,动物禁食4 h后处死,测定血清胰岛素和瘦素(leptin)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即刻早期蛋白(c-Fos-ir)和酪氨酸羟化酶(TH-ir)的表达。结果:饲喂12周高脂食物后,HFD组体重明显增加。GTT测试显示HFD组在15 min和30 min血糖浓度均明显高于NCD组(P<0.05)。ITT测试显示HFD组在15 min和30 min血糖浓度均显著高于NCD组(P<0.05)。同时,禁食后,HFD组的胰岛素浓度和leptin浓度显著高于NCD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HFD组在伏隔核、下丘脑室旁核、腹侧背盖区和黑质的c-Fos-ir细胞数均明显多于NCD组(P<0.01),且腹侧被盖区和黑质的TH-ir和共表达TH/Fos-ir细胞也显著多于NCD组(P<0.01)。而且HFD组VTA区和SN区TH-ir的细胞数与HFD组小鼠的终体重呈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饲喂高脂食物导致的肥胖与奖赏系统多巴胺神经元的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以高脂纯化饲料诱导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C57BL/6J小鼠代谢综合征(MS)模型,为研究营养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提供周期较短、稳定性好、可重复性、与人类发病可比性高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3周龄C57BL/6J小鼠30只适应性喂养10d后随机分为2组,其中一组(10只)给予普通生长饲料(对照组),另一组(20只)给予高脂纯化饲料(模型组)。喂养期间对空腹血糖(FBG)、体重进行连续监测,同时监测体重指数(BMI)、血清胰岛素(FINS)、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实验期10周。实验结束时取内脏脂肪和肝脏称重,取肝胰做病理分析。结果分组喂养1周时,模型组小鼠体重出现显著性升高(P〈0.001),并表现为中心型肥胖。4周时FBG显著性升高(P〈0.05),5周时FINS开始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8周时血清TC、HDL-C显著性升高(P〈0.001),10周时TG、TC、HDL-C、LDL-C均升高(P〈0.01)。HE染色显示肝脏中度脂肪变,胰岛细胞无明显改变。结论单纯施以高脂饲料10周即可建立MS小鼠模型。并且该模型造模方法简单易行、周期较短、稳定性好、可重复性高,与人类MS自然发病过程类似,是MS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檗碱在体外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HFD)肠道菌群和正常饮食对照大鼠(NCD)肠道菌群结构的体外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厌氧培养、PCR-DGGE和454焦磷酸测序技术研究小檗碱对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DGGE指纹图谱和454焦磷酸测序结果都表明,小檗碱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高剂量的小檗碱可以减少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型分析(PLS-DA)挑选与小檗碱相关的细菌类群(OTU),在HFD组中挑选了55个关键OTUs,其中53个被明显抑制或消除,剩余2个分别属于Proteus和Escherichia/Shigella属的OTUs则被小檗碱富集。在NCD组中挑选的51个关键OTUs中,32个被小檗碱抑制,17个被小檗碱富集。被富集的除了属于Klebsielal属的OTU外,还包括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的Lactobacillus、Blautia属的OTUs。结论小檗碱可以直接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对不同结构的肠道菌群其作用也不相同,不同浓度的小檗碱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较大差异。高浓度的小檗碱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其中有很多为肠道条件致病菌),减少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富集Enterobacteriaceae科的细菌(Proteus、Escherichia/Shigella、Klebsielal)。相较于HFD组,小檗碱可以显著富集NCD组大鼠肠道菌群中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C57BL/6J male mice were fed normal chow (NC; control) or a high-fat diet (HFD) for 12 weeks, and HFD mice were supplement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MN-ZLW-002 (HFD + MN002); n=20/group. Body weight, visceral fat,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s and liver lipid deposition increased in the HFD group, and the composition of gut microbiota, cecum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nd fecal bile acids (BAs) also changed. Oral-fed MN-002 increas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Ruminococcaceae, Lachnospiraceae and Streptococcaceae and improved blood glucose, liver cholesterol deposition, and serum IL-10, CCL-3 and the fecal BAs composition. In conclusion, the high-fat diet changed the composition of bile acids by shaping the gut microbiota into an obese type, leading to metabolic disturbances.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MN-ZLW-002 regulated gut microbiota by adjusting the composition of bile acids and improved the perturbation caused by high-fat diets. However, the effect of MN002 observed in animal experiments needs to be verified by long-term clinical t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